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轨道交通行业特色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5-04-13张星臣等

中国大学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

张星臣等

摘 要: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及“走出去”战略迫切需要具有“高水平、高集成、高复合”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对行业特色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挑战。本文在分析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发挥轨道交通学科优势培养行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轨道交通;行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近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特别是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带来轨道交通行业的整体技术进步,促使轨道交通行业呈现“关键技术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系统集成化水平越来越高、技术与管理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的“三高”发展趋势。同时,国家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对轨道交通各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融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具有“高水平、高集成、高复合”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对行业特色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挑战。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行业特色大学,具有轨道交通学科支撑引领、特色专业群集中、校企结合紧密的行业优势。面对我国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广泛应用的形势,学校持续进行轨道交通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构建了“三类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了“四种模式”,夯实了“四类平台”,建立了“三种机制”。

一、强化学校顶层设计,构建“三类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在原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基础上,针对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领军型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顶层设计了研究型、工程型和复合型三类拔尖创新人才体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爱好、意愿,作出发展方向选择,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渠道,实现了从单一规格定位向多元化规格定位的转变、从单一趋同性向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转变。

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对行业发展学科支撑与引领作用,通过科教融合开展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满足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需求。该体系侧重学科专业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科特色,加强数理基础,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在培养方案中,整合课程体系,加强数学类、物理类课程,增加科研技能训练环节,实施科研导师计划。

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优势,通过校企联合开展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满足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发展对卓越工程人才的需求。该体系侧重专业领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中突出工程背景,加强校企联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在培养方案中,通过校企联合,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确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其中尤其强调与工程实际结合的企业实践环节。

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学校轨道交通学科专业群集中的优势,通过学科交叉开展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满足轨道交通大系统高度集成对知识复合型精英人才的需求。该体系侧重懂技术强管理的复合能力培养,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科交叉,加强专业融合,强化工程和管理复合能力。在培养方案中,设计跨学科专业的组合课程群,设计适应国际化需要的课程和教学安排,开设项目管理类课程。

二、拓展个性发展渠道,创建拔尖创新

人才培养的“四种模式”

学校根据三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教学科研融合、学校企业联合和学科专业交叉的建设思路,创建多元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不同培养途径,为各类优秀人脱颖而出提供广阔空间。

一是“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工融合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思源班”为载体,直接通过高考招生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思源班”。前两年,采取强化数理知识的“厚基础”教育;从第三年开始,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和个人发展规划选择专业,实施“宽口径”特色专业教育。通过加入导师团队、参与科研项目,实施“科学思维训练—研究性教与学—科研创新实践”的培养方法,强化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为后续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重个性、求创新”的科教协同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通信工程本硕连读试点班”为载体,在通信工程专业新生入学时选拔优秀学生组成试点班,强化数理基础,通过提前组织保研、单设保研名额、选修研究生课程等办法,有针对性地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体现分层次实施英才教育的基本思路,提高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

以“茅以升班”为载体,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从土木工程专业遴选具有强烈从事学术研究愿望的优秀学生,加强力学基础课程教学。二年级再进行两次遴选流动,保留下来的学生全部获得保研资格,并加入本科生科研导师计划,进入导师团队参与科研工作,在导师指导下不受培养计划模块限制,选修后续课程,也可根据导师建议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

三是“强实践、重能力”的校企联合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载体,将企业、学校、学生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开展“3+1+2”产学联合培养。在大学三年级末,对于有意向去轨道交通企业工作的优秀学生,通过自主报名、学校审核、企业选拔,获得保研资格并配备校内导师和签约单位的企业导师。学生完成本科3年的校内培养后,在第4年进入签约单位开展企业实践并完成毕业设计;在后2年的研究生培养阶段,有1年继续在签约单位实践,并完成有工程背景、具有创新性设计的硕士论文。学生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在该模式下,企业提前介入、全面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缩短了培养周期,提高了企业参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四是“强专业、重集成”的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轨道交通复合人才试点班”为载体,在大学三年级末从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土木、机械、电气、通信等工程专业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交通运输试点班实现本硕连读。在大学四年级,学生系统学习“运—建”、“运—车”、“运—电”、“运—控”等组合性课程,实现技术专业与运输专业知识体系的复合,并获得交通运输专业辅修证书;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交通运输学科深化培养,加强运输规划与运营组织的理论和实践。该模式旨在为行业培养具有一门技术专业背景、懂得运营管理的总工程师类型的高端技术管理人才。endprint

以“海外项目经理培养试点班”为载体,瞄准国际工程建设市场,培养掌握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知识和国际工程建设规则,具有深厚工程专业基础和熟练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该模式采用“3+1+2”学科交叉和产学联合培养。大学本科前3年在轨道交通相关工科专业学习,三年级末遴选优秀学生进入试点班并获得保研资格。本科最后1年在原专业学习的同时,强化外语应用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本科毕业后进入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继续强化项目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并到联合培养企业的海外项目部进行专业实践,了解并掌握海外工程建设实际环境,开拓国际视野和培养国际竞争力。

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四类平台”

通过大力推动专业综合改革,推动师资平台、课程平台、实践平台和科研训练平台的内涵建设,实现教育体系与行业发展前沿的同步对接。

一是师资平台建设。通过教学科研一体化、产学之间科研合作,把现场问题、前沿理论、先进技术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促进校内教师增强工程背景,企业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形成了一支产学融合和互补的新型教师队伍,实现了对学生理论与工程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指导。

校内教师:通过学校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调整,激励校内教师参与产学联合人才培养,参与企业工程实际项目,加强对校内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训,建设了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背景的校内师资队伍。

企业教师:按照校企双方合作约定,制定企业教师的选拔方式、职责和考评标准以及激励措施,建立了一支工程经验丰富、开拓进取精神强、懂得教育教学方法的高级工程师为主的企业教师队伍。

校企导师互补:校内导师把前沿理论传递给企业,企业导师把现场问题和先进技术带给学校,一大批学生、教师依托这些项目提升了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加强对企业导师的定期培训,使他们熟悉人才培养环节,并用行业实践经验充实实践课程内容。

二是课程平台建设。根据研究型、工程型、复合型三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理论与实践对接、技术与管理融合、共性与个性兼顾”的理念,学校与铁路运营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基础建设企业、勘测设计企业等共同实施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工作,既强调学科专业研究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又侧重工程实践的技术应用。

在课程教材建设过程中,坚持科研成果和行业先进技术进课堂和教材,保持课程教学内容与前沿理论、行业先进技术的同步,在交通运输、铁道信号、轨道牵引电气化、铁道工程、车辆工程等领域形成了理论性、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系列教材和特色课程群。

三是实践平台建设。通过产学联合共同搭建校内与企业互补的实践教学平台。在“等同现场”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上,学生完成行业整体认知、操作演练、能力培训、创新性实践;在产学双方共建的企业实践教学平台上,亲历现场生产过程、直观体验行业氛围、感受企业文化熏陶。

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依据“技术紧跟前沿,平台源于实际,功能等同现场”的校内实践平台建设方针,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优势学科资源为支撑,采用教学科研实验室一体化、科研成果转化、企业投资捐赠、利用现代虚拟仿真技术、学科专业交叉共建等方式,建设校内实践平台,形成了优质资源融合、教学科研协同、校企联合培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产学双方共建企业实践教学平台:发挥校企联合优势,共建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实现轨道交通行业企业的生产环境、先进研发平台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用,为三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安全、稳定、优质的条件。

四是科研训练平台建设。学校通过开设研究方法论课程群、开展主干课程研究型教学等,将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引进课堂、引进实验、引进教材和引进毕业设计;通过设计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自主式科研训练体系并固化到培养方案中,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企业。

研究方法课程群:包括专业导论课、新生研讨课、科技文献检索课、学科专业研究方法论、产品创意设计与实践等课程,是指导学生认识学科、了解专业、明确专业取向的引导课,是吸引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参与科研项目、探究未知领域、激发科研兴趣、培育创新意识和潜力的探索课,是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系统的研究方法、务实的科研作风和活跃的创新思维的训练课。

主干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师实际科研项目或专题研究项目,在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充分融合的同时,也将科研方法融入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学生在开展基于项目的“做中学、研中学”的探索式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

自主式科研训练体系:该体系横向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专题研究和自主创新实验、企业实践等,纵向分为自主教育学分、引导学生系统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研究技能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三个层次,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四、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建立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三种机制”

学校制定了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一系列指导性意见、管理办法和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确定了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建设内容、工作计划、预期效果和保障措施。

一是教师约束激励机制。将校内教师尤其是教授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参与企业工程实际项目、带学生下现场工程实践、出国进修和交流等纳入教师考核基本要求,与教师岗位晋职晋级挂钩,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二是学生激励机制。为了激励学生,学校在科教融合的过程中,选择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社会影响力大的教授担任学生的导师;在产学联合培养过程中,选择轨道交通相关行业实力强、声誉好、发展空间大的企业参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而为学生搭建了具有优势的就业去向。建立了“自主选择空间大、职业规划起步早、能力培养平台宽、未来发展起点高”的学生激励机制。

三是产学联合运行机制。建立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产学联合培养机制:从学校角度,其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从企业角度,所培养的学生是企业已经选聘的未来员工,参与联合人才培养就是提前介入员工培养;从学生角度,更加激发在其未来工作单位主动学习、积极表现、展示能力的自觉性,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北京交通大学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行业特色高校。在国家轨道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校将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的重要责任,充分发挥行业特色大学的人才培养实力和学科优势,以“引领交通运输科技,服务国民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以“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教育理念为指导,面向国家轨道交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需求,以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为己任,持续开展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培养一批轨道交通领域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夏鲁惠]endprint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TOD模式创新引领宁波城市发展
基于熵权法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效率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探析
仿真软件在《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系统维护》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氢燃料电池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初期客流预测方法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基于网络化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设置研究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研究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