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内涵分析

2015-03-26秦丽萍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育人世界大学生

敬 坤,秦丽萍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思想借鉴。

“人必须是日常的,否则根本就不存在。”[1](p172)日常生活世界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几乎占据了20世纪哲学话题的全部,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在其晚年最早提出了“生活世界”的理论,对日常生活的原初性加以探讨,究其内涵大致与“日常生活世界”相当,这个日常生活的世界是在和科学世界相对照、相区分的诉求下来加以展开的。“现在特别要注意,在伽利略那里就已经开始用一种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的世界暗中替代那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世界。”[2](p218)他号召式地提出了日常生活世界的包容性、普遍性、被给予性和独立性,对于阐释和解读任何科学及其成就都有先在意义。因为,“为了阐明人的活动的这种获得物以及所有其他的获得物,无论如何必须首先考察具体的生活世界。并且是按照真正具体的普遍性来考察。借助这种具体的普遍性,生活世界现实地或像地平线那样地包含有人们为其共同生活的世界所获得的全部有效性层次。”[2](p218)如此看来,只有在生活世界中,人类才是真实而自由,丰满而有归宿的。并且胡塞尔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人类主体都平等地占有生活,生活世界中的生动交往都是独立主体间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之后的交往活动,这是人类平等和正义的基本起源。胡塞尔关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缜密思考和细致解读中,蕴含着丰富的开展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的线索、机会和资源。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采用了“工作”作为区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界碑:“我们在双重意义上使用‘工作’这一词语,一方面它指谓特定类型的活动,另一方面它指谓直接的类活动……工作的履行是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过程、工作活动则是类本质的对象化。”[3](p65)工作作为日常活动,是维持自身的,或者说是个体再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活动;而工作作为类活动,在再生产自己的同时再生产了社会和类,因为工作的成果不仅为自己所享用,也为他人和社会所享用。当然,阿格妮丝·赫勒自己也看到了用工作来区分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缺陷:“任何以这一定义为基础,把社会活动划分为‘工作’和‘非工作’都会使我们陷入混乱。”[3](p66)之所以使人陷入混乱,不是因为工作的两重性,而是因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本身的一体性。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赫勒这种划分方法的实践价值,她并不是为了将生活断然分为两个领域,而是为了让学界来关注和研究似乎被哲学和社会科学所遗忘的生活世界的日常部分。遵循着这一理念和思路,我们来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就更具研究的价值了。

继承了赫勒的衣钵,衣俊卿教授则是从人的生活领域纬度,将生活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他认为日常生活“总是同个体生命的延续即个体生存直接相关,它是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简称”。而与日常生活相对应的是非日常生活,它“总是同社会的整体或人的类存在相关,是旨在维持社会再生产或类的再生产的各类活动的总称”。[4](p191)从理论上讲,日常生活与个体人的生存相关,而非日常生活则与社会整体或类存在相关,两者的区分似乎是清晰的、明确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人类生活总体部分,它们则是相互交叉,有时甚至是重叠的。它们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我们的划分也就只是相对的。

列斐伏尔和卢卡奇,他们受到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巨大影响,虽然并没有给出日常生活的准确界定,但他通过大量直观的描述来反映日常生活的全貌:“日常生活是由重复组成的”,“这里任何东西都被计算着,因为任何东西都被数字化了:货币、分钟、米、公年、卡……;不仅物而且活生生的和有思维的人也是如此,因为存在着动物的和人的人口统计学,就像对物进行统计一样”。“日常生活是生计、衣服、家具、家人、邻居、环境……如果你愿意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5]这个基本描述也成为列斐伏尔开展现代社会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出发点,他告诉我们日常生活的特点是重复,去除了人的主观意识,其核心是可以量化的物质世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尤其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异化,主要是伴随着日常生活的重复得以实现的,“每个人的异化都是直接从他和他的日常生活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中产生出来的。”[6](p349)因而,人们在现代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失去自我,并被异化的浪潮所吞没,所以值得批判,而且必须批判,他郑重地将批判日常生活作为自己的研究使命,明确了展开日常生活批判的具体维度,即“通过对诸如家庭、婚姻、两性关系、劳动场所、文化娱乐活动、消费方式、社会交往等问题的研究,对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异化现象进行批判而进行的。”[7](p37)将广告泛滥、过度消费、城市扩张等这些现实的问题作为批判研究的对象,丰富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生活实践观,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的研究标的。

(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范畴。

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同样面临着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的划分矛盾,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让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浮出水面。作为大学生活的总体,我们并不能将两者截然对立进行人为地划分,它们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实际上是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载体,实现关乎大学生的整个类的德育发展和提高的远大目标,因而在此意义上,其具备将两者超越和交叉兼容的特性。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活动从手段到目的、从内容到形式都铺陈于这种日常生活的桎梏之中,而缺失了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信仰。强调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并不为日常生活所限制。虽然按照工作为标准划分日常生活颇有争议,但在强调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上有其独特的意义。在此,笔者借鉴赫勒的划分标准,将其应用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划分,笔者选择课堂学习活动作为大学生的工作,并以此为标准将大学生的生活划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集中研究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的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现象,并以此为对象开展管理,研究这种日常生活的育人的可能和功能。这种方法仍然有其不能摆脱的缺陷,但不失为研究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切面和维度。

由此,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范畴便得以明确了。其应当是人的日常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特定缩影,它具备日常生活的所有基本特征;同时其限定的空间范围是大学校园,时间延展是一个人的大学学习生涯,这两个时空象限的交集就是本文最核心的研究对象所赖以存在的载体。这是一种与大学学校生活相对应的有着共同的一套生存原则的受教育者自己的生活本身。它不同于宏观的社会生活,而应当是一种“社会化的学校日常生活”。我们在界定其概念内涵时,还有其独特创新概括之处。第一,大学生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划分标准是“课堂学习”。即接受形式上的课堂教育的生活是大学生的非日常生活,而剩余的时空活动则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两种生活形式共同组合成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此种划分不带有对课堂教育和学习的任何轻视,纯粹为了研究和叙述的便利。第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建设目标应当是一种有道德的正常生活,或者可以理解为我们尽量营造一种有道德的生活的氛围、摈除不道德的生活的影响来发挥其天然的育人功能,但我们同时也承认日常生活本身的现实缺陷,并非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放置于理想的真空世界当中。第三,按照大学生的生活轨迹,其日常生活应该同具体的时空条件下的活动相结合来研究。具体包括: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应当是发生在校园内、图书馆、会场、运动场、餐厅、宿舍这些空间场所留下的生活轨迹。因此,这些场所自然也就成为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特定载体。第四,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日常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同时要兼顾本文写作的目标要求即:研究对其进行管理所产生的育人功能。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界定为一种过渡阶段的日常生活,或称其为“准日常生活”。从外部形态来看,这是一种围绕“学习”这个核心,向外铺陈开来的生活形式,其得益于日常生活地位本身得到提高的时代潮流,必须坚持生活的开放性,保持与外界环境同步互动的生活类型。从内核的构成来看,这应是一种伴随人逐渐成长进步的上升式生活状态。

二、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内涵分析

(一)日常生活育人的原始功能。

“日常生活一开始就是作为人的基本的生长环境以及人在这种环境中的生长(生命活动)而被定义的。因此,日常生活先天地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教育。”[8](p280)当然这种教育也包含生活技能、智育、身体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也要遵循生活教育的基本原则,这促使我们在理解育人内涵时不能想当然的只看到道德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而将这项工作片面化了。我们只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生活教育的主要成分即社会性教育上,即使人成为“社会人”,形成人的品德教养等道德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并非无视其他育人内容的存在。对于大学生进行社会性教育的核心应当是道德教育,而教养本身应当是道德品质的基础,因此日常生活的德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日常生活管理就是在用心着力创造和培养这种环境,使其发挥优化功效。比较遗憾的是,这种日常生活的日常性在育人中的作用,一直被研究者所忽略,基本上处于德育研究领域之外。

从存在的理论前提下看,日常生活能育人是基于这种日常生活是一种有道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的前提之下的,而不道德的生活的确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但这种教育并不好,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这里不难看出,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功能的发挥首先决定于日常生活本身的道德质量。我们深知,现实当中即便是在大学校园也并不存在完全是有道德生活的真空状态。因而,如何让大学生过上有道德的生活、远离或是自觉抵制不道德的生活就是管理育人建构的前提基础。当然不道德的生活也并非是洪水猛兽,一无是处,它可以从反面起到震慑和惩戒的功能,督促大学生个体放弃过不道德生活的欲望。不难看出,日常生活育人的原始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正面发挥。

日常生活还是最终检验育人成果是否付诸实现的实践标准,无论哪种育人工作,要想最终发挥作用、对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实质性影响,并把教育的成果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稳定的组成部分,就必须通过个体的日常生活实践来检验完成,在日常生活中内化和反映。

(二)高校管理育人的基本理念。

高校管理与育人工作本就是一体的,育人工作需要将管理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管理的功能,并且在为管理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共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源泉。

管理育人是指高校的管理者围绕育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管理的途径,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管理育人本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管理育人是指学校通过管理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管理者和管理对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提高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法律素质的总和。广义的管理育人,其管理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学校的全部教职员工。狭义的管理育人则是指学校依据法律规定和规章制度,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德育渗透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法律等方面的教育活动的总和。管理育人的功能主要是育人功能、引导功能、保障功能。

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是其他各项育人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育人职能的有效发挥还可以充分完善管理工作本身,因为管理是否有效是需要通过管理对象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来检验的。所以,育人是高校管理的本质要求,管理育人能使管理的职能更完整地得到发挥。重视管理的育人内涵,可以促进管理者主动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积极更新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态度、采取新颖的管理方法、转变管理作风,用以提高管理质量。这就自然对管理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概念界定。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尤其是依据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在大学校园的基本时空环境下,通过预测、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反馈评价等职能手段,按照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规律,有效组织、调动和利用各种育人力量和相关要素,对涉及大学生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交往活动、体育活动、消费活动、自我休整活动进行管理,形成育人的合力、发挥整体优势,提高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内涵,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的过程。

通过实施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来实现育人是一种典型的凭借打造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软硬环境入手来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节奏,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道德品格、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实现个人的综合素质的进步和提升,是开展自外而内渗透教育的典型,完成由外化逐渐实现内化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作为礼文化的身体思维”[9](p33)的教育实践。育人资源开发的重心应明确放在大学生日常生活过程中的各个基本片段和模块的细化和考察之上。这是此项育人工作最基本的环境载体,管理手段也要坚守在这样的环境中施展功效,而不能有所偏颇。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应跳出常规管理育人的外延边界限制,在管理范围选择上不仅包括教育实践领域的管理活动,还应当包括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其他领域的管理活动;而在育人的内涵上,不单纯特指某些特定范畴的育人指标的达成,还关涉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同时不仅涵盖微观意义上管理活动直接作用于育人效果的方法和机制,也探讨宏观意义上管理文化和制度间接对育人工作的综合影响,不但汲取日常生活育人的原始功能的精华,也遵照管理育人的规律行事,以此来回应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多维性和高校管理育人的特殊性。

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的提出并不刻意于夸大强调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也不制造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的对立,只想将日常生活育人的本来面貌通过管理手段一一呈现出来,让被肢解的大学生的生活世界重新完整起来。这是我们探究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基本动因,也是指导未来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育人工作实践的金科玉律。

[1]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转引自仰海峰.列斐伏尔与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J].现代哲学,2003,(3).

[6]转引自孙伯睽.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陈学明,等.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斐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8]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9]张晓虎.身体现象学视野下的礼乐文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猜你喜欢

育人世界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