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热敷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疗效观察

2015-03-22曹胭莉韩祖成

陕西中医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风病痉挛中风

曹胭莉 韩祖成

西安高压开关厂职工医院(西安710068)

中药热敷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临床疗效观察

曹胭莉韩祖成△

西安高压开关厂职工医院(西安710068)

目的:观察中药热敷在中风病恢复期患者肢体痉挛方面的疗效。方法:将64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以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敷治疗。采用改良Ashorth量表、综合痉挛量表、痉挛频率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作出评价。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偏瘫侧肢体痉挛改良Ashorth量表、综合痉挛量表、痉挛频率量表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热敷能改善中风患者肢体痉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风后肢体痉挛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80%~90%的中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痉挛[1],影响肢体的功能锻炼,有的患者中风后肢体痉挛频繁发作,影响患者夜间休息,长期睡眠障碍又会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影响患者康复,加重痉挛的程度,长期如此,肌肉强直、僵硬伴有疼痛,甚至形成骨化性肌炎,降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治疗中风后患者肢体痉挛对于提高康复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为重要。我科注重发挥中医药优势,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加康复治疗加中药热敷综合方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入我科的64例中风病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中医标准及《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的西医标准;经改良Ashorth量表评定偏瘫侧肢体痉挛程度为肌张力Ⅰ+级以上Ⅳ级以下且伴有相应肢体疼痛的患者;病程<1年;年龄<70岁。符合上述标准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8.20±10.36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17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24±13.32岁;脑出血21例,脑梗死11例。纳入样本64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均衡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加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热敷治疗。将中药热敷包(热敷包主要中药组成僵蚕、赤芍各20g,伸筋草、桂枝、葛根、木瓜各15g,红花、泽泻、茯苓皮各12g,桑地龙10g,生甘草8g放入锅中,加水约800mL,浸泡半小时后武火煮沸,文火续煮20 min,温度适宜时,用热毛巾将热敷包包裹,毛巾稍湿润不滴水为宜,热敷包敷在患侧肢体上,保留30min,毛巾若干时继续浸渍药液湿热敷。每日热敷2次,早、晚各1次,30 d为1疗程。

疗效标准①改良Ashorth量表(MAS)[2]:采用0至5级评分法:0级评0分,依次类推,5级评5分,评分越高说明痉挛越严重,表明肢体僵硬、强直。在治疗前后,对中风病患者患肢体痉挛程度进行评分。所有评定工作均由同一医师进行,每次痉挛程度的测定做5次,取平均值。②综合痉挛量表(CSS):其内容包括3个方面即腱反射、肌张力及阵挛,结果判断:0~7分为无痉挛,8~9分为轻度痉挛,10~12分为中度痉挛,13~16分为重度痉挛。③痉挛频率量表[3]:每天痉挛频率量表,一般由患者自己或陪人记录每小时或每天发生的痉挛次数:0级:无痉挛,1级:极少或1次痉挛,2级:1~5次痉挛,3级:5~9次痉挛,4级:10次以上或持续性收缩。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3]:采用Barthel 氏(MBI)指数法[4],根据治疗前后评分情况判定疗效。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4种量表统计学评分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4种量表统计学评分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讨论中风后肢体痉挛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研究表明可能与下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强、牵伸刺激诱发的运动神经元突触兴奋性增强、抑制性突触的输入降低、脊髓上兴奋性改变等相关。西医以现代康复、肌松剂、镇静安眠药物、肉毒素及手术治疗为主,均因为副作用明显患者不能耐受或医疗成本太高,不能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痉挛属于中医学痉证范畴,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多因中风后脏腑失调、气血亏虚、加之风寒湿热侵袭,痰阻血瘀而筋脉失养拘急,久则肢体僵硬强直,影响正常活动,甚至造成残疾,治疗原则是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中医治疗以中药内服、针灸、手法推拿为主,我们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康复治疗+中药热敷综合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利用中药热敷包外敷治疗,它具有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温热效应的物理治疗双重作用。中药组方中僵蚕咸、辛,归肝、肺、胃经,能祛风定惊,化痰散结;赤芍,归肝经,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二药为君药,能使痉挛的肢体松软,为中药热敷包的主药;伸筋草、桂枝温通经脉、葛根温阳通督,通利关节、地龙、红花祛淤生新、行气活血,促进痉挛恢复,以上均为臣药,辅助加强君药的治疗作用;木瓜、泽泻、茯苓皮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为佐药,再加甘草为使药调和药性,全方共奏疏经通络止痛之效。现代研究表明,中药热敷是药物功效与温热效应协同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热敷配合现代基础治疗,能改善卒中后肢体痉挛,提高中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1]胡昔全.痉挛的评定和综合性治疗[J].国外物理医学与康复学,2013,21(2):67-68.

[2]郭铁成.改良Ashorth量表用于痉挛评定的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906-909.

[3]张皓.卒中常用康复评定量表简介.[J].中国卒中杂志,2007,2(10):842-846.

(收稿2015-03-09;修回2015-04-08)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 710003)

中风/并发症肢体痉挛/中西医结合疗法

R743.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0.040

猜你喜欢

中风病痉挛中风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