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用”行走在诗意间

2015-04-18喻建儿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诗意文本

喻建儿

(福鼎市山前中心小学,福建 福鼎 355200)

前不久笔者聆听了本校一位语文教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在这节课中这位教师为了营造出月光下充满诗情画意的气氛,先后四次配乐朗诵,两次欣赏歌曲。而在整节课该教师较少抓住语言文字进行品读、体会,几乎抛开了语言文字训练,抛开了文章表达形式的感悟,一味地通过画面的欣赏、音乐的播放企图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

听完后,笔者不禁沉思,这难道就是“诗意语文”吗?殊不知一味地追求自以为的“诗意”,抛开了对语言文字的静心涵咏,抛开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导致了语文课堂在表面浮华背后“语文味”的流失,则诗意显得多么苍白。那么如何在诗意氛围的营造中实现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呢?

一、抓住语言训练点,让语用与诗意相得益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1]这句话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那么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透过言语形式这扇窗,去感悟文章是如何表情达意,同时在诗意氛围营造和渲染下,在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中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

1.抓住关键词句,披文得意

在细读文本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它们或是一个关键词,或是一句中心句、过渡句。这些关键点像一扇窗户,可以窥视到文章的脉络,表达的情感,这些都可以作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作品中的一颗明珠。词人用寥寥三十三个字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错误地进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词人爱美好生活、爱自然的情趣。词中“醉”字是整首词的词眼,教学中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韵律美、节奏感基础上,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诵读、吟唱,让学生未入词境先生“醉”。接着让学生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再读瘦全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品味词眼“醉”字,了解因何而“醉”,是醉在美酒中,醉在美景中,更醉在美好的情感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从而“醉”满课堂。

又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一文,可紧扣“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这一中心句进行教学。在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作者正是抓住瀑布的声响巨大、形态宽大以及自己的感受来表现瀑布壮观的气势,描绘出这部大自然的杰作。学生每感受完瀑布的特点后,再回到这一中心句重新朗读,逐层加深体会感受这一大自然的杰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语句,精心设计,从整体上感知全文,还要引领学生沉入词句中,抓住关键词,在语言文字中走个来回,引导学生一只眼睛看文本,另一只眼睛透过文本去感受、体验文本背后所承载的情和意,让学生文意兼得。

2.品味语言特点,丰富积累

我们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是在谋篇布局上独具匠心,有的是在遣词造句上十分精妙恰当。它们在表达形式上,在语言特点上有很多值得品味和借鉴之处。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院子》这篇文章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呈现出一个充满自由、快乐的精神园子。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在第十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轻声阅读这一自然段,注意哪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划下来,再想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愿意……就……”这些语句感受到园中一切事物似乎都活了,都是那么的自由。接着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给写活了,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个自由的精神乐园?(学生通过对语言表达特点的揣摩,感受到采用拟人化语言表达形式赋予景物生机与活力,采用排比、反复的表达形式展现出一个自由的、童话般的世界。)最后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中,感受这诗意般语言的魅力,丰富了学生的言语积累。

其实每篇文章各有各的言语表达形式和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读出属于文本的语言秘密,从而积累规律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表达之筋骨,为学生学会运用、学会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寻找文本空白,读写迁移

在中国画构图当中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因此有许多留白之处。精彩的文章也常留有“空白”,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反复体会,感悟、探讨,让学生用丰富而又灵动的想象来填补、说明。这样既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深入文章与作者同欢喜、共悲伤,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同时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如《如梦令》这首词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诗文的基础上,在古曲的萦绕中,展开想象词人和友人们在亭子中活动情景,想象“溪亭日暮”的美好画面,在通过画面的欣赏想象“藕花深处”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词境中。在此基础上相机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此时的描述融入了学生的情感,语言充满了诗意。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感受到这首词所表达的那种如诗如画的美,同时又实现了语言文字运用。整个学词的过程犹如人在画中游荡,人在诗中流淌,诗情画意,乐在其中。

二、紧扣情感激发点,让语用与诗意水乳交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语文课程不仅仅有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它还承载这作者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教师应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在课堂垦出一方亮丽的天空,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让语文课堂成为教师、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思维的撞击、情感的交流殿堂。让学生在情感的激发、体会、升华中,实现语用与诗意水乳交融。

1.设计诗意导语,点燃情感

优美、富有诗意的导语、过渡语,犹如情感的粘合剂一样,把学生代入特定的情景中,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生命的情感。[2]

《爱如茉莉》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文章,在教学中笔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学生读出画面,读出情感,品读一言一行、一景一物背后的情感。为了唤醒孩子们对上节课爸爸妈妈一言一行的感知,笔者是这样诗意地引读:俗话说“一言一行总关情”,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妈妈对爸爸的爱就在那温情牵挂的话语中(出示第七自然段内容),生接读——

师:而爸爸对妈妈的爱就在那急速奔跑的身影中(出示第八段内容),学生品读——

当学生分角色读完爸爸妈妈为彼此着想的言行后,师过渡:你听,没有热烈的表白,有的是这样朴实而真诚的话语,所以当我们再回到那个温馨的画面时——(出现爸爸伏在床沿,紧握妈妈的手的画面。)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涌起了一中怎样的情感?(生:感动、温馨、幸福……)来吧读出你心中的感受。

为了渲染作者借助景物表现父母之间温馨的爱,笔者又是这样诗意地引读:这种温馨幸福的情感,感动着你我,也感动周围的一切,连阳光都被感染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阳光的心语。(配上柔和的音乐,教师诗意地范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这样合乎审美特质的情感,用这样打动学生心灵的诗意语言,点燃了学生生命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道浪漫的风景线。

2.品析文本内涵,体会情感

语言文字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它承载着许多情和义,所以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载体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教学中,教师要从细节处体会字词的冷暖,感悟从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2]

例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母亲为了家庭、为了子女担负起生活重担的辛劳,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提问的:“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一百多斤的担子吗?你觉得还有别的看不见的担子吗?”引导学生体会除了肩上的担子,还有生活的重担。母亲要把子女拉扯大,每天要干各种各样繁重的家务劳动、农活。而作者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瘦弱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想想此时此刻作者内心深处会产生怎样的情感?(生:内疚、不安、惭愧、难过、心疼……)此时此刻学生深入到文本之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与文本、作者共鸣。[3]

当学生们理解了“重担”一词,再让学生体会“翻山越岭”,母亲翻过的仅仅只是那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还指什么?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自然地领悟到还指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走过了多少坎坷、艰难的生活道路。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揣摩,并展开想象:不管是赤日炎炎、挥汗如雨的夏天,还是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冬天,母亲背着妹妹,一手拉着我,肩上挑着一百多斤的重担翻山越岭,走过了多少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通过对语言的品读学生深深感受到母亲无畏、无私、博大的胸怀。

这样的教学简单的语言文字一下子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幻成动人的风景。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画,一份动人的情感,在如诗如画地品读中,只可意味不可言传的语言魅力泼泼洒洒地散发着,也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和谐共振。

3.调动生活体验,升华情感

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影子。语文是巍巍泰山上喷薄的日出,是茫茫南海里荡漾的碧波;语文是气势磅礴的大江东去,是悲壮苍凉的大漠孤烟;语文是动人的儿女情长,是温馨的血脉亲情……所以说只有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

《爱如茉莉》一文,学生在感受到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虽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的爱后,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谈一谈自己心中对爱的理解:

师:不同的人对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你心中的爱是什么?

生:爱是妈妈絮絮地唠叨。

生:爱是我生病时,爸爸那温暖的臂膀。

生:爱是外公、外婆对我慈爱的眼神。

生:爱是晚上我做功课时,妈妈端给我的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

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相应的情感体验,在表达与倾诉中不知不觉将文本所表达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赋予“爱”深层次的诠释,同时又实现了语言文字的再次运用。

让语用行走在诗意之间,在诗意氛围的营造下,实现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既绽放出阳春白雪般的诗意美,又呈现出下里巴人的朴实美。让学生的言语过程成为张扬个性、展示生命活力的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释放生命潜能,与生命共舞的精神家园。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王莉.语文阅读教学中诗意的营造与挖掘[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8).

[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及点评[EB/OL].http://www.5ykj.com/.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诗意文本
诗意地栖居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冬日浪漫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被耽搁的诗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