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苑珠林校注》勘误补正

2015-04-17薛玉彬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字典佛经断句

薛玉彬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唐释道世所作《法苑珠林》在佛教资料和佛经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和佛经文化的发展上占据着一席之地。经过千年历史的筛选,本书之所以能够完整地保存,也足可以体现出来它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当然,这本书在前代佛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整理而成,保留了十分丰富的佛教资料和传统文化资料。21世纪以后,《法苑珠林》在重新得到著名学者周叔迦、苏晋仁的校勘整理,整理完成的《法苑珠林校注》在保留原书根本面貌的同时对一些重大的错误进行校勘补正。这样一来,就对该书的传承和佛教文化的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也使该书的流通本更加的权威可信。然而,该书的整理工作毕竟不是一项很容易办到的事情,其中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一些不妥之处。该书出版至今,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对于其中的校点进行了商榷和质疑。比如董志翘先生撰写《〈法苑珠林校注〉匡补》[1]进行补充,范崇高作《<法苑珠林校注>拾补》[2],还有一些其他学者比如王东、王绍峰、罗明月等也进行了一些校正补充。下文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校点对书中的一些不妥之处进行商榷补充。

1.“有说:被驱役故名鬼。恒为诸天处处驱役,常驰走故,有希望故名鬼。谓五趣中从他有情希望多者无过此故。由此因缘,故名鬼趣。”[3]

按,“有希望故名鬼”当为“有说,多希望故名鬼”。“有希望”与“多希望”意义有差别,“有”并不代表“多”。此处前面几句句首多以“有说”开头,依次类推,此处也当以“有说”始。另“有希望故名鬼”与下文“从他有情希望多者”不符,亦可证。所以,此处应该是因为减省而造成的讹误。此说法在《阿毘达摩大毘婆沙论》亦有例证。卷第一百七十二说:“有说:被驱役故名鬼。恒为诸天处处驱役常驰走故。有说:多希望故名鬼。谓五趣中从他有情希望多者无过此故。由此因缘故名鬼趣。”

2.“食吐鬼。夫劝妇施,妇惜言无积财,悭悋故,常食吐也。”[3]

按,“妇惜言无积财”费解,易引起歧义。此处易误断为“妇惜言,无积财”,这样就易理解为丈夫想让施舍救助,但妻子很无奈地说,没有积蓄财产可以用来施舍。这样一来,就说家里太贫困,是客观的事实,而并不能体现出妻子悭吝的一面,这样就不符合原文所表达的意义,另外,也不符合佛经为了诵读便利而形成的四字断句的体制。建议此处这样断句:“夫劝妇施,妇惜言无,积财悭吝,故常食吐也。”即妇因悭吝而撒谎说无积财,这样更符合文意。根据不同班班的对校,此句在电子佛典大正藏《法苑珠林》(下同)卷第六:“三食吐鬼。夫劝妇施,妇惜言无,积财悭悋,故常食吐也”《六道集》卷第三:“夫劝妇施,(妇)惜言无,积财悭恡,故常食吐也”。

3.“食毒鬼。由以毒食,令人丧命,因堕地狱,后出为鬼,常饥饿,恒食毒火烧其身也。”[3]

按,“恒食毒火烧其身”断句有误,语意不明。大正藏《法苑珠林》卷第六为:“常饥饿恒食毒火。烧其身也。”这样的断句也不妥。既然饥饿,为何吃食毒火,毒火并不能解决饥饿的问题,应该为吃食带有毒性的食物。毒性发作,身体像火烧一般难以忍受,令人痛苦窒息。句意如此,此处当断为:“恒食毒,火烧其身也”。意思是食毒之后,身上像火烧一样痛苦。《六道集》卷第三:“由以毒食令人丧命,因堕地狱,后出为鬼,常饿饿恒食毒,火烧其身。”

4.“鬼有三种:谓无、少、多。无财复有三:炬、针、臭口。”[3]

按,“谓无、少、多。”费解,并且与下文难以衔接。当为“谓无、少、多财”。大正藏本《法苑珠林》卷第六:“鬼有三种。谓无少多财”。另《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十一、《阿毘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十六一也引用了此则故事。

5.“臭口鬼者,此鬼口中恒出极恶腐烂,臭气过于粪秽,沸溢厕门,恶气自熏,恒空呕逆。”[3]

按,“此鬼口中恒出极恶腐烂,臭气过于粪秽”中,“极恶腐烂”一般不能作“出”的宾语来讲,佛经中也并不见这样的用法,“极恶腐烂”在这里应该是用来修饰“臭气”表示臭气形成的原因是“极恶腐烂”,所以“出”的宾语应该是“臭气”,“出气”这样的动宾结构在现在还是很常见的用法。另外,根据上下文判断,“沸溢厕门”的应该是“粪秽”,此处不应断开。所以这句话应该断句为“此鬼口中,恒出极恶腐烂臭气,过于粪秽”。此则故事在其他佛经中也又出现,比如《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十一:“此鬼口中,恒出极恶腐烂臭气,过于粪秽沸溢厕门,恶气自熏。”《六道集》卷三:“此鬼口中,恒出极恶腐烂臭气,过于粪秽,沸溢厕门,恶气自熏”都可作为参证。

6.“此鬼身毛臭甚常秽,熏烂肌骨,蒸坌肠腹,冲喉变欧,荼毒难忍。撄体拔毛,伤裂皮肤。”[3]

按,“撄(撄)”当做“攫”。此处应该为形近而讹。在甲骨文中,攫为“”像兽以爪抓取之形。《说文解字·手部》中说“攫,扟也。”[4]扟,就是抓取的意思。另外根据《汉语大字典》[5]的解释,“攫”有“鸟兽用爪抓取”的义项,更符合文意。而“撄”的解释中并没有符合此处表达的义项。《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三十一:“攫体拔毛,伤裂皮肤,转加剧苦。”《六道集》卷第三亦引此则故事,但是让沿用了“撄体拔毛”,不当。

7.“言瘿鬼者,谓此鬼咽恶业力故,生于大瘿。如大癕肿,热怖酸疼。---注释3:“如”字原作“加”,据高丽藏本改。”[3]

按,“热怖酸疼”当为“热脪酸疼”。《说文解字·月部》:“脪,创肉反出也。”[6]《宋本广韵·准韵》“脪,肿起”[7]。根据《汉语大字典》[8],“脪”有“红肿发炎”之意。而“怖”表示恐惧,恐怖等意义,用在此处不符合文意。二者应该是形似而讹,所以“脪”用在此处更符合文意。

8.“鬼中好者,如有威德鬼,形容端正,诸天无异。又一切五岳四渎山海诸神,悉多端正,名为好也。第二丑者,谓无威德鬼,形容鄙恶,不可具说。”[3]

按,“第二丑者”当为“鬼中丑者”。前句即言“鬼中好者”,而不言“第一好者”,根据前后语句对应的原则,本无“第一”,则不可说“第二”。所以“第二丑者”应该对应前文作“鬼中丑者”。大正藏本《法苑珠林》也有这样的错误,另《六道集》卷三也有引用:“鬼中丑者,谓无威德鬼,形容鄙恶。”不误,可以相互参证。

下文第189页有同样的错误:“第二鬼中乐者”中“第二”可能是因为为上文中出现过而类化形成,无言“第一”,不可言“第二”。“第二”当去掉,更合文意,并且这样也不符合佛经四字停顿的格式。《六道集》卷三:“鬼中乐者,即彼有威德中,富足丰美,衣食自然。”可相互参证。

9.“仁蒨遇病,不甚困笃,而又不起。月馀日,蒨凭常掌事,掌事不知,便问长史。”[3]

按,“而又不起”在这里语意不明,当为“而又不能起”之讹误。“不起”有两种含义:自身不愿起来或者因自身虚弱没有能力起来。此处有歧义,既然有病,就是没有能力起来的意思。根据上下文语意,故此句为“而又不能起”更为合适。

另,“凭”当为“问”之误。“凭”是凭藉,倚仗的意思,在此处不妥,当为“问”更符合文意。此则《冥报记》卷二也有出现:“数年后,仁蒨遇病不甚困笃,而又不能起”,此处可以相互参证。

10.“眭兄昔与同学,恩情深至。今幸得为太山主簿,适遇一员官阙,明府今择人。吾已启公,公许相用。兄既不得长生,死遇济会,未必当官。何惜一二十年苟生延时耶!”[3]

按,“济”费解,当为“际”之讹,音误。《说文解字·□部》说:“际,壁会也。从□,祭声。”[9]《汉语大字典》解释中有“适逢,适遇”[10]的意思,就是机会,机遇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也有:“际会”[11]这样的词,表示机遇,遇合的意思。由此可知,“际”本义为两墙的相接处,在这里是机会、机遇的意思。而“济”在词典中并无此意。所以此处应该为“际会”更为合适。此故事在《冥报记》卷二的引用也可作为参证:“死遇际会,未必得官,何惜一二十年苟贪生也。”。

11.“鸟欲食龙时,先从尾而吞。到须弥山北有大铁树,高下六万里。衔龙至彼,欲得食敢。求龙尾,不知处。以经日夜,明日龙始出尾,语金翅鸟:化生龙者,我身是也。我不持八斋法者,汝即灰灭。时金翅鸟闻,悔过自责。”[3]

按:“高下六万里”当为“高十六万里”。“下”与“十”为应形似而讹。佛经中“高下”后边一般不跟数量词来表示高度,而多用“高+数量词”来表示高度。比如:《佛般泥洹经》卷二:“欲作沙门,入比丘僧中,先试三月,知行高下。”《大楼炭经》卷二:“转轮王治天下,阎浮利地平正无有高下” 用“高+数量词”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起世因本经》卷一:“过金胁山有山,名曰雪山,高五百由旬,广厚亦尔”

《起世经》卷一:“游干陀罗山外有山,名曰善见,高六千由旬,上阔亦尔。”例多不烦举。

[1]董志翘.《法苑珠林校注》匡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2):27-31.

[2]范崇高.《法苑珠林校注》拾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59-62.

[3][唐]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3:177-226.

[4][6][9](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7.

[5][8][10]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7](宋)陈彭年.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大字典佛经断句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文言断句判断法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汉语大字典·广部》疑难字考释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所收籀文隶定字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