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农民而建”
——浅析成都市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三农关怀”

2015-03-24郭艳荣张俊伟

四川建筑 2015年6期
关键词:综合体成都市规划

郭艳荣,张俊伟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1)

“为农民而建”
——浅析成都市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三农关怀”

郭艳荣,张俊伟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1)

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高潮,纷纷结合各地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地域特色等积极探索适宜的发展形式。新农村作为“就地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其规划建设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的同时却容易背离 “人的城镇化”本质,很难实现在村民就地“安居乐业”。成都市结合二、三圈层资源优势和地形特征,发展出“小组生”的“新农村综合体”形式,以期在产业发展、人文传承、生活便利等方面以“农民”为本,实现“三农关怀”。

新农村; “三农关怀”; 规划

1 问题引出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四川更是农业大省。截止201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增长至53.73%(国家统计局数据),农村人口仍几近半数。2012年成都新型城镇化率达60.2%,其中二圈层为49.8%,三圈层为34.3%,成都市二、三圈层各区(市)县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点地域,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与此对应,成都市提出了“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理念,意在打造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并融居住、景观、产业于一体的新农村空间环境。但由于四川盆地及其周边的高山峻岭围合,造就了成都市二、三圈层地形复杂多样,广大农村多分布零散、个体差异大等地理特征,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往往时间紧迫、建设任务重、土地政策研究不够完善、多重视前期物质形态规划而轻视产业规划及乡风文化引导等,使得新农村建设确实存在诸多“三农”相关问题。

1.1 产业滞后

产业规划是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核心内容,缺乏产业的新农村犹如无本之源,没有产业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无法实现村民富裕,村里的劳动力就无法在本村或附近乡镇就业,仍然选择城市务工,村里仍然只有老人和孩子,虽然建成后的新农村建筑形态统一、干净整齐,却由于缺乏产业支撑致使新农村成为“新一轮的空心村”。

1.2 千村一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后,各地新农村建设热情高涨,但各地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必要的村庄基础资料及上位规划指导,加上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规划编制前缺乏充分的实地调研,不注重保护地域建筑风貌特色和原有村庄布局形态肌理、盲目学习城市社区等,致使新农村建成后呈现村村像城镇、此村似彼村、千村一面的村庄风貌。

1.3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低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和村民生活水平,需要覆盖水、电、气、讯、路、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管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但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资金困难、新村建设时间紧迫等原因导致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往往“先让村民住进去”,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往往后期配建或配建不完整,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4 新农村人文要素缺失

传统村落文化是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的积淀,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一个个新农村的落成,传统村落文化却在一点一滴的丧失。比如新居整齐划一却失去了农民自建的一砖一瓦的生动性和可识别性、传统广场式公共空间——院坝空间是否在新农村规划布局中功能延续、有人情味的生产性空间——晾坝空间新农村户型设计是否恰当传承……新村建成的同时却遗失了历史,物质更新了的同时却丢失了文化,这样的“发展”和“进步”是可悲的。

2 新农村背景下成都市“三农”实践解读

2.1 新农村

新农村作为解决城乡二元体制下遗留的“三农”问题的主要载体, “就地城镇化”的主要战场,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综合体”,是成都市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创造性地提出 “城”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既强调具备新农村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的要素发展,又强调结合地域特点、聚居适度、环境优美等“乡”的特性,明确城乡发展的共性,也承认新农村由于禀赋和资源迥异从而产生的个体的差异性。

2.2 新型农业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深入,传统的小农经济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新型农业是以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等为重要元素的现代农业。成都市在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实践中依托成都市的地域辐射,坚持推动特色产业连片规模发展,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市场化、规模化,坚持产村融合,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基础和支撑。

2.3 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传统农民是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朴实的同时却封闭保守,很难融入当下市场经济环境,无法分得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杯羹。而新型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是能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合理运用农村资源优势、发展农村新型产业的农民。

3 成都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三农关怀”

在新农村建设中以人为本的背景前提下,“三农关怀”问题应该围绕农民为核心来进行体现。

3.1 合理定位 规模关怀

2003年成都市采用“三个集中”的方式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农民由散居跨越式集中居住,形成诸如农民在集中住上高楼及土地流转之后的就业问题、生产半径过大问题、川西林盘等特色居住空间缺失等问题。2012年成都市新农村建设在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提出“聚居适度”、“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规模定位理念。如在区位优势强、城镇化水平比较高、产业集中、基础设施覆盖度高的成都市温江区,根据其农民集中居住度较高的特点,则在“可建设300 户以上的聚居点”,新农村综合体采用比较集中的居住形式,此则“宜聚则聚”。而在成都市二、三圈层中的丘陵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涵养地、林盘资源比较好的地区等,则需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创新了“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即“一般规模控制在300户左右,组团宜控制在20~30户,组团间距至少控制在30 m”[5],此则“宜散则散”。

3.2 产村一体 就业关怀

新农村建设需要整合一定规模的人口和用地,形成一定规模,从而比较经济地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但也一定程度上隔断了农民与土地的联系、生产半径过大,并且部分村民的土地已经流转,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就地“乐业”。所以新村规划建设应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及相关产业为村民提供就业,实现“产村一体化”发展。

成都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尤其强调产业对于新农村综合体的支撑作用,《瞭望周刊》在对成都市新农村综合体的描述中引用了“没有产业支撑,新村就成了一次性的盆景”,非常恰当地说明了“产村一体”策略的重要性。如结合新农村自身优势形成旅游观光、有机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花卉苗圃等现代农业,作为村民的主要产业及就业方向。在成都市新农村综合体规划中农民与其就业地点的距离被限定为10分钟以保证新村农民就业与居住的便利性。在“产村一体”产业定位背景下,成都市农村地区不再是城市工业区的延伸区,而是结合本身优势资源集居住、产业、生态环境于一体的新农村。

3.3 产业联动 发展关怀

城镇化是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产物,以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就地城镇化”也同样必须建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新农村作为第一产业聚集地,其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第二、三产业的联动支持,在提高经济水平同时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进而使得新农村村民实现安居乐业。

成都市在新农村综合体产业定位上坚持“欣一、新二、兴三”的产业发展思路、“以旅助农”、“一三联动”等产业发展策略对农村资源进行功能拓展,“构建集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市场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格局”,为新农村综合体的产业联动发展提供导向。如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友庆村结合自身花卉苗木产业优势规划建设现代花卉设施园,集花卉苗木种植培育、休闲娱乐、会议办公、乡村旅游等多产业形式于一体;如成都市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基础上启动53.3 ha(800亩)的优质粮油和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并在田间、河畔、林间修建原生态的慢行通道,强化农业的观光功能,实现一三产业联动(图1~图4)。

图1 温江区和盛镇庆村花卉产业

图2 青杠树村油菜籽产业基地

图3 新都新繁镇高院村柚子园

图4 高院村绿道

3.4 新型社区 人文关怀

新型农村社区在新农村中担负村民的居住和生活,也传承着诸如敦亲睦邻、乡风民俗、建筑风貌、交往空间等农耕文明形成的传统农村文化。新型农村社区旨在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又不远离土地,可以沿袭传统习俗的生活环境。

成都市在新农村综合体在人文建设方面强调尊重原有的林盘、农田、水系等资源,注重保存历史建筑及传统街巷肌理,保留街口、院坝、晾坝、菜园等有人情味的交往及生产性空间,保留农村与城市的差别,使新型农村社区依然是留得住“乡愁”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如具有成都特色的“坝坝宴”、“坝坝舞”、“坝坝街”、“坝坝电影”等空间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布局中得以保留并方便村民操办红白喜事、交往闲谈、健身休闲、赶场等日常生活空间(图5~图8)。

图5 青杠树村坝坝筵

图6 青杠树村村头牌坊

图7 青杠树村“花龙门”牌坊

图8 郫县安龙村宅前屋后菜地

3.5 制度改革 政策关怀

在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农业和农村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取消农业税、加大农业补贴、健全农产品价格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国家政策措施,是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保障。

除此之外,成都市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在制度改革方面做了如下几点探索:

(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川西农村习惯于组团式散居,加以土地整理可以腾出很多的户与户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的闲散土地,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整理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可作为土地资本进入市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包括农村房屋所有权证、宅基地使用权证、农用地的承包经营权证、集体资产的股权证、林权证等,面积很明确,产权划定清晰。农民有了产权证相当于有了财产证明,就可以以此为资本参与投资入股,为下一步农民的就业与发展提供保障。

(3)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成都目前已基本形成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为参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村民解决后顾之忧。

3.6 “基础+公服” 配套关怀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与否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也决定着村民的现代生活水平。成都市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注重基础+公服的集成配套,同步规划实施,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成都市新农村综合体执行关于《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红皮书,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标准化建设提出了“1+21”的配套要求。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逐步实现新农村 “五化一配套”,即道路硬化、公共场所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社区洁化、环境美化、公共设施配套;配建排污管道或其他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农村垃圾处置体系等措施。

4 总结

新农村综合体是成都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创新形式,其以新型农民为核心,采取一系列“三农关怀”措施,通过基础设施、新型社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措施使新农村蓬勃健康发展,新型农业联动发展、新型农民安居乐业。

[1] 李先奎.四川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顾朝林,吴良镛.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8.

[3]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S].2014.

郭艳荣(1981~),女,硕士,讲师,从事城乡规划、建筑学专业教学与研究;张俊伟(1979~),男,硕士,工程师,从事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设计与研究。

TU982.29

A

[定稿日期]2015-07-27

猜你喜欢

综合体成都市规划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