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射洪文化产业园概念规划》的两点认识

2015-03-24宁怡旻于儒海

四川建筑 2015年6期
关键词:射洪坡地产业园

宁怡旻, 于儒海, 张 刚

(1.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2.成都天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基于《射洪文化产业园概念规划》的两点认识

宁怡旻1, 于儒海1, 张 刚2

(1.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2.成都天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射洪县文化产业园概念规划面临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如何塑造城市谷地立体景观和如何形成浓厚的文化产业氛围。通过规划,我们将生态环境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些认识。

生态; 立体景观; 文化产业

1 项目解读

1.1 基地认知

射洪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城市。正所谓山水唐城,诗酒之乡,子昂故里,目连孝彰。这里的人们欣然享受着涉猎广泛,革故鼎新的文化争鸣。

射洪文化产业园基地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工作重心。这是一个离旧城中心约1 km,高差近30 m,两侧高、中间低的城市谷地,具有射洪“低丘浅谷”的地势缩影。两条水系(武安河、前锋渠)自北向南,两侧为坡地台地,生态良好(图1)。文化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位于规划区东南角,略显沉暮,另有香火旺地的广寒寺一处(图2)。西侧临省道满布现状住宅,剩余用地也有开发意向。整个规划区面积约44 hm2。由此,我们得到设计的关键点:如何在复杂的地形地貌与项目环境中引导文化产业园的设计。

图1 射洪文化产业园地形模拟

图2 射洪文化产业园现状平面

1.2 文化产业园

关于文化产业园,我们从国内外的定义中提炼出“空间集聚、组织完善、功能混合”三大特点。而传统产业文化园中“文化与旅游融合”、“针对城市文化及自然遗留进行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的升级”等三种模式也将作为借鉴。在射洪文化产业园规划中,我们提出规划区应成为集合文化繁荣与生态景观的双优福地,共建人、自然、文化相互依存又相互开放的文化产业园项目。如此,也肯定了当地政府对该区域的发展雄心。

2 塑造城市坡谷立体景观

城市坡谷立体景观的塑造理论和方法十分丰富,本文旨在提炼塑造坡谷景观行之有效的做法,故分析重点将放在坡谷空间。我们结合射洪文化产业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通过水系、植被、活动和交通四大核心要素塑造景观。

2.1 水系

坡谷地形中的水系借助地势可形成流动性强、立体分层的特征。基于此,我们可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立体水景营造:

(1)水体借助地形高差分层,形成局部跌水的立体景观。通常,自然风景区中的山间溪流之所以引人驻足,便在于其灵动的流线与丰富的层次。本次设计对现状水系进行梳理,运用“整体分段,局部自由”的手法,将沿谷地自北向南流动的主要水体——武安河进行设计。“整体分段”即根据地形现状和设计需求,划定水系的立体景观区;“局部自由”是指在立体景观区内,可根据景观条件与期望效果,采用单层、多层台阶式跌水等具体手法(图3)。

图3 跌水景观意向

(2)在水塘与河流交接处设置立体水景。水塘本身也可形成分级景观(图4)。前一条手法更多用于线性水体,而在点、线、面等形式的水体交汇处,亦可形成立体景观。本次设计就运用现状凹地水塘,结合蓄水、分流等功能,在与武安河这一线性水体交汇处进行景观营造。最终形成了包括武安河及沿武安河不同高程布置的点状及面状水体系统(图5),并采取合适的手法形成各具特色的立体水景。

图4 点状、面状水体的分层景观

图5 立体水景划分

2.2 植被

遵循景观成型的自然规律,用“坡地植栽三段法”进行设计。

在自然环境中,坡底植被丰富,常以常绿阔叶植物和乔木为主;坡中通常以中小型灌木和小乔木为主;坡顶常以灌木和铺地植物为主。植被在坡地环境中,生长特征随着坡度的变化而增强或减弱。坡度越陡,变化越明显;坡度平缓时,几乎没有太多变化;过陡的坡则不能生长植物。

在坡地环境中,植物构成的空间有它典型的特征:

(1)开敞空间。仅用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多位于坡顶和山脊端点处。

(2)半封闭空间。其空间一面或多面受到较高地形或植物的封闭,限制了视线的穿透。其开敞方向指向封闭性较差的一面,此空间既需要一定的隐秘性,又提出了视线通透的要求。在坡地环境中,坡中的位置提供形成半开敞空间的可能。

(3)覆盖空间。利用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构成顶部覆盖的空间。该空间的覆盖高度使人形成明显的闭合空间感觉,同时,若在覆盖面之上进行观景,则会感受到强烈的垂直尺度的空间纵深感。此外,还有类似于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树冠遮荫而成的隧道式覆盖空间,若将其局部运用于谷底水体两侧,则会大大增强水体的前进感。

由此,对应上述“坡地植栽三段法”的植被特征可知,坡底以覆盖空间为主,坡中以半封闭空间为主,坡顶则主要为开敞植被空间(图6)。

图6 坡地植被分布

2.3 活动空间

空间组织与人的活动具有密切关系。在坡地地形中,大面积完整的活动空间相对稀缺,在设计时必须利用有效手法,在不破坏坡地自然景观和整体形象的基础上,使空间利用最大化。

本文介绍两点做法:(1)应根据地形条件、空间功能与使用性质,划分活动空间大小。(2)主要活动空间作为布局中心,再通过路径和视线联系其它中小空间。

在设置坡地活动时,需考虑其空间组合形式。由于活动对空间大小和范围要求的不同,在安排空间划分与组合时,宜将最主要的功能空间作为布局中心,这些空间活动密集、人流量大,通常位于场地较平坦的区域或是凹地形处。其次,再利用路径和视线联系周围其它中小型空间,对整个活动空间体系主次分明、形成对比、疏密相间(图7)。若坡地空间受地形限制过大,无法满足这一规则,则可在尊重原空间的基础上,对地形进行一定改造。

图7 坡地活动空间示意

本次设计中,我们充分尊重现状地形,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在最小干扰的前提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并且层次丰富的活动空间体系(图8)。

图8 射洪文化产业园坡地活动空间

2.4 交通

交通方面应遵循的原则是:利用地形引导交通走向,选择最合理的路径。具体做法包括两点:机动车道尽量沿等高线设置(图9),串联各区域,并通向重要出入口;步行系统运用多种方式,解决游憩观景和垂直交通联系。

图9 机动车路径选择沿等高线设置

本次设计遵循上述原则,采取机动车道、滨水栈道、垂直联系步道三种形式,将本项目中水系、植被、活动空间等立体景观要素串接,形成复合型、立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图10)。

3 形成浓厚的文化产业氛围

对于本项目,应通过有效策略处理好现有文化项目和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3.1 形成聚集性的文化场所

文化场所的成功之处在于产生聚集效应。纽约洛克菲勒广场便是体现文化场所聚集效应的先驱,它通过让人“观看-吸引-参与”的过程,成为纽约城市文化标志性的活动场所。其“方便到达,高度参与,环境优美”的设计经验告诉我们,在设计文化场所时应尽量为人们提供放松型、积极参与和被动参与的活动空间。这些都是加强公共生活、体现城市文化性的要点,是文化策略反映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组成内容。故而在本次设计中,我们用以下方式形成文化场所:(1)结合入口设置广场,与城市紧密衔接;(2)结合文化馆、休闲街区等文化设施,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场所;(3)结合特色自然环境形成具有集聚效应的人性化场所。

图10 射洪文化产业园的交通组织

3.2 文化设施并不独立设置

文化设施结合休闲街区、景观区等进行联合开发,形成功能混合的文化场所,使现代文化建筑和商业集市、市民日常活动、文化活动紧密联系,不给新兴文化建筑带来孤立感。布局结构上明确分区,塑造强烈的空间方位感,植入多元的建筑类型,使其具有良好的空间品质和特殊文化。通常文化区的建造不但有大型文化项目,也有大量小尺度的文化商业街区。这种综合性的城市改造回应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文化的需求。

3.3 文化设施之间紧密连接,形成连续性活动

伦敦泰晤士河边的休闲走廊,拥有多个交通体系,通过上下空间的串联,形成连续的参观界面。我们将连接理论用于设计中,运用视线连接形成通廊、交通连接形成通道两种方式,通过焦点呼应,形成重要的凉帽山—文化产业园—旧城中心视线廊道(图11)。通过设施串联和路径设计,形成生态轴、文化轴两条休闲带。同时,利用栈道、平台等元素深入整个园区,凸显丘坡地区多维的交通体系和生态绿色的休闲环境。

图11 打通视线廊道

3.4 将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相结合

历史建筑或街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市民日常休 闲娱乐。因此,需要有选择性的引入文化性开发项目,将文化娱乐、信息展示、旧建筑周边环境治理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相结合,既可丰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文化内涵,又可提高城市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有地域性和可识别性的城市文化空间体系。同时,通过有选择地对旧建筑进行修复或内部改造,发展商务、文化和休闲娱乐等服务型功能,形成主题突出的特色商业街,既可丰富城市商业空间的类型,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多样选择性,又使老建筑的功能和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和延伸。

4 结束语

射洪文化产业园为如何在复杂的地形地貌与项目环境中引导文化产业园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探索机会。本次设计选取了水系、植被、活动空间、交通等四项核心要素作为立体景观的塑造要点,并通过四大策略以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于同类型城市设计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1] 乔峰.成都生态自然观视野下的河洛文化产业园规划设计[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1(8).

[2] 罗永泰,王连成.天津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研究[J].城市经济,2012(1).

[3] 徐仁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1).

[4] 余鹏.山地城市公园绿地坡地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5.

[5] 段维维.山地城市滨水带复合型立体景观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D].重庆大学,2008.

宁怡旻(1985~),女,城市规划专业硕士,工程师;于儒海(1985~),男,城市规划专业硕士,工程师;张刚(1985~),男,城市规划专业学士,工程师。

TU984.181

A

[定稿日期]2015-08-25

猜你喜欢

射洪坡地产业园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射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五力”齐发 拓宽就业扶贫路
射洪市:保居民就业 稳发展大局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硅化木保护保育方法探讨与实践——以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射洪农商银行 成都宣讲“创富升级”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幸福我一辈子
长期施用化肥对黄土丘陵区坡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