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需把握好几个重要关系——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

2015-04-02陈亚联

关键词:普世价值十八大文化软实力

陈亚联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北京 100732)

*本文已于2014-11-27 09∶38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41127.0938.011.html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需把握好几个重要关系——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

陈亚联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北京 100732)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但二者各有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源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理论基础之上,其具体内容、阶级属性都不同,不可混淆;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工程。

关键词:十八大; 习近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软实力; 普世价值; 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方面力度更大,围绕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论述颇多。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的关系、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论断、新观点。本文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就其中几个重要关系做一些梳理和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哲学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应有之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改革开放前30年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这一过程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就是以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的绽放。

新中国建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社会价值取向及对核心价值观的探索(通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学雷锋、精神文明建设等载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提出奠定了基础。这些是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变迁及其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时不可回避的历史和逻辑前提。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更加自觉和自信。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开启了中国人建设自己核心价值观的新征程。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极其重要的地位,指出前者是后者的本质体现。此后,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度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落地”作了安排,提出要把它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针对思想理论界出现的各种杂音、噪音,党提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围绕这个战略目标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任务,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次浓缩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1-2]。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更进一步对如何从实践上落实核心价值观建设作出了具体安排。

首先,二者存在高度的内在一致性[3-4]。这种一致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本质和方向相同,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都包含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内质,也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深层次要素。二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指针和引力。二是任务相同,都是旨在解决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价值观缺乏认同、道德迷失与滑坡、思想价值观失衡以及理想失落等问题。三是都注重指导和改造实践,都是要坚定共同理想、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和道德力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风尚,以在全民族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支柱,促进国家、民族、人民积极强大的同时使其在思想和精神方面变得更强大。简言之,二者都是为了提升全国人民的精气神,在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其次,两者各有侧重。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侧重系统性、总体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更加突出核心要素[5-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方面的基本内容,每方面的基本内容都很浩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则侧重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当代中国最基本价值观念的提炼。从表述方式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得更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要求”对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进行了简单明了的界定,更加便于记忆和传播。应该说,这是到目前为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凝练表述,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的一个成功尝试。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注重人们的践行和实际效果,其“三个倡导”具有更强的规范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便于各个层面的主体去遵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指向明确,在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都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具体的价值导向,是实实在在的要求[7]。

总的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并不矛盾,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内容基础和来源,后者则是前者的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切入点和着力点,更具操作性,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任务更好地落到实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从文化软实力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建设的一个亮点,表明我们党对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在谈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时,就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一起来论述。此后,他在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和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中连续两次论述了二者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这些论述概括起来讲包含两层含义:从文化建设角度看,核心价值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从构建核心价值观角度看,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简而言之,文化软实力建设要以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构建核心价值观则需要从文化那里去寻找源泉和根基。

首先,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众所周知,文化(culture)概念广泛,有统计说关于“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约200种,甚至更多。这导致很多学者试图从价值角度追寻文化更本质的定义。如法国著名学者阿尔贝特·施韦泽认为,文化更为本质的定义是“理性对人类信念的控制”[8]1,也就是说文化更本质的定义应该锁定在价值观领域。“文明冲突论”代表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中认为:在经济繁荣方面,文化的重要作用将依然存在,但这很可能是一种更加正面的作用。各个社会仍会有一些独特的需要、技能、价值观和工作模式,这些将构成经济文化的一些各自不同的方面[9]60。但塞缪尔·亨廷顿显然没有论及文化对价值观的作用。核心价值观不是与政治、法律、艺术、道德、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和其他文化形态平行的范畴,而是贯穿、内含于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和文化形态中,持久发生着主导和引领作用。它往往是区别不同文化及其影响力的标志性内核。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对处于大时代、大变革中的中国而言,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社会思想多元多变、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繁重,最为迫切需要的就是通过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统一人民意志、增强国家凝聚力,从而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一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社会秩序的有效维护,必须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体现。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强大的国家必然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里面看似较“软”,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其影响力实则巨大而长远。是否重视以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最深层要素的文化软实力,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我们正在接近的民族复兴梦想能否最终实现。因此,只有抓住核心价值这个“魂”,才可以使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对内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对外提高影响力、参与力、感召力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其次,文化软实力是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源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文化之中,深藏于文化之中,并得到文化源源不断的涵养。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此处“发挥文化的作用”,具体讲就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这从《意见》中也可以找到明确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24字概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重要来源的权威确认。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其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它为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实践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原则,同时也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价值问题作出了明确的价值判断,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前途和行动纲领。因此,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其他价值观念形成和展开的基础,是贯穿在全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的灵魂。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拓展,对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他在山东考察调研时提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不能丢,因为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还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点环节上头脑清醒,方法灵活,始终做到并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物质领域的发展进步是这样,精神领域的发展进步同样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承接,还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实现转化、提升和创新。

总之,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一方面,提升文化软实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最根本的基础和最核心的要素;另一方面,要通过文化软实力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使二者相互借力、协调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关系,是近年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研究领域争论较多的理论热点之一。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站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以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存与较量历史过程的高度,从哲学基础、阶级基础和阶级属性、基本内涵等角度去剖析。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站得高、看得明、分得清。

“普世价值”来自西方文化传统,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和教会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理论武器。二战后,“普世价值”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工具,这一“思想武器”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欧剧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普世价值”的概念较早见于1960年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他认为:“19世纪的意识形态是普世性的、人道主义的,并且是由知识分子来倡导的;亚洲和非洲的大众意识形态则是地区性的、工具主义的,并且是由政治领导创造出来的。”[10]463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在1989年第16期刊登了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认为存在“世界普遍史”的可能。他借用黑格尔的历史概念,把历史理解为普遍与连续的,而终结于自由民主社会的普遍建立。“普世价值”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在我国再次泛起大约始于2005年10月。境内外敌对势力和“自由派知识分子”以他们所谓民主的“普世价值”为理论武器,攻击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国内也有一些媒体声称:“世界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有已经被绝大多数国家接受实行的民主,有这里所说的是普世价值的民主。”[11]从2007年秋起,在某些报刊、网站的刻意推动下,“普世价值”观开始扩散、传播。2008年,借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机会大肆宣扬炒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切成功和成就,都是由于接受了西方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逐渐成为我国思想界热烈议论的话题,许多有识之士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站出来对其进行研究批判和奋起抵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二者的哲学基础和阶级属性皆不同。前者在哲学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阵营,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没有脱离特殊性的一般,也没有脱离一般性的特殊性的存在。后者在哲学上属唯心主义阵营,把事物的一般性和个别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割裂和对立起来,脱离各国实践,从先验、永恒不变的原则出发来看待现实世界。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明确的价值指向,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维持本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需利用其统治地位大力倡导和宣扬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价值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的规定性。“普世价值”观的颂扬者最害怕、最反对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这面“照妖镜”去分析价值观。他们企图用抽象的“共同人性”和“人类本性”作为价值判断的准绳,把否定阶级分析的所谓“放弃意识形态”和“抛弃意识形态”的“自由”、“民主”、“人权”等奉作“普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经济基础不同。“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2]99道德如此,价值观自然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强调集体主义,以国家、社会、集体的价值满足作为衡量价值和判断道德的准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集体主义及爱国主义思想中,认为个人价值的满足必须以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这要求任何公民均要以国家、民族、集体利益为重,而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和幸福。因为个人无论其能力多强,总要以国家、民族、社会作为生存、生活及发展的空间,若国家落后、民族贫弱及社会发展停滞不前,那么个人的利益也将无法得到保证。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本质中“共同富裕”的典型体现和基本特征。与此不同,“普世价值”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强调的是个人主义,体现的是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以个人的价值满足作为衡量价值和判断道德的准绳。极端个人主义大肆鼓吹所谓的“个人权利”,进而以此为基础限制公共权利和集体价值,攻击、贬低甚至否定集体主义,把个人与群体、社会孤立甚至对立起来,认为个人不仅在时间上先于社会而存在,而且在价值上也高于社会的价值,将更高的价值归于个人而非社会、集体、组织以及团体;认为所有价值皆围绕个人而运作,且必须通过“个体”来获得展现。“个体”便是“目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具有最崇高的价值,而社会、国家、集体及其他“个体”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典型的、不折不扣的“附属物”和“衬托品”,国家、集体、社会利益是不可靠的、虚无缥缈的,仅为建构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的总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内涵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为代表的西方“普世价值”观有着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国家发展价值目标,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发展价值目标,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发展价值准则,体现了现代化国家发展价值、建设美好社会价值和引领道德风尚的价值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及现实性,它所讲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既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的规定性,又有社会主义法律的规定性。近一两年来,针对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意见》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特别是第二个层次的倡导,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国内外学界和媒体都有声音说这是接受了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这显然是无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的本质不同,有意或者无意地抹杀自由、民主等概念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历史发展中不同阶级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是各不相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超历史、超阶级、适用于所有人、所有时间、所有地点的必然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正如恩格斯说:“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做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普世价值”的要害在于用美国、欧洲等西方民主模式冒充“普世民主”、用人权“高于一切”的精神理念和价值信仰“打压”国权,以追求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霸权和利益。严格说来,“普世价值”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关系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其基本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体都是中国人民,中国梦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马克思曾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3]187价值观归根到底必须以对主体现实利益的思考为基础和出发点,离开了这一点,也就丧失了价值观的正确根据。“思想一旦离开利益,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在价值活动的对象背后,总是存在着某种需要,各种利益总是适合这样或那样的需要的。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共同利益之所在,所以它必然、从而也当然地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在内的强大硬实力,也离不开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价值观毫无疑问是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在全球或地区位居领导者地位的大国,在思想文化方面必定对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同时对外也有着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把中国梦的共同理想转化、升华为具体价值目标,使整体、集体和个体三者的利益追求更好地联结、统合,更加明确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个体的价值目标。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治国理政树立了全社会应当普遍遵守的价值准则,同时对提升公民个体的文明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一个凝聚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共识。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条必由之路的基石,构成了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按照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可见,中国梦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高度一致性。中国梦基本内涵中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概括的基本内容一致。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中国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之作为圆梦的航向指针和精神支撑。

实现中国梦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国家层面上,中国梦是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价值理想,实现这一价值理想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在社会层面应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价值支撑,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实现中国梦必须着眼于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只有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整合社会,社会活力才能被有效激发,其内生动力才会充分涌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由此获得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梦,只有人人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保证这个梦的方向和质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是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一内化和外化的实现过程就是中国梦展现其美好内质的过程。

中国梦从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国家和民族特质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实现中国梦有机融合、同步推进。中国梦从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们生活,入脑入心,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新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在为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的同时,也不断绽放其强大生命力,促使人们更自觉地认同和遵循,进而转化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行动。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中国梦二者相互引领、相互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站在团结、动员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高度上来谋划和推动。

五、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它渗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基础性工程都远未结束。我们相信,随着实践的发展,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会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 [J].党建,2014(4):1-8.

[2]虞云耀.共产党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N].光明日报,2014-05-07(1).

[3]李德顺.怎样看“普世价值” [J].哲学研究,2011(1):5-12.

[4]侯惠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 [J].思想教育研究,2012(5):18-22.

[5]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张朋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N].光明日报,2014-04-06(11).

[7]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J].求是,2014(2):10-12.

[8]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 [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

[9]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0]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 [M].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1]蒋旭东,孟令梅.“普世价值”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J].政治学研究,2008(5):28-30.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郭晓亮)

Several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should be grasped i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s: learning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s of Xi Jin-ping

CHEN Ya-lian

(Academy of Marxism,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s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have internal consistency, but they have different emphases.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s highlight core elements more, emphasize concise expression more, and strengthen practice-orientation mor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s are the soul of cultural soft power, cultural soft power is the nutritious sour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s, and build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s must exert the function of cultur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s and “universal value” concepts are built on different economic and theoretical bases, whose specific contents and class attributes are not the same, and should not be confused; China Dream is the value acknowledgement and value pursuit of Chinese people and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s are the value kernel of China Dream and the infrastructure project of realizing China Dream.

Key words: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XI Jin-p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s; cultural soft power; universal values; China Dream

中图分类号:A 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5)01-0012-07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5.01.02

作者简介:陈亚联(1971-),男,安徽东至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MYYCX201304)。

收稿日期:2014-09-15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十八大文化软实力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发展探讨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