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构式义的几种来源

2015-03-29李颖

关键词:及物动词构式词义

李颖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299)

1 构式及其含义

语法分析经历了从单纯的语法角度到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相结合的分析过程。但抽象的主、谓、宾和施受关系的分析依然不能帮助人们清楚地认识语言。构式语法从认知角度把语言当作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对语言格式的产生、表达效果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构式语法理论的定义是: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要对一个构式进行解读,仅仅对“与构式有关的动词意义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参照与词条相联的的框架语义知识”。(Goldberg 1995,1.1,1.2,2.2)

构式语法探求的是一个构式共通的意义,这种意义通常是语义方面的。这是从认知的角度归纳构式的每个组成部分所对应于认知领域的某个范畴。构式是一种广义的固定搭配,一个构式就是一种组合,而能进入这个组合的每一个位置的词构成一个聚合,这些词按照语法语义要求组成词、词组或句子。这样,每个构式就相当于一个公式,构式意义就是从这个公式而不是从公式的组成部分归纳出来的。构式都具有较强的能产性,进入格式的词语的选择都是语义和约定俗成的要求。

2 几种构式义的来源

2.1 双及物动词构式义的来源

Sally baked her sister a cake.

Joe painted Sally a picture.

Bob told Joe a story.

She wired Joe amessage.

She quoted Joe a passage.

He owes you many favors.

She blew him a kiss.

双及物动词构式是构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动词通常排除兼语类动词或双及物动词,而是一般的不及物动词,如baked(烤)、painted(画)、told(告诉)、wired(发送)、quoted(引用)、owe(欠)、blew(吹)。这些动词通常不能带两个宾语,但在这种构式里就可以带两个宾语。通常把这种不及物动词双及物性叫做这种构式的构式义。

及物动词所及的物可以称为动词的配价。“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两个行动元,而且也只能支配两个行动元,也就是说它能带一个宾语,而且也只能带一个宾语,那么它就是二价动词。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三个行动元,也就是说它后面能带两个宾语,那它就是三价动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123页,陆俭明)上面的例子是二价动词承担三价动词的功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二价及物动词都可以进入这样的构式,如开、回、打扫、追赶等,所以这不是所有二价动词的共性,进入构式的动词是有语义限制的。构式义是从无数个类似构式中归纳出来的。我们从人类对语言的运用中看到一些二价动词承担三价动词的功能,把这些句子归纳起来称为一个构式,再在这些句子中寻找规律。这些动词的特点都涉及两个论元、一个事物,存在把某个事物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的过程,无论被转移的是具体的蛋糕、图画还是抽象的人情、债务。

词义是从词语的动态运用中归纳提取的,只有在上、下文才能体会出确切的词义。从广义上来说,一个词语写在词典里的含义是它在运用过程中出现概率最大的总结,它完全可以表达与字典中的含义不同但相关的意思。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当说话人从人类经验库中提取一个含义并用最恰当的词表达时,与这个词相关的其他经验范畴,如它的配价成分,涉及的人事关系、动作过程、前期需要的准备和后期预期或达到的结果等等一系列经验都会被启动,处于待命状态,当说话人最终选择出一个词语说出一句话后,最能表达说话人意志的那部分词语含义就会被凸显出来,其他成分则退居幕后被隐藏。也就是说,一个词语出现在它从未出现的位置上,承担了它从未承担的功能,表达了它从未表达过的含义,并不代表它就不具有这样的功能和含义,只是从未被这样使用而已。

“传统上,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修辞方式,研究它是文学家和修辞学家的事。但认知语言学却把隐喻和转喻看成是语言得以有效运转的机制,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解释,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通常是从一个已知的、具体的概念向未知的、抽象的概念的映射。”(《语言学基础理论》254页,岑运强)在构式中,从前不凸显的成分凸显出来了,在某些句子中,二价及物动词有了三价及物动词的含义和用法,并不是句子构式使然的,而是动词本身的特点使然的。所以说,构式义还是可以从词义中发掘的,要对句中词语进行深入的语义特征分析。而且不能用共时的观点看待历时的问题,某个时期不这么用,不代表之前或之后不这么用,语言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法则,不是牢不可破的契约。

2.2 其他构式构式义的来源

双及物动词构式只是一种,其他构式也能从组成构式的词语中分析出构式义来。如“被A”的构式义就是从“被”中体现出来的。“被”是被动式的主要标志,在词汇史上主要表示受事者或参与者不自主地卷入一个不好的情境中,有遭受惨遇的含义。虽然“被”已经成为一个虚词,但典型的被动句依然含有“不情愿的遭遇”的辞源意思。

“副词+名词”构式中名词含义发生变化,功能从指称性转向描述性,而这种变化是由前面所修饰的程度副词带来的。名词本来没有程度量,但长期的搭配习惯赋予了名词某些性质,从而使含义加入了程度的成分。如“淑女”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但提起淑女会在大脑中把“优雅”也启动,这是名词进入这个构式的必要条件,这种性质需要副词的修饰才能成功地提取出来。所以说“副词+名词”构式的构式义是副词造成的。

仿词的构式义是由原词带来的。仿词这种构式与别的构式不同,不能用公式概括构式。这类构式通常由替换一个原式的词构成,替换的词可以是原词的近义词、反义词,或者与原词是同类事物。新词的含义都要从旧词中寻求,不存在一个脱离原词的抽象的构式义。如“拔楼助长”,楼与苗都是名词类事物,在仿拟生成的过程中,说话人使用存在于头脑里的已经掌握的“拔苗助长”这一构式的概念知识比喻“做事不合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搞坏了”(《汉语成语大词典》),于此来感知和认识新的信息。

以上几种构式的抽象程度越来越高,被字式还有标记,“副词+名词”里副词算是标记,仿词中还可以明显看出仿的是哪个词,但已经不能用公式概括构式了,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完全是语言中的灵活运用,这些构式的构式义都可以从组成构式的词语中推导出来。

3 其他来源和问题

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

Goldberg用这个例子证明构式义的不可推导性。不可推导指的是每个构式的构式义是特殊的,与其他构式无关。这个句子之所以是不可推导的,是因为sneeze(打喷嚏)并不具有“致使Y移向Z”的能力,它出现在“致使—移动”构式中是一种非典型用法,是sneeze的临时用法。Sneeze是不及物动词,而这个情境中却出现了一个受事,而这个变式用法又刚好简单、准确、形象地重现了这个场景,如果换个说法,He sneezed,and the napkin was blew off the table by the air fluid caused by his sneeze.(他打了个喷嚏,纸巾被他打喷嚏时呼出的气流吹到桌子下面去了),虽然意思都表达出来了,却失去了简明性。所以说这个句子里动词sneeze(打喷嚏)具有“致使Y移向Z”的能力是语境产生的,是语境义。

“语境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具体环境。狭义的语境指一个语言单位出现的前后语音、词或短语等环境,即口语的前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广义的语境指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具体场合及语言交际的背景等,包括人的身份、场合、社会历史环境等各种因素。”(《语言学基础理论》103页,岑运强)语境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临时性。语境义是语言外围的意义,但构式义是语言内部的意义;语境义临时多变,构式义具体稳定。

语境义是不可推导的,但是如果这个语境义长期使用,被固定下来,就形成构式义。在“他死了父亲”和“他的父亲死了”这两个构式中,前一句强调他父亲去世而给他带来巨大的悲痛和损失,后一句只是表明父亲去世这一事实。如:

(1) 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

(2)*王冕七十岁上死了父亲。

第一句是合格句,第二句是不合格句。这是因为在“父亲去世”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中,年已古稀时父亲去世不如幼年失去父亲那样损失巨大。这个构式义是如何形成的呢?从“王冕死了父亲”这句话的任何一个词中都推不出这个构式义,只能从别处寻找。(1)句出自《儒林外史》,在当时是个一般句子,这样的句子还有:

(3)我自小亡了父母,又无兄弟。(《元朝秘史》卷九)

(4)那堪连丧了公婆,没奈何,只得剪头发资送他。(《元本琵琶记·祝发买葬》)

(5)爹娘在日把奴如花朵,死了双亲,被哥嫂凌辱。(《白兔记》)

(6)朱十老因年老无嗣,又新死了妈妈,把秦重做亲子看。(《醒世恒言》卷三)

(7)那卢智高因死了老婆,就与小舅同住。(《警世通言》卷十五)

从以上例子可以归纳出,“死了”之后接的都是亲近的人,甚至是生活依靠。从上下文可以看出失去这些亲人的后果是孤苦无依、饱受欺凌。“死”本是个不及物动词,但在这样的句子中带了宾语。这样凝结使用“死了+亲人”的结构就形成一种构式。“亲人去世而给他带来巨大的悲痛和损失”这个含义是从“七岁上”“自小”“连”“新”等词语和上下文语境中生发出来的,与“死了”没有直接关系,但在长期使用中句式固定化,这个含义也就从其他词语和语境中转移到“死了+亲人”的结构上来。这种含义转移现象可以用“词义沾染”理论来解释。朱庆之在《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第4章第2节“中古汉语词义演变的一个主要方式——词义沾染”中认为:“词义沾染是中古汉语词义演变的主要途径。”并指出:“所谓词义沾染是指不同的词处在同一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而发生的词义上的相互渗透。这种渗透可能导致一方或双方增加新的义项或词义的完全改变。”这个构式义虽然不是词义,但是它是从其他词义构成的语境义转移而来的。这样构式义就在使用中沉淀下来,语境义发展成了构式义。

[1]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M].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2]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刘国辉.“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剖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25—130.

[5]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1):142—151.

[6]徐盛桓.相邻关系视角下的双及物句再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253—260+321.

[7]牛保义,席留生.仿拟构式生成的认知语用学解释[J].现代外语,2009,(2):118—126+218.

[8]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2): 15—20.

[9]董燕萍,梁君英.走近构式语法[J].现代外语,2002,(2):143—152+142.

[10]刘宇红.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5—9+62+127.

[11]王强,姜晖.构式语法理论探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88—190.

[12]冯奇,马婧雯.再议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的局限性[J].民办教育研究,2010,(2):75—78.

[13]刘玉梅.Goldberg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反思与前瞻[J].现代外语,2010,(2):202—209+220.

猜你喜欢

及物动词构式词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字意与词义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
Swagger:气场压人
及物与不及物动词的用法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