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2015-04-18江明清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交通规则马路板块

江明清

(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永安 366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可见,让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一、初识内涵,诠释安全

“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内涵究竟有哪些呢?《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这么诠释的:“健康、安全地生活,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可见,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②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③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其中,第一条要求是学生健康地生活的保证,主要从生活中的饮食起居、正常作息来养成;第二条是学生安全生活的前提,主要是从了解相关知识、遵守规则来体现;第三条则是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的根本要求,它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个性、处事能力和人际关系。

不难发现,教师和家长平日课堂上和生活中的“安全”教育侧重于第一条和第二条的沟通和疏导,对第三条的教育内容则只是简单依托于所谓的“心理健康”课,有的甚至忽略不计,没有注意到良好的个性、处事能力和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安全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能力”,也是伴随孩子一生的重要生活能力。为此,学校及教师的“安全”教育要注重第三层面安全内容的开发和引导

二、盘点课堂,直击安全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一个主阵地。品德课堂中的安全教育内容、规则和意识的培养和疏导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为此,教师要学会自问:自己的课堂究竟给了学生多少的“安全”?这个安全的“落实度”又会有多少?否则,一切所谓的“安全”教育都只是停留于一种浅层面的内容性了解。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为例:

【案例1】执教者将本堂课划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观看各种血淋淋的肇事现场,了解当事人亲属的悲痛心情,初步感知生命的可贵性(5分钟);第二板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交通规则,认识各种交通标识(20分钟);第三板块:模拟安全过马路的情境(10分钟);第四板块:写“安全过马路”的交通标语(5分钟)。

思考:①执教者首先让学生感知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性固然好,可这样血淋淋的场面以及相关亲属悲痛欲绝的画面就真的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性了吗?就真的能让学生自主萌发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愿了吗?②在第二板块中,执教者让学生在交流课前搜集各种交通规则,并认识常见的交通标识,这是件好事。可是我们仍需要反思,在这样仅有的40分钟内,学生真能记住这些交通规则和交通标识了吗?况且成年人在驾照考取时,对于理论——交通规则和标识的识记也要经过专业教师培训3-5天,小学生在这仅有的40分钟学习时间里能有多大功效呢?③模拟安全过马路的情境是必要的,可模拟的侧重点不在于简单的“红灯停,绿灯行”,而是要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案例2】执教者将本堂课划分为五大板块,第一板块:观看自然界万物生长的美丽画面,感受生命的无限魅力(5分钟);第二板块:采用对比手法,感受人类生命的唯一性(3分钟);第三板块: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交通标识所在区域,了解交通规则的一般性原则和规律(20分钟);第四板块:创设一个“安全过马路”的矛盾性生活情境,探讨“如何安全过马路”(7分钟);第五板块:写“安全过马路 珍惜生命”的交通标语(5分钟)。

思考:在这五大板块的安排下,学生对生命的感受是真切而鲜活的,他们知道了生命的美好,知道了人类生命的唯一性——人类的生命不同于小花小草,冬天枯萎了,来年还可以生根发芽。因此,带着这样一份“珍视生命”的情结,学生能主动地用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交通规则和标识之所在,而不再是被动地交流和记忆网络中搜集来的资料,同时他们也开始努力去探讨和总结交通规则的一般性原则和规律。带着这样的一般性原则和规律,学生尝试着解决生活中“安全过马路”的相关小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毋庸置疑,在第二种教学方案中,学生对生命的感受真切而实在,相信他们在生活中也会更主动地关注“交通”,关注“规则”,关注“标识”,甚至主动地关注身边的一切安全因素,养成强烈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触摸个体,落实安全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一千个孩子就会有一千种“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意识”!为此,教师要学会走近学生,学会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心中的根本需求,了解他们与同学的相处情况及学生的基本个性和处事能力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他们的问题性成长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因为,任何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一定的“问题”而成长的),孩子才能真正安全地健康成长。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我的邻里乡亲》一课中,班上有一对学生是邻居,可他们上学、放学甚至是在学校的时候从来都不在一起,形同陌路人。执教者发现,这两个学生的成绩都很好,与同学相处也很愉快,父母也都彬彬有礼,唯一的不同在于二者的家境不同,一个是富二代,一个是工薪阶层。教师在仔细分析后,首先找到两位同学谈心,了解了双方对对方的印象和评价。结果,教师发现二者“对立”的根本原因是:“富二代”相对较大大咧咧,每次坐着“豪车”经过“工薪族”身边时,都会热情地摇下玻璃窗向骑电动车的“工薪族”父子打招呼,并极力邀请他上车,可是都被“工薪族”爸爸给婉拒了。“工薪族”爸爸认为他们是故意炫耀,若真有意邀请他们早就应该在家时就事先约好,而不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样尴尬地打招呼、邀请他们,这明显是在驳他们的面子,故而心有怨气。而“富二代”和他爸爸则认为这个邻居不近人情。一来二去,两家就这样结下了“梁子”。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教师创设了一个恰当的时机,让双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去感受对方的态度,“工薪族”学生很快就意识自己和爸爸在一定程度上过于敏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富二代”孩子也意识到自己太大大咧咧了,表现得太过“强势”,没能站在一个合理的角度看待问题,也没有为他人着想。于是,二者“冰释前嫌”了。

此案例的成功就在于,教师能很敏锐地发现孩子的成长问题,并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两家的“梁子”原因在于双方都未能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去体谅对方的心理,所以才导致了双方的“沉默”。经过教师的教育后,“富二代”孩子能更体谅相对“弱势群体”的境地,而“工薪族”孩子也能更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生活境遇,勇敢面对同学、朋友和生活。

四、展望生活,提升安全

众所周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生活 指导生活”。因此,教师要将在课堂上渗透各种积极意识和方法,导向生活,并落实到生活中。所以,当课堂中涉及到上述三个层面的安全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生活、自我反思,检查并排除出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健康、安全地生活。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生活中的快乐》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生活中的快乐”以及“怎样的快乐才是最长久”的时候,可以与学生一起共同回顾,并形成共识:生活在安全的社会中是快乐的,生活在稳定、温馨的家庭中是快乐的,生活在积极、互助的班集体中是快乐的;能吃到健康、安全的食品是快乐的;能得到他人的关爱是快乐的;能与人和谐相处是快乐的;能给予他人各种友善的帮助是快乐;能行走在安全的街道上是快乐的……

教师从吃、住、行、交往等角度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生活中种种熟悉但却常被忽略的“幸福因子”,让他们发现“最平常的生活,往往是最安稳而幸福的生活”,进而带着一颗淡泊名利的心态走向学习、工作和生活,使他们的身心始终保持一种平静、健康、向上的状态。这样,孩子们也就真正地“安全”了。

[1]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成尚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交通规则马路板块
交通规则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人来车往的马路
太空也需要“交通规则”
过马路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交通规则要遵守
过马路
木卫二或拥有板块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