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城市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3-26杨鲜兰刘怀元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杨鲜兰,刘怀元

(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城市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人文场域。城市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经济社会人文要素紧密联系的系统,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家园。在世代更迭的过程中,城市的人们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沉淀了历史,展望着未来。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城市文化属于社会亚文化体系,它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而城市精神又是城市文化的精髓和内核。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凝练和培育城市精神,对于一个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精神往往是这座城市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写照,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结晶,反映了城市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美好愿望。同时,城市精神作为城市文化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当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培育和践行城市精神,对于城市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精神是一种群体意识,凝聚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血和奋斗目标、理想和追求,是体现城市独特风格的显著精神符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城市精神既充分反映时代特征,又具有鲜明个性,有着相对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及行为体系,并且不断地渗透到城市文化的行为主体和各种文化载体中,对城市人们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城市精神是城市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是城市的灵魂和名片,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力量。”[1]

与一般社会精神形态相比,城市精神具有特定的内涵、特征和功能。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和最高体现,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强大的导向引领作用、团结凝聚作用、熏陶塑造作用和激励促进作用等。城市精神具有明确的目标,这种传统和作风使人们明确城市精神在提倡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从而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追求与城市的发展目标一致。城市精神的存在使城市的人们有着一致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追求。因此,它可以无形地将广大市民凝聚起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最终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目的。城市精神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而言,自然就会接受一种环境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培养和塑造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城市精神还有利于树立城市的社会形象,成为城市的精神名片,向社会展示城市的深厚底蕴和价值追求。健康向上的城市精神对于形成良好的民风、政风、行风、社会风气等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列宁曾经说过:“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2](p264)

总之,城市精神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和精神保障。一座城市往往借助于城市精神的力量,唤起和激发全市人民对自己生存和发展土地的热爱之情。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发展和强大需要培育和高扬自己的精神旗帜,需要彰显自己的人文特色和独特灵魂,需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中国的各大城市纷纷提炼、培育自己的城市精神,如北京精神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天津精神是“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上海精神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广州精神是“务实、求真、宽容、开放、创新”。深圳精神是“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武汉精神被总结、概括、提炼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其核心理念是“敢、先、创、优”。它体现了武汉人的价值追求,“敢”体现了武汉人的勇气和胆识,敢于反思批判,敢于尝试、敢于变革、敢于担当,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坚守,克难奋进,矢志不渝,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都是武汉人的精神个性。正因为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才有武汉的辉煌历史,也才有武汉生机勃勃的现在,才能有历史的“先”和现在的“争先”。“创”有创业、创造、创新、创富,体现了武汉人不等待、不懈怠、不守旧的奋斗精神和变革魄力,正因为有这种精神和魄力,才能追求卓越、引领潮头,复兴大武汉,这也体现了武汉人的精神境界和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敢为人先”体现的是信心、力量和意志,“追求卓越”体现的是期盼、境界和品质。武汉精神有十分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对于武汉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城市文化是一种特定的区域文化,如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队文化、乡村文化一样,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体系,同时,它又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社会文化大体系中包含着社会价值观体系,在社会价值观大体系中,又有社会主流价值文化和非主流价值文化之分,其中,社会主流价值文化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理应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因此,作为社会亚文化的城市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应该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具有地域性的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保持同一性和个性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全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当今,我国原有的社会格局已经打破,整个社会文化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格局已经形成,由此带来的价值观念的融合与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流价值文化与非主流价值文化激烈交锋,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事业的进行,也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顺利实现。

社会的灵魂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一个民族的存在决定于多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然而,一个民族真正的团结和统一则取决于民族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向心力,而价值观念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理想追求,并对这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存在方式产生着持久而稳定的影响。”[3](p203)为了更好地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凝聚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全社会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p31-32)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层次结构和丰富内涵的概括和提炼,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社会形成的历史共识。2014 年5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需要大力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具有统领性和主导性,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将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形成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结合历史的沿革与现实的追求,经过中华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们的积极求索和努力实践,逐渐凝练而成。当前,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层次结构和基本内涵已提炼、概括出来,但是,它还需要全体国民大力培育、不断充实发展和积极践行,需要进一步汇集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高扬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城市精神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和渠道。优良的城市精神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文化的共性,是社会主流价值文化的具体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理论课题,也是实践课题,既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深化研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并且不断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践是具体的,实践的主体是具体的,实践的手段、途径和方法是具体的,要大力培育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进一步培育凝练、宣传倡导、大力弘扬并积极践行优良的城市精神、行业精神、企业精神、校园精神等,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

城市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蕴含,包括城市特殊的区位、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精神是一种自觉的意识,是历史与现实对话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不断实践、不断培育的结果。城市精神凝聚了城市人民的意志和智慧,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守护,共同践行,共同弘扬。当前,许多城市的城市精神的表述语虽然已经确定,但是,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精神内核,城市精神“重在培育”、“重在践行”。由于城市精神要通过其市民的生产、生活、交往等行为方式,以及规章制度、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城市景观等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对城市精神的培育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全市人民的行动中,才能使城市精神内化为人们的精神素质,形成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外化为全体市民的实际行动。

首先,城市精神的培育和践行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虽然许多城市精神有一个精炼的表述,但是,要把它化为普通百姓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需要更具体的内涵,更确切的指导。当前,在城市精神的培育中,既要将普遍要求与个性特色结合起来,又要将深刻内涵与具体阐述结合起来,更要将理念、规范和具体运用结合起来。理念是灵魂、精髓。规范较为具体,体现为具体法律条文、政治制度、乡规民约、风俗习惯等。城市精神不应只是少数人所掌握的纯粹理论、宏大思想,而应为市民广泛认知、认同、接受,为此,必须将思想观念转化为各种明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使之具体化,通过明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既体现城市精神的本质要求,又为人们的具体实践提供最基本的准则。只有将城市精神具体化为人们的实际行为准则,才能真正发挥其引领、激励、塑造等功能。

城市精神有其深刻的理念价值,要真正为人民群众认同、接受、践行,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进一步丰富其时代内涵,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生活化等,使之真正成为各级组织和全体市民的思想和行动中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具体来说,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如富强,民富国强是中华民族和各阶层人民的美好期盼,也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如和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等,构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因此,作为城市价值目标的城市精神,理应凸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同时,在社会层面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如公正,是国家、社会应有的价值追求,也是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要实现公正,一方面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关照社会弱势群体。另一方面要求努力营造一个公正的社会风气,在不同团体、不同族群之间公道处事、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高尚的城市精神。又如法治,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所指出的:“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国家长治久安。”[6]只有内含这些精神,才能在城市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在市民个人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它是社会公民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如诚信,强调了“诚”和“信”,“无诚不行”、“无信不立”,诚信是中华优秀的道德传统,也是一切行为主体立于世界、成于事业的基本要求。新时期,市民要进一步弘扬诚信精神,把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用诚信来规范家庭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努力建设诚信城市。又如友善,讲的是与人为友、与人为善、与己为友、与己为善,这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精神中理应凸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总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一步挖掘和提炼城市精神的时代内涵,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城市价值观构架,它能充分凝聚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为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添砖加瓦,也为城市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其次,城市精神的培育和践行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风气建设。一座城市的社会风气,无论是政风、民风、行风还是领导作风,都是该市城市精神的具体化。加强社会风气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培育城市精神的关键举措。城市精神的培育与践行有一个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互动问题。平等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不仅有利于城市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城市精神的延续。党群、干群之间理应在多边交流中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让城市精神不断得以弘扬。

再次,城市精神的培育和践行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要素。这是培育城市精神的有效手段。如利用博物馆、通过征集市歌、通过整理挖掘城市精神等激发市民对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如邀请城市里一些生产能手、道德模范做报告,用他们的事迹教育市民,爱岗敬业、奉献社会。还可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高扬主旋律,让市民了解自己所生活工作的这座城市是一座光荣的城市,充满希望的城市,增强每一个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城市精神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作基础。城市物质文化是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它体现了一定的价值追求,可以起到“化”人的作用。良好的城市制度文化能使城市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城市精神得以弘扬的制度保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资源和要素,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是培育和践行城市精神的实际举措,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

[1]方世南,田芝健.城市精神:城市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以苏州城市精神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列宁.列宁全集:第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杨鲜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4-10-29.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