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义 意象 意境:现代诗教学实践探索

2015-04-09翁光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凌霄花木棉相依

翁光明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版)对诗歌散文的教学建议为:“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对写作的类别做了明确要求:“写作理论类文本,如评论、随感、杂文等;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要求在诗歌散文评论和创作方面,既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也评价其成果的水平”。这说明,诗文教学重在朗读诵读,鉴赏评析,写作类别重在议论文和实用文,但对诗歌、散文的创作未作明确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入选教材的现代诗大多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有许多经典名篇,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锤炼语言的好材料,尝试将语言运用列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的语言风格,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收到较好效果。如舒婷《致橡树》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笔者将语言运用列入教学目标之一,从意义、意象、意境的角度,探究如何基于语言运用进行现代诗教学实践。

一、意义、意象、意境

“意义”含义较丰富,此处取思想和道理。晋葛洪《神仙传·蓟子训》:“性好清澹,常闲居读《易》,小小作文,皆有意义。” 唐韩愈《答侯继书》:“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然其所志,惟在其意义所归。”诗歌的主旨与思想统称为诗歌的“意义”。《致橡树》最后写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是文章的意义所在。诗人托橡树之形表一种人格平等、个性独立、相互尊重的爱情观之义,进而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在诗歌创作中,意义是魂,没有了意义,也就没有了诗歌,即使有诗歌,那也是魂飞魄散的诗歌。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舒婷是一个善于经营意象的高手。在诗中,从意象的表征意义分,可分为:极力攀附型的爱情意象,如凌霄花和痴情鸟;单一奉献型的爱情意象,如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独立平等型的爱情意象,如橡树、木棉。从意象出现的组合分,分为单意象,如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群意象,如橡树、木棉、铜枝铁干、红硕的花朵、寒潮、风雷、霹雳和雾霭、流岚、虹霓等,这组意象构成了外表相离,内心相依,共担考验,共享幸福的爱情情境。

意象的选择在于本义与他义、约定俗成性和象征比喻性的统一。橡树是一种高大常绿乔木,象征雄强刚建的男性,木棉是一种高大的有顽强生命力的乔木,象征温柔独立的女性。选择同是高大乔木作为意象,象征平等、独立、相依又分离的爱人与爱情。用“像刀、像剑也像戟”比喻男性的雄健,用“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比喻女性的深沉和热烈。诗中的“寒潮、风雷、霹雳”和“雾霭、流岚、虹霓”这两组意象互相辉映,比喻同甘共苦。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境是意象的升华。诗中有这样一段: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面:湛蓝的天空下,广袤的大地上,站立着两棵树,一棵是橡树,一棵是木棉,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卓然独立,又“相看两不厌”,微风过处,枝叶沙沙,似相互倾诉,情意绵绵。这是诗人创设的纯净、优美、真挚的爱情意境,也是诗人隐喻的爱情宣言。

二、解析诗歌语言的密码

1.围绕中心句展开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意义所在。“分离”和“相依”是全诗的中心词。“相依”的情形很多,有“攀援”的、“重复歌曲”的、“送来慰藉”的,也有“根紧握”、“叶相触”、“互相致意”、“分担”、“共享”的,显然,诗人倾向于后一种,“分离”是诗人追求的一种境界,“我……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这种“分离”是一种独立、自立的独特表达。围绕中心句、中心词展开是诗歌创作的密码之一。

2.意象的语言组合

我们首先看第一句: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如果转换成叙述语句,是“凌霄花攀援在你(橡树)的高枝上,炫耀自己”,显然,“攀援高枝”是凌霄花的本来姿态,“炫耀”则是作者赋予凌霄花的倾向性情态,运用了拟人手法,与“攀援”的本意所指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同样,“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鸟儿)重复歌曲”是自然形态,但是,加上“痴情”、“单调”等具有个体主观色彩的词句,“(鸟儿)重复歌曲”就凸显了另外的含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送来慰藉的泉源”,“衬托威仪的险峰”,这种由本体出发生长出的语言新鲜而富于活力,是诗歌常用的炼词造句的手法。

3.意境的创设

苏轼在阅读和欣赏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严羽主张诗歌必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以“橡树”“木棉”为意象,围绕“相依”“分离”创设情境,讲述两棵树的故事。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构成美轮美奂的相依相偎图。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构成了鲜明对比的分离图。而“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相互尊重,相互独立,放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情动辞发,感人至深。

三、基于语言运用的教学设计及评析

语言运用设计应该成为现代诗教学的目标之一,句子、段落或文章仿写是常用的形式。如,“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之后,可安排仿写,有些同学能写出不错的诗句,“甚至不像日光,成天照耀着你高大的身躯”,“甚至不像春雨,为你献上久旱的甘霖”,把本义与象征义交融在一起,虚实相间,表里统一,为今后创作诗歌打下了基础。

如,全诗学习结束后,安排《致木棉》的仿写,想象木棉会对橡树说些什么,这种仿写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关于意义、意象、意境,以及诗歌语言密码的解读,要完成任务非常困难。

入选教材的现代诗大多语言精美,意境隽永,将语言运用引入现代诗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锤炼习作语言,提升语文能力,是一项有意义、有作为的实践探索工作。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凌霄花木棉相依
凌霄花
小小凌霄花
南疆木棉红似火
爱拖延的米米
咏凌霄花二首
木棉红了
家国两相依
相守相依
木棉开尽时
一月一花:凌霄花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