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3-23刘悦明

关键词: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刘悦明, 罗 燕, 厉 丽, 葛 徽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悦明,罗燕,厉丽,葛徽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重塑我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其内涵的解读远不止表面的解释,而是可以进行纵横立体式的阐释。文章试图从中国传统根源性文化进行深度解读,认为:(1) 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道家、儒家和法家的思想;(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辩证关系体现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3) 每个层面折射出中国优良传统个人修养观、社会平等观和国家和谐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折射;阐释

刘悦明,罗燕,厉丽,等.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4):359-361.

Liu Yue-ming,Luo Yan,Li Li,et al.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socialism core values: in ter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34(4):359-361.

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上阐释了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思想源泉[1]。所以要读懂这24个字的丰富内涵,有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尤其是根源性的文化传统视角进行阐释。基于此,本论文试图从中华民族的个人价值取向、家庭内涵、社会关系、世界观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1内省式个人修养

如果说用对大同世界的构想和占卜巫术来应对超自然的力量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原始意识形态的话,殷、商、周对“天”、“帝”的敬畏以及以此确立的“礼”的社会秩序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萌芽,而奠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是春秋时期的儒家、道家和法家文化。

儒家思想崇尚个人的修养,注重“礼”对个人的约束以及用“礼”来构建社会秩序,没有这套礼仪,个人的道德无从寄寓和表现,社会的秩序也无法得到确认和遵守。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则是界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爱的关系,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要求人们内心深处拥有一种对人的平等与亲切之情。“礼、仁”的观念直接彰显出当时社会秩序中的“尊重”和“挚爱”。 遵从这一价值标准必然形成“友善、诚信、自由、平等、文明、和谐”的个人、社会、国家的存在模式。

道家关注宇宙的基本法则,探索人的内在精神超越和自由境界。《释文·果童》总结道家“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老子·二十五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思想产生的动机和背景乃是道家学派因为对于当时社会的“无序”以及对社会、理性、文化的失望和恐惧而注意到了个体生命的价值。他们希望人类回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2]127。从这个视角上说,“法”的思想不是指用规章制度来约束人,而是倡导人的认知世界的方式、改善社会的行为、维持社会的秩序需要遵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一般规律。

法家思想建立在荀子人性恶的基础之上,《荀子·性恶》开篇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因为人性种种表现都流露出本性,“好恶喜怒哀乐、人生而好利”。如果纯粹依赖儒家所倡导的内省和修身,并非所有理性都能遏制人性恶的一面,所以需要规范人的行为节制人的欲望,“法”的思想就这样形成了。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强调修身,本身就说明了存在着很多不修身的现象,使得修身成为社会和谐公平的需求。从“礼”到“法”是当时关于社会秩序重建的思路和自然延伸,自觉的“礼”不足以惩戒人心,整顿社会秩序,就自然要用强制性的“法”[2]169。两者辩证统一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24个字的核心价值来看,“诚信、友善”是个体对他人的个人期待作为儒家文化修身的标尺,“诚信、友善”得到社会所有个体的坚持和恪守必然会推进“爱国和敬业”的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则是个体对于社会的期待,依据道家的观点,自由不仅指人身的自由,还包括对精神追求的自由;“平等”和“公正”不仅仅指物质上、法律上的平等,还包括理念、精神上的平等。这几个价值观念的实施,除了个人修身的儒家思想和抵制物欲的道家思想之外,法家的约束限制思想也很重要,它确保前面三个价值的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则是作为个体的人对国家层面的期待,这个期待的实现取决于前两者的期待:个人的修养提升了能够实现相互之间的诚信友善,进而促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国家也就自然而然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亲情型家庭概念

对于祖先的重视和对于子嗣的关注,是传统中国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甚至成为中国思想在价值判断上的一个来源[2]24。周代礼制的核心,是确立血缘与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由这种同一的秩序来建立社会的秩序。换句话说,就是以父子、长子关系为纵轴、夫妇关系为横轴、兄弟关系为辅线,来划定血缘亲疏远近次第的“家”,和以君臣关系为主轴、君主与姻亲诸侯关系为横轴,君主与领属卿大夫的关系为辅线,以确定身份等级上限的“国”重叠起来[2]35。中国历来就重视家庭的秩序,长幼有序,长辈要给晚辈做垂范,晚辈要聆听长辈的教诲。这一思想逐步巩固了家庭核心的社会范式。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以至于家规国法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体现出今天的法制精神。在国家社会层面,人们除了构建和谐和礼仪之邦外,还要推崇法治。也正是基于此,中国的传统国家社会观念都折射出很强的家庭内涵,“国家”意味着“国”即是家,“家”折射出“国”。《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于是,国家的“和谐”必须首先是家庭的和谐,国家的“富强”必须首先是广大家庭的富裕。

中国传统文化以家为核心,家在个人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家庭成员各自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中国传统中有着“父母在,不远行”的家庭观念,热爱家庭成员并承担维护家庭稳定是所有成员的义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弟手足”彰显出家庭责任标准。这种家庭责任标准包含了个人的“友善、诚信”,并由此推进到家族观念,形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人都依据家庭角色定位自己的社会坐标,共同维护社会秩序,促成“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格局。国家的概念也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家、族、社会、国家在传统文化上形成一脉相承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线。

3一体型人与自然

很早以来,中国人就已经开始有了宇宙是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的看法,“天、地、人”之间有一种深刻而且神秘的互动关系,不仅天文学意义上的“天”与地理学意义上的“地”以及生理学意义上的“人”乃至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可以互相影响,且三者在精神上是互相贯通的,在现象上互相彰显的,在事实上彼此感应的[2]74。“和合”思想表明中国人的世界认知观,对于和谐这个概念,中国文化有着和任何别的文化所不同的诠释。和谐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3,4],中国文化强调人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鸟一兽,都具有人的灵气。人对于自由的认知也来自于对自然的思考,认为自由并不只是人身体自由,个人精神的自由,还包括自然的自由,人不能以牺牲自然自由来获取自身的自由。庄子主张人没有绝对的自由,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即是实现自由的途径[5]。对于生命的敬畏是中国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所倡导的价值之一,劝人向善,不仅是对人本身,还对自然界的一切,道家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儒家的“与人为善,善莫大焉”等,都是对“善”的最精辟概括。同样,关于“和谐”也包括任何自然的和谐。总之,中国古人眼中的和谐社会,是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三个层面的和谐社会[6]。

天人合一的和合文化将人、社会、国家纳入更大范围的宇宙中思考,从宇宙万物中诠释人的世界基本规律。国家层面的“和谐”,社会层面的“平等”以及个人层面的“友善”无不折射出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4谦让型社会关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百行孝为先。这是中国社会个人的修养标准。从这里出发,中国古代人际关系从个人内省式开始,这样的出发点必然促成相互谦让的人际关系。由此中国逐步发展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仁者爱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无信不立”的做人准则,“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处事原则。这样的社会关系一直恪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点。谦让的价值观规范着人的言行,自然能够促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进而建成“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人之所以要修身,就是为了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能够感化他人,能够有用于社会和国家。这促成了谦让型社会关系的形成,也形成了他向性价值观念导向,即言行举止的判断标准主要参考他人的认可度。这使得“和谐型、友善型”的国家、社会、家庭模式得以成为可能并成为个体争取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都反映出“温良恭俭让”的谦让文化精髓。

5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基础上提出来的,兼顾了道德的崇尚和法制的精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24个字所折射的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包括内省式个人修养、亲情型家庭概念、一体型人与自然关系以及谦让型社会模式。理解这些文化精髓对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内国际宣传。

[参考文献]

[1] 曹伟琴.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守护和创新[J]. 实践研究,2014(12):108-111.

[2]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 傅思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消除分配不公[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2-36.

[4] 章国平,徐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7-40.

[5] 房广顺, 张宏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探析[J]. 理论探讨, 2015(1):31-34.

[6] 王秋雷.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5(3):1-3.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Socialism Core Values: in Ter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IU Yue-ming,LUO Yan,LI Li,GE Hui

(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Abstract:The Socialism Core Values proposed by Chinese government plays and will keep playing important roles in today’s China, cultivating the young people’s value system. Yet the interpretation should go beyond the wording level.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the interpreta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re-interpret the Chinese Socialism Core Values (CSCV) in terms of the culture rooted from the Confucius, Taoism, and Xunzi. We find out that: i) the CSCV are rooted in the above three value systems; ii) the CSCV is a heritage of the three traditional value systems; and iii) each level of CSCV manifests the ancient pers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value systems.

Key Words:Chinese Socialism Core Values; traditional culture; manifestation; interpretation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12(2015)04-0359-03

作者简介:刘悦明(1971—),男,江西吉安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基金项目:东华理工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资助”。

收稿日期:2015-07-02

猜你喜欢

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中韩世界遗产地(点)解读及其实践对比研究
论登慈恩寺塔诗阐释的演变
论“鲁迅阐释”的态度与方法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