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力评价的问题与改革路径分析*

2015-03-30王向红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学力原则改革

●王向红

大学生学力评价的问题与改革路径分析*

●王向红

我国大学生学力评价因存在着评价内容狭窄、评价方式单一机械、评价反馈缺失等问题而难以实现自身的目的与功能,改革势在必行。大学生学力评价改革应遵循人本性、三全性、多元性、实践性等原则,通过树立现代学力观,建立“知识+能力+情意”的学力评价内容体系,优化“过程+情景+个性”的多样化学力评价方式,强化评价反馈等路径,充分发挥学力评价在教学改革、质量监控、学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与促进作用。

大学生;学力评价;问题;改革原则;路径选择

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攀升,2013年高达34.5%,[1]越来越多的人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社会对学历的重视随着高学历者的增多而不断降低,而对学力的重视则随着高学历者的增多而不断提高。学力,而非学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教育质量、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衡量尺度与关注焦点。深入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力,充分发挥它在教学改革、学力培养、质量监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学力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学合理的学力评价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引导性,其特有的监测、诊断、激励、选拔、导向、改进功能无所替代。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学力评价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难以实现自身的目的与功能。

(一)学力评价内容狭窄

我国大学生学力评价内容大都局限于“以本为本、以纲为纲”,重在测评教科书或讲义上的内容。部分教师甚至在考试前一两周划定复习范围或重点,把考试内容变相地透露给学生,其测试大都采用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导致学力评价内容难以全面覆盖课程的知识点,难以体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也难以体现学生的兴趣、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如此狭窄的评价内容,学生只要在考试前集中一段时间对教材或讲义死记硬背,就可轻松过关甚至还可拿高分。若长此以往,作为手段的学力评价将异化成作为目的的学力评价,学力也将异化成“考试学力”,导致学生的学习视野狭窄,知识面不广,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情操得不到应有的陶冶,还将助长学生学习、思维与行动的惰性。

(二)学力评价方式单一机械

我国大学生学力评价大都在课程结束时采用纸笔测验方式来开展,最后得出一个具体的分数或大致的等级。这样的学力评价方式很单一,也很机械。具体而言,其单一机械性主要表现为“六多六少”:笔试形式多,观察、动手、口试等评价方式少;闭卷测验多,开卷测验少;单个知识点记忆评价多,综合性应用评价少;教师评价多,学生自评与互评、其他主体评价少;总结性评价多,过程性评价少;硬性规定的统一评价多,弹性的个性化评价少。这种单一机械的学力评价方式,难以适合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的,难以适合灵动活泼、个性鲜明的学生风格与特色,难以保证评价自身的科学性,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整体学力水平,反而窒息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创造能力,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张扬、特长发展与能力提高,妨碍学生的学力养成与发展。

(三)学力评价反馈缺失

学生考完后,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批阅完试卷、登记好测试结果后,就意味着学力评价结束,忽视了对评价应有的反馈。教师很少根据学力评价情况去分析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学生只要知道自己的成绩就可以了,很少去反思自己在学习、学力上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而且,高校课程一考完就不再继续学习,师生之间在课程测试后无机会彼此反馈。大学生学力评价反馈缺失,不利于教师与学生及时调整与改革自身的“教”与“学”,不利于教育质量提升以及学生学力养成与发展。

低劣的评价不仅难以令人信服,还将危害相关改革和相关政策、制度的改进,而且错误的评价还可能增加误用的风险。[2]改革我国大学生学力评价,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学力评价的改革原则

大学生学力评价的改革原则,是对学力评价的本质和规律、目的和功能、内容和方法等客观要求与规范的主观把握,是改革所依据的基本法则或标准。人本性原则、三全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学力评价改革。

(一)人本性原则

人本性原则,意味着大学生学力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及其发展。学生不是“产品”和“工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动活泼的人和“主体人”。学力评价改革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而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分数或等级,也不是据此来决定学生是否奖罚、入党、毕业、继续深造……。学力评价改革应由片面追求分数或等级转变为促进学生学力养成与提升,促进学生个性张扬、全面和谐发展。遵循人本性原则,关键是把学生学力评价从一种短期的外在压力转换为一种持续的自我改进、自我超越的动力,从一种外界干预转变成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把表层的功利性学习动机转化为深层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从被动式的“要我学”转化成主动式的“我要学”,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

(二)三全性原则

三全性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全员性原则和全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主要指大学生学力评价的内容既要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评价,也要重视各种能力和情意的评价;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评价,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既要重视显性学力的评价,也要重视隐性学力的评价;既要重视基础性学力的评价,也要重视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评价。只有全面的评价内容,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学生的学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员性原则,指学力评价应成为教师、学生自身、同辈同学、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尤其要重视常被忽略的评价主体——大学生的参与,其自评与互评,都有助于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全程性原则,至少包括两个内涵:一是学力评价除了关注学习结果以外,还要关注学习过程;二是学力评价不是一个单独而封闭的环节,应贯穿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大学生学力评价改革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并通过及时反馈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三)多元性原则

大学生学力评价改革应遵循多元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专业、学科、课程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要求,选择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具有一定个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各得其所地发展。如果过分强调统一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就如同用一把“奥康姆剃刀”去切割、修整、限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专业院系、不同个性特长的大学生,会扼杀学生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发展的同质化、程式化。

(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大学生学力评价尤其值得重视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力评价的目的上。消解“知”与“行”的隔阂,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为进入社会做准备、为未来发展做准备是大学生学力评价目的的应有之义。二是学力评价的内容上。除了书本知识和理论以外,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专业见习与实习、课程设计、实验、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内容与环节也应该进入学力评价的范畴。三是学力评价的方法上。应建立并实施一套与实践性评价目的与内容相适应的实践性学力评价方法。

三、大学生学力评价的改革路径

基于上述问题与改革原则,我国大学生学力评价改革尤其要通过以下路径展开。

(一)树立现代学力观

学力观是人们对学力的认识与看法,是学力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所在。[3]学力评价总是基于某种学力观,设计具体的评价内容,采取一定的评价方式方法,测评学生的学力。在我国,一般把学力看作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学问上的造诣,学问达到的程度,[4]并用具体的分数或等级表示出来。无疑,该观点属于传统学力观,它过于强调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等“低质”学力,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创造力、兴趣、态度、情感等“高质”学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树立现代学力观,即通过学习,获得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和情意的集合,是质与量、知与行、智商与情商、基础学力与发展学力、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的有机统一。[5]现代学力观除了关注学生所掌握的教材、参考资料等知识因素以外,更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判断力、表现力、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探究能力等能力因素以及学生的爱好、关心、积极性、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情意因素。现代学力观是一种关注学生个性与多样化发展的学力观,是一种引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学力观。改革我国大学生学力评价应从树立现代学力观开始,以奠定观念与理论基础。

(二)建立“知识+能力+情意”的学力评价内容体系

改革当前单一片面的学力评价内容,应建立“知识+能力+情意”的学力评价内容体系。

一是拓宽知识体系的评价。改变当前大学生学力评价侧重教材、单个知识点等弊端,重点关注综合性知识、网状性知识及其应用。二是扩充能力体系的评价。基于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等四大支柱能力以及大学生学习与学力的特点,重视把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作品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与环节纳入学力评价的范畴,加强能力测评。三是加强情意体系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意体系的学力是超越具体课程、学科、专业的“高质”学力,是学力的灵魂部分,对学力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上三部分组成一个相辅相成的“知识+能力+情意”学力评价内容体系,引导着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三)优化“过程+情景+个性”的多样化学力评价方式

改革大学生学力评价方式单一机械的现状,应形成并优化“过程+情景+个性”的多样化学力评价方式,促进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互评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其一,重视体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性学力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力的增值与发展过程,逐渐减少终结性分数或等级在学力评价中的比重。其二,加强与现实生活、社会联系紧密的真实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情景性学力评价方式。基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从中提炼出典型性问题或项目,让学生完成,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和诠释学生学力,彰显其最有意义、最真实的内容。[6]其三,重视针对具体情况而灵活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法。例如,针对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演讲、案例分析、实验报告等评价方法;针对态度或兴趣,采用相关量表、观察学生的表现、辩论、口试、自评或互评等评价方式。

(四)强化学力评价反馈

改革大学生学力评价反馈缺失的现状,应强化反馈,并把学力评价贯穿于教与学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循环,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正如著名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斯所言,“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7]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还是教学管理部门,均应及时反馈学力评价情况。

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反馈:一是分析学力评价的指导思想、内容、方式、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与学力培养;三是探讨学生学力评价结果及其分布情况,比较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酌情给予指导。对学生而言,主要总结自己某门课程或某方面的学力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哪些方面还需改善和加强,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另外,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学力评价反馈机制,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促进学生学力提升。

[1]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171144.html.[2014-12-10].

[2]Henry,G.T..Influential Evaluat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2003,(4).

[3]王向红.学力观与学力评价: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1).

[4]辞海在线查询:学力[EB/OL].http://www.521yy.com/cihaizaixianchaci/cihai1.asp?kw=%D1%A7%C1%A6&%CC%E1%BD%BB=%D4%DA%CF%DF%B4%C7%BA%A3%B2%E9%D1%AF/.[2014-12-10]

[5]钟启泉.学力理论的历史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

[6]钟启泉.教育评价改革:视点与方法——与日本学者田中耕治教授的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4,(11).

[7][美]斯塔弗尔比姆斯著.陈玉琨译.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01.

(责任编辑:孙宽宁)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大学生学力评价与学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DIA090240)、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高等教育评估质量保证体系与政策研究”(课题编号:13A117);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等教育评估质量保证的治理结构研究”(课题编号:2015JJ6009);“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标号:ZG0390)。

王向红/长沙学院高教所副教授,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价、校园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学力原则改革
改革之路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改革备忘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改革创新(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瞧,那些改革推手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