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利用

2015-04-14尹明明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资源传统

■尹明明

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利用

■尹明明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文化产业就是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将其文化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当前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和庸俗开发等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严重破坏了文化资源生态。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为根本,借助多种现代技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传统文化;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内容创新

尹明明,临沂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教授。(山东临沂 2760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也就是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适度产业化开发,将其文化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1351亿元,占GDP的3.63%,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1]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积累了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这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但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料只是文化产业的原材料,唯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才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契合,从而形成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

一、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

关于文化资源,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同接受的权威定义。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研究者根据其研究任务,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视角加以界定。尽管语言表述不同,但基本上都揭示了文化资源的本质属性。在各种界定中,笔者更倾向程恩富的表述,即将文化资源看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2](P927)换句话说就是,文化资源是前人和今人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文化资源是一种以原生态存在、等待开发与利用、具有市场增值潜能的所有文化成果与形态。或者笼统地说,一切可以产业化的文化存在对象都可以被认定为是文化资源。

为方便研究,通常将文化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采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往往取决于研究者拟研究对象和项目的目的性。如果做一般性划分的话,我们更倾向于按文化资源的性质将文化资源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两大类。前者是有形的可度量的文化资源,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来估量其具体价值,如历史文物、工艺品等;后者是无形的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不可用现实价值来估量其价值,如民俗、戏曲、传说等。相对于前者,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一个民族记忆,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或DNA。

传统文化资源本身还不是一个被精确定义并广为接受的概念。[3]有研究者认为,传统文化资源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资源而言的,并将其定义为,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积累和保存下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概括性的物化精神形态,广泛显现和分布于社会文化思想、生产技术、各种艺术形式、吃穿住行、风俗习惯等等之中。[4](P16)它具有以下几类形态:文献形态,如古文、诗、词、曲、赋、对联、灯谜、射覆、酒令等;器物形态,如建筑园林、服装、陈设、饰物等;艺术表演形态,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舞蹈等;技能艺术形态,如刺绣、剪纸等工艺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烹调技能等;节庆活动形态,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以及婚嫁与寿庆、祭祀礼仪和在各民族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些习惯与处事方式等。[5]

传统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过去,我国往往只是关注保管与保护传统文化资源,不关注这些资源的经济价值开发。事实上,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最直接的保证,而且也是发展文化产业最坚实和深厚的基础。

二、理念创新是先导

理念创新是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先导。人的行为活动离不开观念和思维的支配。观念和思维如果不发生改变,人们的行为就无法发生质的变化。将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市场价值需要理念的更新,需要对传统文化资源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创新是继承和超越

早在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概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指以独特的方式综合各种思想或在各种思想之间建立起独特的联系的这样一种能力。[6](P299)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创新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弃旧图新,发展自己,推动社会进步的创造性的活动。文化创新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的特征,构建文化的新理论、新内容、新制度、新技术,赋予文化时代性的变革,进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文化。[7]

创新必须以前人的文化创造为基础。创新固然离不开个体的思想品质和主观条件,但更离不开人类长期积累的文化财富和社会条件。“人类文化的发展就像一条不间断流淌的河流,任何一次文化创新都像注入文化之河的新鲜血液,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积淀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她不仅为文化创新提供前人积累的相关成果,也为文化创新营造环境、氛围和土壤。”[8]文化资源开发脱离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中要注意,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进行产业化经营。传统文化资源的内涵极为丰富,精华与糟粕并存。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就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甄别与扬弃。《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9]可见,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剔除传统文化资源中过时和不合时宜的内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与时代需要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产品或服务。

(二)创新是观念和行动的统一

黑格尔曾说:“一切改革,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更新。”对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开发利用,就是对传统的、常规的、套路的突破,是对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僵化落后的思想和观念的摒弃。

唯物史观认为,文化观念与其他观念一样是特定历史时代文化现实的反映,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要发生变化,因而不存在恒定不变的文化观念与文化理念。从当前我国各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来看,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开发思路狭窄、创新意识薄弱,为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盲目、过度和庸俗开发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文化作用的认识,实现了由过去单纯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作用转变为强调文化社会生活的广泛作用;对文化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也实现了由单一的发展文化事业转变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所有这些都属于理念的创新。[8]基于这种理念,我们要从各种对文化资源片面性和狭隘性的理解和认识中解放出来,既不能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开发和过度利用,从而忽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也不能坚决反对对文化资源进行的经济开发与利用,从而因噎废食。

(三)创新是开发保护并重

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应在产业发展的层面上从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两个方面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尤其是要用市场的眼光来审视文化资源,认真分析哪些资源适合产业化开发,哪些资源不适合产业化开发,哪些资源只能进行部分的开发利用,哪些资源暂时还不具备开发的条件,只能严格保护起来,切忌盲目、粗放和简单的开发,以免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不是停止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关键是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形成保护与开发并举、以保护为重的格局。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依据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模式进行产业化运作,发挥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承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还要坚持“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将开发收益中的一部分运用到文化资源的保护上面,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使人们认识到,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过程中,开发是硬道理,保护也是硬道理,硬开发没道理。

三、内容创新是核心

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为王”。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即在于内容的不断创新,也就是在文化产品或服务所承载和表达的思想以及精神价值上有所突破,生产出具有时代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精神文化产品,[8]让这些文化产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

(一)创新是文化产品的灵魂

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文化产品作为生产者自身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其中不可避免地渗透着生产者的主观元素,如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些观念、认识、意志、情感等。这些元素会随着文化产品的流通向社会渗透传递,表现为作为文化消费者的大众在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会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方面发生某些变化。[10]文化产品或服务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其内容的高雅与低俗会对人们精神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思想内容就成为创新的内在灵魂。

文化创新的根本要求就是生产出思想内容与艺术魅力相统一的精神文化产品。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相借鉴,才能获得新的生长点。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设计,借助特定的技术和工具,对一些富有特色的资源,如民俗文化、艺术传说等进行原创性的构思设计和时尚性创作,开发出新的文化产品或服务。

内容创新应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养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出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成果,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

(二)创新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传统文化资源的生命力在于跟随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只有将传统文化资源置于现代语境下,与时代精神结合才能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产品。如通过文化创作、文艺作品等形式,创造性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对其加以现代诠释,使之与现代文化精神相融通,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使中华民族能凭借独有的文化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仿古不能泥古,仿古必须融今。只有适当地注入一些现代时尚元素,并与现代科技结合,才能推陈出新,才能符合现代人消费习惯,传统文化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功能、认识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传统文化资源现代转换的关键是创意创新。创新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优秀成分,如果不适应时代需要,不通过融入时代精神的方式实现其现代性转换,也难以得到弘扬。创新并不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创造力、想象力,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和方法,对其再发现、再阐述、再运用和再创造,在此基础上,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目前。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和新渠道以及动画等新形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造既具民族特色、又使人们广为接受的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文化形象,在为国内民众提供文化产品的同时,也为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新的生长点;努力对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进行推陈出新。只有把现代创意理念融进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之中,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11]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文化资源或故事,但缺少的是“会讲故事”的人。“喜羊羊之父”黄伟明就曾指出:“和好莱坞的动画大片相比,国产动画片在技术上已经不断进步,关键是故事的讲述、情景的设计等细节问题。我们从来都不缺少好的故事,但缺乏好的讲述方式和表现方式。”

(三)创新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文化产品所具有的特殊性,要求基于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形成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或为了迎合某些群众的需求而降低产品的品质、品位,提供一些低俗化、媚俗化和庸俗化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

实现生活中,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人们多是以牺牲社会效益换取经济效益。一些地方政府经常以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幌子,上演“名人故里”、“影视明星”、小说人物、传说故事发源地之争的“闹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名人文化的发扬光大,反而看到了“庸俗化和功利化”。对文化的经济效益盲目追求,忽视了文化资源应有的历史性、认识性和教育性,放大了其“娱乐性”,放弃了传统文化资源在 “广大乡村起着净化乡风乡俗、规约乡土社会秩序的作用”,忽视了传统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正能量。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而且更要重视其社会效益。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智慧产业,它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避免文化成为经济的附属品而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现象以及消解当下健康价值观的倾向。正如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那样,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12]

(四)创新是保持传统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

由于每个地区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不同,形成的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基于这些文化资源特点和固有优势,在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时,应突出差异性、个性化。在保持文化资源原生态的同时,彰显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开发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避免产品的雷同化、同质化。在这方面,云南省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云南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道路,被称为“云南现象”或“云南模式”。

四、形式创新是关键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形式,文化产品或服务内容的表达和呈现就会受到影响和制约,优秀的文化就不能生存、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形式的创新就是借助现代的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进行表达和创作,从而实现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方式的突破和革新。

(一)形式创新要有利于内容表达

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一旦主题和思想内容确定,恰当的表现形式就显得非常重要。没有完美的表现形式,文化的内容表达和展现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传统的影视、娱乐、新闻等文化媒体产品,由于生产受到技术手段的制约,其制作质量、时限和效果、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存等方面都受到了限制。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数字技术、通信网络和智能终端的出现,影视特技制作、虚拟成像、三维动画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文化产品的设计、开发、制作变得快捷和逼真,也加强了产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这些传播技术创新手段的应用,使得消费者可以更好地、更便捷地了解、认识和消费影视、娱乐、网游等文化类产品及其衍生产品,提高他们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13]

文化产品或服务形式的创新一定要与产品所表达的思想和体现的精神价值相一致,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新颖、标新立异而与内容背道而驰。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必须与产品所承载和表达的思想相呼应、相一致,并且有助于思想和精神价值的呈现与表达才行。

(二)形式创新要与现代科技融合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指科技与文化的本体形态相融合,两者交叉、渗透、重组并最终融为一体,催生出新的文化产业形态。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形式,也为文化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科技创新成为文化创新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通讯、影视、互联网成为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文化借助于科技和网络,克服了时空障碍在全球迅速流动,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文化消费空间。创造新的文化内容产品也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一种表现。例如《印象西湖》等实景演出,就是通过将现代声光电等视听系统的特技手段,与旅游资源、艺术演出很好结合,对静态旅游资源进行参与式、互动式和体验式的开发。[13]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变革了文化的生产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化产业的出现是现代科技成果不断融入文化生产所带来的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科技的进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通过科技的引入,一方面出现了各种艺术样式表现语言的深化,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同艺术样式语言的交织与互融,出现了新的综合艺术样式。[14]科技与文化资源的融合极大地解放并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激发了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商业价值,不仅催生了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也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如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复活了 《清明上河图》,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动画,将抽象的转化为具象的,画面中人物、动物和自然风光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总之,科学技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谁占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上,谁就抢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先机和优势。

(三)形式创新要实现跨界融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不同文化行业之间的融合,使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消失,跨界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通过跨界融合,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实现了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到多元、立体、高科技的文化产品转型升级。如杂技表演,过去就是一种表演的艺术。但现在,杂技和魔术、舞蹈、音乐、电影等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古老的艺术获得新生,更具震撼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作为旅游演艺第一股的宋城股份,以“主题公园+文化演艺”为主营模式,成功打造了“宋城”和“千古情”品牌。2014年,宋城演艺以26亿高价收购了六间房,成功实现线下演艺与线上演艺的联动发展,从而打造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互动娱乐生态体系。

跨界融合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趋势。通过跨界融合,提升产业链价值,实现文化产业跨区域、跨行业式发展。[15]

五、结语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创新来自文化自觉,创新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创新,而非主观臆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开发,在已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基础上,发现各种文化资源内在的逻辑关系或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创新将它们有机整合,形成一种具有新质特征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形态。

文化资源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只有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掘并创造文化特有的经济价值,才能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我们既要克服过度保护的错误意识,也要坚决反对过度开发的错误做法,尤其要坚决抵制庸俗开发和低级趣味。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妥善处理保护和开发这对矛盾,通过创新、科技、传播、营销盘活传统文化资源,变传统文化资源存量为资源增量,提高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实现由资源优势到资本优势、由产品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变,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2万亿[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1-23/6998025.shtml,2015-01-23.

[2]程恩富.程恩富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倪文霞,周婷婷.试论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的法律保护[J].新学术,2007,(2).

[4]高晓雷.从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利用看中国当代审美精神的转变[D].济南:山东大学,2012.

[5]钱光培.传统文化资源的形态与开发[J].人民论坛,2005,(5).

[6]谢福星.管理学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7]石文卓.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关键[J].求实,2013,(6).

[8]李春华.有关文化创新的几个问题[J].理论探索,2011,(3).

[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2011-10-25.

[10]金承志.文化资源开发保护的哲学思考——从黄枬森的文化观谈起[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1]许青春.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4,(4).

[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42812.html,2014-10-15.

[13]冯臻.文化创意企业创新行动及实现研究[J].求实,2015,(4).

[14]田川流.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内容创新[J].艺术百家,2013,(3).

[15]邢华.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发展路径探析[J].经济管理,2009,(2).

【责任编辑:胡 炜】

G124

A

1004-518X(2015)11-0236-06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资源传统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资源回收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