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5-03-24王威吴华雄胡珊孟新科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5期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因素

王威++吴华雄++胡珊++孟新科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方法 本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所有确诊ACS入院的23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15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组的H-FABP水平、cTnI水平、传统预测指标等。 结果 两组的H-FABP水平、cTnI水平、心功能Killip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和心功能Killip分级是ACS近期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5.987和2.956。 结论 H-FABP针对ACS短期内心血管危险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诊断患者病情并分析与预后判断的理想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2(b)-0039-03

Risk factor analysis 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ANG Wei WU Hua-xiong HU Shan MENG Xin-ke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in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Methods 233 patients with definite diagnosis of ACS 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and 156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were chosen as control group.Level of H-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cTnI and conventional predictive index in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H-FABP level,cTnI level and Killip classification of cardiac function i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wti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H-FABP and killip classification of cardiac function was recent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ACS respectively,and the relative risk degree was 5.987 and 2.95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H-FABP plays an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on short-term cardiovascular risk prediction and is an ideal index to diagnose and analyze the disease condition,and make judgment on prognosis,which is worthy of expansion in clinic.

[Key words] H-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Acute coronary syndrome;Risk factor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或破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从而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主要类型有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IM)、心源性猝死[1],ACS发病率高,且通常极凶险,死亡率较高,针对ACS高危患者,临床上传统预测指标常用的有:年龄、性别、收缩压>140 mm Hg、有无吸烟史、有无糖尿病史、心功能Killip分级等,均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但单独均不能准确判断与预测各种ACS患者的病情及预后[2]。近年来,肌钙蛋白I(cTnI)作为早期AMI诊断标志物,在研究者的拓展下,已成为ACS的一项敏感预测指标[2]。随后又有研究者发现,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相比cTnI更接近理想的心肌标志物[3],为了进一步证实H-FABP的预测作用,本实验针对H-FABP,联合cTnI与传统预测指标对ACS预测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从2012年1月~2014年6月所有确诊ACS入院的233例患者均纳入研究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29例,女104例,年龄41~79岁,平均(53.56±8.90)岁;另外将本院同时住院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6例纳入研究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7例,女79例,年龄43~78岁,平均(50.67±11.97)岁。入选标准为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患者,排除心力衰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心肿瘤、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严重外伤、72 h内死亡、研究资料不全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ACS患者在入院时即时抽静脉血,对照组患者于住院时每日清晨空腹抽血一次,所有血液标本均离心留取血清,超低温冰箱保存[4]。血清H-FABP的定量检测用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由Hycult Bitechnology提供。cTnI在西门子公司的Centaur系列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检测,试剂也用同家公司提供。

1.3 起始、失效事件

起始事件定义为入院6 h被确诊为ACS患者,失效事件定义为ACS患者随访30 d内发生心源性猝死、再发ACS、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并记录失效事件,其余记截尾。

1.4 观察指标

年龄、性别、收缩压>140 mm Hg、有无吸烟史、有无糖尿病史、心功能Killip分级、患者出院时结局(存活或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结果

两组的H-FABP水平、cTnI水平、心功能Killip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结果

2.2 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H-FABP(OR=5.987)和心功能Killip分级(OR=2.956)是ACS近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2)。

表2 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具有脂肪酸能力的细胞内低分子质量蛋白在1972年被证实存在。1985年,Glatz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在免疫学上H-FABP与存在于小肠以及肝脏内的FABP有所不同,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一步证明,H-FABP存在于心肌细胞胞质内[4,6-8]。早期对于ACS患者H-FABP的表达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心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的研究都比较少[9-10]。

研究显示,H-FABP存在于多种组织,最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是一种小分子量的蛋白,而在内皮屏障中的效应比较小,能在心肌细胞损伤的早期阶段释放入血。H-FABP在健康人群的血中含量较小,这就导致了在心肌损伤前后有一定变化,提高了临床早期的检测能力。同时H-FABP是一种新型的心肌坏死标志物,应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近几年在对ACS的诊断中多采用H-FABP,其可以尽早发现心肌损伤的情况。本文主要对H-FABP联合cTnI与传统预测指标对ACS预测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H-FABP水平和心功能分级有一定联系。AC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与H-FABP水平有一定的联系[11],cTnI和CK-MB的水平和心功能之间没有联系,可以看出H-FABP可以对ACS患者的心功能状态进行预测及判断[12-13]。

多因素分析可知,H-FABP是一个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ACS独立危险因素,另一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预测指标是心功能Killip分级[14],H-FABP相对危险系数最高,余指标如年龄、性别、收缩压>140 mm Hg、有无吸烟史、有无糖尿病史等对近期内ACS危险预测无统计学意义,该研究效果与国外研究[15]大致相符,但其研究中未探讨ACS中不同类型UAP与AIM的独立危险预测,故本研究对于各类型的ACS短期风险预测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H-FABP针对ACS短期内心血管危险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诊断患者病情并分析与预后判断的理想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大胜,陈东运,包宗明,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7):2642-2644.

[2] 陈章强,洪浪,王洪,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3):3731-3734.

[3] 陈晓园,彭鹏.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4):2253-2254.

[4] Bruins Slot MH,Reitsma JB,Rutten FH,et al.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Heart,2010,96(24):1957-1963.

[5] 李知娟.急诊冠脉搭桥术围术期IMA、H-FABP的变化[D].保定:河北大学,2013.

[6] 马文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钙蛋白T、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9):106-108.

[7] 黄宁生.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4):95-96.

[8] O′DonoghueM,de Lemos JA,Morrow DA,et al.Prpgnostic utility of heart-type fatty acid bining protein relative to cardiac troponin T on admission in the early hours of acute coronary ayndrome[J].Clin Chem,2005,51(8):1397-1404.

[9] 严晓瑾.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1):2782-2783.

[10] 邵庆凤.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策略[J].中国临床护理,2011,3(1):29-30.

[11] 王永荣,生钦钢,管学云,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3871-3873.

[12] 荆军.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6):865-866.

[13] 裴志强,吴从印,杨冰,等.LP-PLA2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分层及近期预后评估中的作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2):185-189.

[14] 李云鹏,吴新华.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80-182.

[15] LIN Tao,马依彤.心脏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4):594-597.

(收稿日期:2014-11-25 本文编辑:李亚聪)

猜你喜欢

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因素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用短期强化他汀治疗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芪参益气滴丸、双嘧达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与安全性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近期疗效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替格瑞洛导致房室传导阻滞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