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境遇及对策探讨

2015-04-17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

薛 海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31)

进入21世纪,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继续发生着重大变化,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发生深刻变革且相互交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正处在全新的时空环境中,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这使得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前景广阔,但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境遇科学研判基础上,对如何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途径和策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设计,以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效果。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时代境遇

(一)经济全球化利弊共存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和主要趋势。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交流普遍频繁。已被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理论指导力令世界刮目相看。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解决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疾病防治、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上的作用越发凸显,这为进一步扩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提供了可能。此外,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灵活,中外学生的对话交流已成为常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凭借自身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平等开放的姿态,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养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使大学生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也泥沙俱下,各种错误文化思潮和价值观也随之不断涌入,马克思主义的主导话语权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对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无所适从[1]。

(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新媒体是指以数字、网络、多媒体等信息传播新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介,它以其数字化、交互性、高技术支持等构筑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及时性、平等性的信息空间。新媒体无疑已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现代人学习和沟通的重要平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条件。它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视野、资源和渠道,丰富了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大大地增强了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当然,新媒体环境同时具有多元化、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不良信息诱惑、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也使大学生容易受到负面影响,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受到冲击而打了折扣。

(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具有双重影响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全新时期,在强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新理论不断涌现。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反映时代发展与进步、彰显中国特色的内容也必将被写进最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这对当代大学生来讲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当然,伴随社会经济转型,中国还问题多多,诸多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民主法治还不完善,贫富差距、腐败、环境恶化等各种问题和矛盾也在侵蚀着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借机而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四)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变化及其社会使命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胸怀远大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他们知识面宽、能力强,自尊自立,求新求异,渴望成功成才。他们是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也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群体。当然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又趋于急功近利。一些学生身上甚至还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今天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明显增强。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与激荡,思想领域存在的诸多矛盾和斗争也会更多、更自接地投射、影响到这一群体。青年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武装他们,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二、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

面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全社会都要高度关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上下下必须凝聚共识、协调沟通,以体制机制建设为核心,共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和氛围。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改革和创新的姿态,多措并举加以有效应对。

(一)紧跟时代发展,转变教育理念,增强主动性

国内、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努力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动性和时代感。教育者必须立足于当前多变的社会环境,适应教育对象的变化,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根据新情况、新变化,应势利导,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循循善诱,润物无声。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把诚心诚意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等宏大的思想问题和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为增进师生交流、提高教育效果,教育者还需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生硬灌输做法,建立起平等、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力求成为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梦想道路上的引导者、促进者[3]。

(二)深化问题研究,增删整合内容,体现科学性。

经过理论工作者许多年的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客观来讲,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更多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现实社会问题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以及相应的技术、策略等教育理论的研究远远不够。因此必须直面不足,有针对性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以增体现科学性。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也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前提。要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研究,坚持把国家发展需要和大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与大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相结合,合理增减、有效整合教育内容,构建起既符合大学生认知水平、理论基础和思想道德实际,又具有逻辑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和内容[4]。

(三)关注教育对象,创新模式方法,提高针对性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象几乎都是20世纪“90后”大学生,在国内改革开放这个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有着与“70后”“80后”的大学生不同的人生体验和经历,“我的生活我做主”是他们的奉行的人生哲学。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研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需求、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关注的焦点、热点,以便做到教育时的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环境,有针对性地对教育模式、方法、手段、策略进行合理地创新。要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增强学生主体性,广泛运用启发讨论式、咨询辅导式、情境参与式、社会实践式等诸多的模式和方法实施教学,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四)砥砺品格涵养,强化理论功底,强化可信性

要让受教育者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要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可信度。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影响传播效果的决定因素是信源(传播者)。一般来说,传播者的可信度越高,其传播效果越好,相反效果越差。可信性有两个基础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待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5]。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乐观、自信、充满感情和激情,要真心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光辉神圣的事业,做到以情感人;要不断砥砺品行,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同时要不断健全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做到以理服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者还应学习、掌握、并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这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塑造教育者在大学生中的良好形象,提高教育传播和接受的效果[6]。

[1]王晓宏.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68-69.

[2]刘佳,拓宏伟.试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群文天地,2011(8):172-173.

[3]徐德荣,王忠桥.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78-80.

[4]钱翠玉.试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49-53.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高凌云,吴东华.传播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11(9):44-47.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