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翻译工作坊对整合资源服务经济的启示
——合作建构应纳入高校译者教育

2015-03-29祝吉芳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工作坊译者建构

祝吉芳 杜 辉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8)



美国翻译工作坊对整合资源服务经济的启示
——合作建构应纳入高校译者教育

祝吉芳 杜 辉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8)

通过对美国翻译工作坊教学经验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美国“翻译工作坊”这一大学课程的最大亮点,即以促进译者教育为宗旨的合作建构式的教学方法。据此,结合目前我国MTI教育的现状调查,指出将合作建构纳入我国高校译者教育之中的必要性,还提出了将合作建构纳入我国译者教育的几条有效路径,以期译者教育能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

合作建构;翻译工作坊;高校译者教育

引 言

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及国家对外经济交流合作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专门人才。为此, 2007年独立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简称MTI)获准设立。同年,《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方案》指出:“在遵循翻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翻译实践领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 然而7年过去了,经调查,用人单位仍然招不到满意的译者,翻译专业硕士生找不到翻译工作的现象也较为突出。有鉴于此,确实认真执行《方案》的规定,“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 十分必要,问题是如何做到?许多学者认为美国在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Gentzler 2004:7),本项目组也发现美国的实践,特别是其合作建构式(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的教学方法,值得借鉴。

一、 美国在翻译工作坊中的合作建构实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翻译工作坊概念促进了美国大学的翻译教育质量,特别是文学翻译的发展(Gentzler 2004:7-18)。率先就文学翻译的研究开设“文学翻译工作坊”的是爱荷华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他们在与各种有效资源合作的基础上,将文学翻译理论与语言性质的研究结合起来,针对文学翻译的深层次问题展开研究,促进了翻译工作坊这门课程的成功开展(Gentzler 2004: 8-9)。

1.合作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支持下的翻译工作坊

什么是“翻译工作坊”? Gentzler(2004)的界定是:“类似于某种翻译中心的论坛,在该论坛上,两个或两个以上译者聚集在一起从事翻译活动”。翻译工作坊的思想建立在上世纪20年代Richards(1929)的阅读工作坊及实用批评方法的基础上。

翻译工作坊的实践活动还从合作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获得了支持,该教学法主要由德国美茵兹大学的Kiraly提出。Kiraly在其专著《译者教育的社会建构方法——从理论到实践》(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 Empower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以及2003年的论文“从教学到合作建构——是转瞬即逝的时尚还是译者教育转向的前兆”(From instruction to collaborated construction: A passing fad or the promise of a paradigm shift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中指出,翻译教学不是传播式(transmissionist)的,而是合作建构式的(Kiraly 2003),提倡多让学生参与翻译项目工作坊,以促进翻译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Gentzler 2004:7-9)。

在美国高校,翻译工作坊被视为一种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在合作中学习翻译”的方式,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并通过课内外的交互学习环境,去感悟、领会和把握翻译的真谛,为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实施翻译项目、承接翻译任务并成功完成翻译的桥梁沟通作用打下基础。

2.合作建构主义在爱荷华大学翻译工作坊的实践及其目标

在翻译工作坊方面行动最早的是爱荷华大学。从爱荷华大学2014年的官网上可以看到他们有一个著名的“国际写作项目”(简称IWP),为作家、诗人安排多种活动,其中一项是与爱荷华大学比较文学系、翻译系以及作家工作坊合作开设的“翻译工作坊”课程,此课程的最大亮点就是积极将合作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境之中,形成如下紧密相扣的各个有效环节:

配对环节。此课程为选修这门课程的比较文学、翻译学、原创性写作的研究生与IWP的外国作家、诗人配对。换言之,让熟悉某种外语的研究生与以该外语为母语的作家、诗人结为翻译伙伴,课后对作家、诗人提供的10个页码左右的作品进行翻译,以多种方式与作家、诗人合作,直至拿出经作家、诗人认可的翻译初稿。

讨论环节。完成初稿后,该生(即译者)通过电子邮件把翻译初稿发给主持翻译工作坊的教授及全体选课学生,以便教授组织全班讨论。讨论时,被翻译的作家、诗人列席,译者要当场记录所有批评意见以便课后完善译作。

反馈环节。定稿后,译作会被发表在相关网络期刊上,如读者反馈不错,教授会要求学生继续翻译更多该作家、诗人的作品,在给予其相应的课程成绩同时,为其谋求正式发表渠道。

上述合作建构式的课程教学模式,特点在于强调翻译实际操作,兼顾译、评、修改、完善、发表等整个翻译作品生产至产出过程。 学生不仅从实际翻译中学习翻译技能,也可训练审查、编辑和评论他人译作的多种能力,同时更可强化与原文作家、诗人及其文化以及同学、教师、编辑等相关元素的合作意识,还可提高其翻译受众意识。

也许有人会说,爱荷华大学“翻译工作坊”课程名声在外主要得益于其著名的“国际写作项目”,可是在美国那些没有相应资源的大学,又是如何将合作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贯穿于这一课程教学的呢?

3.美国某大学翻译工作坊课堂观摩

本项目组成员访美期间曾全程观摩过一座排名较为靠后的大学的翻译工作坊教学。这是一门为期13周的翻译课程,合作建构模式同样始终贯穿于该课程的3个实施阶段。

前三周旨在让学生了解翻译的原则和特点,树立正确的翻译概念。上课方式是:任课教授准备同一原文的不同版本译文,要求学生根据翻译原则、原文特点再现、受众语言习惯等逐一进行评析,以汰劣存良。

第4周至第8周为翻译实践期。上课方式是:每位学生自选一篇英文作品译成法文,或一篇法文作品译成英文,然后到课堂上轮流作翻译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原著的背景资料、文体风格、翻译中遭遇的种种困难、解决的方法、理论依据、取舍原则等。 译者报告完成后,其他学生当场就译文对原著文体的把握、风格的再现以及个别片段的翻译是否流畅、选词是否精当、是否存在文化扭曲现象等等问题,一一进行点评。 接着,全班学生一边评析一边将译文从头至尾再校阅一遍。 在此教学阶段,所有学生都必须担任译者和翻译点评者各一次,并参与全班评析活动。

第九周至第十三周为难题解析及总结期。上课方式是:学生把悬而未决及新发现的翻译难点拿到课堂共同讨论,教授在一旁加以引导并协助解决争议。

显而易见,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将合作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贯穿于这一课程教学之中。不过,此类合作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教授应具备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以合作的态度解决争议;同时,学生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二、 将合作建构纳入我国高校译者教育之中的必要性

目前,以应用为导向的译者职业化教育蓬勃发展。以江苏为例,江苏现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外语学院陆续开办MTI教育。但是,与美国高校相比,合作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译者培养过程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困难较多,在有关纲领性文件中,如《方案》,存在着合作培养盲点及指导性空白。因此,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十分必要。

1.基于实践的合作是保障学生成为合格翻译人才的必要举措

诚然,《方案》十分强调翻译硕士培养方式的实践性,例如鼓励“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教学。口译课程教学要运用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开展,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教学单位承接各类文本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还要求“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须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至少有10万-15万字的笔译实践或累计不少于400小时的口译实践。”更规定要“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务)的翻译人员参加;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编审共同指导。”但是如何执行规定?相较于美国将翻译主体(学生)和翻译客体(作家、诗人)结对,或让学生参加评阅译文等以合作为基础的具体做法,《方案》对新兴的MTI教育缺少相应的指导性。

目前,学界一致认为翻译工作坊是一种有效的译者教育模式,但是国内部分教师对翻译的实践性认识不足,认为理论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之前熟悉基本概念、标准和目的等基本知识,可为后面的实践打好基础(宋平锋 2011)。当然,也有不赞成理论讲解的,此类声音多来自国外翻译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学者,例如Keeley(2005)在介绍翻译工作坊教学经验时曾经说过自己“尽量不使用翻译理论”;又如Wolfson(2014)尽管承认理论对实践的具体操作起一定作用,但他本人在工作坊中却很少涉及理论。毕竟,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存在巨大差异:后者更注重基于实践的合作。

《方案》第二条规定“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言下之意是需要各校之间的合作;“教学单位承接各类文本的翻译任务”,言下之意是鼓励学校与翻译市场的合作;“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言下之意是敦促师生间的合作。显然,《方案》作为译者教育的专门性政策文件,对高校在合作建构方面的实践有一定的要求,然而缺少明确的指导,而历时7年的MTI教育培养出大批毕业生未能满足经济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没有从合作建构等方面寻找更能有效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由于对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译者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技能缺少全面了解和认识,MTI课程教师有的目前依然各自为政,埋头教学不顾市场,仍认为实践就是课前课后的翻译练习,全然不理会用人单位在从事怎样的翻译实践活动。

因此,学校必须与译者用人单位保持密切交流和合作,基于实践的交流与合作是保障学生成为合格翻译人才的必要举措。

2.支持合作建构性强的真实训练是帮助学生寻找职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译者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合作当中进行,再加上对真实翻译材料的运用,才能够发挥最大效用。”(Kiraly 2000)由美国高校的经验可知:理想的翻译工作坊的内容应来源于市场的真实项目,学生所做的译文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也应当直接面向客户和市场,接受客户的直接评价(黄友义2010: 49)。翻译作为一种职业培养式的专业,归根到底需要一种合作建构性强的真实训练。所谓的真实训练包括从社会上所承接的笔译项目、口译任务等。这些活动强调各方面的合作,其特点是面对真实的市场,且时间紧、要求严、范围广,最大优势是能够与时俱进,能帮助学生职业发展。但是,如何去做到这一点呢?《方案》存在指导性空白,尽管规定实习为4~6学分,同时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可采用在(顶)岗工作或实习在内的多种方式进行”。但是实习单位目前不由学生自己寻找,这意味着实习单位与就业单位无法产生有效联系:一方面实习单位因为资源充沛无意留人而忽视实习生职业规划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因为难以在实习单位找到工作,而不可能真正重视自己的实习。实践基地实训不足,加上学生在校阶段翻译实训不足,导致翻译专业毕业生就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翻译市场用工难现象。

由于翻译市场的真实存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赞成在译者培养中实施来源于市场的真实翻译项目。学习美国翻译工作坊经验,形成基于合作建构的真实性训练以保障学生成为合格翻译人才,是帮助学生谋求职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3.出台支持合作的规定是克服译者职业化教育特有困难的迫切要求

翻译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是一种技巧、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翻译的特殊性,决定了译者职业化教育的特殊性(Holmes 2000: 172-185)。本项目组根据调查获悉,译者职业化教育确实存在着由于各种原因衍生出的特有困难,如教育合作网络不健全,后劲不足;培养时间短,学生找工作难,找到翻译类的工作机会更难;翻译市场信息少,层次不高等。美国也有与上述相类似的译者培养“特有困难”,但美国有关部门经过充分调查,成立了支持译者培养的支持性项目,例如开设专门的奖项等(Gentzler 2004),又如爱荷华大学有关翻译工作坊项目就受到了美国国务院的资助。本次调查还认为,译者职业化教育迫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适当调整公共政策,减少放任主义,完善MTI课程设置的要求。开设MTI教学的高校也应遵循各项政策要求,加强师资、学科建设,创建有特色的MTI培养模式,开展职业化教学。另外,由于专业翻译教育中技能培养的特殊性,教学天然具有对实践的巨大需求。众所周知,技能主要是通过练习完成的,而练习的过程主要是合作建构的过程,涉及到译者与作者的合作,译者间的合作,学生译者与教师的合作,学生译者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合作,学生译者与用人单位的合作,课程练习活动与出版商的合作。可见,合作建构并非能凭某校一校之力所能完成的,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出面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

三、 将合作建构纳入我国译者教育的路径

综上所述,将合作建构意识纳入我国译者教育是指,既考虑到不同内容的职业化教育及不同的教学观念影响,还要承认译者教育的特殊困难,对译者培养及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合作建构机制的建设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目前,国内关于翻译工作坊课堂教学的探索不是很多,但这不足以掩盖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效果。相反,如何最大效度地将合作建构纳入译者教育,才是我们进一步探究的重点。

1. 营造建设性竞争基础上的合作氛围

《方案》对译者教育提出了较高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及满足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通过各种合作机制鼓励、帮助、督促学生获得翻译职业素养,营造建设性竞争基础上的合作氛围。具体而言,即:

在译者教育的政策管理层面,提高管理者的认识,主动为各种形式的合作牵线搭桥。

在学生层面,要宣传合作才能共赢的理念,消除闭关学习的心理,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同学、翻译用人单位,努力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大胆参与社会竞争。

对大型企业等对翻译有大量需求的单位,应该鼓励他们参与高校译者教育活动,为译者培养提供真实场景,丰富学生的翻译经验,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

在教师层面,应该摆脱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让教师意识到何时应当有所为,何时应当有所不为。作为组织者,教师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实践,最大限度少讲或不进行理论讲解。同时,应该让他们清楚地认识真实的企业翻译,充分意识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行业划分越来越细,翻译也从一个职业发展成了一个行业。此外,考虑到高质量的翻译模式不仅可以实现统一的译文风格和统一的专业术语,也能保证翻译团队的协同性,实现高效率、大规模的翻译输出,教师应该让学生实践通用的翻译质量控制方法,例如:与行业内专家进行交流,定期了解行业最新动向,积累新词汇、新知识,充实翻译团队的专业知识信息库;对每一项翻译任务进行专业化分析,从接受翻译任务的那一刻起就严把质量关,积极与原文作者沟通,确定其想实现的译文用途和译文风格;制定详细的翻译规范和细则,统一术语和格式;做好译后审校工作,确保译文的质量;进行多次审稿。本次调查发现,教师适当的参与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若教师参与不足,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积极性。

2.建立扶持MTI学生职业发展的长期合作网络

《方案》明确要求:“……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翻译实践领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 正因为如此,仅仅依靠高校师资力量是不够的,有必要挖掘、整合各种潜在的翻译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职业化训练。

首先,应该实现云平台技术下的数据共享网络。高校翻译专业在云技术的开发方面不

具备优势,因此与现代信息技术专业院系以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十分必要,可以将云技术应用于翻译活动中。云平台技术使得每位译者都能共享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实现数据的更新和术语、风格的同一。

其次,实现翻译教育资源的共享网络。以江苏为例。江苏省翻译教育资源大致可分四大类:高校类(如高校的MTI教师、翻译方向研究生导师、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师等)、企业类(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研所翻译中心等)、文学艺术科研学术团体(如江苏省文联、江苏省社科院等)、出版社类(如凤凰出版集团)及其他团体(如江苏科技翻译协会、高校非外语学科教师等)。将以上资源进行有效统合,研究并实践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与江苏翻译市场对接的最佳模式,多快好省地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以解决专业翻译教育建设的快速发展与江苏翻译师资对市场把握不足的矛盾,缓解专业翻译教育建设的快速发展与江苏经济发展中翻译人才匮乏的矛盾。

此外,开拓学生的就业市场,实现翻译人才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共享网络。目前,有相当数量的翻译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非翻译类工作,如市场销售,形成翻译人才的巨大浪费。有关部门应该展开多维度合作,整体建构一个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长期性综合性合作平台。

3.帮助译者教育课程参与地方活动平台

我国专业翻译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一种全国性的模式,缺少地方性,不能提供很好的真实训练。以江苏为例,江苏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美丽的自然景观、大量的出版企业、相当数量的外资企业及跨国公司,且国际化程度在全国相对较高,这给译者教育提供了大量真实训练的材料、地点和场景。以地方翻译教育资源为基础的翻译工作坊式教育,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4.建立扶持女性译者职业发展的组织网络

近年来,外语类院系阴盛阳衰,有的MTI班甚至出现清一色的女生现象。因此,女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育部门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计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契合,同时针对女生的身心特点,构建科学培养方案。女生自己也要学会自强,积极主动地到翻译领域就业,不负所学。

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在法律保护方面完善立法,明确禁止性别歧视。就业促进法草案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性别等因素歧视劳动者,但草案没有明确指出构成就业歧视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应该在草案中,对于性别歧视行为出台具体严厉的惩罚措施。

5.创办服务于MTI毕业生的合作机构

我国应在促进翻译产业发展过程中关注MTI毕业生服务机构的创办。现在,翻译专业学生最需要的是毕业前职业规划的指导和咨询,职业岗位上的未来职业发展。应该建立职业咨询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前者多由学生服务组织进行,如学生处、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等,而后一种可由翻译用人单位自主创建。

另外,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评估,倾听社会呼声,反思并调整译者教育课程设置,使译者教育紧跟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作培养以使译者教育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

Gentzler, E. (2004).ContemporaryTranslationTheor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Holmes, J. (2000).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 In L. Venuti (ed.).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er[C]. London: Routledge.

Keely, E. (2005). The State of Translation [J].ModernPoetryinTranslation.

Kiraly, D. (2000).ASocialConstructivistApproachtoTranslatorEducation:EmpowermentfromTheorytoPractice[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Kiraly, D. (2003). From instruction to collaborated construction: A passing fad or the promise of a paradigm shift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A]In Brian James Baer and Geoffrey S. Koby (eds.).BeyondtheIvoryTower:RethinkingTranslationPedagogy[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Richards, A. (1929).PracticalCriticism[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Wolfson, L. (2014). The Contact Between Text, Mind, and One’ s Own Word in a Translation Workshop [J].TranslationJournalandtheAuthor.

黄友义(2010).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J]. 中国翻译(1)。

宋平锋(2011). 浅谈“翻译工作坊式”翻译实践教学模式 [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1)。

2015-01-06

本文系江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美国翻译工作坊研究及其对高校整合翻译教育资源服务江苏经济的启示”(项目编号:D/2013/01/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工作坊译者建构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建构游戏玩不够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