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015-04-13陈骏

中国大学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陈骏

摘 要:随着21世纪国内外经济、科技和社会发生巨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探索一条通识教育与个性化人才培养相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着重论述了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产生、发展和实施成效。

关键词: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

一、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确定

教育教学改革新方向

高等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农业社会时期,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播种和收获。在工业社会,人们重视现在,根据当今社会需要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高等教育重视和再现当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要重视未来,要根据当前的情况,科学预测社会前沿发展趋势,用创造逐步取代重复和再现。

诚如英国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所言,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形势发生巨变,社会发展日趋开放、多样和多变,经济发展愈加依靠智力、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源,知识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在过去,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基本等同于其终身职业,而现在学生的职业发展充满着各种可能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大学必须为具有不同禀赋和志趣的学生谋求个性化发展的道路提供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储备。

二、针对传统教育不足,创建人才培养新目标、新思路和新模式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将是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大学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方面加快了改革步伐,但人才模式单一、课程体系过度集中、教学内容和方法强调知识传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有限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弊端依然存在。南京大学根据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前瞻性需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口,提出本科教育要造就“未来社会各行各业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新目标,制定出“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思路,构建并实施了“三三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力图使学生不仅具备广阔的多学科知识基础,而且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深入推进“三三制”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又先后提出了“创建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和建立“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宏伟目标,这样就把全校工作的重心聚焦到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这项工程上来。而所谓“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本科培养过程划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和“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给予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培养。“大类培养”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对新生实施通识教育促进他们科学基础、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今后进入任何领域学习打下广博的知识基础,学生在满足自选专业“准入”标准后即可进入下一个阶段。“专业培养”阶段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术追求和职业发展打下精深的知识储备,学生达到专业“准出”标准后即进入下一个阶段。“多元培养”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学生在“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和“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上做出自主选择,使因材施教“接地气”,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三三制”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赋予学生充分选择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我规划意识,使他们成为教学改革的“负责任参与者”,从而完成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三、用学科前沿知识充实教学内容,逐步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实现学校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质量的核心所在。学校瞄准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架构和总体发展趋势,参照和借鉴美、英、德等国外80余所一流大学的专业教学计划,将课程体系从“刚性”变为“弹性”,把学科前沿知识适时地融入教学内容。学校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激发创造力潜质为主线,围绕通识通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全方位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迄今为止重点建设了553门新型课程:182门新生研讨课程覆盖所有一年级学生,旨在帮助新生提升学术旨趣、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学会表达,完成适应性和学术性转换。新建成的107门通识教育课程涵盖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价值观与思维方法、科技进步与生命探索、经济发展与社会脉动、文学艺术与美感、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等7个领域,旨在使学生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兼备国际视野、中国灵魂和现代意识,培养他们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诚朴的科学精神,促进他们健全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115门高年级研讨课程重在鼓励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活跃学术思想的教师开课,每班15~20人,旨在帮助高年级学生进入学术前沿,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年级研讨课依托研究型教学和小班化教学,成为继新生研讨课和通识教育课学习后,持续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学校还构建了149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围绕创业讲堂、创业项目训练、创业竞赛和成果孵化形成“五位一体”课程体系,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这些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的示范性课程,带动了传统课程教学改革的转型。最新统计表明,每年跨专业选课学生达5000余人次,跨院系准入的志愿满足率超过80%。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373人符合第二专业相关准出条件,这意味着超过10%的学生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跨专业学习,自主构建个性化、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四、逐步更新评价机制,激励和鞭策教师投身教学改革

教师能否“投身教学”与学生能否“投身学习”成正相关,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贡献度,取决于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与低,而高质量课程又是形成大学“名校”品牌的重要因素。为持续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同时激励更多教师投身教学一线,学校把评价机制作为撬动教学改革的杠杆和弘扬课程“质量文化”的重要抓手。措施之一就是持续重申和强化“四个一视同仁”的教师业绩考核标准,即坚持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一视同仁、教学研究项目与科研项目一视同仁、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一视同仁。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对于达不到基本工作量、教学质量差或有教学事故记录的教师,当年不能聘任副教授或教授职务。

学校连续多年实行四项奖励政策:一是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可延聘至65岁;二是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省级教学名师可延聘至63岁;三是将教学质量奖、教书育人奖项纳入先进工作者的评选;四是通过“南京大学石林集团奖教金”、“南京大学中国银行奖教金”和“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评选活动,在庆祝教师节等重大场合,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个人品质、本科教学课堂测评均分位居院系前列的授课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通过种种努力,全校的新建课程平台形成了人才高地,集聚了一大批优秀师资,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中科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等,单是主讲新生研讨课的教授就占到全校教授总数的21%。物理学院多位院士,以及全部的“长江学者”、“杰青”等更是长年累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全校依托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形成了40余个以“名师、名课、名教材”为主要特征的高水平教学团队。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对课程体系、教学效果、教师投入和教学水平等各项指标的评价都在逐年提高。

五、制定经费投入倾斜等新型制度,为教学改革提供条件保障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教学改革突破了通常“基地班”、“强化部”、“实验班”、“试点学院”等零敲碎打模式,“三三制”模式是从顶层设计开始,将改革范围全方位拓展到所有本科院系,覆盖至全体本科生,牵涉到学校许多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各教学单位。为了保障教学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建立了相应的配套制度:一是对教学改革经费实行“上不封顶”政策,“985工程”设立教改项目807个;二是专门成立了由院士领衔的“南京大学教学改革战略指导委员”,成立了“南京大学考试中心”、“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南京大学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三是完善导学机制,建立了人员结构合理的导学队伍,每年度发布《南京大学新生学习指南》,引导学生科学制定学业和职业规划;四是监控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自评与他评两种手段在学校、院系和教师三个层面建立教学评估体系,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科学评估、课程改进和教学奖惩机制。学校对评估成绩的前10%课程进行宣传和奖励 ,对后5%课程进行帮扶和整改,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责任心和院系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五是打破院系壁垒,实行“三个百分百”政策,保证所有课程、专业和发展路径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通过“准入”与“准出”制度保证专业转换过程中传统专业教育的优势和质量,通过“双学位证书”、“第二学位证书”、“辅修证书”等制度保障交叉复合类学生的发展方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三三制”教学改革实施5年多来,全校有近2万名学生已经或正在受益。2014年,南京大学获得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5项。其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荣获“特等奖”,“研究型大学中文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途径实践”荣获一等奖,二等奖涉及地理、计算机、外语、软件、社会学等5个专业教学领域。当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但凡一些教育领域的改革探索,其成效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有些改革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看到其结出的果实。奖项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而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才令人倍感欣喜。当前,“三三制”模式已进入第二个阶段,其重点是大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截至目前,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也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由知名教授主持的新生探讨课、小班化教学、案例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颖别致的课程深受同学们喜爱。

第二,学生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多项能力得到增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持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体验”(简称SERU)课题组于2013年12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与4年前入学时相比,经过“三三制”教改模式的培养,南京大学本科生在20项能力指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在“自我认知和理解”、“借助图书馆进行研究的能力”、“对个人社会责任重要的理解”、“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四个方面的增长率超过20%,在“社交技能”、“网络技能”、“领导能力”、“计算机技能”、“准备和进行报告的能力”五方面的增长率超过10%。

第三,学生的学术研究禀赋和兴趣爱好得到进一步拓展。2013年,南京大学首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全部90名毕业生都无一例外地选择继续深造,其中60%被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录取。生命科学学院拔尖班的3名学生同时拿到了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这在学院还是第一次。物理学院在短短4年内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2名本科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文学院本科生正式发表文学作品50篇(部),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1项,该院本科生创作的话剧《蒋公的面子》自2012年上演以来已在国内外巡演130余场,并成为我国首部进军美国演艺市场的大学生话剧。

第四,学生的创业、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不少学生未毕业先创业。2011年至今,由南京大学学生担任负责人的创业团队有60余支,其中10多个创业团队已经注册公司。2012年,3个学生创业团队获得200万元的创业种子基金。2013年,学校建立了“南京大学学生创业项目库”,当年新增创业团队28支、创业学生100余名,项目涉及科技创新、电子商务、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等领域。

[责任编辑:夏鲁惠]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改革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探讨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关于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