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郊双孢蘑菇生产滑坡的原因与防止对策

2015-04-02左细明沈红兵李建龙蔡飞跃黄小志

食药用菌 2015年3期
关键词:新洲区菇农双孢

左细明 沈红兵 李建龙 蔡飞跃 黄小志



武汉市郊双孢蘑菇生产滑坡的原因与防止对策

左细明 沈红兵 李建龙 蔡飞跃 黄小志

(武汉市新洲区农业局,武汉 新洲 430400)

分析武汉市郊双孢蘑菇生产滑坡的原因有:种植比较效益低,用工多、雇工难,不利气候风险大,产品市场风险大,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提出对策: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产品加工与开发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双孢蘑菇生产;滑坡成因;防止对策

双孢蘑菇是大宗草腐食用菌品种,在食用菌大家族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武汉市郊双孢蘑菇产业发轫于上世纪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浪潮中,由市郊新洲区率先试种、示范、推广,后向江夏、洪山、东西湖等区辐射发展,2005年双孢蘑菇种植规模一度发展到每年600公顷以上。时年,全国东南、华北十二省市的菇商到核心种植区的新洲采购双孢蘑菇,客商云集,车辚辚、马啸啸,产销两旺,双孢蘑菇成为武汉市销售半径最长的农产品。2006年11月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新洲召开,新洲区被授予“全国双孢蘑菇栽培示范区”,同年12月,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场会也在新洲区召开,形成了双孢蘑菇产业的大面积板块和大品牌效应。

光阴荏苒,时至今日,双孢蘑菇已风光不再,生产基地凋敝,生产规模一滑再滑。恢复双孢蘑菇生产、拯救双孢蘑菇产业已迫在眉睫。笔者通过下基地、进菇棚,与菇农座谈,论产出与效益,谈经验与失误,问困难与对策,了解了当前双孢蘑菇生产滑坡的严峻现状,并进行了深度思考与分析,撰写此文旨在直面问题,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为双孢蘑菇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1 双孢蘑菇生产滑坡的原因

1.1 种植比较效益低

根据武汉市郊新洲区徐古镇2009—2013年的跟踪调查,种植双孢蘑菇的比较效益低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徐古镇5年平均单个菇棚(890平方米)纯收入分别为2.51万元、2.72万元、1.75万元、2.20万元和2.08万元。摸底调查还显示,该镇五年来鲜有纯收入达4万元以上的单个菇棚。与此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增速加快,在双孢蘑菇主产区,中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风靡一时,就是打小工一年也能拿回2万~3万元;不少60岁左右的种田老汉出外做季节短工,每天能挣150~200元。

菇农认为种菇不划算:一是比较效益下降。10年前种一个菇棚可以赚1.5万~2.0万元,现在也只能赚到2万元,其主要原因为单产低,菇价低,生产成本高,三因一果,将双孢蘑菇的生产效益压缩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区段。二是资金回报率低。种菇年投入1.5万元以上,纯收也只有2.0万元左右,不如分文不花去打工,也能赚到2万元以上。三是劳力投入大。一个种菇棚,一家人辛苦操劳,忙活夏秋冬春一个来回,收入就2.0万元左右,不如一个人外出打工,更不如夫妻双双打工。四是有亏本风险。种双孢蘑菇,气候与市场双重风险难以预判,若气候或市场菇价不好,就存在亏本的风险,而出外打工无论怎样都是赚,无风险可言。

1.2 用工多,雇工难

武汉市郊的双孢蘑菇生产还处在传统的农业栽培阶段,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生产周期长,投入劳动力多,加之劳动强度大,不少菇农认为现在种双孢蘑菇不是“朝阳产业”,而是“汗水产业”,这个行当是“夕阳岗位”。据在生产基地调查,种植一个双孢蘑菇菇棚除种植户夫妻二人外,还需请工90多个,用工多是一个现实困难。此外,90年代末请一个工一天仅12元,现在动辄150元以上,用工多、雇工难、工价高成为双孢蘑菇规模生产的第一难,也是导致双孢蘑菇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不利气候的危害

双孢蘑菇菌丝体与子实体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透气的小气候环境。处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市郊,秋有“秋老虎”高温,冬有“三九”严寒,春有“倒春寒”,伴随双孢蘑菇整个生产期。对双孢蘑菇的菌丝和子实体发育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致使单产水平难高难稳。如2011年秋季武汉市郊气温偏高,造成疣孢霉病和螨虫大发生,不少基地因此而减产;又如2011年冬季,为武汉28年来气温最低,早春升温慢,春菇管理期推迟,有效生产期缩短15天左右,加之空气干燥,不利于菌丝纽结与幼小菇蕾发育,影响了春菇高产。相较于全国双孢蘑菇主产区福建省漳州市,出菇期没有越冬期,可连续出菇,生产期利于菌丝、子实体的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发生,武汉市郊生产条件有着明显的差距。

1.4 产品市场风险大

双孢蘑菇出菇期受温度控制,温度上升催生出菇高峰,但又不利于保持产品质量,蘑菇1~2天就开伞,丧失商品性,若遇销路不畅,损失惨重。2011年10月下旬至11月,气温偏高,双孢蘑菇大批集中上市,外地菇商在收购盐水菇时乘机争相压价,一天之内每千克价格陡降2.00元,最低价位每千克仅2.40元,不如白菜价格,令菇农愤慨又无奈。菇农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在产品销售环节是“菇农围着老板转,价格老板说的算”,种植户在生产利益分享中处于最末端,是“弱势群体”,菇商、加工商控制着产品市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压级压价。这些乱象直接导致“菇贱伤农”。

1.5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食用菌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产业,对地理偏僻的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正因为是新型产业,现行的国家政策,以及一些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扶持办法,过于零碎和笼统,不足以确立完善的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地方政府在制定扶持政策时,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连续性,使食用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缺乏必要的引擎与助力。

2 对策措施

2.1 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

国家与地方政府要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核心产区食用菌产业园建设提供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速产业的提档升级:一是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坚定扩大再生产的信心;二是大力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建园区,对其出台优惠政策,像国家扶持微小企业一样,扶持食用菌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菇场,以此推进食用菌生产规模的扩张发展;三是加大对产业生产环节的投入,重点对食用菌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以利提高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率。

2.2 加强产品加工与开发体系建设

产品加工开发既是产业提档升级的需要,又是产品上市高峰期削峰平谷的手段。要切实解决龙头加工企业批量生产的问题,促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创建品牌。要花大力气抓产品规模加工,高档、中档、低档合理规划一起抓;罐装菇、冷冻菇、盐渍菇统筹协调一起上,形成多途径开发、大批量加工、全天候销售的格局,彻底扭转鲜菇加工滞后的现状,为生产企业和菇农的鲜菇产品销售排忧解难。

2.3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永恒课题。一是要加强菌种选、繁育工作,提高优良菌种的生产能力;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区、街(镇)、村三位一体的技术推广网络,提高科学含量,实现高产稳产高效目标;三是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机械的攻关,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先行,科技园区先行;四是加强新模式的应用与推广。2014年新洲区推行“食用菌一料三菇四用生态种植模式”,其主体内容为:一是构建系列品种生产链,即杏鲍菇→草菇→双孢蘑菇三个品种组合配套生产,由生产一个品种到生产三个品种,改变过去的双孢蘑菇一枝独秀的局面。二是构建农林副产品→生产杏鲍菇→杏鲍菇菌糠→生产草菇→草菇菌糠→生产双孢蘑菇→双孢蘑菇菌糠→农林大田肥料的生产原料循环利用链条,其特点为变农副产品一次利用为多次利用,高效利用原料资源,节约生产成本,增加综合效益。2014年全年转化农副产品废料1万吨,生产食用菌鲜菇产品4 000吨,实现产值2 900万元。推行食用菌栽培新模式,为实现食用菌质量效益探索新途径,为双孢蘑菇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4 加强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资源的配置由市场来决定,发展食用菌产业也必须在产品市场研究与开发上着力,为保证武汉市郊食用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要做到:一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研究分析机制。培养自己的“产品市场分析师”,建立产品专业市场信息网(页),国际、国内市场一起抓,及时为广大菇农提供准确的市场产供信息。二是建立现代物流网络。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双孢蘑菇产品货畅其流。三是建立餐桌经济开发机制。实行多部门联手、多行业协作,宣传食用菌文化,培养消费习惯,指导科学膳食,开发品牌菜肴,拉动内需,刺激消费。通过建设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有效缓解农民卖菇难问题,一定程度上给生产企业与菇农生产系上一条“安全带”,使其在价格上能吃一颗“定心丸”。

2.5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食用菌工厂化、专业化生产是双孢蘑菇产业发展的方向。东部沿海先进地区在食用菌领域起步早、经验多,在品种繁育、生产管理、成本控制以及产品销售网络上比我们捷足先登,武汉市郊应把引进食用菌外企上升到市级层面,改善软硬环境,搞好嫁接对接,确保成活壮大。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引进1~2家外企,带活内企,使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批量化,彻底改变双孢蘑菇传统的小生产格局,向实现武汉市郊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S646

A

2095-0934(2015)03-179-03

猜你喜欢

新洲区菇农双孢
菇农装袋忙
资源禀赋、技术认知与农户技术选择偏好
——基于10省700份菇农的调查数据
绿色发展战略视野下菇农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探索*
不同规模菇农经济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新鲜双孢蘑菇采收和自动化分级方法研究*
双孢蘑菇菌种质量检验规程探讨
西藏野生双孢蘑菇栽培种营养成分研究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创建“品牌建设示范乡镇”掠影
鲁班文化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武汉市新洲区辛冲街第二初级中学为例
武汉市新洲区老促会:目标精准 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