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园的动线空间自然生长模式构建

2015-03-24

四川建筑 2015年6期
关键词:动线城市公园公园

崔 勇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山东青岛 266033)

城市公园的动线空间自然生长模式构建

崔 勇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山东青岛 266033)

现代的城市环境是人类和自然共同存在的空间,人类以“生活舒适”为目标而进行城市环境设计,由此应运而生的自然亲和的城市公园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能给城市空间设计带来示范效应。优秀的动线设计是空间设计成功的开始。文章通过对以往文献整理分析以及城市公园案例分析,提出城市公园动线空间自然生长模式,旨在为构建合理、舒适的服务于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提供相应依据,为今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城市公园; 动线空间; 自然生长模式

自20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在长久的开发过程中并不是以舒适的生活为目标而进行城市环境设计。在单一的重点发展经济政策下,导致城市各项功能失衡、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恶劣、各阶层矛盾激化,这就要求对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主导方向的模式提出新的改革方案,调整城市结构和转变城市主要功能迫在眉睫。在以人类“健康可持续生活”理念为中心的当今社会,人类的典型需求表现为自然(Naturally)和乐活(Lohas)。为适应这些改变,人们在城市适当的位置开始建造适宜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城市公园或广场等开放型空间,而城市公园的出现有效地弥补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缺失。从动线空间设计的角度上审视城市公园的设计,更好的引导人流流动,构建理想的城市公园生长模式是本文重点研究内容。

1 城市公园

1.1 城市公园的发展与概念演变

城市公园的发展是依托于城市的,普遍认为城市的产生,至少已经有5 000年的历史,然而城市公园却只有不到200年的历史。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 (Birkinhead Park),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诞生。美国纽约市于1856年建成了中央公园 (Central Park),坐落在曼哈顿中央商务区内,占地841 m2。此后,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城市公园研究与建设[1]。

城市公园是现代城市的旅游中心或标志物,可以满足居民休闲、娱乐、交往等日常行为活动,远离城市的喧闹,是追求田园式生活的重要途径。其最主要职能就是服务城市居民和前来旅行的人,因此在设计上就应该以人的感受为主要出发点,布局上坚持空间的综合性以及可持续性,从而达到聚集人群的作用。城市公园属于自然空间,与人为创造的封闭或半封闭的建筑空间不同,它提倡自由性和随意性。但是如果动线空间设计不合理的话,公园的功能分区就会非常混乱,导致人在复杂的环境里容易迷失方向,无法舒心的使用公共空间,以致公园会失去原有的活力。

1.2 我国城市公园研究特点

近年来,伴随着宜居城市的发展理念[2],我国相继开展城市公园相关理论研究。整理来看,已有的研究具有两大特点:第一,从研究的视角来看,研究多从自然科学的视角出发,研究的重点是城市公园与城市空间的关系,相比较从人文视角出发的城市公园研究相对较少,规划设计缺少需求出发的实例等;第二,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一般将绿地公园作为一种用地类型,研究其与城市其他地块之间的功能联系,而对公园自身的类型差异以及动线空间的生长模式,仍是缺乏足够研究与讨论[3]。于是,城市公园空间最本质的功能被忽略,城市居民对城市公园最原始的自然需求被淡化。

2 自然的导向

现代人在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中渴望慢下来,渴望回归自然,离开喧闹浮躁的社会。然而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种不现实的“梦”,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如果迁居到城郊或者乡下,生活方式就会产生巨大反差,很难适应。通过发展“城市型”公园,将其作为城市新发展区域,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生活需求。

城市公园重点表现出贴近自然的一面,是城市居民与自然沟通的桥梁,它依靠自然生长过程而存在,提供给人融于自然的感觉。在空间构成方面,自然形成的公园空间是由一个类似于点光源一样引导点开始,聚集周边居民形成生活中的一个交叉中心。城市公园的建设应该以自然为导向,通过调研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不依赖传统设计的直觉和经验的设计方法,让各类服务空间构成一个与公众生活相和谐“小自然”。利用自然生态学理论,前期先创造一个具有适应公众心理的公园环境,在路径选择上采用“顺水流动”的设计方法,是自然形成城市公园的前提条件。

3 动线空间的生长

人在空间中移动的点连接起来就形成动线,通过不同动线组织方式形成一个整体面域,在空间中动线起导向作用。动线设计包括人流、车流、物流的主、次路径以及水平、垂直的路线设计,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对于动态时空的结构骨架、节奏变化、层次体系进行整合的设计[4]。建筑设计中的“生长”概念来源于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从最基本的形态开始,遵循大自然的启示行事,从而使由内而生的形式结构能够显得自然且不被破坏。换句话说,由自然而然形成的动线空间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动线空间可以适应整个城市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下面根据城市公园适应性特点,提出三种主要的动线空间的理论生长模式(图1)。

(a)树状生长 (b)放射状生长 (c)回环状生长模式示意 模式示意 模式示意图1 动线空间的理论生长模式

3.1 树状生长模式

此类模式是通过一条主线分出若干条支线,它的优点是人们可以自行选择浏览路线,目的性较强。由公园入口广场作为生长点开始,依次延生出活动空间、休息空间、健身空间、交流空间、文化空间。这种自下而上的阶段性生长模式适合功能齐全的大型城市公园。

例如浙江省诸暨市公园(图2),通过统一的设计风格和自然元素将不同功能属性的场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主入口广场为出发点,向东引出假日烧烤区、露天剧场、主题植物园、沙滩以及遛狗园;向西引出儿童乐园、竹林、果园等。整个过程结合地形,顺势而建,营造出独特的田园意境。结合自然的生长模式,将山体景观很好的融入人工景观中,造就自然生态的景观脉络。根据人们的活动需要设计出功能各异的活动空间,通过入口广场景观、步道景观以及节点景观的有机结合,从而生成适应性的动线空间,将自然空间与人造空间层层相扣,让游客穿梭其中体验不同空间带来的不同乐趣(图3)。整个过程是自发产生的,生长模式是自然的。

图2 诸暨市公园总图

图3 诸暨市公园动线分析

3.2 放射状生长模式

凯文林奇认为:“某些集中点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其影响由此向外辐射,它们因此成为区域的象征,被称为核心”[5]。而放射状生长模式就是由内部核心向四周扩散,影响其空间布置的设计模式。它的核心区的重要性高于一般节点,表现出高度的内向性,越往内部吸引力越强。此类模式的优点是能够突出重点,有效聚集人群,适应于功能混合的公园。

例如浙江省金华市燕尾洲公园(图4),作为闹市中罕有的一片清新绿洲,在充分保留其自然野逸的景观形态,尽量避免人工构筑物进入场地破坏自然基底。结合原有的农田建设成为一个自然功能性景区,与对面的中国婺剧剧院形成对景,生成一个景观中心。这里包括水景观赏区、水上舞台和人工湿地,加上剧院形成一个人流聚集区,是兼具集散休闲和文娱汇演功能的重要景观节点。凭借安全、便捷的设计原则,构建交通网络,确保了湿地公园容易与外界联系,保障了场地内部便利的可达性。整个场地以剧院为中心,向外扩散生成一条主要的视轴以及两条视线通廊,从人迹罕至的野逸湿地到人流涌动的中心区,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图5)。

图4 金华市燕尾洲公园总图

图5 金华市燕尾洲公园动线分析

3.3 回环状生长模式

此类生长模式经常出现在中心区存在人力无法动摇或者因为其它客观情况不可控制事物,需要将公园的不同区域分散与各自的功能形态结合形成环状围绕中心区(比如古建、湖泊、中心商业区等)。回环式的设计可以将游客引向公园每片区域,自然性和随意性人流流动保证了公园每个部分都有可以存在价值,有效避免了游客走回头路,每次路过的景观都会保持新鲜感。

例如河南省商丘市日月湖公园,最大程度上遵循自然之道、地形之势,因地制宜的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论进行叠山之水,营造了完整的山水格局,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人的山水情节。公园以日月湖为中心,大面积的水岸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优美的休憩环境。四周环绕通达的飘带式步道将整个公园串联起来,一步一景的设计给人提供视觉上的导向作用。同时环绕的道路与公园周边区形成空间上的连接,为路过的人提供休闲空间,不入园内亦能够欣赏到园内动心的风光。通过精心组织的各类空间元素(生态岛、欢乐水岸、滨湖广场等),生长出一个生机盎然的蓝绿色生态区(图6)。

图6 商丘市日月湖公园动线分析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对城市公园的动线空间生长形成的视角,选取

三处城市公园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探索性的动线空间分析和验证性的空间功能分析,提出树状生长模式、放射状生长模式和回环状生长模式、三种主要的动线空间的理论生长模式。同时,分析总结出生长模式的益弊,分析表明:城市公园动线空间的生长模式与空间功能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每个依托于城市空间的公园都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但是类型不同的城市公园具有不同的主导功能,动线空间的生长模式随之不同。

基于以上分析,为构建合理、舒适的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城市公园,以游客需求出发,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着重分析空间功能对城市公园动线空间生长研究尤为重要。

[1] GobsterP H. Visions of nature: Conflict and compatibility in urban park restoration. Landscapeand UrbanPlanning,2001, 56(1): 35-51.

[2] 张文忠.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R].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3.

[3] 陶晓丽,陈明星,张文忠,等. 城市公园的类型划分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分析——以北京市城市公园为例 [J]. 地理研究, 2013(10):1964-1976.

[4] 彭芳. 浅析商业空间人流动线设计[J]. 中外建筑, 2012(12):95-97.

[5] 赵景伟,岳艳,祁丽艳 . 城市设计[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182.

崔勇(1970~),男,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TU986.2

A

[定稿日期]2015-07-29

猜你喜欢

动线城市公园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机械领域专利文献翻译中的语言“动线”探究
在公园里玩
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参观动线设计研究
你的动线在哪里?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