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昌九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

2015-04-14■徐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双核战略性新兴产业

■徐 斌

昌九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

■徐 斌

作为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昌九一体化能否支撑起江西工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本文基于“双核结构”理论,提出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应分为三种类型:内源式协同发展、外源式协同发展及混合式协同发展。通过分析赣、鄂、湘、皖、浙五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布局情况,在推进昌九一体化和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格局上,提出了五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打造五基地的总体构想。

昌九一体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

徐 斌,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打造长江经济带,并大力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着力打造中国经济的新支点。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重庆,涉及江西等九省二市,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中,江西南昌与九江两市处于重要的节点位置,面临极大的发展机遇。

南昌作为江西省会城市,九江作为江西省唯一拥有长江岸线的城市,两地在产业发展上具有优势互补的可能,与长江沿岸不同省市也存在取长补短的空间,作为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昌九实现协同发展,对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意义。昌九一体化能否支撑起整个江西工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江西是全国较早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势头较好,据江西省工信委统计,2013年江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077.1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6.1%,拉动全省工业增长4.4个百分点,贡献率为35.8%。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江西工业的“发动机”和增长点。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可以发挥“1+1>2”效应,从而提升江西工业竞争力。

有关昌九一体化的讨论在2013年之后开始升温,杨盛标从南昌和九江产业规模和产业机构入手,分析了昌九产业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指出了一体化的聚集力会促使产业单中心形成,阐述了产业扩散的力量和产生条件。[1]刘遵海研究了昌九城市一体化发展现状、发展路径、发展举措,提出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和市场经济杠杆,进行机制创新,加快昌九城市经济、交通、管理一体化。[2]甘筱青等运用非均衡发展理论、低碳经济理论、产业聚群论对“昌九一体双核”发展战略进行理论阐释,进而从“发展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文化认同一体化、高校发展一体化”六个方面提出了昌九一体双核发展的实践举措。而昌九一体化战略的提出实际上来源于理论上的“双核结构”。[3]我国地理学者陆玉麒原创性地提出了区域双核结构发展模式,从现象发现、机理分析、数学建模,直至实际应用,对区域双核结构模式进行了较完整的科学论证。[4][5][6][7]这些文献也成为本文理论构筑的基础。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优化布局,韦福雷、胡彩梅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其中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趋同化现象最突出。[8]刘艳华等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宁夏战略新兴产业,提出了一个核心区、三个集聚区、六大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总体布局。[9]吕岩威、孙慧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方法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程度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应以点状模式为主、中部地区应以点轴模式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应以网络模式为主的空间布局模式构想,以及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一带、两区、多点”的空间布局方案构想。[10]这些文献对昌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双核结构理论

双核结构是昌九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其广泛存在于国内外的诸多地区。如:美国芝加哥—纽约,法国里昂—马赛;我国的沈阳—大连、济南—青岛、广州—深圳。双核结构一核为区域中心城市,多为省会城市;另一核为重要港口城市,两者互为犄角,取长补短,协同发展。陆玉麒提出,双核结构的形成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内源型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不考虑外来力量而完全依赖自身作用对本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二是外生型模式,这类模式认为外来力量对区域空间格局的演化起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应分为三种类型:内源式协同发展、外源式协同发展以及混合式协同发展。从我国区域发展的实践来考察,其中不乏这三种类型的典型案例,但内源式协同发展居多,外源式协同发展较少。而随着区域发展不断升级,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区域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依赖于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两方面的“推拉合力”。从区域协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混合式协同发展将成为昌九产业协同发展的未来模式。

(一)内源式协同发展

内源式协同发展是区域内产业自主性成长、发展并且空间高度集中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又可分为市场自发型协同发展和政府主导型协同发展。前者是因产业基础、地理优势、历史条件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不断进行自我极化,而实现区域空间格局协同发展的一种情况。例如,江西具有独特的中药材资源,中药产业销售产值在全国位居第一方阵,“药都”樟树驰名中外,在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南昌为核心区,宜春等地为扩展区的产业格局。相反,政府主导型协同发展则属于由政府主导推动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即由政府优先规划设计,着力开发建设,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引进等政策,引导产业在区域内协同发展,这一模式已被各地方政府广泛采用。如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龙头昂起、两翼齐飞”的区域战略格局。

(二)外源式协同发展

外源式协同发展,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异地投资、对外贸易、产业合作等对本区域的产业发展形成内外联动、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因此外源式协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外来力量的推动,依赖区域经济的开放程度。本文将外源式协同发展分为介入型协同发展和相依型协同发展。介入型协同发展是指外来经济体(如跨国公司)介入到本地经济的发展中,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力量,迫使本区域的产业朝着有利于外来经济体的方向发展或者与外来经济体协同发展。例如,2008年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在南昌经开区投资12亿元,由此与奥克斯、齐洛瓦形成了经开区特色家电产业集群。相依型协同发展是指基于相邻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本地产业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形成一种分工协作,通过产业链延伸和工业园配套,不断地拓展成区域性生产网络,从而构建外源式相依型协同发展格局。其典型案例是南昌、武汉、长沙等城市着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努力促使《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三)混合式协同发展

混合式协同发展是指结合内源和外源一起构成并具备支撑力量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格局,表现为“推拉合力”的双重发展动力机制。混合式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为:第一,既有 “内忧”,又有“外患”,表现为区域内存在协同发展的动力,区域外存在协同发展的压力。第二,开放型经济,表现为人力和要素在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于对外开放和对内整合。第三,区域之间产业能够分工合作,表现为各地凭借自身优势,发展有特色的产业及产业集群,并且产业之间不造成重复冲突,可以强强联合或大中小共生。第四,存在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错综复杂,能建立利益共享的制度性安排,按照双方认可的规则进行利益协调,做到各区域互通互联、共赢共进。

内源式协同发展应具有良好的自我累积性发展基础;而外源式协同发展是建立在强有力的外来投资和强烈的区域做大做强的意愿基础上;混合协同发展则是内外双向嵌入发展的结果,具有“推拉合力”的发展特征。从实践中看,区域协同发展大多从内源式协同发展起步,依次经过外源式协同发展、混合式协同发展。正是有了三类协同发展,使得区域协同发展呈现空间一体化格局,使得市场的自发融合和政府一定程度的干预成为必然,从而促使区域产业不断向高级化迈进,逐步提升区域竞争力。[11]

三、双核理论下的昌九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一)内源式昌九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从地理上看,南昌、九江以鄱阳湖相连,互为犄角,相得益彰,形成“双核结构”,基于《昌九一体化产业布局规划》和《昌九一体化工业布局规划》可以尝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地在以下几个领域进行战略合作,协同发展。生物医药方面:依托南昌高新区、桑海经开区打造新药研发平台,积极研发现代中成药;依托九江西部山地的种植业基础,积极发展优质中药材。航空制造方面:南昌围绕航空工业城建设,向发动机核心部件、航电系统等高技术制造环节拓展,九江依托中航共青工业园,向飞机锻铸件、复合材料等航空产业链延伸。节能环保方面:南昌依托科技优势,重点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和节能设备开发;九江依托材料优势,积极发展环境治理试剂和节能材料制造。新能源方面:南昌依托龙头企业优势,重点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屋顶、光伏电站、光伏路灯等项目建设;九江依托投资环境优势,鼓励发展太阳能光伏、LED光电和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链。新材料方面:南昌依托技术实力,开展高纯稀有金属及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的研发,努力打造金属新材料科技城;九江依托资源基础,开发拓展高性能玻纤、硅树脂等产品,着力提升非金属材料生产水平。电子信息方面:南昌应由显示屏、电路板等零部件制造向高端产品研发和生产转变;九江应重点发展数码电子、家用电子及办公电子类产品。汽车及零部件方面:南昌以江铃为龙头,不断提升整车生产和发动机、底盘等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九江借助北汽重组昌河的机遇,扩大乘用车生产规模,积极向新能源汽车拓展。

(二)外源式昌九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讲,产业协同发展是昌九一体化的基础。各区域之间产业的独特优势和交互效应是产业在空间上分工与协作的前提,是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先决条件。通过 “外来力量”推动本地产业向纵深延伸或者横向联合,进而达到“外联内动”的效果将是昌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契机,未来几年,武汉、长沙、合肥、杭州和南昌五个省会城市之间将形成“三小时经济圈”,这几个城市工业园区之间的联系将更为紧密。可以考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市在以下几个领域携手共进,互助互赢。可与武汉联手发展生物制药:以南昌高新区、桑海经开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重要载体,构建昌武医药战略合作机制,加强两地企业在医药研发、生产、营销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可与杭州、宁波联手发展节能环保:以南昌高新区和九江经开区为核心,借力杭州、宁波的节能环保优势,开展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在节能家电、绿色照明以及节能建材的生产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可与长沙联手发展新材料、文化创意:以依托九江非金属新材料优势,重点发展复合、纳米、智能等材料;依托南昌金属新材料优势发展先进硬质材料等高性能金属材料,着力建设玻纤及复合新材料基地和硬质合金及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可以借鉴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重点发展动漫游戏、影视演艺、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产业,塑造江西红色文化和绿色文化的特色品牌,共同打造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与合肥联手发展电子信息:可以组建以昌九地区电子信息企业为主的产业联盟,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合作对象,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工艺、销售网络方面紧密合作,引导南昌经开区、九江经开区形成电子信息产业产学研共同体。

(三)混合式昌九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按照“工业园区为平台、利益协调为核心、体制创新为手段”的原则,构建昌九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集聚区,同时,利用外来企业的技术、管理及资本优势,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产业联动。从目前的情况看,长江经济带上的湘、鄂、皖、浙四省在工业发展上都比江西要好要快,利用好四省的科技、人才和产业优势,未来可以极大地推进昌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空间经济一体化。可以构想,采取产学研联合的方式,空间合理布局,构建五大产业基地,提升昌九乃至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一是以武汉为外援,依托南昌高新区、桑海经开区和永修工业园、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宜昌生物产业园等,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新西药制剂产业,形成长江中游最重要的生物制药联盟。二是以长沙为外援,依托南昌高新区、安义工业园、九江经开区、城东和湖口临港产业园以及长株潭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复合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制造基地。三是推动昌九与长沙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区域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四是以合肥为外援,依托南昌经开区、九江经开区、九江县工业园、德安工业园等,积极引导显示器件、集成电路、通讯材料等产业要素向昌九集聚,共同打造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五是以杭州、宁波为外援,依托南昌经开区、小蓝开发区、九江经开区、武宁工业园以及宁波杭州湾产业聚集区,重点打造节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

四、政策建议

作为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南昌立足研发优势、九江依托制造基础,借助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区域一体化的有利契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培育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几个在全国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带动江西省工业跨越式发展,与长江经济带相邻的省份展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分工,从而在长江中游形成一种协同发展格局。

(一)突出优势,错位发展

江西与其他省份相比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要突出自身优势,创新发展思路。既要积极参与国内外特别是周边省份的产业分工,形成产业梯队发展的有序局面,促使区域优化布局;又要考虑内部的产业协调,构建大中小企业共生的网络体系,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二)打造基地,形成集群

产业基地是产业发展的平台,鼓励两地结合产业实际,充分利用高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工业园,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促进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配套化发展。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的要求,以产业基地为载体,引导人力资本和生产要素加快向产业基地集中,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产业的竞争水平。

(三)深化合作,拓宽空间

要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产业合作与交流,尤其是要加强与长沙、武汉的合作与交流。要利用与长三角、珠三角相邻的区位优势,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之间的衔接和耦合,开展产业推介会和产品博览会,建立企业合作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四)统一市场,整合资源

着力推动昌九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体化,在工业布局上要优先规划、整合资源,推进交通通信、金融服务、产权交易、研发平台、商务物流、基础设施等实现一体化,制定统一的市场交易规则,统一的科技创新体系,统一的融资服务平台,鼓励昌九与武汉、长沙等地充分发挥联合优势,共同筹建长江中游战略性新兴产业群,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建立机制,合作磋商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跨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机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湘鄂赣皖浙五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机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跨区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就要素集聚、科技创新、联合重组等重大问题进行有效磋商。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调节作用,有重点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组建一批跨区域、有代表性的行业协会,进行业务指导、信息收集及项目推介。

[1]杨盛标.一体化视角下昌九产业发展双核驱动的构建[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2]刘遵海.昌九城市一体化进程及发展路径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3]甘筱青,杨耀防,詹建志.“昌九一体双核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举措[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4]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1).

[5]陆玉麒,俞勇军.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数学推导[J].地理学报,2003,(3).

[6]陆玉麒,董平.中国主要产业轴线的空间定位与发展态势——兼论点—轴系统理论与双核结构模式的空间耦合[J].地理研究,2004,(4).

[7]陆玉麒,董平.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发生学解释——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理论地位的判别[J].地理科学,2011,(9).

[8]韦福雷,胡彩梅.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9).

[9]刘艳华.宁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与布局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4).

[10]吕岩威,孙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演变与空间布局构想[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4).

[11]刘洪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产业培育模式及路径[J].企业经济,2015,(1).

【责任编辑:薛 华】

F429.9

A

1004-518X(2015)11-0068-05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不对称RJVS纵向合作研发研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2015M570563)、江西省博士后基金项目“江西省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研究”(2015KY29)、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以新材料产业为例”(GJJ14344)、江西省软科学项目“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20141BBA10021)

猜你喜欢

双核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球金融“F20”在此召开!横沥进入“双核”时代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型夹心双核配和物[Zn2(ABTC)(phen)2(H2O)6·2H2O]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三螺旋N-N桥连的双核Co(Ⅲ)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
一个双核β-二酮镝(Ⅲ)配合物的超声化学合成、晶体结构和磁性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