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弟子规》中的养成教育

2015-04-18林燕珠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弟子规儿童孩子

林燕珠

(闽侯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闽侯 350100)

《弟子规》是清代学者李毓秀编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礼物。养成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这其中既有对正确行为的指导又包含对良好习惯的训练,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一部《弟子规》是集养成教育之大成的精品,值得我们共同探讨和学习。

一、诵读《弟子规》,在生活中懂事稳重

对儿童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弟子规》在一开篇就告诉儿童应该养成听从父母教导、孝顺父母的好习惯。这不仅让儿童确立了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师的观念,同时也告诫天下所有的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要使子女在成长之初就接触正确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以及为人处事的准则。

1.对待长辈,要孝顺尊重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弟子规》明明白白地教导人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1]也就是说做子女的听到父母的呼唤,应该及时应答;只要是父母交代的事情,无论大小轻重缓急,都应该马上积极地着手办理,不能找借口偷懒或拖延误事;对于父母的谆谆教诲,应该不厌其烦恭恭敬敬地聆听;当我们做错了事情遭受父母责备教诫时,应该虚心接受,不强词夺理,不叛逆不忤逆。这是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的。幼儿时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尚未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需要家长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当家长教给孩子健康的行为准则,并及时把握孩子的动向,作出恰当的评价时,会惊奇地发现孩子成了文质彬彬的君子——人之初,性本善,谁不想成为父母喜欢的孩子呢?所以他们就会越发自觉地诵读《弟子规》,从中挖掘宝藏。

然而,对孩子来说,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这需要沉淀,需要积累。它广泛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待人处事上。《弟子规》很注重利用生活中的点滴来教育孩子。如“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如果父母不幸生病,还应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父母死后,还要孩子做到“丧三年,常悲咽,居处辨,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不但把孩子怎样对待父母,怎样为父母尽孝做了细致规定,甚至将父母生病、死后尽孝的种种事宜也做了具体阐述。这样的阐述使教育内容明确而具有可操作性。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便能使人形成稳定的追求,坚韧不拔。培养孩子孝顺父母的良好习惯,对孩子一生向善的影响是深远的,是建设家庭伦理比较直接的不可缺少的绿色通道,甚至对巩固国家长治久安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与其他长辈相处中,《弟子规》强调尊重谦恭。如“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卑长幼历来是中华传统泾渭分明的礼仪。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一个六岁的孩子都明白树有高低,人有长幼,尊重谦恭乃为人之道。可如今的孩子,早已经将“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抛之脑后,目无尊长,趾高气扬。这就更需要家长和孩子同时学习优良传统,而且身教比言传更重要。试想,如果家长懂得尊卑长幼,有了榜样的力量,孩子还会对父母恶语相加,拳头相向吗?

《弟子规》把“孝悌”放在首位,体现了我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在小时候就不懂,甚至不会爱家里的亲人,那么长大后怎么可能会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呢?

2.对待同辈,要友爱恭敬

《弟子规》中明确指出“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提出孩子应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如果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减少冲突甚至做到零冲突,父母心中自然充溢着快乐。正如曹植《七步诗》所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在“众星拱月”的氛围里成长,往往自我意识过强。我们就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但不能停留在口头说教上,还要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比如图说故事等,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诵读《弟子规》,把身边的同学、朋友当做是自家的兄弟姐妹,和平共处,友爱恭敬,既能弥补现今独生子女的心灵缺陷,又能使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何乐而不为?

3.对待自己,要严谨规范

《弟子规》在教育学生养成一些外在生活好习惯上,几乎是面面俱到。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告诫孩子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寥寥数语,从清晨的盥洗言及日常卫生习惯,教导孩子在生活中要讲究卫生;“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教育孩子注重个人仪容仪表的整齐清洁,不要与人攀比;“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提醒孩子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要挑食,注意营养均衡,并且教诫孩子小小年纪不要饮酒,因为醉酒堪称“最为丑”的事情;“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精炼的语言从最细微的坐立行走和行礼跪拜方面对孩子进行礼仪规范教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活的一点一滴都需要积累,当孩子们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便有了评判对错的标准,变得懂事稳重。他们想的更多的是“我要怎样做会更好”,而不是“我不能这样做”。

二、诵读《弟子规》,在求学中读思解疑

对待学习,《弟子规》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就告诉孩子读书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规劝学生研究学问要专一,只有专精才能深入,不能永远也定不下心,不能才开始看一本书,又觉得另一本更有看头;相反,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应该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用任何理由懈怠偷懒,天长日久功夫深了,原先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做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正意义。也就是说,读书一定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要在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做到边读边思勤做笔记勤于发问,直至了然于心。

《弟子规》不仅对读书方法见解独到,对学习环境保持干净与整洁也有一定的要求:“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书房必须是窗明几净,才能让人更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书房内摆设必须有自己的一套程序,才能让人更轻易地搜索到自己想要的典籍资料,而且每次阅读完毕必须把书回归置于原处。

《弟子规》还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儿童应该读好书“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这些规范,有利于儿童个人发展的实现。[2]

三、诵读《弟子规》,在交往中谦让合作

人际交往,是如今的孩子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们习惯了孤独寂寞的生活,有着极强的个性,这就更需要《弟子规》的正确引导。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是在这个世界上享有着平等权利的人,我们应该相亲相爱、善待彼此、互助合作,做一个富有仁爱之心、富有当代大同思想的人。

“人所能,勿轻訾”“人有短,切莫揭”,人生短短在世,不要自私自利地随便诋毁他人或揭露他人的短处,不该怀有一颗善妒的心。人与人相处,要“道人善”“善相劝”。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孩子拥有一颗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心,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能积极发现和学习别人的好处和长处;作为家长,我们要以身作则,以德规劝,让孩子善于挖掘他人的闪光点,学习优秀促进自我。这样彼此才能既和谐共处,又能相互提升人格魅力。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和人相处不要只顾蝇头小利斤斤计较,而要见利思义以求心安理得,不是自己的分毫不取。同时,与人相处也要坚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原则,像鲁迅先生那样,“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对他人的恩情要记得报答,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忘记[3]。

总之,作为国学经典的《弟子规》朗朗上口循循善诱历久弥新,熟读成诵可谓轻而易举,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藉由经典的风范,熏习和教导我们的学生,学习一句修行一句,把圣人的教诲应用到生活中,落实到言行中。“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怎样,他的品质也就怎样。”[4]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学生必将会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必将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必将奠定一生幸福成功的基础。

[1]李毓秀.弟子规[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6.

[2]张迎春.《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J].教学与管理,2001(2).

[3]任民.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的情感向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24).

[4]郭文斌.《弟子规》到底说什么[M].北京:中华书局,2011.

猜你喜欢

弟子规儿童孩子
弟子规
弟子规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弟子规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