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文练笔——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2015-04-18李桂珠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随文表达能力习作

李桂珠

(诏安县南诏镇中心小学,福建 诏安 363500)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指出了读与写的关系,强调了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中,依据文本表达特点,凭借课文的“典型”优势,顺势而为,精心设计小练笔,训练学生的表达,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随文练笔”。这种训练具有切入点“小”,形式“活”的特点,对于达成第二学段“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1]的目标具有独特效果,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习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是实现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填空补充式”练笔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结尾虽然言已尽,但是意未了,或者语段语言嘎然而止,却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内容更具体翔实、丰满完整,有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如《妈妈的账单》(三年级下册)一文,课文描写了妈妈按照儿子的要求,把儿子索要的报酬如数放在他的餐桌房,同时给儿子留下一份总额为零却满载母爱的账单。这母爱的账单,让小彼得羞愧万分。在阅读理解课文后,对于母亲的账单,可以设计这样的补白补充性练笔: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母亲可能为彼得的生活、为彼得的幸福做了哪些事呢?请根据提示写一写。为他在家里的十年生活,母亲_______。为他十年中的吃喝,母亲_______。为他在生病护理,母亲_______。

二、“情节扩展式”练笔

有些课文为了表达的需要,进行了详略得当的叙述,简略的部分,作者只用简短的语句一笔带过,但是,语言背后蕴涵的丰富内容,有待读者去想象、领会。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发掘,设计小练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个“简略处”,让学生把该内容具体化。如《圆明园的毁灭》中最后一段有这样的一句话:“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拿不走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统统”“任意”描写较为抽象概括,在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笔:“统统”包括哪些东西,侵略者掠走了什么,“任意”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怎样掠走,掠不走的又是怎样破坏?让学生围绕“统统”和“任意”展开想象,拓展情节写几句话。有学生这样写:“侵略者入圆明园内,看到博物馆内陈列着许许多多历代的名人书画,各种珍珠、玛瑙闪烁着光芒。侵略者看到这一切,眼时闪烁着贪婪的目光,拼命地把这些珍珠、玛瑙放入口袋,藏入怀中;把各种书、画搬上马车,用牲口运走;古董之类,比较重的东西拿不走,就用枪头撞破,或者高高举起又用力砸掉,还用火烧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他们是历史的罪人。”这种情节拓展式的小练笔,或者加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更细腻,使文章的表达显得更丰满,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理解与表达的统一;或者补充具体的情节,让场面更形象,从而得到更深刻的教育。这种随文小练笔训练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读是写的基础,写加深了读的深度。

三、“插图说明式”练笔

小学教材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许多文章都配有相应的生动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直观、激趣、美感熏陶等功能,同时,还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极好材料。在课文的插图处设计练笔,可给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可贵的沉默》图二,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注意观察孩子们沉默时的表情和动作,用这样的句式回答“孩子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孩子们沉默时在想些什么?出示了以下句式:“________

(谁)可能在想:_______。”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渗透了指导写话的方法: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使表达更具体、更生动。“插图说明式”练笔具有独特的优势,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体形象的画面互相对照,学生把学习课文与观察插图有机结合,有效训练了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是一种难得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法。

四、“体裁改写式”练笔

语文教材中选文有多种文体,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变换文章体裁进行改写,不仅可以收到不一样的阅读感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古诗《赠汪伦》教学之后,在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之后,结合板书:

(事件)

李 白——汪 伦——赠诗(人物)

乘 舟——岸 上——踏歌(地点)

桃花潭——送别情——不及(中心)

根据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围绕惜别情深这一个中心,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诗歌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的记叙文。

五、“结尾续写式”练笔

语文教材不少选文的结尾言虽已尽,但是意无穷,是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的好机会,此时,指导学生顺着原文事理逻辑进行延伸和发展,是一种培养想象能力、训练表达能力的好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与习作兴趣。比如三年级语文下册《小摄影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小摄影师还是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学生会以为课文中没写结局,没有结果。这时,我“趁热打铁”,为孩子们的思路铺上一条想象、创造之路,就此提出问题:小男孩会回来吗?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想一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练笔成为了沟通读写的桥梁。

六、“写法模仿式”练笔

小学生的习作要遵循从仿写到创作的规律,每一位儿童都有着天生的模仿能力,所以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阅读教学中,对于比较典型的写法,教师有意识设计练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借助课文写法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达到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比如学习了《高大的荚树》这篇课文,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段落结构方式,体会总分写法,然后就地取材,要求学生模仿《高大的荚树》这篇文章的写法仿写我们学校的凤凰树。

七、“理解式”练笔

以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以写代讲,读写同步是随文练笔这种训练形式的特点,采取理解式小练笔对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独特的效果。如三年级《掌声》中的课文第一段,为了丰富学生对掌声前残疾人英子内心孤寂、自卑的理解,在学完第一自然段后,为了更好地为下文学习做铺垫,让学生更能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笔。

“以前,同学们交谈时,小英是多么想_______,可是因为________,她只能________;同学们游戏时,小英是多么想_______,可是因为_______,她只能_______。英子_______了一会儿,_______地站了起来。眼圈_______。”

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在完成小练笔,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提升。

八、“多角度选材式”练笔

引导学生跳出单一思维的圈子,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视点、层面去选材、构思、立意,力求独特、新颖、独具匠心,写出内容各异、富有个性的随文练笔。比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让学生设想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情境,许多学生是顺着课文的原意,构思青蛙跳出井口看到天果然无边无际,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美丽,青蛙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离开了井底,写出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的作文。但也有些学生反其道而行之,构思青蛙跳出井口看到周围环境污染严重、人类肆意捕杀有益动物,觉得世界真是太乱了,没有半点安全感,不得不返回井底生活,写出了《外面的世界多无奈》的作文。这样练笔立意既合情合理,又富有创意,孩子个性不同,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开合理的想象,也就写出了各种不同的结局。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又可以提升学生习作的兴趣,是通向学生习作的一条有效途。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该从阅读得到写作的知识,认真地作。”[2]叶圣陶先生这话指出了读与写的关系,强调了习作练习的重要性。随文练笔绝不仅仅只有以上八种,还有如移花接木、读后感式、列提纲式、缩写等多种形式。学生习作智慧的培养,习作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也不是靠每星期两节的作文课就能实现的,丰富的经常性的随文练笔“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不仅真正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让学生在随文练笔中品尝到写作成功的喜悦,提高习作兴趣,提高了表达能力,真正做到阅读与习作同步发展。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随文表达能力习作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习作展示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