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复的“女子教育”论

2015-04-10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严复男女男子

魏 义 霞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严复的“女子教育”论

魏 义 霞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严复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愚昧、贫困和衰弱心急如焚,不仅率先喊出了“救亡”这一时代最强音,而且提出了一套“自强保种”的救亡路线。在此过程中,他对教育寄予厚望,并将女子教育视为教育乃至变法维新的入手处,在大声疾呼兴办女学以便让女子普遍接受教育的同时,还从不同角度对女子教育进行多维思考,反复阐明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

严复;女子教育;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

严复集启蒙思想家、西学家和教育家于一身,他将西学和启蒙思想贯彻到教育之中,建构了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女子教育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严复的女子教育思想既带有那个时代的特殊烙印,又展示了严复思想的独特意蕴。有鉴于此,解读严复的女子教育思想,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严复的教育思想,而且有助于全面把握严复的思想。

严复将对人的教育分为“自然之教育”与“人为之教育”,同时指出无论“自然之教育”还是“人为之教育”都离不开对男女关系以及人类进化的认识和理解,故而都与妇女密切相关,从顺序上看都以女学为入手处。对于其中的道理,他论证并解释说:“窃谓中国不开民智、进人格,则亦已耳。必欲为根本之图,舍女学无下手处。盖性无善恶,长而趋于邪者,外诱胜,而养之者无其术也。故受教莫先于庭闱,而勗善莫深于慈母,孩提自襁褓以至六七岁,大抵皆母教所行之时;故曰必为真教育,舍女学无下手处。”[1]589依据严复的分析,对于中国而言,如果说“开民智、进人格”是根本之途的话,那么,无论是“开民智”还是“进人格”,都应该从女学入手。沿着这个思路,他甚至得出结论:女学是中国近代一切教育的基础,没有女学的教育则不是“真教育”。严复之所以下如此断语,理由在于人性原本无善恶之分,无论是人之为善还是作恶,都是后天的引导、教育使然。而人早期接受教育大多在家庭之中,从襁褓至六七岁接受的教育主要来源于母教。这就是说,母教对于儿童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人之为善得益于慈母之教。他进而指出,如果说国民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的话,那么,女子则在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宣称:

且治进化之学,则观物必于其微。每恨常俗之人有见于显,无见于幽。须知无论何级社会,女权本皆极重,观于中西历史,则大变动时,必有女子为之主动之力,此治史学所同认也。即如吾国目前之事,岂非全出前清孝钦之手。姑〔故〕女子教育,所不可不亟者,一曰妃〔配〕偶关系,二曰遗传关系,而最后则有生计关系。凡此皆社会极大问题,而皆操诸粥粥群雌之手,故西谚有曰:“旋乾转坤即是握动儿篮之手。”又曰:“世界可趋光荣,可趋黑灭,而导引之人,必女非男。”夫女权谛而言之,其大如此而无知者,乃日出以与男子争于事业之场,此无异主人见奴仆之有功,而攘臂褰裳,欲代其役,不悟其争之也,正所以缩小之耳。[2]313

基于这种认识,严复对女子教育极为重视,甚至将社会进化以及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女子教育上。在他看来,中西历史共同证明,大凡历史重大关头或社会大变动时期,必有女子作为其中的主动力,这是史学家所公认的。即使以中国为例,女子的作用也有目共睹——慈禧(孝钦皇后)与当时的局势关系重大。进而言之,女子之所以成为社会的主动力,原因在于女子决定家庭关系、种族遗传和社会生计等重大问题。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西方流行“旋乾转坤即是握动儿篮之手”、“世界可趋光荣,可趋黑灭,而导引之人,必女非男”等谚语。

严复对女子作用的认识提升了女子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凸显了女子在教育中的作用。具体地说,他所讲的女子教育就是从家庭关系、种族遗传和社会生计这三个维度展开的。

严复指出,男女关系兹事体大,不仅决定家庭内部的关系,而且决定社会的风俗、礼节,进而影响人类历史的文明进步。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从家庭和睦还是从社会文明的角度看,都应该对女子进行教育。事实上,他不仅呼吁让女子与男子一样接受教育,而且主张将男女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家庭关系作为女子教育的基本内容。

严复提倡女子教育,是针对中国的现实情况有感而发的,故而与他对中国女子处境的思考和同情密切相关。对此,严复写道:

欧洲之所谓教,中国之所谓礼……乃至后世其用此礼也,则杂之以男子之私。己则不义,而责事己者以贞。己之妾媵,列屋闲居。而女子其夫既亡,虽恩不足恋,贫不足存,甚或子女亲戚皆不存,而其身犹不可以再嫁。夫曰事夫不可以贰,固也。而幽居不答,终风且暴者,又岂理之平者哉?且吾国女子之于其夫,非其自择者也。夫事君之不可不忠者,以委贽策名,发于己也。事亲之不可不孝者,以属毛离里,本乎天也。朋友之不可不信者,以然诺久要,交相愿也。独夫妇之际,以他人之制,为终身之偿,稍一违之,罪大恶极。呜呼!……中国夫妇之伦,其一事尔。他若嫡庶姑妇,前子后母之间,则以类相从,为人道之至苦,过三十年而不大变者,虽抉吾眼拔吾舌可也。[3]1017-1018

在他看来,女子在中国遭遇了非人的对待,深受礼教之苦。由于“夫为妻纲”以及由此导致的男女不平等,夫以礼钳制其妇,社会以礼法钳制女子。在这种观念的浸染下,夫一方可以妻妾成群,妇一方却只能从一而终。女子即使在夫亡而贫老无依、性命不保之时,也不能再嫁。这是极不公平的,有悖公理人伦。女子教育就是要让女子认识到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对待和男女不平等的危害,自觉维护自身的权利。

与此同时,严复指出,夫妻关系是最基本的家庭关系,也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关系的不平等并不限于夫与妻之间的关系,而是由夫妻不平等、男女不平等进一步引发了家庭内部嫡庶姑妇、前子后母之间的诸多不平等,并且导致诸多家庭矛盾。这表明,女子的地位不惟关涉女子自身,也并非限于夫妻之间,而是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和睦相处。分析至此,结论不言而喻:无论是为了提高女子的地位还是维护家庭的和睦,女子教育都势在必行。

更有甚者,严复强调,女子是男女不平等的受害者,男子也不能幸免。对于这一点,他以一夫多妻制为例,具体阐明了其中的道理:

中国多妇之制,其说原于《周易》,一阳二阴,由来久矣。顾其制之果为家门之福与否,男子五十以后,皆能言之。大抵如是之十家,其以为苦境者殆九。而子姓以异母之故,貌合情离,甚或同室操戈,沿为数世之患;而吾国他日大忧,将在过庶,姑勿论也。虽然,欲革此制,必中国社会出于宗法之后,而后能之。否则无后不孝之说,鲠于其间,一娶不育,未有不再求侧室者也。其次,则必早婚俗变,男子三十,而后得妻。否则,乾运未衰,而坤载先废。三则昏嫁之事,宜用自由,使自择对。设犹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往往配非所乐,乌能禁别择乎!四则女子教育,必为改良。盖匹合之后,寡女必多,非能自食其力,谁为养之?窃谓多妇之制,其累于男子者为深,而病于女子者较浅。使中国旧俗未改,宗法犹存,未见一夫众妻之制之能遂革也。[3]980

在他看来,一夫多妻制的家庭十分之九深陷苦境之中。由于并非一母所生,兄弟之间并无手足之情,貌合神离,甚至同室操戈。在此基础上,严复指出,宗法社会是一夫多妻制存在的土壤,若要革除这种婚姻制度,不仅需要社会制度的变革,而且需要通过教育改变各种观念:第一,必须废除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之说。只要有无后不孝观念存在,一夫一妻制便无法维持长久,因为一旦妻子不育或无子,男子便会再娶。第二,革除早婚习俗,规定男子在三十岁之后方可娶妻成家。第三,婚姻自由。如果男子不能自由选择配偶,一切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话,那么,由于男子所娶之妻并非自己心仪之人,便无法禁止男子再娶。第四,改良女子教育。在一夫多妻制之下,一男子要养活多名女子(妻妾)——这也是严复认定男子深受一夫多妻之苦的主要证据。在实行一夫一妻制之后,一男子只养活一名女子(妻),致使许多女子无法再靠男子养活。在这种情况下,亟待对女子进行教育,不仅使女子学会自强自立,而且教会她们各种谋生技能,让她们能够自食其力。

借此,严复旨在申明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无论是女子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还是与男子的关系,都指向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人原以“天朝大国”自居,之所以从近代开始逐步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是源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确切地说,是由于中国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中的惨败。对于近代的中国人来说,中西方的关系是文明之间的对决,也是种与种、国与国之间的优劣比拼。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之下,严复十分关注人种的优劣和种群的进化问题,并由此凸显女子素质对于种族遗传的决定作用。他将素质教育纳入女子教育之中,以期通过提高女子的素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依据严复的说法,国民“血气体力”方面的生理素质与人种、民族的生理遗传密切相关,亦与后天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息息相通——无论从哪方面看,均与女子密不可分。因此,若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从提高女子素质入手,大力普及、加强女子教育。

通过对世界各国的考察,严复得出了如下认识:

民俗淫佚,其蔽必偷。而男女身材,必日趋于短小。此察于英法二民之异,而略可见者。中国吴越今日之妇女,几无一长身者,而日本之民尤甚,凡此皆有以致之者矣。故吾谓东方婚嫁太早之俗,必不可以不更。男子三十,女子二十,实至当之礼法,诚当以令复之,不独有以救前弊也,亦稍已过庶之祸。英法德之民,方当兵时,或犹在学校中,皆不娶。即学成之后,已治生矣,亦必积赀有余,可以雍容俯畜而教育二三子女俾成立者,而后求偶。此所以其业常有成,而门户之声不坠,其国民之自束有远虑如此。若夫吾民,则醵资嫁娶有之矣。不独小民积畜二三十千钱,即谋娶妇也,即阀阅之家,大抵嫁娶在十六七间。男不知所以为父,女未识所以为母,虽有儿女,犹禽犊耳。[3]987

在他的视界中,国民的身体素质与民风、礼俗密切相关,对于这一点,英法两国人的身材差异即是明证。导致东方人身材矮小的根本原因是婚嫁礼俗,也就是早婚早育。事实上,早婚早育是造成中国“民力已苶”的原因,并且与中国的“民智已卑”、“民德已薄”皆不无关系。对此,严复以英、法、德等西方国家为例阐释说,这些国家的男子在服兵役或念书期间皆不成家,在学业有成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足以养家糊口、教育子女时,方才娶妻生子。这使西国之民学业有成,具有独立精神,并且能够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中国的情形则正相反,受早婚早育观念的影响,无论有无经济实力,男子十六七岁就已经娶妻生子。更有甚者,早婚对于男子而言并不只限于经济问题,事实上,中国早婚的男子不仅本身无经济能力养家,而且不知如何为人父。中国之女子亦如此,自然不能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担。基于这种认识,严复对中国的早婚早育之俗深恶痛绝,大声疾呼“婚嫁太早之俗,必不可以不更”,同时主张推延婚嫁年龄。具体地说,他提出的适婚年龄是:男子三十,女子二十。在严复那里,无论是早婚早育之害,还是晚婚晚育的道理,都应该是女子必须明晓的,也由此成为女子教育的必修课。

严复认为,就一个人的教育来说,必须从幼儿开始;就整个国家或群体教育的顺序来说,则必须从女子教育入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宣讲社会进化从夫妻关系的进化讲起,并且将社会进化直接与女子教育和种族遗传问题相提并论。对此,严复如是说:

然则顺序为言,不得不略及男女夫妇之进化……人类男女之伦,始杂乱繁多,而后教化日高,乃渐专一而匹合……当为原人之时,必然无别,而后则或多夫焉,多妻焉,而渐归于匹合。夫匹合之为善制,鄙人固无异辞,特其渐进之序,察之事实,则不如此。盖匹合不独为浅化之民所多有,乃至下级生类每有然者,而于禽鸟则尤多见,虽鸠挚而有别,即吾国旧学早有知之者矣。总之,按最〈近〉学者所调查言之,则杂乱无别,人类为极少之俗,而匹合发现极早,不必甚高之教化而后然。若夫多妻多夫及他种族合制度,则依所居之外缘牵系而发生,譬如丁口之间有所偏重,多妻因于少男,多女〔夫〕缘于少女。而匹合之制所以最善者,以其最便家庭教育之故,即吾国多妻之制,往往为新学家所深诟,然而西国主持其说者亦不乏人,即在西洋诸国大抵莫不行匹合矣,而自由结婚之余,亦未尽离苦趣。夫妇道苦,由是而二弊生焉,一曰不事嫁娶,一曰轻为离异。前之弊中于生齿;后之弊中于所生,故至今论者尚纷然无所折中。鄙人今日所以及此者,盖变法之后,人人崇尚欧、美之风,俯察时趋,所破坏者,似首在家法。顾破坏之而国利民福,其事宜也;若破坏矣,而新旧之利两亡,尚冀诸公凛其事之关系重大,自种族之进退视之,则慎以出之可耳。[2]310-311

依据严复的分析,纵观人类历史可以发现,男女关系始于杂居,之后,才随着文明教化而趋于匹合,由男女匹合衍生出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和一夫一妻等各种婚姻制度。借此,他旨在证明,面对各不相同的婚姻制度,不得以一夫一妻制为文明标志:第一,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说,匹合并不只属于高级生物,低级生物既已匹合,尤其以禽鸟为最。第二,从人类社会的角度说,匹合发生的时间极早,不待高度文明才有。正如一个社会究竟是采取一夫多妻制还是多夫一妻制主要取决于当时当地的男女比例一样,婚姻制度的选择“则依所居之外缘牵系而发生”。

严复强调,对于女子来说,必须明白这些道理。女子教育的目的是让她们懂得,判断婚姻制度的善恶标准是最便于家庭教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严复对西方文明羡慕不已,然而,涉及家庭教育问题时,他还是对西方的一夫一妻制提出反思,而对中国的一夫多妻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进而言之,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促使严复重视女子教育,因为他认为,教育以“顺序为言,不得不略及男女夫妇之进化”。这个观点也印证了他关于女子在家庭关系和子女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观点。按照严复的说法,体力上、生理上的巨大差异使女子与男子之间拥有了与生俱来的不同分工,这种天然的分工让女子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为了使女子在家庭中更好地承担起子女教育的重担,必须先让女子接受教育。沿着这一思路,女子教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且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

与此同时,严复认为,即使是为了巩固一夫一妻制,也必须加强女子教育。对于其中的道理,他解释说:

虽然谓女子智育必与女性相妨,亦非极挚之论。盖使斟酌得宜,转于女子之体力、神明为其利而无其害。一种之进化,其视遗传性以为进退者,于男女均也。且后此社会,必由匹合。而欲处家和顺,女子教育亦在必讲之一论。夫男子既受完全教育,长成求偶,其为满志,必不仅在形容丑好之间,假使秀外而不慧中,则色衰爱弛,又将属适他人,以求相喻相知之乐,而正〔匹〕合之制乃尔不牢。[2]312-313

在此,严复坚持男女对于种群进化的作用是相同的,并且肯定一夫一妻制是社会文明的必然归宿。在这个前提下,他强调指出,女子对于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的作用更为重要,即使是一夫一妻制,稳固与否与女子受教育的程度大有关系。具体地说,一夫一妻制能否长久,关键取决于男女两性的相悦相知。男子受教育之后,择偶的标准和要求便会相应提高——不仅考虑相貌的美丑,而且在意情感的相投。不难想象,男子若只是以貌取人,贪恋美貌而娶一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女子为妻的话,那么,在女子年老色衰之时,男子必然因女子色衰而爱弛,由此又将另觅新欢。这样一来,势必导致一夫一妻制的不牢固、不稳定。杜绝这种局面的办法,就是加强女子教育。进行女子教育,既可提高女子素质,又可使之在嫁为人妻之后,避免年老色衰而爱弛之忧。这表明,女子教育既是确保一夫一妻制长久稳定之举,也是维护女子权益之策。

在此基础上,严复进而指出,女子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是维系家庭、种群的凝聚力所在。女子受教育的程度、水平和内容决定了家庭、家族乃至整个种群的兴衰。于是,他接着说道:

惟是进化以今日阶级而言,其智育实有制限。制限维何?即因其形体大成,别有大用之故。夫精神本于体力,而女子体力,以经数言逊于男子,此学者所共知。诸公尝治物理之学,则知力量功效,有效实储能之分。效实之力易见,储能之力难知。然不可谓其非力量而无关系。故女子以生生为天职,其力以储能为多;而男子之力见于事功,固多效实。又近时生理家谓女子能事主于翕聚,而男子能事则在发施。女子有翕聚功能,种族乃有蕃衍继续之效,而既有此项重大功用,自不能复竞于效实发施之功。是故使具女体者,而成于女体,如大《易》所谓‘坤作成物’,自不能与男子竞于开物发业之场。其必鹜此者,是谓违天,是谓丧其女性。夫以女而丧其女性,亦未必遂成男也。[3]313

在这里,严复肯定女子与男子具有不同的作用,并且从物理学、生理学两个角度进行了剖析:第一,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力量功效有“实效”与“储能”之分——如果说男子之作用在于“实效”的话,那么,女子之作用则在于“储能”。尽管“储能”的作用不如“实效”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不可否认“储能”对于功效力量的价值。因此,女子的作用不可抹杀,更不可低估。第二,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女子善于“翕聚”,男子长于“发施”。女子之“翕聚”与她们的生生之天职一样对于种群的繁衍作用巨大。既然如此,便不应该再对女子求全责备,要求她们像男子一样长于“发施”。

在这个前提下,严复重视女学之目的有二:一是呼吁普及女子教育,提高女子受教育的程度和女子的权利;二是旨在让女子认识自己在人类进化、社会发展和家族繁衍中的作用,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严复认为,是学问使人与禽兽区别开来。学问对于每个人都是必要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他对女学十分赞同,主张女子应该接受教育,并且与男子一样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严复断言:“初不知所谓学问者,即人所以异于禽兽之处。名既为人,即当学问,不以男女而异也。区区识数字,何足奇乎?”[2]468由此可见,他所讲的女子接受教育不只是包括让女子识字,增长见识,而是包括更多的内容和要求,如让女子懂得自己的权利、义务,学会独立自主,养成自强人格等。严复宣称:“故使国中之妇女自强,为国政至深之根本;而妇女之所以能自强者,必宜与以可强之权,与不得不强之势。禁缠足、立学堂固矣,然媒妁之道不变,买妾之例不除,则妇女仍无自立之日也。”[2]469在他看来,培养女子自强不息不是一句空话,而必须落到实处,应从赋予女子可以自强之权与营造女子不得不自强之势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全面统筹。这使得在法律上赋予女子与男子一样的自由之权、废除包办婚姻和卖妾置妾之律等势在必行,也使废除女子缠足、提高女子身体素质,以便更好地自食其力、行使繁衍后代之职与禁止吸食鸦片一样成为中国变法图强的必由之路。而这一切都使设立女子学堂、使女子普遍接受教育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透过严复的上述阐发和论证,可以看出女子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之绾毂。在他看来,中国女子不如男子,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后天人为造成的结果。中国历史上对待女子的做法极不人道,一面“待之以奴隶,防之以盗贼”;一面又“责之以圣贤”。这种做法不仅使女子痛苦不堪,而且殃及男子乃至整个中国。对此,严复不止一次地揭露说:

中国妇人,每不及男子者,非其天不及,人不及也。自《烈女传》、《女诫》以来,压制妇人,待之以奴隶,防之以盗贼,责之以圣贤。为男子者,以此为自强之胜算。不知妇人既不齿于人,积渐遂不以人自待。其愚者犷悍无知,无复人理;其明者亦徒手饱食,禁锢终身,而男子乃大受其累矣。泰西妇女皆能远涉重洋,自去自来,故能与男子平权。我国则苦于政教之不明,虽有天资,无能为役。盖妇人之不见天日者久矣。[2]468-469

夫中国之礼俗,固以严男女之防为一大事者也……今我国律法,其严十倍于欧人。其无事也,防之若此其周;其既事也,刑之若此其酷,而犹冒白刃以试之……又如泰西之俗,男女自行择配,亦为事之最善者。[2]469-470

严复坦言,男女平权并非易事,不唯中国存在严重的男女不平等,即使是首创男女平权的西方,从目前情况来看,男女平权的实现尚不知何日。事实上,西方的妇女也不能与男子平权,只不过是由于中西之间的文野之分,男女不平等在中国与西方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一方面,男女不平等在中西的表现大不相同:在中国这样的不开化之国表现为欺凌弱者,在西方那样的开化之国表现为保护弱者。另一方面,中西各国均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事实,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无论在哪国,女子都是弱者,也就是被不平等对待的对象。这用他本人的话说便是:

男女平权之说,创自西人,而自今日观之,则此说之行,不知何日?我国暨突厥、印度、波斯诸国之妇女,其烦冤纡抑不待言矣。即欧洲之妇女,惟无妾一事,实胜泰东,其余则仍与男子不平等也。上不为伯里玺天德,中不为议员,下不为军士,不过起居饮食,威仪进止之间,男子均优待之耳。盖同一不平等之待法,不开化之国,则欺凌弱者;而开化之国,则保护弱者也。嗟呼!雌雄牝牡之不齐,人及非人,莫不若此,其由来远矣,岂一朝一夕之力所能改哉![2]471

在这里,严复承认男女不平等由来已久,决非一朝一夕即可改变。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认定男女平权至难,然而,他还是从“出门晋接”与“自行择配二事”入手推进男女平权,并将兴办女学、提高女子受教育的程度作为女子与男子平权的前提条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严复设想:“是故妇女之出门晋接,与自行择配二事,实为天理之所宜,而又为将来必至之俗。而以今日之俗论之,则皆无能行之理。然则此俗又何以行乎?仍不外向所言,读书阅世二者而已。大家妇人非不知书,而所以不能与男子等者,不阅世也。娼家之女,日事宴游,而行事又若此其狼藉者,不读书也。二者兼全,则知天下之变,观古今之通,有美俗而无流弊矣。”[2]470依照他的设想,通过兴办女学,让女子普遍接受教育,便可以使女子一面增长知识,知书达理,一面阅世,了解人情世故。这样一来,女子就可以与男子一样走出家门而投身社会,乃至周游世界了。届时,女子参加工作、参政议政、自由与男子交往以及自由选择配偶等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了。

上述内容显示,严复对女子教育的阐发是从不同维度展开的,寄寓了严复对女子教育的多重意图和诉求。从女子个人到家庭,从儿童到种群,严复对女子教育的设想既流露出对女子作用和地位的提高,又对女子教育附加了过多的期待。稍加留意即可发现,他对女子地位的提高和对女子教育的提倡与其说关注女子本身,毋宁说是为了民族和国家计。正因为如此,严复一面主张提高女子的地位和权利,一面对一夫多妻制对女子的不公平对待予以保留。更有甚者,严复赞同“女祸”论,并且为此提供了西方的例子作为新证据。这些暴露了严复提倡女子教育的初衷是复杂而非纯粹的,某些关于女子教育的内容和主张往往具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

[1]严复.严复集: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严复.严复集: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严复.严复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李安胜】

2015-07-25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研究”(编号:GBB1213030)。

魏义霞(1965—),女,安徽濉溪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哲学与文化研究。

K25;G40

A

1672-3600(2015)11-0035-06

猜你喜欢

严复男女男子
男女有别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从男子力保卫战开始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男子买执照骗47万拆迁款
满脸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