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服务能力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路径

2015-04-13吴仁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建学科专业

摘 要:本文以福建工程学院通过构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大平台来不断提高学科与专业建设水平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例,介绍了将项目实施、平台建设融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体会,阐释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必须科学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辩证关系,指出提升解决区域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解决能力是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基本路径与重要举措。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服务能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学科与专业建设是大学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缺一不可。其关键是如何寻找一条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的路径。这是实现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根本问题。本文拟以福建工程学院升本以来的发展实践为例,阐明通过切实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并自觉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认识

如何认识学科与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出现的大批新建本科高校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人才培养分类是其根本特征。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是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线技术人才、工程人才及管理与服务行业人才,这类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核心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具体工作的能力,形象地说就是在产品生产、工程实施、管理组织与服务实现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解决实际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解决实际具体问题的能力”为根本特征来标志应用技术人才,可以较清楚地区分与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发现来解决重大技术问题或人类关切重大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人才培养的重大差别,也可以较清楚地区分与高职院校以技能训练为主的人才培养的重大差别。应用技术人才需求的产生应是源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的结果,而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然而,中国高等教育扩张主要是基于政治与文化的需求而非经济的自然需求,高等教育结构是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结构的“扩充版”,没能建立起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多样化高等学校[1]。当前,我国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讨论常常忽略了其经济发展前提和根本特征。因此,清晰界定应用技术人才的根本特征极为重要,这是讨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逻辑前提。

依据上述前提,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以是否符合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解决实际具体问题能力的要求为标准,而不是以学术水平为标准。但不能因此说,学术水平不重要,而是强调学术水平要服务并服从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社会实际检验。或者说,学术水平是重要支撑与基础,而不是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就可以清楚地说: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努力提高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必须重点加强专业建设,紧紧围绕“具体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而不是“普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组织并实施科学的教育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是,这种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是要动态地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技术水平来确定,核心是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来具体分析;二是要动态地根据学校具体专业建设基础与培养能力来确定,重点是要考虑本校基础与内部不同专业建设的不同状态来具体分析。由此,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不可能有统一模式,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色性。从另一个视角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在专业建设中要有清晰的增强学科建设引领与支撑作用的方向、队伍与平台,而在学科建设中要有清晰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指向、着力点与立足点。

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基本路径在于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提高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中心工作。这一中心工作完成得如何?就集中体现在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解决实际具体问题的能力。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是目的,提升服务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与基本载体,而后者能力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前者目的的实现。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往往就是后者能力不强所致。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要有高度的自觉,要坚持人才培养与科研、技术服务的统一,使后者紧紧围绕前者来展开,并使后者真正融入前者。

但是,现实中往往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难以有效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除了自身基础与能力所限外,常常是感到无从着手、无处着手。通过对部分较为成功破解这一难题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发展历程的分析,可以发现这类院校提升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有以下共同特点:

一是确立正确的科研与技术服务观念。新建本科高校要自觉地摆脱“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的科研模式,就是建立不依赖高水平实验室与博士群体的科研与技术服务机制,而是根据实际把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立足于在企业生产、管理与服务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重点是适应区域产业发展不断增强的对技术进步的要求,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主动寻求区域内具有一定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进行产学合作,共同选择并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通过技术积累带动学术积淀,提升项目水平,形成平台,不断增强解决企业关键技术或产业共性技术的能力。

二是强化专业布局的学科特色与交叉。现代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知识与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建本科高校的专业建设迫切需要有学科视野。新建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共性问题是专业散与能力弱,因此,在发展进程中应当强化专业之间的学科关联性,力求形成围绕区域内某一支柱产业与重点行业的专业集群布局,从而形成大学科布局[2],产生集成优势,增强对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以及重大问题的解决能力。由于大学必须有一定的学科生态,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在坚定不移地强化主干与骨干学科的同时,还要努力推进学科交叉,培养更加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增强对现代工程日益大型化及产业、行业问题日益复杂化的服务能力。endprint

三是不断提升服务项目与平台的承载能力。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根本就在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水平与平台层次。实际上,不仅科研与技术能力需要项目与平台,真正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同样需要项目与平台,否则就落不到实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要有强烈的项目与平台意识。对于项目,要力求真,是企业生产与管理过程中的真技术难题,不惧小,以小显效,积小为大;对于平台,要力求实,以切实解决企业生产与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产生实际效益。要不断加强对项目与平台建设的谋划,以服务能力提升为导向,持续充实条件,持续集合资源。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普遍是从高等专科学校或高职院校发展起来的,依然围绕技能而不是上升到围绕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解决实际具体问题能力来开展专业建设是制约其完成向本科教育转型的主要障碍。同时,没有在学科视野下进行专业建设同样是阻碍其完成向本科教育转型的重要原因。而要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切实提升服务能力是基本路径与重要举措。

三、构筑服务大项目、大平台是学科与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基本经验

2002年升本以来,福建工程学院经过持续实践与积淀,逐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学科与专业特色,发展不断取得突破。近年来,福建工程学院的招生录取分数不断走高,2014年在福建招生的理工类整体高于“一本”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福建省前列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先后取得多项省级科技进步及社科成果一、二等奖,并取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2年),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学科与专业建设不断推进,两个建筑类专业通过住建部认证,具备学术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资格,被增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这些成绩的取得,基本经验就是切实把握并紧紧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提升服务能力,通过项目实施与平台建设初步实现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内在统一。

1.通过有效推进项目实施不断增强承接大项目能力

多年来,福建工程学院始终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围绕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实际问题,找准项目、做实项目,努力以承接大项目作为深度服务地方的载体。

(1)与企业联合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通过不断强化校企合作,支持教师形成科研团队扎根“企业”、深耕“产业”、融入“行业”,及时将企业生产过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生成课题,集成大项目。2010年以来,学校联合省内大型企业、科技型企业生成了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14项(资助额度在500万元以上),以及若干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项目子项等,形成了课题项目来源于企业、研发过程实施于企业、技术成果运用于企业的服务企业基本路径。

(2)全省千名乡镇长及村建站长美丽乡村建设培训。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在福建省住建厅支持下,2014年开展了千名乡镇长和村建站长培训及县级建设行政部门负责人大规模培训,服务于福建省政府实施的“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努力为八闽山水增添魅力。大规模培训项目的实施,使学校获取了更全面的基层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与需求信息,获得了更实效的校地、校企“产学研用”合作机会。

(3)林纾研究。以研究学校前身“苍霞精舍”(1896年)重要创办人、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林纾为切入点,通过编写出版《林纾读本》、《林纾年谱长编》、《林纾书画集》,举办高水平林纾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致力于汲取、转化蕴含在办学历史中的教育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讲好福建故事、讲活福建文化,服务福建文化繁荣发展。

通过有效推进以上述大项目为代表的项目,我们认识到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是要准确选择项目,深入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不断地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中凝练方向,生成项目;二是要开放推进项目实施,既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又敢于“牵手”高水平大学与科研机构突破能力所限,既服务企业,又提高自身。

2.通过具体平台建设的逐步积淀不断提升大平台构筑能力

近年来,福建工程学院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围绕“四化”深度融合下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以增强应用研究能力为重点,不断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平台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努力构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平台。

(1)学科平台。狠抓重点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依据学校发展基础及升本前专业优势,坚守以工为主的办学特色,实行集约化发展,坚持以服务福建省建筑行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为重点,重点建设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5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和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3个专业学位点,进一步强化了“大土木、大机电”学科优势。

(2)研发平台。强化科研平台建设与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共建“工业机器人应用研究所”、“‘国家数控系统工程中心福建分中心”,发起组建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福建省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争取并不断建设的17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建设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1个省级社科基地。

在平台建设上,我们的基本体会是:一是要敢于倾斜,集中有限资源,支持重点发展,增强能力,形成优势;二是要强化实效,长期发展与近期成果产出相结合,重视成果实际效用的转化,激励教师进一步积极参与更有实效、更高水平的平台建设。

3.始终坚持将项目实施与平台建设融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根本连接点在于支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福建工程学院坚持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出发,实施项目,构筑平台,并始终坚持通过项目实施反馈教学、平台建设促进教学,努力使社会特别是企业通过项目、平台体会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是融入应用技术人才的能力与素质提升过程。努力通过项目实施、平台建设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建设。同时,据此建设一批教学项目与平台,学校现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54个校外实习基地。由此,学生创新实践空间得到拓宽,机会明显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知识产权研究院、创新方法中心建设和文化研究项目实施与社科基地建设,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是融入专业建设过程。通过项目实施、平台建设,特别是通过服务能力提升成果的转化,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提供更真实的场景;也为依照国际工程师教育认证标准、住建部专业评估要求开展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城乡规划、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已先后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

通过坚持将项目实施与平台建设融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并取得实效,我们认识到:一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过程要从提升服务能力过程中感受并“消化”社会反馈信息;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应当把提升服务能力的过程作为一条重要途径,使服务能力提升过程成为教学能力增强过程。形成这样的自觉与有效机制,就可以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统一在不断推进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立国.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转变[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17.

[2] 吴仁华. 大学科布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工科的重要策略[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66.

[责任编辑:余大品]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建学科专业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专业修脚店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超学科”来啦
2016年10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