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2015-04-09郑逸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论据全班论点

郑逸农

【设计特点】

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探究”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随笔、杂文等普通的议论文本。自主探究,笔者在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推究的方式对随笔、杂文等普通的议论文体展开自主学习,对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全文的论述特点等依次展开提问和探究,在一步步的提问和探究中走进课文内层,把握作者意旨,获得语言营养和精神营养;并在自主提问和探究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探究”:一探究论点;二探究论据;三探究论证;四探究论述特点。

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介绍学习方法;学生初读感知;讨论学习内容;一探究论点;二探究论据;三探究论证;四探究论述特点;探究其余疑难;积累性美读;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美国科学家乔治·萨顿的科学史随笔《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我准备让同学们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主动探究答案;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堂课的学习质量如何,就看各位提出问题的质量和探究问题的质量了。

二、通读感知

每人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诵读。可以是出声的朗读,也可以是不出声的默读,不采取齐读的方式。在自由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议论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每人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四五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由每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在介绍中逐渐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学生说到位了也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前面三个最容易形成共识;另外还要把全文的论述特点作为学习内容,以更深入地从文体上探究和理解本文。如果你觉得还有其他问题值得探究,课堂上再给出一个独立的时间,一起探究。

讨论学习内容,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议论文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在认识上的差异或差距不大,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这类文体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离开教师也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以下按四个方面来预先设计。课堂实施时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做些调整。

四、一探究论点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三要素即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点,请你就论点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同学有启发,能借此深化对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要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点,我提出一个问题:本文没有直接点明论点的句子,请概括本文的论点,并说说概括的途径和方法。

我的基本理解是(直接介绍还是让学生探究后再介绍,需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决定):

本文的论点是: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概括的途径是课文的标题“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议论文的标题,要么是论点,要么是论题。前者态度明确,立场鲜明;后者不明确也不鲜明,只是论述的话题。本文标题属于后者。如果在论题的前后加上一些限定性的词语:“要正确认识……的关系”,就成了一个态度明确的论点了。

教师顺势介绍作者:作者乔治·萨顿,是近代科学史的奠基人,新人文主义的先驱。他的一生为消除地域和民族偏见做出了不懈努力。(引自苏教版教学参考书)

五、二探究论据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据,请你就论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据,我提出三个问题:第一,本文的论据在哪些段落?第二,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本文的论据各属于什么类型?第三,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个段落中的论据表达的意思。

我的基本理解是(是直接介绍还是让学生探究后再介绍,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决定):

第一,本文的论据分别在第2段、第3段、第5段、第6段和第7段。第二,这些论据中,第2段和第3段为事实论据,第5段、第6段和第7段都是理论论据。第三,第2段是说,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也是东方的;第3段是说,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第5段是说,美国的文明还很短,还有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必须谦虚,要有科学的态度;第6段是说,新的鼓舞仍然来自东方;第7段是说,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六、三探究论证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这篇文章的论证,请你就论证的过程、方法等方面主动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个小组长整合出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证,我提两个问题:第一,作者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时,论证思路是怎样的?第二,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演绎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等,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具体的段落或句子来说说。

我的基本理解是(有些问题需要让学生现场探究后再介绍):

第一,作者的论证思路是:先从正面来论证,然后从反面来论证。具体到段落来说,第2段、第3段从正面论证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第5段、第6段和第7段从反面论证不能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关系的危害。第二,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一,先正面后反面的对比论证;二,举例论证,如第2段和第3段;三,演绎论证,如第5段、第6段和第7段;四,比喻论证,如第7段中的“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第8段中的“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

七、四探究论述特点

每人先自主探究。探究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要探究的是全文的论述特点,请你就特点和效果等方面提出问题,有几个提几个(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提出后自己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全组的典型内容向全班介绍,如有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也一并提出,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提问和探究,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学生提出并解决的不再机械重复,其他问题还可现场生成)——

对于本文的论述特点和效果,我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依照段落顺序,用简洁的话梳理一下;第二,本文论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述有什么好的效果?

我的基本理解是(有些问题需要让学生现场探究后再介绍):

关于第一个问题,全文的写作思路是这样的:第一步,先论述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不要以为实验科学只是西方的,其实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第2段),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东方一旦接受了实验精神,伟大的思想就可能产生,并再次传入西方(第3段);第二步,从反面论述不能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的危害:美国的文明还很短,还有很多不健康的因素,因此必须谦虚,要有科学的态度(第5段),新的鼓舞仍然来自东方,因为西方的实验科学的方法被利用的时候会有局限性(第6段),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第7段)。第三步,综合论述东方和西方的科学需要互补和融合,他们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第8段),他们不是永不碰头的,西方的科学得益于东方的基础(第9段),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西方科学家应以不骄傲的、感激东方的“西方态度”,更完美地实现人类的使命,成为更高尚的人(第10段)。

关于第二个问题,本文论述特点,一是分总式的结构,先一正一反地论述东西方科学的关系,然后水到渠成地综述东西方科学需要互补和融合。这样论述的效果是:说理清楚而且充分,随后提出的结论易于被读者接受。二是用了许多生动睿智的比喻语言,如“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东方和西方正像一个人的不同神态”,“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等等,这样表达的效果是使文章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增加论述文章的诗性和灵性。

八、探究其余疑难

学生如果在内容理解或形式领会等方面还有什么疑难,现场提出(原则上不少于一个),全班共同探究。提问和探究的要求和原则是“四有”(见前面)。时间机动。

教师准备在学生提问和探究后补充提出的问题(不机械照搬)——

第一,课文的标题是“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加上几个字是课文的论点“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的关系”,那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是什么关系呢?课文没有现成的话,请你用自己的话很简练地说说。第二,作者写作此文是针对一种怎样的不良现象?他希望西方人对东方科学采取什么态度?引用课文的原话回答时请加上引号。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第一,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还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第二,作者针对的不良现象是:“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的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他希望西方人对东方科学“怀着感激之情”,采取“不骄傲的”、不“盛气凌人的‘西方态度”。

九、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每人独立掌握后,小组内相互检测,之后教师随机选一些常用词语现场检测。

再聚焦两类段落美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体验和享受;二读自己不容易懂的段落,读出理解和感受。

十、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之后每组推出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这篇议论文我们无法按普通议论文的写作格式去套解,也不容易读懂,但它形式上写得从容,内容上写得深刻,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充分肯定东方的谦逊的“西方态度”,值得我们敬佩。

十一、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我再向各位推荐本文出处的一个文集《科学的生命:文明史论集》(刘珺翻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各位可以到图书馆借来读,边读边摘录妙语佳句;也可以上网阅读,边读边留下自己的感想或评论,主动参与交流。

[作者通联: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论据全班论点
原因
恰当使用论据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全班都“疯”了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全班发言最积极的两个人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