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新的生源结构下因材施教的探讨

2015-03-21陈光明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源因材施教基础

陈光明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 武汉 430050)



高职院校新的生源结构下因材施教的探讨

陈光明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 武汉 430050)

因材施教”是基于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而实施不同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在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生源多样、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极为重要。

生源结构;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其发端于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历来为教育界所重视,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其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基于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而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目前,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生源结构日益多样化,学生来源层次多,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传统的“整齐划一”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新形势下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因此,探讨在新的生源结构下如何“因材施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因材施教”的内涵和依据

教育,归根结底是帮助人去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人是教育的中心。教师的“人”是教育的主导,他们需要去了解教育对象,然后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学生的“人”是教育的主体,他们需要通过不同的教育去认识世界。因此,“因材施教”是符合认识论的规律的。

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人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属性的,每个人因其自然属性(生物的遗传因素)和生活、成长的环境(社会因素)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禀赋。因此,决定完成教育人的教育过程的方式方法就必然要注意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是“因材施教”的教育学规律。在这点上,唐代的韩愈说得很形象:“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现代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在《教学合一》中也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趣,一概不顾……一来先生收效少,二了学生苦恼太多。”

因此,“因材施教”作为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是建立在其符合认识与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观念影响和实践指导意义。

2 新形势下生源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分析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层次越来越多样化,由此带来学生知识结构差异、知识和能力水平差异越来越凸显,给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2.1 不同生源的差异

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目前仍然是主体。这些学生经过较为系统的高中教育,相对而言,其文化知识基础较为扎实,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独立性和实践动手能力稍差。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通过单独招生考试和技能高考等形式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这些学生往往初中毕业后就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高中学习,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独立性强。

2.2 生源特点差异对教育培养的影响

从培养目标来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终点”一致,“起点”不同,如何做到“殊途同归”?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在师资、教学场地、实验实践设施设备等方面往往存在不足,多样化的生源结构对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在新的生源结构情况下,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1)不同生源使用同样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学生的培养路径和方法。不同来源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不同的特点,同样的培养路径和方法难以在有差异的不同学生身上达到同样的效果。比如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问题,《高等数学》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是必不可少且很重要的课程,高中起点的学生学习中困难相对较少,而中职或职高起点的学生就非常困难。

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很重要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环节,高中起点学生的基础较差,中职或职高起点的学生基础较好,运用同样的时间、手段就很难达到同样的水平。

(2)起点和基础不同而要求和标准相同

这给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带来了大问题。由于资源不足,高职院校很难做到对不同生源学生全面分层分班组织教学,教师面对起点和基础、特点不一的学生显得无所适从,难于兼顾。学生则在“吃不饱”和“吃不了”中痛苦煎熬。

3 新的生源结构下“因材施教”的具体举措

3.1 观念先行,牢固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面对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许多教师存在“不好教”、“教不好”的情绪,甚至有不少的抱怨,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也存在听之任之、“随遇而教”,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要改变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就要改变观念。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针对实际的教育,是面对现实的教育,是承认个体差异条件下开展的教育。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要求“一刀切”的旧观念,树立“因材施教”的正确的教育观和“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

3.2 认识学生,充分了解“材”,为“施教”打基础

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不同来源的学生群体的基本特点和差异情况,在条件不允许分班分层教学也即不同生源混合编班的情况下,这显得尤为重要。如前所述,中职生源和高中生源存在较多差异,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不同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其次,我们还需要更多地了解和关注不同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不同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为“扬长教育”打好基础。

3.3 理解差异,完善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遵循理解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定出针对不同特点、扬长避短的培养方案。

3.3.1 有区别的培养目标

社会对高水平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本身也是有差异和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确定有区别的培养目标。对高中生源,既要考虑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继续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后劲。对中职生源,在适当提高文化素质水平的情况下,要突出其实践动手能力亦即专业技能的培养,使之成为技能应用突出的专门人才。

3.3.2 有差异的培养路径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有区别的培养目标,需要有差异的培养路径来实现。

面对高中生源,相应的文化基础课程在遵循“必须、够用”、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原则下,还要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发展后劲。同时,考虑到其实践能力较差、独立性稍弱的情况,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可以5:5或4:6。

而中职生源就有不同,必须要在其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其所长,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要进一步向能力训练倾斜,使其所长变得更长、更突出。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可以3:7甚至2:8。比如,面对中职生源,类似《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或者一些专业理论等课程的开设就要慎重,可以考虑不开设或适当调整内容、降低要求、减少教学时数等。

3.3.3 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考核评价体系也需要随之发生变化。由于高中生源学生是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并重,因此考核体系应该是理论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并重,或适当偏重实践考核。中职业生源的考核评价则应主要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文化或理论考核适当考虑或仅做参考。这需要做精心设计,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深入研究。

3.4 分层教学,突出个性化的教学举措

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分层教学是一大难题,主要是因为资源有限。在可能的情况下,分层教学在组织上是实施“因材施教”很关键的举措。如果能做到按不同生源编组班级,那是最理想的状况。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学生群体的基础和特点实施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往往最好。但大多数学校只能是混合编班,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出现了,那就是“走班制”。

高职院校的“走班制”主要体现为打破院系和专业的限制,在必须的公共课程和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上,不按专业而按学生基础和特点来编组班级,进而实现教育对象的相对一致性,从而有利于教学。这在组织上并不存在太多困难。

4 结 语

随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日趋复杂化、多样化。要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实施“因材施教”的措施,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责任编辑:谭银元)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Based on the Unprecedented Structure of Student Source

CHEN Guang-ming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Wuhan 430050, China)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emphasizes tha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must be based on a learner’s natural ability and attitude.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for us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And we should implement this concept throughout our teaching.

structure of student source; difference;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湖北省科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A057)。

2015-01-18

陈光明,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两课”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

G712

A

1671-8100(2015)03-0068-03

猜你喜欢

生源因材施教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整式”基础巩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图表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