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客家文化 激活语文课堂

2015-04-18阙金梅赖端琴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土楼山歌古诗

阙金梅 赖端琴

(1.永定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永定 364100;2.永定县虎岗中学,福建 永定 364100)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改多年,语文课堂沉闷、压抑、毫无生机的低效现象还普遍存在,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核心成员周正逵认为,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材的体系陈旧”。那么,如何弥补教材的不足,开拓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此,笔者结合课堂教学案例,探讨“渗透客家文化,激活语文课堂”。

一、引客家方言,添课堂气氛之趣

客家方言是客家文化的一大特征,有古训流传至今:“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和客家方言结合进行讲授,采取“双语”教学,通过“双语”互补理解,可以使课文内容更形象,更生动。

如:八年级下册第18课萧乾的《吆喝》课后习题三是这样的,“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教学时,教师先让同学们说说,然后也举了一例,并用客家话大声吆喝了一句:“豆腐花喔——管烧落肚(趁热吃进肚子),食了有补!”结果同学们觉得异常亲切,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浓厚,深深领会吆喝的内容、形式、意义……

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时,先让学生收集整理一些客家俗语、谚语,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客家话展现:“春明耙田,谷雨莳秧。”“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春无三日晴,冬无三日雨”“春寒多雨水,夏寒断水流”……

课堂教学中客家方言的适当穿插,能够给学生以亲切感,同时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二、唱客家山歌,明古诗教学之美

古诗,因其年代久远的原因,在教学时总给学生以距离感。而客家山歌,“上承《诗经》遗风,常用重章叠句”,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同时,它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朗朗上口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所以,在讲授诗歌时,如果适当地对客家山歌进行挖掘,可以在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的同时,深入浅出的体会古诗的内容、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

例如:在讲授《诗经》里《关雎》一文时,教师当堂演唱一首客家山歌:“桂树打花唔成梅,借问心肝哪里来;人面似觉涯见过,一时之间想唔来。”在学生余味犹然之时,教师趁机抛出一个问题:“桂树打花唔成梅”在山歌中的作用是什么?联系《关雎》简述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从表面看,首句好像与整首毫无关系,其实并非如此,“桂树打花唔成梅”是把姑娘比作桂花,但桂花虽香不成梅子,从而又借“梅”谐“媒”叹缺少牵线的“媒人”,这就把整首词联系起来。《关雎》就是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婉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在此,学生对《关雎》一文比兴手法有了深入浅出的理解,同时也体会到了谐音双关的妙处,体会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

听唱客家山歌,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特别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巧妙穿插客家山歌,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还能增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原来,语文就在身边。

三、读土楼美文,编阅读教学之材

提到永定客家特色文化,不能不提永定土楼。2008年7月7日晚,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通过了最新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共46座土楼组成,其中永定占大多数。[1]关于土楼的记录文字也常见诸报端,归类整理这些文字,并把它挖掘成阅读教学的材料,不仅使阅读教学具有生活气息,而且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四、观美食视频,创写作教学之景

写作教学的尴尬在于:教师从审题、立意、结构、语言、开头、结尾等等讲解无数,但学生依旧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痛苦状。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知写什么”。针对这种情况,写作教学在题目设置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同时,应最大程度地创设写作情景,以搭建起学生生活和写作的桥梁。

2015年3月31日,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美食中国”之《永定归来不食牛》的专题节目。节目重点介绍永定客家人,依托吃牛肉的传统习俗,开发出全牛宴等一道道土楼客家美食并打造成金字招牌。栏目的播出在永定引起较大关注,有教师紧抓热点,对视频进行了适当的剪辑后在课堂上播放,而后挖掘出一道作文题:以“美食”为话题,写一篇650字作文,文体不限。

可以说,此次通过观看视频的写作情景设置是比较成功的,首先,《永定归来不食牛》在央视的播出是永定人的热点话题,为学生所关注;其次,美食就在学生的生活中,除了牛系列,永定特色美食品种多样,如芋子包、芋子粄、牛肉圆、糍粑等等;再有,视频的观看点燃了学生强烈的对家乡美食的自豪感。从学生的写作来看,此次情景创设打开了学生广阔的写作思路,有记叙“我与美食”故事体现生活情趣的,有说明“芋子包”的制作程序赞叹人们的智慧的,有通过写美食抒发亲情的,有由永定特色美食较多为原型,联想到客家人由中原南迁一路漂泊的历史,对客家人渴望团圆的情结进行议论的……

五、探客家文化,拓第二课堂之实

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但是,语文是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的学科,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这就是语文的“第二课堂”。客家文化之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等均可成为开拓第二课堂地。

结合客家文化的特色案例有不少:1.灌洋李子节快要到了,请同学们为自己乡亲的农户拟一条宣传标语。同学们积极思考、兴致极高,优秀标语纷至沓来:“灌洋芙蓉李,美味记心里”“灌洋芙蓉李,纯正天然品”“芙蓉李子哪家强,就去永定找灌洋”……2.春节到了,请以“家乡味”为话题,探究客家传统文化、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等。开学回来,同学们的成果展示可谓五彩纷呈:如有现场观赏,甚至亲自参与的烧架子花、装故事、打十番、采茶灯元宵活动;有游历永定名山或土楼搜集到的楹联;有参观红色革命圣地的见闻和感受;有走访乡村老人采集到的山歌和传说……

探客家文化,拓语文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智力、培养兴趣、学会合作、体会民族文化、提高作为客家人的自豪感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

有人说:“语文是芳香浓郁的咖啡,让人温馨浪漫、流连忘返;语文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语文是滋味芳醇的美酒,让人浮想联翩、心潮澎湃。”开拓活力四射的语文课堂是每个语文老师的使命,在探索的路上,吾愿上下而求索。

参考资料:

[1]刘增晶.永定客家土楼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土楼山歌古诗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苗山歌
土楼夜景
苗山歌
永定客家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