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迪

2015-04-09刘建荣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商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伦理传统

刘建荣(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经贸大观】

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迪

刘建荣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传统农业的发展及与自然和谐融合起到过一定的指导作用,当今再次温故而知新,认为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本文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生态循环三个方面陈述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文化思想,并由之认为现代农业应促进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应尊重农业生产客观规律、应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鉴于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障碍与问题,提出伦理性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在于:一是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树立绿色农业观念;二是坚持有利有节农业伦理原则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彰显高效低碳农业伦理精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文化;伦理性现代农业;绿色农业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远远的山脚下,弯弯的小河边;良田稻麦飘香,丛林花果争艳;农民春耕秋收笑声爽朗,少年放牧牛羊笛歌飞扬。中国传统农村的传统农业,就是在这样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繁衍成长,浸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与理想希望,炼造了中国农民的性格与品德,滋养了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文化,促进了泱泱中华繁荣昌盛与向现代化发展。农业,不只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不只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而是记载了先祖农耕传奇的故事与农业生态文明发展的足迹,创新了农耕技艺与农业伦理范式,创造了一部温馨恬静的人与自然融和的人类文化史与人类社会文明史。照观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文化仍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

农业,实际上是把自然的动植物经过人工培育繁殖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一个过程,是人类劳动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也是天地人相互依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个过程。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耕生产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等使传统落后的农业转变成具有现代先进科技水平的农业,这个转化过程就叫农业现代化。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是立足于传统农业基础上,适应天时、地利的环境、为了达到人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而形成的,也是对传统农业社会的经验教训、规范体系的概括总结和探索。它不仅适应了一年四季二十四气节的天气变化,也适应了各种地形地貌水土地质结构的需要,同时适应了稻、黍、稷、麦、豆等不同种类五谷杂粮菜蔬果木的生长规律而形成的伦理思想。传统农业伦理思想,就是自然规律与人类创造有机结合的光辉典范,就是人们在长期的改造世界获得衣食温饱等物质生活资料而探索到的生态文化、环境伦理、农耕道德思想,是我们祖祖辈辈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和传统农业社会生活中的智慧结晶。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伦理的终极追求。天,在这里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不仅指宇宙世界中与地和人相对应的一个范畴;也指道,即大自然的规律、规则、运动秩序等。天人合一,简单讲就是天地人遵循一定的规律秩序和谐统一。《易经》强调天地人并立,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开卦就把天象与人德联系起来认识。《易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指出天地万物与人类是相衍相生的。孔子也说:“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礼记·哀公问》)把人类的繁衍归类为天地万物的运行秩序,认为天时节令如果与土地农耕播种不相适宜,农作物就不会生长,更不会有耕种后的收获。男女婚姻也是如此,夫妇必须珠联璧合、和睦相处,才能白头偕老、家庭兴旺。这里都是把人事与天时联系起来,道出世界万事万物天人合一,天与人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共同性、统一性,其存在与发展具有共通性。

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了另一种形态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来自于“天”,人类先祖由天而生,说:“天地者,万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了“道德之天”范畴,认定上天才是礼义的终极、伦理的范本、道德的渊薮,说:“天出至明……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取之,此大礼之终也。”而且,天与人同类,因而可以相互感应。人的行动依天意而为,并以自己的行为感应上天,就能获得天的庇佑;反之,如果人的行动背离天道,就会遭致天的惩罚。故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天规定为有意志的人格神,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了人,人就必须遵循天命的伦理道德纲常,并认为三钢五常正是“道德之天”的人间表现。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虽然强调人的主体精神,但也认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答聂文蔚》,《王文成公全书》卷六)

总之,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不管是把天看作本体,还是把人看作本体,都强调人与天具有同一性、统一性,因此在构建人际伦理道德时都一致把天人合德作为理论基础,为人类社会道德设立了一个绝对的根据,指明了人的道德价值本原于天,一切行为规范和道德条令的改变都需要遵循天理运动规律。

(二) 道法自然

天地人中的一切伦理纲常规则都是效法自然的规律秩序,都是依从自然规律而运动变化。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形成、发展,乃至消亡,都是其内在本质和规律运动的结果,一切事物虽然都有其自身运动的方式与法则,但归根到底都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遵循、延伸与发展。老子还认识到环境对事物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指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这是说,道生成万事万物,德滋养万事万物,事物的形成与道和德的环境相依相从。正因为道和德顺其自然地促进事物成长,才显得崇高和珍贵。

对于人类要认识到自然规律的重要性问题,许多思想家都有论述。宋代的张载在《正蒙·乾称》指出:“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张载认为儒家伦理道德正是认识到人道本于天道、人性本于天性,故反复强调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统一、人的德性应该与天德统一,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程颢则提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强调天地万物为一体,相依相存,和谐共处,人应该尊重和热爱世界万物,对世界一切事物怀仁爱之心,与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相一致。孟子结合农业生产更是强调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指出不管是农耕稻,还是养殖鱼鳖、栽种树木,都必须依循时节、遵循生物自然运动规律,否则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不仅认识到自然界与人及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认为人及人类社会生活的伦理纲常是受自然规律影响,并按照自然规律所要求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因此,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十分重要,崇道和尚德就是顺应自然来促进万事万物的生长,尤其是农业生产,如果违背农作物的生态节令等自然法则,是根本不可能获得丰厚的收获的。

(三)生态循环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十分重视生态平衡、万物和谐生长。中和,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周易·系辞上》简明扼要指出天道、人道和事道其实就是“一阴一阳之为道。”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存在实际上就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阴阳互换、循环往复、永恒发展的,这也就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老子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是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事物正是在这种状态中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繁衍发展。《中庸》也认为天地人和谐,各安其位按准则存在,万物便自然生长繁育,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这实际上是强调生态平衡,生物才能自然生长。

事物生存之道并不单纯显现在我们简单所见到的现象中,更是存在于我们所无法显见的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中。我们只有从现象到本质认识世界万物才可以真正了解和掌握道,也才能顺应自然规律促进事物发展。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指出天下万事万物是有形源自无形之中,并指出如果能掌握事物这些无形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掌握道,事物就能顺利成长和发展。他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天地人物都是在有形的现象中包含着无形的本质规律,人类只有掌握它并遵循它,事物才能良性有序循环和发展。天宇斗转星移、大地季节变换、生物周期循环、人寿生老病死,乃至河谷充盈枯竭、侯王成败得失,一切的一切,都是循乎规律而存在,都是具有形而于无形之中。因此,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指出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勤俭节约爱惜民力,安排百姓农耕也要依据农时节气播种收割规律进行,不能随意蛮干瞎指挥。

农业生产应根据天时地利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遵循生态平衡与循环规律。《大雅·生民》提出农耕应“有相之道”;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也说“相地之宜”;《周易》“十二消息卦”,更是具体描述了一年十二月和四季的阴阳寒暑变化与季节循往,认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正当东南西北四方的有机循环系统,客观地体现了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若干特征。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这些阴阳相交、刚柔相济的宇宙循环、对立统一理论等揭示出的生态循环规律是对宇宙自然生态系统的直接摹本,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在农耕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精华,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借鉴。

二、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回望历史,中华民族创造了一部辉煌灿烂、厚重磅礴、如诗如画的农耕历史,今天的我们,不得不惊叹先民的智慧、睿思、创新、勤劳和伟大。农业是基础,永远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是社会思考并为之奋斗努力的重要主题。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民生的衣食温饱需要,仍然离不开农业生产为社会提供物质生活需要的基本资料。不同的只是,先秦时期《击壤歌》所言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传统农业正在向科技发展、机器操控的现代农业转型;北周的“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和隋唐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读书、习武、务农、治国一体的传统社会正在向读书谋科技、务农思致富、乡村城镇化、政务专业化的现代社会转型。但不可否认,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思想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仍有着以下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应促进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

农业不仅是对自然的改造,其本身就是自然的发展过程。农业生产的动植物从种子到成果都是自然的遗传变异、驯化发展过程,都是自然物的人工培育生长过程。农业是自然产业,离不开自然条件,土壤、气候、温度、光照、雨水……一切自然现象都构成了农业生产的一个部分。淮南种橘则生橘,淮北种橘则生枳;南方稻谷飘香,北方黍稷盈彩;等等,这都说明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需要和谐统一。人类总是惧怕冰雪,可农谚却是“瑞雪兆丰年”,认为冰雪有利于水土涵养、根除病虫,而且还有利于冬季作物的保温,防止适宜冬季生长的农作物冻害。农业是人化的自然,自然是农业的基础。然而,人类高举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定胜天”的能力,盲目蛮干,违背自然规律,滥垦滥伐,大片毁林开荒、开山挖石、围湖造田,造成水土流失、河湖淤塞,破坏生态平衡;抛弃传统优秀农业技术方法,一味滥施化肥农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结果导致土壤肥力退化板结、农作物病虫害增多,更加重化肥农药滥施的恶性循环。种种破坏农业自然生态的行为,使农业走上了一条脱离自然生态、越来越依赖农业科技推陈出新来提高农业产量的不归路。

本来依靠农业科技发展农业是历史的进步,但违背农业与自然生态和谐,强力改变农业生产的内在机制,给农业带来的不只是外伤而是深远的内伤,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困扰,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民谈虎色变、惊心动魄、不敢下咽的头等民生大问题。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农业伦理思想,指导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发展,促进农业与自然和谐融合,才是真正利国利民的农业发展前途。

(二)应尊重农业生产客观规律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农业生产也不例外。唐代李绅《悯农》诗所描写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就是对农业生产规律的真实写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农业的自然性发展,从育种到农耕培育都是遵循种养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的。如《通纬·孝经援神契》指出:“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农民从而从“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知识中得出“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时节种谷天,南坡北洼忙种棉”;“闲地芝麻和黍稷,深栽茄子浅栽烟”;“林木果园早喷药,花儿过密酌情剪”;“苇藕蒲草继续栽,亲鱼育肥多产卵”的农耕经验。这里不仅指出了宇宙季节与农作物种植的关系,也指出了土壤状况与农作物的关系,而且还指出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与周期等等,这些看似只是农谚与农技,实际上就是丰富的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反映了传统农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知识与农业技术对我们今天的农业生产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而《豳风·七月》描写的“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王安石《诗义钩沉》)是告诉人们根据日月的出没、时令的变化和鸟虫草木的活动生长情况进行农耕;“当耕而耕,当蚕而蚕,当作而作,当息而息。”(黄木熏《毛诗集解》)《吕氏春秋·任地》也说:“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就是要按时进行锄草。这些农耕思想与经验完全把自己的生命节奏纳入了整个大自然的生命节律,都反映了传统农业文化十分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和自然规律,也是“道法自然”等伦理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反映。虽然我们可以依靠新技术改变农作物的种子培育、生长发育传统与周期、水土状况与时令光合状况,但无法改变各类农作物固有基因的自然遗传与变异。现在尽管转基因技术在各种各类农作物上实验培育以证明人类超自然的能力,但人类终究必须把各种各类种养农作物的基因转变与自然相和谐作为底线,否则将遭受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所幸的是,人类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并热烈讨论这一问题,从而可以有效防止转基因狂人与自然对抗,摧毁自然固有存在的秩序,而使宇宙生命体陷入自我毁灭的境地。

尊重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这是人们对待农业生产的一种态度、价值观、伦理道德思想,违背农业生产规律,任意改变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历程,虽然提高了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效能,但如果因此给人类带来潜在的严重危害,并且隐藏其负面影响和危害性,不仅迟早会丧失其公信力,更可怕的是将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根本性的摧毁。当前在关乎农业生产方面人们正徘徊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十字路口,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文化,吸取其科学精华,指导人们遵循农业生产规律来发展农业产业。

(三)应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是长效经济、生态经济。三皇五帝开天辟地,尤其是农医鼻祖神农尝百草、察酸苦、教人食五谷和养家畜,中国开始有了农耕文明的不断发展,先民的生存生态有了根本的改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可以说是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发展的历史。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中国的支柱产业是农业,中华民族生生繁衍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即使在现代工业社会,人民的衣食农业仍然是头等民生大事,农业将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也不只是自然生态文明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伦理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农业科技日新月异,农民逐渐从农耕土地上解放出来而成为城市的农民工,农村土地也在日益强化18亿亩(1亩≈667平方米)耕地红线的概念,农村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就拔地而起一栋栋楼堂馆所、一座座城镇。良田沃土不断地被挤占、被荒土颠覆,还有就是被城市需要的移栽树木所侵占;草地被滥垦滥挖、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沙化,葱郁的山林也被挖得杯盘狼藉。良田沃土、漫天草场是农牧民千百年来精耕细作的结晶,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成果,并不是单纯依靠化肥等化学技术就能达到的;高山流水人家不仅是人们向往的乐园,也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的写照。青山在,绿水长,就是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中国水资源缺乏越来越严重,与涵养水土的森林植被被破坏息息相关。再者,先不讲18亿亩耕地红线的依据何在以及是否科学,粮食安全是否能真正确保,而且中国受概数文化的影响,民众历来对数字就是虚与实的统一,是否真正能做到可靠保障数字精准不得而知,但行政性推动农村城市化发展是与历史的城市发展规律不相符合。

总而言之,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发展,应成为农业伦理的底线原则;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样需纳入全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系统运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全国一盘棋”的科学发展战略框架中,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奠定根本基业。

三、伦理性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是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数学、管理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的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的农业;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纽带,以企业发展为龙头的农业。由于现代农业注重集约化、规模化、农场化、市场化、企业化等的生产经营发展,具有追求效能最大化的特点,因此,现代农业发展的伦理性考量不可或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伦理性现代农业发展。

(一)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树立绿色农业观念

生态伦理是人们在进行与自然有关的活动中形成的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关系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生态伦理在强调人际平等、代际公平的同时,强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应遵循和谐共处、共生繁荣的伦理原则与规范,强调人对自然的关爱。其核心就是要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也正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与特点。

绿色农业是指一切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的农业生产。绿色农业包括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产后农业等,它是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总称。发展绿色农业要求逐步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目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也正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因此,应在农民中加强生态伦理的宣传教育,培育农民绿色农业观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等,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保障农产品无毒无害无污染,使农产品朝着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绿色农业方向发展,形成人与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机制。

(二)坚持有利有节农业伦理原则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现在却也是中国农民的痛。农业边缘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脱农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三农”的现实问题;农田肥力退化、江河清流不再、山林断壁残垣、草原沙土裸露、农舍寂静凋敝……粮食危机、食品安全等正在阻碍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在兰州大学讲座时指出:“空气污染、水资源缺乏、土壤污染、粮食不安全……我国的农业已经走到了非常危险的边缘。究其原因,不是科学技术落后,也不是缺钱或劳动力,而是缺少正确的农业伦理。”指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许多全球性农业问题,主要是缺乏正确的农业伦理的指导,科学技术用错了地方而把好事办成了坏事造成的。究其原因,在农业生产中缺乏系统的伦理关怀,搞育种的不管耕作、管耕作的不管收获,各自为政,急功近利,化肥、农药、农膜无节制使用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转基因等高科技的发展导致人类线性正在发生改变,食品安全问题正困扰着人们的生活。

为此,现代农业发展仍然应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伦理文化的精髓,在农村开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坚持有利有节的农业伦理原则。有利原则,就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应坚持不仅有利于农民增产丰收,也应有利于土地肥力保养;不仅有利于农业新品种的发育,也应有利于粮食安全;不仅有利于农业高效发展,也应有利于生态平衡;不仅有利于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也应有利于农业自然资源保护;不仅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也应有利于传统农业伦理文化的传承。有节原则,就是农业生产加工中的新技术应用要有节制,防止拔苗助长,应懂得欲速则不达;转基因乃至农产品杂交育种等要有节制,防止把科学极端化,造成人类繁衍生存的灾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有节制,防止经济产值挂帅,破坏生态平衡;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要有节制,防止水土自我净化、自我循环及再生能力的破坏;农村城镇化发展要有节制,防止农村社会发展本末倒置、过度破坏土地资源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命脉。

(三)彰显高效低碳农业伦理精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发展的条件下,根据农产品市场供

需状况而对农产品生产布局进行结构性调整,从而使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发展。随着中国城乡居民从生活的温饱状态迈进小康社会,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出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为主发展到现在开始注重量的增加和质的精细化并重,而且呈现多样化农产品需求的特点,这就必然要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满足农产品市场的需求。

然而,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过度开发、配置不合理、重复建设小而全基地、严重浪费农业资源,甚至破坏农业资源等的问题。为此,应彰显高效低碳的农业伦理精神,全国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扩大农业区域分工、形成农业优势互补格局,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地制宜,依托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特点发挥区域优势农业、特色农业,降低资源能耗,减少污染排放,发展绿色农业,构建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要求,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及社会可持续发展。

[1]任继周院士兰大讲农业伦理[N].光明日报,2014-09-17.

[2]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罗蕾)

On the Implications from Ethnic Cultur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iu Jian-rong
(School ofPublic Management and Marxism,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China’s traditional profound and long-standing ethnic cultural has to some extent influenced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agricultural-natural harmony,and will extend its effect to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ethnic cultures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from syncretism between nature and man,imitation of nature,and ecological cycle,and believes that modern agriculture should emphas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nature,obey the basic laws of nature,and ai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light of the status quo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some suggestions are brought forth,that is,to cultivate a sense of green agriculture,to develop agriculture to ones advantage as well as with some restraints,and to prefect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carbon.

China's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thnic culture;modern ethnic agriculture;green agriculture

B32:B82

A

1008-2107(2015)06-0005-07

2015-08-15

刘建荣(1963—),女,汉族,湖南省宁乡县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农村道德文化等研究。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伦理传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现代农业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