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的双重挑战

2015-04-14■于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世俗化现实挑战

■于 静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的双重挑战

■于 静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世俗化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和挑战的过程,会面临适应世俗社会以及其自身过度世俗化的双重挑战。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体系是应对世俗化挑战的有效途径,应以正确处理政治功能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突出发展、强调发展基础上的创新、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为着力点。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双重挑战

于 静,南昌航空大学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江西南昌 330063)

长期以来,意识形态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事关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的前途与命运。从变化了的中国社会实际出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解释社会现实运动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亦做出了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创新,正在逐步实现由抽象化、神圣化向世俗化、大众化的转变。但在其世俗化转变的过程中,也面临适应世俗社会及意识形态自身过度世俗化的双重挑战。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的必然趋势

“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是1796年法国哲学家德斯蒂·德·特拉西 (Destuttde Tracy)“观念学”的产物,马克思后来赋予意识形态以新的内涵,使意识形态完成了由古典意义向现代意义的转变。[1](P2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是对剥削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的历史。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他把意识形态从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变成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即中性概念。[2]“世俗化”是西方宗教社会学的重要概念,因政教分离引发的世俗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伴生现象[3],并非社会主义独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变化,不断调节自身,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逐渐摆脱虚假、神圣、空洞、抽象,从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回归现实社会,体现以人为本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主流意识形态为大众从内心到行为上的广泛接受与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是意识形态发展、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的必然趋势。

第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了其世俗化的必然趋势。任何国家和制度都需要能稳固自己的辩护体系,社会主义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由于无产阶级代表的利益同人类普遍利益相一致,使其自身褪掉了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进而成为科学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产生,以反映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人们之间的物质关系而存在,以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政治立场和崇高理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了其既具有描绘未来的理想蓝图、超越现实的一面,又具有参与时代发展,能动反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的世俗化的一面。

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加速了其世俗化走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若要牢牢掌握群众,发挥其凝聚民心、主体建构和社会整合的功能,实现由观念体系向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的转变,赢得自身的合法性,就必须越来越贴近现实,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当中。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度忽视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社会现实,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大”和“公”,把群众路线、阶级斗争教条化和神圣化,以政治思想挂帅来推动和指导群众运动,用意识形态的理想目标取代现实目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度因脱离实际而使社会主义的探索道路遭受挫折。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渐回归现实理性,逐渐从神圣权威的抽象概念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国家意识形态逐渐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个方向靠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越来越深入、全面地反映人民大众各种现实的利益与权力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意识形态逐步取得自身合法性,日益回归生活世界,日益世俗化的过程。

第三,当代中国社会的世俗化变革推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世俗化进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世俗化变革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世俗化趋势。首先,社会大环境变得更加多元、开放和复杂。各种思想、思潮、主义和价值观兴起,关注现实、注重物质生活成为当前世俗化社会的标志。其次,表现在个体方面,人们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思想、观念、行为和动机越来越受到多样化的利益观和价值观的影响,物质利益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关注点。最后,社会世俗化主体的客体化趋势推动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世俗化进程。原本应当作为推动社会世俗化的主体力量自身也在不断被世俗化,呈现客体化趋势,如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政治,其世俗化并非指政治内容本身,而是体现在人们参与政治的行为和对政治评价的世俗化上。总之,当代中国社会的世俗化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社会境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世俗化是对现实中国社会世俗化的一种回应,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的双重挑战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和挑战的过程。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的进程。这个进程遭遇两个方面的必然挑战: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境遇给意识形态世俗化带来挑战;二是世俗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变化面临的挑战。

就国际境遇而言,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背景。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数字化、网络化让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异常便捷。然而,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大交流和大发展,也带来了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大碰撞。意识形态的世俗化趋势便是此过程的必然结果。意识形态的适度世俗化能够克服其单纯超验性和抽象性的弊端,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但如果过度世俗化,则会给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今各国之间跨越国界的各种交流越来越快捷,虽然我们一直努力加强各种监管和应对措施,但西方的与我国主流价值观不相适应甚至截然对立的一些思想和价值观念还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国门,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以信仰追求为特征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严重冲击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信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传媒技术的推动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正在受到不同思想观念、社会思潮、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的挑战。

东欧剧变之后,我国成为西方 “西化”“分化”的重点目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全球化发展契机,竭尽全力向我国渗透资产阶级价值观,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高举“世界主义”、“普世价值”的大旗,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加大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力度,消解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对领袖、执政党、国家、民族的信任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他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兜售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而是更加致力于在哲学、政治等领域发表各种奇谈怪论,混淆视听。于是主张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倡导多元化、实用主义和改良的民主社会主义,以“反思历史”为名,极力歪曲、诋毁和否定中国历史、领袖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竞相入侵,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大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面临外来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制度演变的巨大风险。

第一,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分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利益调节功能的发挥面临新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利益集团的分化,给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传统意识形态为适应变化了的中国社会,必须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创新。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主要在于维护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和政权的稳定性;在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伴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日益分化,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应当集中体现在化解已显现的和潜在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以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第二,中国社会转型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被淡化和冲击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与冲突异常激烈。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与观念的纵深发展,使所有制实现形式、收入分配方式、企业组织形式、劳动者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影响越来越大,道德滑坡严重,理想信念让位于现实的金钱与功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严重冲击。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期,作为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维持其主导地位并统领多元社会思潮,就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与关键。

第三,理论与实践的非对称性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挑战。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与实践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称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吸引力、凝聚力和引领作用。从本质上来讲,我国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是高度内在统一的。但在现实的社会运行过程中,各项方针政策的实际效果与意识形态的价值目标之间还存在不小的落差,比如贫富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贪污腐化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甚至已经影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

面对现实社会的世俗化趋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在顺其自然地处于不断世俗化之中。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世俗化转型又必然反作用于整个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从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身形成新的挑战。

世俗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关注现实利益、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面临着削弱其原有的统治力和驾驭能力的挑战。随着世俗社会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具有的“超验性”、“彼岸性”、“抽象性”与“神圣性”正在弱化。在传统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现的价值观具有至上性和唯一性,其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相一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强大的统治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这种特性是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具体国情相适应的。

然而,随着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身必然随之发生变化。面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阶层的分化、人们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赢得人们的普遍认同,恢复其应有的影响力,就不能单纯用一种过于理想化的价值观念对人们进行从上至下的灌输与全面约束,而必须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现实进行筹划、创新和发展。逐渐走向世俗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比以往更加关注现实生活、淡化阶级对立、鼓励创造财富的同时,在一定历史时期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削弱社会意识形态的理想性、统治力和统领能力的弊端。如何实现世俗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能走进平常百姓生活,又能统领社会思潮,站稳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课题。

世俗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淡化其对远景目标追求的挑战。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有一个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而不断变化和调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自身也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不能例外。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实现自身世俗化的进程中,也存在着由过于强调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转向过于关注公民的现实利益,由过于注重整体的远景目标转向过于关注经济发展的短期功利指标等现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功能是辅助国家机器构筑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奋斗目标,主要通过向人们灌输的方式来实现对国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思想意识和文化领域的监管,具有一定的强制力。这种具体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效实现社会整体目标的同时,客观上由于对社会主义过于理想化的理解,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人们物质生活和个人利益的漠视。

如今世俗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越来越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然而世俗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成功掌握群众的同时,却面临着过度世俗化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人因为过度关注自身利益、生活舒适、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等,而放弃了对未来远景目标的关注和追求,他们不再关心社会主义目标和共产主义信念,“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的大有人在。在某些人(包括当代大学生、教师甚至政府官员)的日常交流中,谈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目标似乎变得另类和可笑。这必须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混乱必然引起社会的混乱,甚至导致亡党亡国,这绝非危言耸听,前苏联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三、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体系的着力点

应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进程面临的双重挑战,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良性互动,亟须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体系。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体系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功能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如果不反映现实,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但如果没有社会目标的体系,就不可能具有吸引力。”[4]首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要关注民生,融入百姓生活,又要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的进程中,方向问题至关重要,这也正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选择意识形态领域作为争夺重点的原因所在。其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要解决实际问题,也要解决思想的方向问题,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后,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不能随意上纲上线,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意识形态必然具有政治功能,但不能将其任意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在我国的历史上是有过沉痛教训的。然而,我们也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了世俗生活背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体系必须突出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现实需要;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只有发展,才能证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这里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不是孤立的中国自身的发展,而是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的互动与融合程度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决定性因素。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体系的构建要突出发展,首先,要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要注重政治文明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建设的完善。再次,要注重生态文明与和谐世界的构建。最后,必须强调“突出发展”与“实用主义”的区别,避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发展陷入实用主义的误区。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体系必须强调发展基础上的创新。置于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紧随发展中的实践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实现创新,首先,最根本的是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适时的依据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做出符合时代变迁的理论解释。其次,增强阵地意识,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主导权。再次,突出宣传手段和方法的灵活性,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通俗化、生活化[5]、日常化的实现路径。最后,警惕和防范敌对势力的渗透和颠覆活动。坚持开展同国内外两条战线的各种反主流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化的持续斗争。目前,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时代的悄然到来,微传播的全新特点更加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创新发展。国际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6],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典范与近年来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金融危机,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体系能够实现发展基础上的创新提供了现实支撑。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体系要求执政党必须增强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否具有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其接受和认可的程度。而人民大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在一定意义上又取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代表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程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人为本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具有大众性和为民性的特点。然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则取决于执政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执政党要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是须改变抽象空洞的说教,提高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二是须改变过分强化政治权威的单纯的强制方法,提高引领世俗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三是正确处理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关系,既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又要提高自身的包容性。四是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实践的示范性。五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科学的决策体制,使广大人民群众由赞成、支持、拥护党的具体政策而从内心自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体系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一度存在对规则和制度的破坏和忽视,在那个超英赶美、豪情万丈的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更多的靠对远景目标的过分关注和领袖个人魅力的过分强调来凝聚民意、达成共识,具有浓厚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然而,随着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支撑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魅力和狂热渐渐褪去,人们在苦苦寻找约束内心的良方妙药的同时,发现理想的价值主张只有在现实的制度建构中才能展示出其真实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现实制度的建构首先要以经济制度建设为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受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完善的经济制度是解决社会主义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的现实基础。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俗化的目标,也是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实现社会有序发展的有效工具和重要保障。最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世俗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文化心理支撑和方向指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世俗化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但我们可以对其进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以保持其应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其不断世俗化的进程中,不仅受到世俗社会物质至上价值观的挑战,也面临意识形态本身过度世俗化的冲击。面对挑战和冲击,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体系是必然的选择,其进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共产党人小心谨慎,通过发挥和培育执政智慧、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最终实现。

[1]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李英田.对意识形态几组概念的辨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7,(1).

[3]鲁克俭.世俗化·大小传统·常识理性[J].天津社会科学,2013,(4).

[4]陈锡喜.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建构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5]邹小华,牛汉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生活化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论视角[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6]胡伯项.全球化语境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12,(7).

【责任编辑:赵 伟】

D089

A

1004-518X(2015)11-0011-06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11ZD060)、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意识形态世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JD1154)

猜你喜欢

世俗化现实挑战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现实的困惑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浅谈唐代敦煌莫高窟菩萨造像世俗化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