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蒙》中主体性教学原则探析

2015-04-10彭涛魏欢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童蒙原则主体

彭涛 魏欢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易·蒙》中主体性教学原则探析

彭涛 魏欢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它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影响深远。其中《蒙》卦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包含了主体性教学原则以及主体性教学原则对教师的要求,这对今天的教育教学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易·蒙》;主体性教学原则;教师

一、《蒙》卦的地位及教育意义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它约成书于公元前1100年,是中国古代的占卜官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一部占卜书,是中国文化中最为古老的典籍,其影响也最大,内容也最为丰富,具有庞杂的知识体系,内容涉及宇宙、自然、卜筮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1]。其中《蒙》卦系统阐述了教育的哲学思想。《蒙》卦的位置处于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乾》、《坤》、《屯》。乾为天,坤为地,天地合而万物生,物之始生为屯。事物顺应天地而生,但在初生时面临艰难,像刚刚发芽的幼苗,新出生的婴儿。幼苗和婴儿虽易夭折,但可塑造性强,此时若受到合理的外力保护和引导,就可茁壮成长。因此《序卦传》道:“物生必蒙。”[2]24-29事物经过了始生之难,不知该何去何从,感到有所不明,受到蒙蔽。蒙卦处于屯卦之后,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蒙卦中阐述了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德育、童蒙教育等问题,尤其是关于教学原则的思想体现了教育的主体性,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其中的一些有益思想也值得今天借鉴。

二、《蒙》卦中主体性教学原则阐释

(一)主动求教

蒙卦卦辞说:“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2]24-29童蒙就是处于蒙昧的孩童,而“我”则是指施教者。“匪”同“非”,并非是我去求孩童学习,而是孩童主动来求我,请教我。这表明要自动,人最要紧的是要自动,自动发现自己的问题,自动找到合适的老师,自动提出合适的问题。这一点,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尊师重教”,另一方面,也表明受教者要诚心诚意,主动向施教者请教。蒙,下坎上艮,坎为水为险,艮为山为止,《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2]24-29山下有险,遇险而止,就像初生之童蒙弱小幼稚,懵懂无知,行动受到限制,不能很好发展。这时就需要进行启蒙教育,求得蒙亨,在孩童心愤口悱,有求知欲之时进行启蒙,孩童主动求教,才能很好地教化童稚。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教学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必须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应真正将学生视为能动的、独立的教育主体,教学实践也必须建立在这一认识之上,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以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3]。

(二)顺应本性而教

蒙卦六五爻曰:“童蒙,吉。”《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2]24-29意思是说童蒙虚心地向老师求教,这是很吉祥的。童蒙对教师采取了谦逊的态度,童蒙谦逊,则老师乐教,其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好。山下出泉为蒙,泉水汩汩而流,其源不竭,其虽蒙昧,但其本性则是源头活水,寓意着不息的发展潜力。童蒙天真无邪,思想单纯,是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玉。因此,教育应顺应童蒙的本性而教,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应为童蒙所接受,这样才能做到“顺以巽也”。教育既要顺应儿童的本性,也要顾及顺应的程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必要的时候也应该适当采取一些惩罚之类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一方面,蒙师要顺应儿童的本性进行教学,启发引导学生,促使其潜力不断发展,培养其纯正的品行与人格。教师的职责,圣人的功业就是“蒙以养正”。另一方面,教师要因人施教,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速度及倾向都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帮助学生发挥他们的特点与潜力,提高其主动性与积极性,要让学生不畏困难而努力学习。因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不仅要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本性去启发诱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还要考虑学生差异,区别对待学生[3]。

(三)及时施教

《彖》辞说:“蒙,亨,以亨行时中也。”[2]《王弼注易》中说:“时之所愿,惟愿亨也;以亨行之,得时中也。”[4]意思是说想要亨通,就要把握适中的时机。由此可见,《蒙》卦指出了要把握教育时机的原则,及时施教,施教者依据童蒙不同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容易起作用的时间里进行教育,以此方可达到万事亨通。因此,教师要做的是选择最佳的教育时机,及时施教。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学生处在什么阶段,教师要了解清楚。清楚某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知识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现阶段的水平确定恰当的目标和要求,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拖后延误,错过学生学习某种知识的关键期,都难以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三、学生主体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

主体性教育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主体性教育形式。在西方,经历了古代朴素的主体性教育、近现代占有主体性教育和当代价值主体性教育;在中国,也经历了古代主体性教育的萌芽、近现代主体性教育的探索[5]。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人的根本在于其主体性,人的独立与自主、能动与创造都是建立在人之主体性的基础上。所以,人的主体性与教育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培养人的主体性也就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在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主体性教学。它是指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为手段,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6]。主体性教学原则强调并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将学生视为独立、能动的个体,其核心思想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试行)》强调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的主体问题是新课程改革一直关注的内容,主体性教学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主体性教学就是改变传统教学单一化,打破唯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呼唤被长期忽视的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十几年来,传统的教学观念受到批判,人们认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受到重视和提升。但是在对学生主体的认识与实践上也存在着片面化和形式主义。从传统走来的实践者们容易在观念上产生迷惘,将这种理念单纯地理解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教学就是以培养能力来取代知识传授[7]。这种理解造成了非此即彼的现象,排斥教师的地位,学生放任自流。再者,一些学校的教学形式虽然灵活多样,但没有将学生主体性落到实处。这种假学生主体性,最终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对此,广大教师需要进一步认识主体性教学。追根溯源,或许《易·蒙》中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值得我们借鉴。

四、《蒙》中主体性教学原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提升自己

《蒙》卦《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2]24-29泉是水之源,山下之泉其流不竭,君子看到这一情景,果决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就像那流淌的泉水一样,不息不止。这里的君子就是指教师,教师育德就是教师自身修养的提升。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教育观念、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教学媒介的更新与发展。教师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再以旧的教学观念与思想来指导当前的教学。对于现代教师而言,更应懂得效法泉水,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开拓、进取、创新,扩充自己的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主体性教学原则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善于教学的老师能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与道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地融入课堂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从而获得较好的效果。

(二)善于示范

《蒙》卦初六爻曰:“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其《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2]意思是说启发蒙昧,就要利用模范人物来进行教育,这样童蒙就会避免惩罚。利用树立典型的方法来进行启蒙教育,是为了确立正确的法度,以便童蒙遵循。处于蒙昧幼稚时期的学生思维还是具体性和形象性的,接受事物以直观性为主。这时教师如若将一些道理或抽象的概念以语言或书面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并且这种教学也没有顾及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蒙》卦告诉我们要“利用刑人”,用树立榜样示范的方法进行教学。榜样可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形象,比单纯地说教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从榜样身上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对照着榜样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端正自己的品行,这也是一个自觉自动的学习过程。

(三)善于处理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体现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进程、课业成绩和学校教育行为[8]。蒙卦共六爻,从上往下看,上为艮,下为坎,艮为山,坎为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所以,上艮为学生,下坎为老师,师生关系也是蒙卦讨论的主要问题。《蒙》卦中有两个主体,即“我”与“童蒙”,可以看成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就是老师与学生。《蒙》卦《彖》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2]“志应”就是老师和学生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的目的、思想相应相合。九二爻曰:“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2]意思是说老师周围都是童蒙,希望获得知识,这是很吉利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向教师请教,但作为教师也应包容尊重学生,与学生构成双向互动,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教学相长,师生相互配合的关系。“志应也”说的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鸣和配合才是关键。教师与学生志向一致,学生对教师真诚谦虚,并且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觉性,教师也应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想法与愿望,这样方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刘婷.《易经》中的教育学思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2]郭彧.译注.中华经典藏书: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董爱芹.《易·蒙》主体性教育思想阐释[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2).

[4]乔镜如,吴惠敏.《周易·蒙》教育思想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2(9).

[5]何花.主体性原则:当代教育的内涵[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5).

[6]朱成祥.语文主体性教学原则探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2(11).

[7]袁秋红,吕立杰.主体性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审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7).

[8]徐猛.小学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3).

【责任编辑:孙艳秋】

2015-08-16

彭涛(1990—),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魏欢(1989—),女,辽宁铁岭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G422 ;B221

A

1672-3600(2015)11-0123-03

猜你喜欢

童蒙原则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浅析朱子“养正于蒙”的教育观
童蒙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童蒙养正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