APP下载

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采用联合用药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

2015-04-19杨杏娟陈宝琼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21期
关键词:罗米芬绒毛不孕症

杨杏娟 陈宝琼

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其主要是指婚后夫妻性生活正常,且未采取任何措施进行避孕,但两年内仍未受孕的现象。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据统计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的发生率占据了全部不孕症的20%~40%左右,而且近些年来其发生率也呈逐渐升高趋势,不仅给患者自身健康造成威胁,而且对其家庭和谐幸福造成影响。因此,及时采取探寻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探讨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采用联合用药治疗的临床价值,本院对接收的110例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展开人绝经促性腺激素、绒毛膜促性腺素及克罗米芬联合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联合用药在内分泌失调性不育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总结,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10例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收集的患者均采用人绝经促性腺激素、绒毛膜促性腺素及克罗米芬联合用药治疗,且所有患者接受联合用药治疗前均接受3~6个周期的克罗米芬治疗,且均未受孕;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输卵管通液术、宫腔镜检查或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显示输卵管通畅,且所有患者子宫形态均无异常现象,孕激素实验结果均呈阳性,并排除因男性因素不孕的患者。患者年龄24~35岁,平均(27.8±3.6)岁;其中70例患者为原发型不孕,40例患者为继发型不孕。

1.2 纳入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相关诊断标准的患者;②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有克罗米芬治疗史,且所有患者均未受孕;③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相关检查显示子宫形态正常;④所有患者孕激素实验均为阳性;⑤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病史。(2)排除标准:①排除因男性因素等其他因素不孕的患者;②排除子宫形态异常的患者;③排除孕激素实验呈阴性的患者;④排除有精神病的患者;⑤排除合并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收集的110例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患者均展开人绝经促性腺激素(HMG)、绒毛膜促性腺素(hCG)及克罗米芬(CC)联合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本组患者均在月经开始后第3天行口服50 mg克罗米芬治疗,1次/d,每晚服用,连续用药5 d。嘱咐患者定时到医院进行B超检查,监测卵泡发育情况,并以监测结果为依据给予患者肌注70~150 U人绝经促性腺激素治疗。自月经周期第10天起利用B超对患者子宫内膜发育情况及卵泡情况进行监测;若子宫内膜发育迟缓则应给予患者0.625 mg补佳乐治疗。待B超显示优势卵泡直径≥18 mm或2个卵泡直径>16 mm,内膜厚度>9 mm,且宫颈黏液评分>8分时则可停止使用人绝经促性腺激素治疗;同时给予患者肌注10000 U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24 h后若未排卵则可继续注射6000 U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同时嘱咐患者在此期间应进行性生活。若患者仍未排卵则应在下一周期重新开始治疗。排卵后以患者基础体温上升情况为依据隔日给予患者2000~4000 U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待患者基础体温上升1周后隔日给予患者40 mg黄体酮注射治疗。若患者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呈阳性则表示可能妊娠,应继续给予患者黄体酮注射治疗;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呈阴性则应停止使用黄体酮,待月经来潮后行下一周期治疗,每一周期起始时间均为月经开始后第3天,连续治疗5 d,故每周期的时间间隔为患者一个月经周期。

1.3 判定标准 排卵依据:经B超检查显示卵泡消失或显著缩小;卵泡壁塌陷,且形态不规则,壁厚;卵泡内有密集光点,且边缘呈锯齿状或断续;有盆腔积液。妊娠:经B超检查可见宫腔内有胚芽或胎心搏动现象为临床妊娠[1-2]。

2 结果

本组110例患者共进行233周期的治疗,其中110例患者均进行第1周期治疗,74例患者进行第2周期治疗,49例患者进行第3周期治疗。其中203周期有排卵现象,其排卵率为87.1%(203/233);本组110例患者中共68例患者成功妊娠,其妊娠率为61.8%(68/110);且本组110患者中仅6例患者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占5.5%(6/110),见表1。

表1 联合用药对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的治疗效果 例(%)

3 讨论

排卵障碍是当下女性不孕的主要诱因,据统计约超过25%的不孕妇女不孕原因均源于此因素。通常,由排卵障碍导致的女性不孕会并发另外一些临床症状,比如月经失调、肥胖、闭经以及多毛症等[3]。月经是子宫内膜发生的周期性变化,而随之出现的周期性子宫出血,是正常月经建立和维持的表现,这依赖于机体下丘脑-垂体前叶-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以及靶器官子宫内膜对性激素的周期性反应,一旦在这一连续过程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便会导致月经失调,严重的甚至发生闭经。所以,对排卵障碍患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以促进其排卵,而对于伴有明显的内分泌失调患者,则在促进其排卵之前给予内分泌失调药物进行治疗,通常,这类患者在内分泌失调治疗后,部分均可实现自然排卵。对于内分泌失调治疗排卵不理想者,则给予促排卵药物治疗。

不孕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内分泌失调是导致女性不孕的一项重要因素,正常排卵周期的建立通常需要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等均正常运行,其中任何一个部位出现功能障碍均可能会对女性正常排卵造成影响,从而可导致无月经、月经稀发、功血等现象发生,进而可引起不孕症[4]。这种因内分泌因素所致的不孕症即内分泌性不孕症,其占据了全部不孕症的20%~40%左右[5-6]。导致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的发生原因较多,内分泌作为人体生理机能的调控者,其主要是通过分泌激素对人体的生理机能进行调控的,一旦某种因素导致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量异常,使得新陈代谢功能发生紊乱,就可能会引起内分泌失调,进而可诱发内分泌失调性疾病。临床研究表明营养问题、心理问题、环境因素、生理紊乱等可能会对女性的内分泌造成影响,进而可引起内分泌失调疾病。排卵障碍及黄体功能不足则是导致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黄体功能不足极易对患者宫内膜发育情况造成影响,进而使得孕卵难以着床,进而可引起不孕症。据调查,黄体功能不足所引起的不孕症约占据了全部不孕症病因的3%~5%。近些年来,我国不孕症发生率逐渐增多,其极易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影响[7]。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促进患者妊娠显得尤为重要。

药物治疗是临床上治疗内分泌性不孕症的常用方式,克罗米芬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促排卵药物,其治疗不孕症的妊娠率可达到30%~40%,虽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疗效并不理想。人绝经促性腺激素在促进卵泡生长方面也有较高的作用,可促进卵泡发育成熟,但其单独使用时剂量较大,故而单纯采用一种药物治疗通常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而临床上逐渐开始将联合用药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8]。

hCG、CC以及HMG这些药物对治疗女性内分泌失调性不孕患者疗效显著,且不同的药物治疗时发挥作用不尽相同[9]。其中,HMG和LH的结构近似,在大剂量(5000~10 000 U)使用时,模拟内源性LH峰值作用,会诱导卵母细胞成熟分裂和排卵发生,HMG内含FSH和LH,可有效促卵泡发育成熟。但此药物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限制性,只有很大的剂量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单独使用此药物无论成本上,还是治疗效果上,均非理想的治疗方案。而CC通过和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低雌激素效应,反馈性诱导内源性促性腺激素分泌,进而促使卵泡生长,此药物主要是促进女性排卵,可有效达到排卵目的,该药物多用于临床不孕不育患者的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成功率仅在30%左右[10]。

克罗米芬作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促排卵药,该药物可作用于下丘脑,并具有良好的拮抗雌激素的效果,可有效的解除雌激素反馈,并可促进内源性GnRH释放,同时还促进垂体释放LH及FSH,从而可有效的促进卵泡发育,进而可达到促进患者排卵的效果[11]。排卵后给予患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黄体酮治疗则可有效的促进黄体发育,有利于孕卵植入子宫及胚胎早期发育[12]。黄体酮还可有促使LH浓度降低,并可合并存储FSH,进而可为排卵创造有利的条件[13]。此外,人绝经促性腺激素也是临床上治疗常用的一种促排卵药物,该药物在刺激卵泡生长及发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单独使用时通常需较大药量[14]。因而,临床上着逐渐将其和克罗米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合使用,从而可有效的减少人绝经促性腺激素用量,预防黄体生成素水平过高现象发生,且人绝境促性腺激素用药量的减少还可避免内源性黄体生成素峰过早出现,并可有效的防止卵泡发育异常现象出现,从而可有效的提高卵子质量,降低副反应发生率,进而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15]。

笔者认为采用联合用药方式对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患者进行治疗时还应加强对卵泡发育及排卵监测的重视,并以监测结果为依据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用药方式,以有效的促进卵泡发育,使其各项指标均达到最佳范围,同时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上通常采用血雌激素、孕激素及LH测定相结合的方式对卵泡进行监测,然而血液激素测定时需要的设备较为复杂,且费用较高,因而未得到广泛的普及及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及完善,临床上逐渐开始以B超监测为主,进行综合判断。在B超监测下以基础体温、卵泡发育情况、子宫内膜情况、宫颈黏液评分等为依据合理的对用药情况进行调整,以有效的促进卵泡发育,同时将卵泡期控制在13~16 d,和自然月经周期相似,从而有效的避免卵子老化或成熟不足现象发生,同时可为排卵、受精、种植、胚胎发育提供有利的内分泌环境,进而有效的提高妊娠率。

本组110例患者共进行233周期的治疗,其中203周期有排卵现象,其排卵率为87.1%(203/233)。110例患者均进行第1周期治疗,36例成功妊娠;74例患者进行第2周期治疗,25例成功妊娠;49例患者进行第3周期治疗,7例成功妊娠,本组110例患者中共68例患者成功妊娠,其妊娠率为61.8%(68/110)。本组110患者中仅6例患者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占5.5%(6/110)。相关学者采用人绝经促性腺激素、绒毛膜促性腺素及克罗米芬联合用药的方式对收治的55例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患者进行治疗,其结果和本次研究结果相符。这就表明采用人绝经促性腺激素、绒毛膜促性腺素及克罗米芬三种药物联合用药的方式对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患者进行治疗可取的较好的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者排卵及妊娠,且不良反应少,临床价值显著,应推广应用。

[1]黄莉萍,陈幼琴.中西医不同疗法治疗生殖道炎症相关的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0):106-108.

[2]孙玉娟.Cook导丝再通术后丹参灌注结合微波理疗在治疗子宫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43(14):1793-1795.

[3]杨丽君,易丹妮,龙燕芬.达因-35与来曲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无排卵性不孕患者的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8):1098-1099.

[4]冯华,赵莉敏,唐芳,等.超声监测联合益肾逐瘀中药、艾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10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4,36(5):675-676.

[5]姚华君,叶淼.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4,21(9):49-51.

[6]陆杉,倪运萍,刘娟,等.前向运动精子数量对男性因素不孕者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43(23):2991-2993.

[7]苏宁,夏薇,王维,等.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临床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22(9):606-609.

[8]李柳翠,谢桂芳.流动人口密集地区女性不孕症患者复诊延迟原因分析[J].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2014,21(7):147-148.

[9]郭俊,涂序嫣,刘如天,等.改良间隔性加压法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中的应用价值[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3):419-420.

[10]黄定芳,尹剑平,黄梦文.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中药通络汤治疗输卵管通而欠畅性不孕症30例[J].江西中医药,2014,64(3):42-43.

[11]李莉,刘耿华,卢如玲.中药联合宫腹腔镜治疗H-HSP60抗体阳性输卵管炎性不孕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8):109-111.

[12] Kumar P,Vasupalli N,Srinivasan R,et al.An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mitochondrial of 108 is associated with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different alloplasmic lines of Brassica juncea and induces male sterility in transgenic Arabidopsis thaliana[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4,63(8):466-475.

[13]陈爱兰,白洁,陈晶晶.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及中药治疗的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6):11-13.

[14]姚华君,叶淼.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4,21(9):49-51.

[15]董永利,常珍珍,王金权.三晋王氏妇科逐瘀通脉合剂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8):23-24.

猜你喜欢

罗米芬绒毛不孕症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克罗米芬、来曲唑和二甲双胍对PCOS患者促排卵效果和妊娠结局的网状Meta分析
猫笔
雌,孕激素联合克罗米芬,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不孕的临床疗效分析
达英-35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疗效性Meta分析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吹绒毛
假排卵与不孕症
绒毛栗色鼠尾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克罗米芬抵抗的PCOS患者经二甲双胍治疗后基础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对促排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