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模因论的口译教学模式探讨

2015-03-29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模因译员口译

李 婷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淄博 255049)



基于模因论的口译教学模式探讨

李 婷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淄博 255049)

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模因论为口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导理论和思路。根据模因的特性和四个传播周期而将口译教学分为口译观摩与欣赏、口译技巧学习与术语整理、原语和目的语复述与双语口译练习、实战与模拟练习四个模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模因;传播周期;口译;口译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全面实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因此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也越发旺盛。在此背景之下,全国高校纷纷开设本科阶段的口译课程。现在,许多高校特别是二本类综合院校的英语专业口译课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教学生学、先技巧后练习。然而,这一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以模因的特性和模因的四阶段循环周期为切入点,提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

一、 模因与模因论

1. 概念

1976年,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出版著作《自私的基因》(TheSelfishGene),首次提出了meme这一概念,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Meme一词是仿照gene而来,源自希腊语,意为“被模仿的东西”。我国学者何自然2003年发表论文《模因论与社会语用》,首次将meme翻译成模因。这一译名体现了meme的核心特点,“让人们联想到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何自然2005)。因此,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任何的想法、说法、做法都有可能成为模因,前提是必须经过复制与传播。

2. 模因的特性

模因依靠人来复制和传播,所以人是模因的宿主;模因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语言,所以语言是模因的主要载体。模因与基因一样,也要遵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些模因会表现活跃,得到广泛的复制和传播;而有些模因则会逐渐弱化,直至为人们所遗忘。Dawkins认为,成功的模因有以下三个特点:(1)复制信度(copying-fidelity),复制的越忠实,原版就越能保留。(2)多产性(fecundity),复制速度越快,模因散布越广。(3)复制周期(longevity),复制模式存在的时间越长,复制者数量越大(尹丕安 2006)。

Blackmore (1999)指出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两种方式:(1)模因基因型传播,内容相同形式各异,也就是说信息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但内容一致。(2)模因表现型传播,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信息的传递采取相同的形式,但是内容变了。语言模因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输(Heylighen 1998)。口译的课程设计就须以这四个阶段为基础。

二、 口译与口译能力的构成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语言交际工具”(梅德明 2000)。口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模因复制到另一种语言之中,是一种模因的语际传播。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口译对译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很高。口译的课程设计必须以口译能力的构成为导向。那么,口译员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功呢?首先,扎实的双语功底:口译不仅仅是外语搞好就行,汉语的基本功也必须扎实,除了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之外,词汇量、语法知识、语言组织能力同样重要。其次,宽广的知识面:口译活动涉及的领域广阔、复杂多样,因此译员要掌握各种百科基本知识,特别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再次,熟练运用技巧:口译需要技巧,口译技巧就是口译经验和方法的提炼、总结,是处理某些口译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问题的一般规律,译员必须掌握常用技巧并做到熟练运用。最后,跨文化意识: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对交际过程中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跨文化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译员的翻译质量(王斌华 2006)。

三、 基于模因论的口译课程设计

口译是模因的跨语言跨文化复制和传播。口译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口译的能力组成为导向,以模因传播的四个阶段为教学模块划分的依据。

1. 同化

夏冰把包袱从肩上取下来,垫在街沿,坐下来一边吃面包,一边看报纸,肚子填饱了,报纸也看完了,便把报纸一团,扔进路边垃圾桶,朝一处僻静的电话亭走去。

一个模因要感染新的宿主,它的呈现形式必须为宿主所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是指模因载体的显著程度足以引起新宿主的关注,理解是指新宿主能将呈现的模因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接受则意味着模因与新宿主的现有认知体系相适应。

Chesterman最早将模因论引入翻译研究,提出“翻译模因论”,将翻译本身及与翻译相关的理论统称为“翻译模因”。他认为,翻译理论进化的本身就是翻译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结果(Chesterman 1997)。翻译根据不同的表达形式分为口译和笔译,所以所有与口译相关的理论可以统称为“口译模因”,主要包括口译理论研究、口译策略、技巧等等。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以基础的理论和技巧、练习为主。

在此阶段,要让口译模因感染宿主(学生),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口译观摩与欣赏。学生在观看口译现场视频的同时,自己去体会口译的概念、特点、过程、译文的评判、口译的策略、译员的基本功、译员的临场应变能力等等。这些都属于口译模因。学生的主动体会比老师的讲解更加直观形象,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口译的学生来说,这有一定难度,所以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引导,而不是讲授。比如,在观摩之后,教师可以用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回顾你看到的录像,口译的过程是什么?”“你可以给口译下个定义吗?”“口译与笔译的区别是什么?”诸如此类。

另外,口译转写的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译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分析译员采用的口译策略和技巧。所谓口译转写,就是学生凭借听力理解的基本功,将发言者的原文和译员的译文都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很有效的练习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解能力,扩展词汇量,还能深入的理解译文,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优秀译文的特点,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进一步归纳出口译译文的评价体系。明确了这一点,学生后面的练习阶段会更加有的放矢。

口译观摩与欣赏的材料一定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挑选的原则包括权威性、时效性、贴近性、难度适中。视频(或音频)中口译员最好是具备专业资格、实际经验丰富的业内高手。材料不能老旧,难度不能太高,最好能贴近学生关注的领域,否则会适得其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供选择的材料很多,比如李克强总理记者招待会,马航事件的新闻发布会,广交会开幕仪式上的讲话等等。材料应该既有英译汉,又有汉译英;应以交替传译为主,适当涉及同声传译。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2. 记忆

模因必须在宿主的记忆中停留,停留的时间越长,影响宿主的可能性越大,传播出去的机会也就越大。

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口译实践的技巧;常用的表达法和专有名词。对于本科阶段的口译课而言,技巧应是课堂上的重点。常用的口译技巧包括:译前准备,公众演讲,短时记忆,口译笔记,数字口译,口译转换,口译表达。技巧的讲授应放在口译欣赏与观摩之后,教师结合口译视频(或音频)中的某个实例来讲解某个口译技巧的使用,并配以针对性的练习。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句的译文为“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此句采取了倒译法,这是由两种语言不同的句式特点决定的,汉语惯用主动态,而英语被动态的用法也比较常见,由于原句需要强调“变化”,所以英语中用“changes”做主语。教师可以找一些类似的句子,给学生做针对性的练习。

口译会涉及到不同的领域,所以不同主题的常用表达法和固定用语也是此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比如“某地(中国/广州/……)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可译为“...enjoy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prospect”;“某年(某地)发生了……事件”,可译为“...witness/see...”;“热情洋溢而令人信服的讲话”可译为“very gracious and eloquent remarks”。常用表达的整理可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由不同小组负责收集整理不同领域,然后拿到课堂上全班集体讨论、补充、汇总、整理成册。

常用表达和固定用语的学习在初级阶段是比较机械的,但是随着学生的记忆越来越深刻,内化的模因就越来越多,慢慢地就能做到根据具体情形选择合适的模因,并恰当地表达出来。

3. 表达

要想得到传播,模因必须走出宿主的记忆存储,转化为其他人能感知的有形体。最明显最突出的表达方式莫过于话语和文字。

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口头练习,包括原语复述,目的语复述和双语口译。这些练习形式都属于模因的基因型传播—内容相同形式各异。教师需要寻找不同题材、不同主题、不同表达形式的材料,由短到长,由易到难,由结构清晰到结构复杂,话题由熟悉到生僻,供给学生练习使用。每次练习之后,教师的点评是至关重要的。点评针对性要强,明确指出学生表现的优缺点,帮助学生调动已纳入自己认知体系的口译模因。这一阶段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将口译模因内化,能在短时间内调动这些模因,做到熟练运用、熟练表达。

4. 传输

模因要由宿主传递给其他的潜在宿主,就需要有形承载或媒体,比如公共演讲、互联网、光碟、书籍等等。在这个阶段,模因会由一个宿主传播给更多的潜在宿主。就口译而言,就是要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战,巩固前面三个阶段的学习成果。

口译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有效的表达输出,而“有效性”不仅仅指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的传递,还包括译员的译前准备、临场表现、心理素质等等方面。所以,要尽量给学生寻找传输的机会,比如参加陶瓷博览会、广交会、贸易洽谈会等,为外宾做口译;到有外宾接待活动的企业去,建立实习基地,实地观摩,甚至是实战训练。这样的机会在国内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较多,而在二三线城市较为难得。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模拟口译现场,组织生动立体的教学活动。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室来模拟会议、商务谈判、记者招待会、中外联欢会等,请来外教帮忙,学生分别扮演讲话人、口译员、记者、主持人,通过进行任务分配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信心,进一步将口译模因内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口译能力。“当语言模因在有形的英语环境不断复制传播,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和口译综合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高”(陈圣白 2011)。

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孤立、界限分明的,相反,它们是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比如,记忆阶段的技巧训练可以结合口译观摩进行,表达阶段的复述和口译练习仍然要回顾同化和记忆阶段的口译模因,表达阶段遇到的生词和表达法查过资料之后要纳入记忆阶段整理的词汇表中,输出阶段的实战训练又可以成为口译观摩与欣赏的材料。因此,各个阶段相辅相成,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四、 结语

模因论为口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导理论和思路。根据模因的特性和四个传播周期设计口译的教学模块和内容安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必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做好课程规划和教学模块的设计,帮助学生内化口译模因,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Andrew, C.(1997).MemesofTranslation[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Dawkins, R.(1976).TheSelfish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ancis, H.(1998).WhatMakesaMemesuccessful?SelectionCriteriaforCulturalRevolution[C]. In Proc. 16th Int Congress on Cybemetics.

Susan, B.(1999).TheMeme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陈圣白(2011). 模因论视阈下口译教学实证研究 [J]. 外语教学(2)。

何自然(2005). 语言中的模因 [J]. 语言科学(6)。

何自然, 何雪林(2003).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 [J]. 现代外语(2)。

梅德明(2000). 高级口译教程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斌华(2006). 口译: 理论 技巧 实践 [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尹丕安(2006). 模因论与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

2015-01-14

猜你喜欢

模因译员口译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