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教材资源 落实语用实践

2015-04-18赖秀纯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海鸥母本文本

赖秀纯

(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德化 3625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和目标,语文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语文教材是以一篇篇课文编排的,每篇课文都是由语言材料、故事情节、篇章结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等众多要素构成的,这众多的要素,教师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它?它会有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带来服务和便利?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

一、“个体与类别”的关系——学习和了解同类文体的阅读方法

我们不提倡脱离文本系统地讲解文体知识,但是,结合文本认识文体常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出现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就是对这种体裁的认识和学习最恰当的时机,通常就应该强调和介绍这种文章的体裁特征,把体裁常识作为例子之一进行学习和了解,这不仅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学习课文的方法,而且对课后阅读同类文体的文章是有很大帮助的。

《半截蜡烛》是教材中新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剧本,教此文时,就要以此为例,讲讲“剧本”的一般表现格式(时间、地点、人物和话剧的过程),讲讲“剧本”的基本特点,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话剧情节,刻画人物形像的,还可以把“剧本”与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进行比较,发现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不仅能较快地学会这篇课文,而且能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杨氏之子》是文言文、《鲸》是说明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访谈录、《打电话》是相声等,像这样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次遇见的课文,体裁知识就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就要讲讲相应的文体常识和一般的学习方法。

二、“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学习和引导课文母本的阅读活动

对有些节选类课文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和学会阅读的方法,而且还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阅读,也就是说,用课文中学习的阅读方法去进行课外的阅读实践,达到阅读整本书乃至整部著作的目的。因此,教师自身就要加强对课文母本的阅读和了解,并注重创设平台,与学生一起交流分享阅读收获,使学生课外能主动地参与到对课文母本的阅读实践活动当中。

《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两课,课文的编排别具一格,先是介绍整部作品的梗概,再出现作品的精彩片段。学习这样的课文,要让学生从作品的精彩片段中掌握阅读的方法,从作品的梗概中了解书中大意,并适当介绍作者的相关信息,激发学生了解作者和阅读整本作品的兴趣和欲望,再鼓励学生去阅读这两部作品。节选型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数量不少,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都是,教学这类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而且还要适当介绍课文母本和作者有关信息,让学生知道课文母本的故事梗概,并鼓励学生课外去阅读整本书乃至作者的相关著作。

三、“形式与方法”的借鉴——学习和模仿语言运用的表达方法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中精当的用词、丰富的句式、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都是语用训练的具体素材。语文教师要下苦功夫去解读文本,以自己一双独具的慧眼,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发现学习资源,即语用训练的素材,并具有凭借学习资源进行训练的意识,联系学生的实际,借助文本重要的“言语形式”,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时,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引领学生在“内容”的层面上感知文本。接着,教师采用师生合作读的方式,引领学生体会殿堂的“大气”,亭台楼阁的“小巧”;“买卖街”的“热闹”,山乡村野的“宁静”……以读代讲,领悟“对比”的言语形式。然后,让学生运用这种言语形式,写身边的人、景或物。最后,学生的交流精彩纷呈,一个学生说:“公园的花儿,有的姹紫嫣红,像灿烂的朝云;有的清新淡雅,像暗淡的晚霞。”一个学生说:“老师拿着考卷走进教室,同学们有的愁眉苦脸,有的眉开眼笑,有的神情紧张,有的神态自若,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啊!”另一个学生说:“走进陶瓷街,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陶瓷,有红艳艳的‘富贵红’,也有白皑皑的‘中国白’;有笑容满面的弥勒佛,也有慈祥庄重的观音。”

四、“选材与立意”的领悟——学习和体会得言得意的篇章构思

现在的阅读教学,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成了一些教师的教学习惯,几乎占用了课堂的学习时间,而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却漠不关心,忽视了选材和立意之间的巧妙之处,这样的教学成效是有限的,因为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对语言文字内容理解层面的堆积上,而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所以然知之甚少,不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和领悟得言得意的篇章构思,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原因。

《老人与海鸥》可概括为因果关系的两部分,之所以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瞻仰遗容、肃立守灵等悲壮举动,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眷念之情;是因为老人生前,每天步行二十余里,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与海鸥亲切地交谈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这就是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给读者心灵强烈的震撼,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强烈的感情是文章的生命线,是紧紧拴住读者之心的那无形的绳。

五、“特色与风格”的赏析——学习和积累语言表达的特色风格

作者不同,文章的语言特色与风格就会不一样,教材编排时,编者对课文的选择,都会充分考虑它。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还要深刻体会每篇课文的语言特色与风格,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特色鲜明的语言句段,教师才能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倘佯其中,反复朗读、咀嚼和品析,领会其神韵,体悟其风格,丰富语言积累,增强学生的语感,充盈学生的文化积淀。

《少年闰土》中对闰土外貌的描写:“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劲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段文字是描写人物外貌的典范,作者抓住“肤色和穿戴”写人物的特点。《祖父的园子》中的一段:“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蜓跑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这段文字的语言风格独特,自由快乐,活泼洒脱。这两篇课文赏析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呢?《少年闰土》要重点品味,作者如何抓住人物外貌特点,用简洁语言来描写的;而《祖父的园子》则是感悟,活泼的内容用活泼的句式来表达,语言的内容与形式要相吻合的写作风格。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胡海丰,朱华贤.语文教材例子的多样性及其选择依据[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5(1).

猜你喜欢

海鸥母本文本
霸道海鸥谁能治
“海鸥”展翅 “美好”起飞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三种土壤灭菌剂对香石竹母本栽培的影响
不同母本密度对敦玉328杂交玉米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和效益的影响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杂交水稻母本抛栽高产制种技术应用初探
甜(辣)椒杂交制种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