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文本学语境中的“革命”概念

2015-03-26何火萍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阶级恩格斯马克思

摘要:革命概念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的重要范畴。革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分别是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另外,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还重点使用了“社会革命”这一概念。研究革命与社会革命的涵义及其互相关系是理解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革命包括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方面,革命概念、社会革命概念都是在广义上使用的概念,是同一个含义。社会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相对于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更具深刻性及影响的广泛性。另外,在革命、社会革命的手段上,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强调暴力革命的手段,而在后来也指出了和平改良的合法手段,但始终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权。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7-0005-05

作者简介:何火萍(1981—),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定位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首先是一位革命家”。马克思既是思想家又是革命家,这是对马克思的真实概括。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首先也是一个革命思想家。“革命”概念作为马克思革命思想中的基本范畴,国内外学界对此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已有研究都没有对革命及其相近的革命概念进行全面分析,还留有研究空间。本文以“革命”为中心,围绕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改良等关键词语,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为分析文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来探讨马克思恩格斯语境中的“革命”以及“社会革命”这两个基本范畴,分析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革命与改良之间的关系。

一、“革命”概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革命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范畴。然而,“革命”一词不是马克思的创造,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革命范畴。古代中国认为王者受命于天,把王者易姓,改朝换代称为革命。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家往往把革命概念同政权的更新联系起来,认为革命是以政权的根本变革为中心的社会大变动。 [1](p159)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阐述“革命”的?“革命”这一概念有何含义?

1.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考察“革命”。

马克思的“革命”概念包括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方面的内容。1844年7月,马克思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每一次革命都破坏旧社会,所以它是社会的;每一次革命都推翻旧政权,所以它具有政治性。”“一般的革命——推翻现政权和破坏旧关系——是政治行为。……社会主义需要这种政治行为,因为它需要消灭和破坏旧的东西。” [2](p488)马克思的这一概括,揭示了革命的内容包括“政治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革命的政治性质,即推翻旧政权和破坏旧关系;革命的社会性质,即破坏旧社会。如果不推翻旧政权,不是政治行为,就不成其为革命;那样“破坏旧关系”也谈不上。 [3](p47)但是如果只有政权的更替,而不破坏旧关系、不破坏旧社会,那就只能说是政治暴动、武装起义、改朝换代;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革命”。

一般认为,关于“革命”的概念,在马克思以前,人们往往把“革命”局限于政治领域,把“革命”理解成“政治革命”,即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一种所有制关系代替另一种所有制关系。但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马克思那里,“革命”不仅包括政治领域,还包括政治领域之外的整个社会领域的变革,因此,社会革命是“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所定义的革命包括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方面的内容。

2.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革命”。

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4](p75)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革命”即“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4](p307)而这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辩证法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又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5](p112)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完成了对哲学意义上的革命的科学规定,具有否定的含义,即否定现存事物。

二、“社会革命”概念

“革命”概念与“社会革命”概念是密切联系的,在前面分析“革命”概念时,已经提到了“社会革命”。社会革命,顾名思义,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那么,马克思是如何论述“社会革命”概念的?

马克思在著名的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表达了“社会革命”的观点:“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5](p31-32)这段话揭示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也是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的经典论述。

而对这段论述中“社会革命”的认识,国内学界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是,当生产力向前发展而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候,就要发生社会革命了。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讲道:“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表现为冲突的总和,表现为各个阶级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等等、政治斗争等等。” [6](p83-84)一般来说,交往形式实际指的是人们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可以称为物质利益关系、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因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时,就有可能发生“社会革命”。“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而变革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里必然表现为阶级斗争。” [7](p132)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表现为一个阶级用暴力推翻另一个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亦即政治革命。从这里的分析可以得出,社会革命就是指政治领域的革命,就是政治革命,就是先进阶级用革命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

另一种看法,更为强调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的经典论述的后面一句话“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因而,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革,也就是强调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革命不仅包括夺取政权的社会政治革命,而且还包括广泛的社会变革,即经济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革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笔者认为,在马恩那里,社会革命内涵并没有局限于对立阶级社会的政治革命的狭小范围之内,而是具有社会革命的广泛、普遍的属性。马恩语境中的“社会革命”既包括私有财产的革命、生产关系的革命,又包括生产方式的革命、社会实践的革命,他们是从广义上来指称社会革命概念的。

三、“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撇开革命的辩证法意义,革命、社会革命都是一种革命理论、政治理论。从这一角度来对照这两个概念,可以得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革命”与“社会革命”是同一个意思,都应从宽泛意义上来理解。

因而,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革命”具有的社会性,关系到生产关系,进而从生产关系归结到生产力的发展。而“革命”的政治性,关系到国家政权,关系到上层建筑。并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的经典表述里面,马克思是把“革命”的政治内容规定为解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把“革命”的社会经济内容规定为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并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看作“社会革命”的两项内容。

并且,恩格斯曾经明确地表示,社会革命等同于革命。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恩格斯同俄国民粹主义革命家特卡乔夫的论战中,提出社会革命与革命“这纯粹是同义反复。任何一次真正革命都是社会革命,因为它使新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并且让它有可能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 [8](p276)因此,在马恩那里,革命就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就是革命,二者是等同概念。

四、“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进而解放自己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有关革命、社会革命的论述非常之多,还提到了政治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等概念。我们进一步发掘革命、社会革命的含义,还需要把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进行比较,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1.从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来考察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时候认为社会革命即是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共产主义革命。马克思1851-1852年写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前面一处写到“19世纪的社会革命”,接着又写到“资产阶级革命,例如18世纪的革命,……相反,无产阶级革命,例如19世纪的革命”, [4](P588)对这两处论述可以进行简单的对照,前一句说“19世纪的革命是社会革命”,后一句说“19世纪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因此,在这里,马克思把“18世纪的革命”,例如法国大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革命”;把“19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称为“社会革命”。

1874-1875年马克思在批判巴枯宁认为社会革命的基础是意志的观点时写道:“彻底的社会革命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条件联系着的;这些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前提。因此,只有在工业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人民群众中至少占有重要地位的地方,社会革命才有可能。” [8](p288)在这里,马克思不仅说明了欧洲国家社会革命发生的经济条件,即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基础之上,而且告诉人们无产阶级革命就是社会革命。

同样地,恩格斯1895年的《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对他和马克思的革命思想进行反思:“我们关于1848 年2月在巴黎所宣布的‘社会’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和步骤的观念,带有回忆1789-1830年榜样的浓厚色彩,这是很自然和不可避免的。” [9](p509)从以上可以知道,在经典作家的革命思想中,社会革命等同于无产阶级革命。

那么,马克思是否认为以往的资产阶级革命就只是“政治革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现存社会制度被共产主义革命所推翻以及与这一革命具有同等意义的私有制的消灭”,“迄今为止的一切革命始终没有触动活动的性质,始终不过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这种活动,不过是在另一些人中间重新分配劳动,而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 [4](p89-90)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在过去,革命只是把权力从一个阶级转移到了另一个阶级的手中,只是把生产资料从一个阶级转移到了另一个阶级手中,都未触及根本弊端,即私有制及由私有制所引发的劳动分工。而对照前面对“革命”的政治性质(即政治革命)的分析,可以肯定马克思把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以往的革命划为“政治革命”。

美国政治思想史学者乔治·萨拜因提出,对马克思来说,唯物主义还具有一种伦理含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乃是经济的;相形之下,所有政治改革都是肤浅的,因为它并未触及不平等的根源;只有废除私有制,才能实现任何实质性的变革;而且通过这种变革,整个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也将立即得到变革。 [10](p450)因此,从社会主义革命比资产阶级革命更能维护大多数人——无产者的利益的角度来看,“社会革命”比“政治革命”深刻。

2.从不断革命思想来考察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

学界一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不断革命论”,即革命分为两个步骤,即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的下一步才是社会革命。

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第一次提出了“不断革命”思想。“民主派小资产者只不过希望实现了上述要求便赶快结束革命,而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全都消灭,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直到无产者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在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至少是发展到使那些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力集中到了无产者手中。”“对我们说来,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 [4](p368)而“改变私有制”、“掩盖阶级对立”、“改良现存社会”都不是彻底的革命,只是“政治革命”的范围;“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新社会”才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具有的内涵。因此,从“不断革命”思想来看,政治革命还不够,还必须根本改造全部社会,“社会革命”比“政治革命”更为深刻。

(三)从对整个社会影响的角度来考察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社会革命比政治革命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

恩格斯在1844年的《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论述到:“英国的革命是社会革命,因此比任何其他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有深远影响。人类知识和人类生活关系中的任何领域,哪怕是最生僻的领域,无不对社会革命发生作用,同时也无不在这一革命的影响下发生某些变化。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学的革命必定通向社会革命。” [4](p17)这里的“社会革命”要从广义上来理解,它具有特殊的意义,即“生产力的革命”。而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中,“生产力的革命”也是政治革命的社会经济条件、物质基础,“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取决于物质生产过程中的革命和进化。” [11](p280)

如上所述,恩格斯早在1844年就使用了“工业革命”的概念。他认为,18世纪是革命的世纪,虽然英国没有像欧洲大陆国家那样发生“整个旧世界被摧毁” [4](p17)的革命,但是英国在18世纪中叶以来经历了一场“比其他任何国家经历的变革意义更重大的变革” [4](p35),即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运动的动力” [4](p35),英国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兴起,并传播到所有其他的部门,从而发生整个工业的革命。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资本家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因此,恩格斯把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称为“社会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具体论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对于社会的变革力量,及工业革命的革命性后果。“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4](p275)

因此,从上述三个层面的分析,在经典作家那里,“社会革命”的内涵要比“政治革命”的更为根本,更为深刻,更为全面。

五、“革命”与“改良”的比较

长期以来的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思想中只有暴力革命的思想,没有改良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地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可以说,《共产党宣言》公开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暴力革命思想。1850年,他们又提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手段和策略,“工人应当极力将那些肯定不会采取革命手段而只会采取改良手段的民主派所提出的主张加以扩展,把这些主张变成对私有制的直接攻击。” [4](p374)具体来说,民主派小资产阶级采取的是改良的手段,例如增加工人工资,赎买铁路和工厂,暂时使工人生活大体过得去;无产阶级采取的是推翻现存制度的社会革命的方法,由国家没收生产资料,并最终消灭私有制。这些论断都主张实行暴力革命手段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特别是西方学者认为,1850-1852年是马克思恩格斯政治思想发生转变的时期,以这个时间节点为界,可以大致把他们的革命思想作一个区分。在此之前一阶段中,他们坚持的是暴力革命思想;在后一阶段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坚持革命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改良的思想,认为一些西方国家有可能用和平和合法斗争手段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包含社会改良的思想。笔者并不赞同这个观点,虽然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根据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发展的,并不是停滞不前的,他们在后来提到过和平的改良方法,但是从未放弃过暴力革命的思想。

恩格斯1847年在《共产主义原理》关于第18个问题的回答中说:“如果不立即利用民主作为手段实行进一步的、直接侵犯私有制和保护无产阶级生存的这种措施,那么,这种民主对于无产阶级就毫无用处。” [4](p239-240)在这里,恩格斯强调的是“直接改变私有制”,基本上排除了无产阶级利用社会改良方法进行斗争的可能。晚年,恩格斯在1895年提出德国工人对工人阶级事业作出了两个重大贡献,一个是社会主义政党最强有力、最守纪律并且增长最快,二是“他们给了世界各国同志一件新的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向他们表明了应该怎样使用普选权”。 [9](p516)但是,恩格斯同样在1895年说:“须知革命权总是唯一的真正‘历史权利’,——是所有现代国家一无例外都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唯一权利。” [9](p522)

第二国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罗莎·卢森堡曾经在《社会改良还是革命?》一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并不把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对立起来,社会改良是手段,社会革命是目的。“社会民主党认为,为了社会改良、为了在仍然是现存制度的基础上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为了实现各种民主设施而进行的日常的实际斗争,宁可说是引导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力求达到最终目的即掌握政权和废除雇佣制度的唯一道路。” [12](p1)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也曾说:“改革的概念,无疑是同革命的概念相对立的;……但是,这种对立不是绝对的,这条界线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可变动的,要善于在每一个具体场合确定这条界线。” [13](p168-169)列宁在晚年也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精确地正确地规定了改良同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取得胜利以前,改良是革命的阶级斗争的副产品。” [14](p250-251)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般地反对改良,认为社会改良也是社会革命的应有之义,但仍主张革命,强调革命、社会革命是根本变革的途径。

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革命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政治的以及社会的革命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且在他们看来,社会革命同样也包括政治革命以及其他各种社会性质的革命。革命与社会革命是同一个含义。社会革命比政治革命内涵更深刻,外延更大。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论既包含暴力革命思想,同时也包含和平改良思想,但暴力革命思想始终是第一位的。因此,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社会改良这几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又相互区别,是不可分割的。

猜你喜欢

阶级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