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去病墓石雕群的本土艺术哲学因素

2015-04-10杜倩文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庄子

【西部文化】

霍去病墓石雕群的本土艺术哲学因素

杜倩文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陕西西安 710068)

摘要:霍去病墓石雕群的造型特点,在中国石刻雕塑史上较为独特,因此,很多学者将其归结为当时汉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碰撞融合后的产物。然而,不管外部文化因素如何强势,都不能忽略当时决定接受何种外来文化因素的内在文化动因。本文尝试剖析霍去病墓石雕群所反映的,以本土庄子美学为主的本土艺术哲学因素,认为以霍去病墓石雕群为代表的西汉石雕艺术,是庄子美学较早的实物例证,与后世文人艺术中对于庄子美学的借鉴与发挥并不相同。

关键词:霍去病墓石雕群 庄子 草原文化 外来因素本土化

收稿日期:2015-5-10

作者简介:杜倩文(1986-),女,陕西西安人,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文化传媒系教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J333

霍去病墓石雕群,是西汉石雕艺术的典型代表,以其浑朴天成的审美意趣,打动着无数后来人的心灵。作为中国古代大型纪念性石刻艺术的开端,以霍去病墓石雕群为代表的汉初圆雕石刻艺术,在雕塑史中显得风格尤为独特,作品以“天然去雕饰”的审美趣味,将开采而来的花岗岩石心因势赋形,尽量不露雕琢之意,取石材本身之天然造型作为雕塑的形象来源。一直以来是古往今来艺术家们欣赏研究的主题。

一、草原文化影响的质疑

由于这种造型风格,既不同于西汉长陵、阳陵等陪葬坑内的陶俑,也不同于流畅动感具有装饰图案特征的东汉陵墓石刻,结合“霍去病墓”在史籍中的记载,以及霍去病作为讨伐匈奴的著名将领,故而很多学者认为霍去病墓石雕群受草原文化影响而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面貌。[1]这样的认知基于一个前提,即霍去病墓石雕群旁边的土丘,确实是霍去病墓本人的墓葬,且所出土的石雕,确实是为霍去病本人纪功之用。然而细细梳理文献则发现,我们今人所认定的所谓“霍去病墓”,很可能是唐以后,特别是清代人的以讹传讹。[2]如果霍去病墓石雕群旁边石山“霍去病墓”的属性不成立,那么“为霍去病纪功”的说法也不成立,受到草原文化影响的提法,也会受到质疑。

由于霍去病墓石雕群在造型上的特殊性,以及在风格上与草原文化的近似性,我们假设这些雕塑是受到草原文化影响的;但本文认为,西汉对于草原文化的吸收,是基于本土文化固有的信仰基础和审美取向的。

二、汉文化和《庄子》美学的印证

1. 成组动物石雕是汉代神仙思想的表达

在信仰层面,“马、虎、象、鱼、蟾蜍等动物及力士抱熊都是汉代神仙世界常见之母题……与其说这座土丘是‘祁连山’,不如说它是一座‘仙山’。”[3]这些石造像表达的是汉代的神仙思想。

曾经散置于霍去病墓旁的16件动物雕像,是汉代雕刻艺术珍品。石雕作于西汉元狩六年,主要有象、牛、马、猪、虎、羊、怪兽食羊、人与熊斗和最为众家推崇的马踏匈奴。而如今散置的石雕已经被归整,总数已不可考,可考的16件,可辨认的14件,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雕刻的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除了卧牛、跃马、卧猪、虎、羊、怪兽食羊、人与熊斗、马踏匈奴,还有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都是汉代神仙世界常见之母题。

石雕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的圆雕、浮雕、线刻等雕刻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手法娴熟。可以说,完整的表达和再现了人间仙境的艺术天地。

2. 石雕像是《庄子》美学思想较早的实物例证

在审美层面,本文认为,这些石雕像是《庄子》美学思想较早的实物例证。《庄子》作为中国较早的美学著作,对中国美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将《道德经》中“无为”的思想发展为“无用”,更加接近于毫无功利色彩的艺术审美哲学,从而将《道德经》中的政治权术,转化为隐逸之士寄情于自然的美学主张。虽然《道德经》中有类似于“大巧不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五色令人目盲”之类的美学思想,但贯穿于其五千言始终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哲学,并非纯粹的非功利的审美体验。故而,在传统美学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反而是《道德经》的后学,《庄子》。[4]

《庄子》中较为典型的美学寓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厨人用精神体察牛本身的形态构造,用顺乎外物形态规律的刀法肢解牛肉。《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放低“人工”的姿态,在“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顺势而为,施展“人工”。顺应“自然”的“人工”,愈发熟练,则越具美感,“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养生主》);反之,不顺应客观规律的人工,都是对美的践踏,不但不会取得真实的美感体验,也会伤及技术本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此失其常然也。”(《骈拇》)不尊重客观物象的本身特性,以主观人意强加于客观采料,是《庄子》美学极力抨击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庄子》美学在纠正儒家美学的不足,它与儒家美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自然”的崇尚。如《孟子》所推崇的“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这样“高大全”的审美取向,《庄子》是带有较强烈的保留态度的。并非一定完整或者一定残缺才是美,而是主张此物本身是充实完整光辉的,不用人力强求,自然就是充实完整光辉的;如果此物本身是残缺的,也请尊重此物本身的性质,不必刻意追求“充实而有光辉”的美感。所谓“覆载天地、雕刻众形而不为巧”(《天道》),霍去病墓石雕群对于原石本身形态的尊重,恰恰与《庄子》本身崇尚“自然”,淡化“人工”的美学精神相一致。

由于西汉统治者为先秦楚人集团,两汉哲学都散发着浓郁的神学气质。虽然自汉武帝起,朝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西汉经学还主要停留在对于经历了秦末战火的儒典残籍加以收编整理。经学神学化,自董仲舒起,出现将神学化了的经学拿来影响汉廷政治的儒生,则是元成哀平年间的事情。汉武帝时期,特别是武帝刘彻本人,并未将儒学美学与当时的神仙思想结合起来,而具有浓郁神话色彩的《庄子》,乘着当时求仙的东风,侵润着汉廷的美术面貌。

三、结语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自草原的简练粗狂的风格,被汉朝艺术拿来,表达自身的神仙信仰和艺术追求。汉朝本土的时代风尚、意识形态和美学思想,才是霍去病墓石雕群所带有的草原文化风格,能够流传于中原,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重要作品风格的内在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1]沈琍.《霍去病墓及其石雕研究的回顾及思考》.《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6期,P54-56.

[2]贺西林.《“霍去病墓”的再思考》.《美术研究》,2009年第3期,P32-44.

[3]贺西林.《“霍去病墓”的再思考》.《美术研究》,2009年第3期,P42.

[4]关于霍去病墓石雕群与道家思想的关联,已经有人尝试解读,如闫松岭:《以“道”的名义——辨析霍去病墓石雕群审美取向》,将霍去病墓石雕群的美学思想归因于《道德经》,见《美术界》2009年第6期,P70.

Native Artistic and Philosophical Factors on Stone Sculpture

Group of Huo Qubing′s Tomb

DUQian-wen

(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 710068, Xi′an, Shaanxi, China)

Abstract:The module characteristics of stone sculpture group of Huo Qubing′s Tomb proved peculiar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stone curving sculpture. Hence, many scholars summed it as the producer of Han and grassland′s exchanging and collision. However, we can′t ignore the initial cultural motive deciding to accept which culture at the time regardless of how strong was the external cultural factors were. The essay attempted to analyze what Huo Qubing′s Tomb reflected and what the local artistic and philosophical factors that confines on the aesthetics of Zhuangzi, believing that the western Han′s sculpting art was the early authentic example that proved different from later scholar′s interpretation and fulfillment.

Key words:Stone Sculpture Group of Huo Qubing′s Tomb; Zhuangzi; Grassland Culture; Localization of External Factors

猜你喜欢

庄子
跟庄子学说话
庄子之论
《樗树·社栎(读〈庄子〉)》
《庄子 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七)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一)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