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及完善

2015-03-21许雪垠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居民农民社区

许雪垠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及完善

许雪垠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

本文首先探讨了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管理、服务、保障等六方面特点,继而指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对就业无保障、养老无保障、后代生活无着落等方面的担忧,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讨了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完善需要从经济建设、组织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立法、社区文化教育建设等多个方面展开。

新农村社区;服务;农民素质

武汉市蔡甸区某社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布局合理,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环境优美,自然山景、景观小桥、潺潺流水将小区连成一片,人们安居乐业,呈现一幅和谐景象。

1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

1.1 规划高起点

本着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招商形象的宗旨,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了便民服务大厅、监控室、健身室、图书室、爱心超纳凉取暖点等功能室。纳凉取暖点配备空调、电视、棋牌等设施供来此纳凉取暖的居民使用。社区完善的配套和贴心的服务,真正让居民感受到“生产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

1.2 管理全方位

为了保障入住居民的安全,在社区内实施技防人防的无缝对接,配备了专职安保人员,全天候、全方位的巡查社区;配备了专职的保洁人员全天候进行清洁维护;配备了房屋维修队及时解决居民住房问题。

该社区的现状是边建设、边入住、边管理,因而管理难度很大。为了规范社区管理,社区建立健全的各项工作制度,明确了社区工作人员各自的职责,实行了工作与工资、绩效挂钩。今年在街工委、办事处的支持下,社区建立了住户信息查询录入系统。

为了让居民拥有一个环境优美、整洁的居住环境,社区保洁人员每天进行两次垃圾清扫清运,每个片区都有专人负责捡拾杂物。绿化人员负责社区内的花木修剪管理;保安人员巡查社区的装修垃圾,督促正在装修的居民及时清运装修垃圾。社区安排专人每星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拍照取证,当事人按规定扣除绩效工资,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进行奖励。通过保洁、绿化人员的辛劳工作,社区环境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

1.3 服务创先进

计生、医疗、劳动、社会保障、党建物业服务等相关手续均可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办理。工作人员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2014年社区在认真完成街工委、办事处交办的各项工作的同时,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维修方面:截止到目前为止,社区维修队为居民维修房屋200余起,维修路灯、电梯灯、楼梯灯100余起;为了使服务内容更丰富,在团区委、团工委的支持下,社区开办了为期42天的暑期托管班。社区青少年参与1200人次,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武汉电视台、蔡甸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为此作了专题报道;暑期社区的纳凉点开放三个多月,每天前来纳凉居民50多人,在高温期间,社区工作人员还为他们提供降温饮品;居家养老“一键通”工作稳步推进,目前正在进行养老社区服务平台录入工作。此项工作完成后,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其服务需求;为了解决社区居民再就业的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到街人社中心收集招工信息,在社区电子屏上发布,为居民找到合适的工作提供了便利;社区还建立了网站,实时更新,及时向居民发布各类信息。

1.4 功能全配套

该社区规划并建设了配套生活服务的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和文化教育中心,中心内设便民服务大厅、综合管理办公室、会议室、青少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学校、纳凉(供暖)点,室外还配套了休闲场所、社区广场、停车位。健身室配备10余台套健身器材供居民锻炼身体。图书馆配备约30000余册图书、4台电脑供社区居民阅览。医疗室配备高素质医务人员,让群众小病不出社区就能及时就诊。

1.5 保障广覆盖

为解决失地社区居民生存问题,对社区年满55周岁的女性及年满60周岁的男性给予每人每月450元生活补助。每年组织4次大型招聘活动并免费培训社区内有就业意向的社区居民。为了减轻社区居民的负担,社区免除所以拆迁户的物业费,同时开办平价超市为社区居民提供低于市价30%的蔬菜瓜果。该社区还建设了商业步行街,全长1200米,分布了200余家商业门点,不仅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也为居民娱乐休闲提供了便利。

1.6 文化显特色

以知音文化为特色,社区成立了一支30余人的老年健身队;社区群众每晚在社区广场开展娱乐活动;每年组织社区群众开展30余次问题比赛。社区配备音像设施聘请舞蹈老师引导居民跳舞。在春节、元宵、六一、端午、七一、中秋等节日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该社区绿地连接社区和农村,是城乡居民共享的绿地公共资源,不仅串联起社区林水相依的风景,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完善的配套公共设施,也让社区散发着令人回味无穷的魅力。

2 新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以蔡甸区某社区为研究单位,运用过程——事件分析方法,考察了该社区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分析了社区的自身特色。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该社区的居民是之前的村民转化而来的,村民大多对国家还建的政策不满意。问卷调查中显示,失地农民大多担心以下几个方面:就业无保障;养老无保障;后代生活无着落。

改革开放后,农民大量转移到城市,农民的身份、职业等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农民虽然家在农村,但长期在城市里打工;部分农民即便是留在农村继续耕地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往往除了从事农业,还从事二、三产业;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农民搬离了农村,到城镇居住,其从事职业也与农业无关,但却依旧保有土地和农民户籍。失地农民担忧的方方面面都是由于没有土地造成的,他们强烈渴望国家可以提高养老保险的待遇,给予他们更多的生活保障。由于这些村民自身素质不高,并没有适应村民转变为居民的过程,导致一些不文明的现象频繁发生。

2.1 农民的素质有待提高

从以上的诸多现象可以发现,农民的素质有待提高。农民素质不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政治角度来看,农民是弱势群体。我国沿袭的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将国民分割成城、乡两大集团,并在不同的政策下进行管理。

(2)从经济角来看,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科技推广水平不高,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大部分农民仅仅只能满足于温饱。

(3)从社会角度来看,农民由于受“身份”影响,不能享受市民的一切政策待遇。在城市人眼里他们是“打工仔”,从农民自身受教育的角度来看,农村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更是无法与城市相比。

(4)从自身角度来看,国家自2000年开始,取消了统一分配政策,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就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因此受农村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影响,一些人认为考上大学找不到工作,不如趁早进城打工挣钱。从而导致不少农村家庭中的子女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农民素质提高十分缓慢。

2.2 农民不愿成为居民

另一方面,农民大多不愿意变为居民,大多对国家强制性地征用土地的政策较为不满。村改居作为影响城乡一体化的一次重要探索,其对推进农民变为市民具有广泛的影响。首先,如果过于激励地推进村改居会使农民宅基地不正常流失。其次,村改居后农民下一步的生活怎么办?像该社区,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有一定的生活补助,而像50岁左右的中年人,他们失去了土地,又没有生活来源,导致生活得很艰辛。虽然从表面上看,村改居给了农民市民身份,让农民转化为了城里人,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但事实上,仍有诸多问题、隐患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不仅仅局限于地域,他们之间的差距更多体现在教育,以及由此形成的素质、机遇等方面。农民虽然进城比较容易,实现城里人身份的转变也容易,但农民在城市里的生存和生活往往遇到很多困难。农民由于学历、技能、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进城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没有工作的农民又如何生存呢?

农民不愿意成为城市居民的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国家土地政策变化的担忧。近年来,中央仍旧保持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但部分农民仍旧担心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万一中央政策变化,流转出去的土地会有去无回。有些农民宁愿私下无偿把土地交给亲戚打理,自己仅领取农业补贴,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不熟悉的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二是对进城务工经商不稳的担忧。一些务工农民进城经商收入颇多,虽不看重家中几亩承包地的收入,但是在城市打工心中无底,深怕受经济波动使自己在城里无事可做,而回乡又无地可种。

三是担心老年人、妇女在家无事可做。由于青壮年农民大都外出务工,导致老人、妇孺在乡守家。外出务工的收入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家中的几亩承包地丢给别人不忍,自己种又无钱可赚,干脆留给家中的老年人、妇女“消遣”。

四是担心老小拖累必须回乡。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身在城市,心系乡间。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顾,这决定了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回乡。回乡怎么办呢?有几亩承包地在,也算有事做。

五是认为务工务农可以两不耽误。有些农民在本乡本土务工经商,家中的地每逢节假日顺手种了,并不指望会有多大的收益,能补贴家中吃粮就行。

对于农民不愿意转变为居民的现象,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让农民知道“城镇化为了谁”,要他们知晓,把农民利益最大化作为城镇化的最终和最高目标。

3 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完善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比较广泛,大体包括建立健全的农村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文化三个方面。笔者认为,现阶段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任务包括社区经济建设、社区组织建设、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立法、社区文化教育建设等多个方面。

(1)社区经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现阶段,社区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利用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往后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村社区经济更加繁荣。

(2)社区组织建设。农村社区组织的类型很多,它们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载体。现阶段,应抓好以下四类组织建设:一是农村社区的党组织建设,构建以农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二是加强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实现农村社区的民主管理;三是加强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四是加强农村社区团体组织建设,改善社区人文环境。

(3)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体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二是自助互助服务体系;三是生产服务业体系。

(4)社区相关立法。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依据和措施缺少基本法律规定的支撑,农村社区相关立法的内容应该包括新农村社区规划审批法律法规,失地农民的就业、养老等相应的法律法规。

(5)社区文化教育建设。关于社区文化的内容,必须着力发展农村社区的特色文化,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及保护,加快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目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因此必须引导农民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

1 费孝通.城乡协调发展研究[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 肖茂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7(6)

(责任编辑:谭银元)

On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ies

XU Xue-yi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planning, management, service, security and other six aspects of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n points out what the landless farmers worry about in the proces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mployment without security, unguaranteed pension and unfunded offspring life, and also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worry. Finally, the essay puts forward the way of constructing new rural communities from five aspects: the economy, the organization,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relevant legislation and the community culture.

new rural communities; service; the quality of farmers

2014-12-19

许雪垠,女,研究生在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F32

A

1671-8100(2015)03-0147-04

猜你喜欢

居民农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高台居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