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汉民白下诗的史学研究

2015-03-21李兴国

文教资料 2015年16期
关键词:事迹王安石诗词

李兴国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广东 广州 510220)

胡汉民白下诗的史学研究

李兴国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广东 广州 510220)

本文以胡汉民1928年9月至1931年10月在南京期间所作的诗歌为考察对象,通过梳理其主要内容,考察其所涉主要人物及史事,并研究撰诗时的心态,从而辨析胡氏的人际交往及心境。研究发现,胡氏的人际交往与诗词内容均以1931年2月28日为分界点,呈现明显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诗歌题材多样、内容呈现积极进取的气质;后一阶段题材相对狭窄,尤其读韩愈、王安石诗词系列占据较大篇幅。这既展现了胡氏一贯的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外在时势剧变的影响。

胡汉民 《不匮室诗钞》 蒋介石 陈融 古应芬 谭延闿 汪精卫

胡汉民(1879-1936,字展堂,广东番禺即今广州人)是我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政治人物。近年来,随着大批史料的公布,胡汉民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作为一位产量不低的诗人,他的诗歌却迄今不大为史学界重视。事实上,胡汉民的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仅其《不匮室诗钞》一书①,就录有诗词九百余首。深入梳理其内容、特点,对于考察胡汉民及其相关历史,具有其他史料难以替代的独特价值。

本文即以1928年9月至1931年10月这三年为断限,着重考察胡汉民在南京时期的诗词创作,或可于正史记录以外发现一些不为人留意的重要线索。

一、白下诗内容略论

1928年8月,国民政府酝酿改行五院制,胡汉民被推举为立法院院长。随后,胡汉民赴南京。自1928年10月起担任立法院院长,至1931年2月28日被蒋介石扣押为止;1931年10月底,胡汉民被开释,离开南京。本文考察的诗歌就是胡汉民这一时期在南京创作的。

在这三年中,胡汉民传世的诗歌共400首左右,占其全部诗作的近一半。这批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其中,友朋间的往来唱和诗分量最重,约占一半以上;读古人诗词有感而作者约占三分之一,此外就是感怀诗及为诗文集或画作的题诗。引人注目的是,这批诗歌以1931年2月28日为界可分为明显两个阶段:在此之前,胡汉民位居立法院院长,虽政务极其繁忙,但诗词唱和作为他的重要休闲和放松途径,始终保持一定的数量,题材相对较为多样,风格清俊,多峭拔进取之气。在此之后,他失去了人身自由,交往对象大大缩小,同时有较多的时间翻阅传统诗文集,诗词唱和成为其排解苦闷的重要途径。这一时期,诗歌题材的丰富性虽未完全丧失,但明显不似从前,且时见思乡伤愁之句。下面,笔者以论政、论战、论诗、论学四方面,简要概括胡汉民这批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论政

胡汉民1928年9月入南京之前,曾有不少朋友进行劝阻,认为蒋介石不值得他帮助。但是胡汉民认为,为了完成孙中山的遗志,他愿意帮助蒋介石做凯末尔,但如果蒋介石胆敢做袁世凯,他将第一个起来反对②。因而,在南京期间胡汉民论政十分积极,对于政府尤其是蒋介石的行为往往无所避讳。这些论政的内容虽较少直接入诗,但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进取之心却大量表露于诗词之中。如“勒石燕然当有日,买田阳羡或非时”③一句最足见其当时的心态。“勒石燕然”是东汉窦宪大破匈奴之后,班固在燕然山为其刻碑纪功,代指建功立业;“买田阳羡”典出苏轼的诗:“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代指辞官归隐。在这句诗中,胡氏积极进取的心态跃然纸上。

许多研究者都注意到,胡汉民与蒋介石的关系在中原大战即将结束之时就逐渐紧张,后来随着约法之争越来越尖锐。到1931年2月中旬,蒋介石对胡汉民已经恨之入骨,决心除之而后快④。身为文官长的古应芬,早已“不堪颐指,便在是年(按:指1930年)冬间,拂衣南还”⑤。但胡汉民对此似乎一直浑然不觉,不但自己处理政事依然如故,还劝以病假为名退出南京政坛的古应芬再度返回南京⑥。

2月28日,胡汉民被扣汤山后,深感冤屈,愤懑不已,不但起初的设想及对蒋的期望完全落了空,所谓“三年京国徒多事,咫尺龙髯负所期”⑦;自己还身背多种罪状⑧,陷于囹圄,这种感受可想而知。此后幽居南京的八个月中,胡对于时事及自身的遭遇的感慨往往付诸诗歌。例如:“毕生大节奚曾缺,明月清光白尔心。叔季亡亲先下石,缙绅从贼尚贪金。……忍使幽潜长不理,百年平反史禁臣。”⑨

胡汉民向来不喜欢将愁苦的情绪入诗,纵览1931年被禁前胡氏所作诗歌,虽不乏愁字入诗之句,但寥寥无几,且大多系为他人之愁而愁,很少怨艾之词⑩。但被禁之后的诗作,渐多伤春思乡之词,可谓难以自免。如“老成谋国尚如许,年少有人同此忧。客去不闻三日宿,诗成且遣一春愁”⑪。

(二)论“战”

“汤山事件”前,胡汉民位居立法院院长,他站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立场上,对于地方抗拒中央的行为,进行了旗帜鲜明的抨击。在中原大战前后,胡汉民多次与谭延闿、王宠惠等五院院长联名通电,对阎锡山、冯玉祥等进行批评和规劝。反映到诗作上,这一时期他写下的《庙堂》组诗七首,最能反映他的主张,其中“古来藩镇常为祸,乱世奸雄岂遇时”之句,以及“公然盗弄朔方师,诸将应怀杜老诗。孟德早知公路败,伏波今笑子阳痴。人间狐火成何事,天上攙枪落有时。苦劝临崖当勒马,挂冠期是挂帆期。”⑫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句。

(三)论诗

就诗歌形式而言,胡汉民主张诗歌不妨浅显易懂。陈融曾致函胡汉民,自嫌所作之诗过于浅显露骨,胡不以为然,作了八首诗予以排解。在诗中,他指出,“方矩规圆任匠师,性情能到即工诗”,“岂嫌怀抱向人尽,亦爱瑜瑕不掩时”⑬。换言之,只要言之有物,能够传达作者的心意就是好诗,过分地追求深刻高雅,反而可能有损诗意。

就诗风和境界而言,胡氏欣赏汉代诗,认为唐诗和宋诗没有必要进行区分,因为“南北有贤皆学汉,宋唐何事强分时”⑭。前文提到,他对自己的诗也是:“得意每思秦汉上,成诗只在宋明间。”

(四)论学

胡汉民不是纯粹学者,但是对于学问钻研很深,有其独到之主张。如对儒学,在学术界对儒学大张挞伐之际,他却不随世俗之见,明确表达其爱儒之主张:“世间方以儒为戏,我辈难除爱与痴。”⑮

除以上所列,胡汉民被誉称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在其诗中有多首专门讨论书法问题,尤其是与另外一位书法大家谭延闿的唱和,值得注意;至于臧否人物方面,胡汉民对于时人向来直言不讳,令人难以接受,但对于古人却言语平和,甚多持平之语,却也多能刻画入木。此外,还有不少游览风景所感,以及为诗文集所做题跋诗之类,限于篇幅,这里都不再一一胪举。

二、白下唱和诗所涉主要人物

如前所述,唱和诗在胡汉民白下诗中占了将近一半的分量。具体考察其唱和对象,对于认识胡汉民在南京时期的交际圈子十分重要。笔者认为,胡汉民这一时期的主要唱和对象有十余人,最主要的是:谭延闿(26首)、陈融(56首)、易孺(54首)、冒广生(35首)、吴用威(15首)、邵元冲(13首)、张默君(13首)、古应芬(8首)、叶恭绰(5首)等。他们或为亲友,或为同乡,或为政治上的同道,或多重身份兼而有之。其中,陈融与古应芬数重身份兼具,与胡汉民关系最深;其次是政治上的同道,如谭延闿、邵元冲张默君夫妇、叶恭绰等;而后是纯粹的诗友,如冒广生、易大厂、吴用威等。

陈融不仅是胡的广州同乡、留日同学、亲密挚友,还是胡妻陈淑子的兄长。此外,他还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诗家。所以,不仅在南京时期胡、陈的唱和诗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即使胡汉民获释南下之后,也是如此。陈红民先生认为胡、陈二人的关系是胡汉民人际圈子的“核心”⑯,洵为不诬。

古应芬与胡汉民自幼就是同窗好友,1904年一同赴日留学,后成为同盟会的最早成员。此后直至古应芬去世,二人相交数十年,私交极深。同为国民党元老,古应芬在民国时期历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文官长等要职,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 (尤其在广东),是胡汉民步调一致的同志。1931年2月胡汉民遭蒋介石软禁,古应芬获悉后立刻电告蒋介石表示不满⑰,随后在广州大力斡旋,号召反蒋,最终建立广州国民政府,迫使南京方面释放胡汉民⑱。同年10月28日,古应芬病逝,胡汉民曾有一诗表达内心的哀痛:“忽而家居去高栋,岂徒吾党失良朋。渡河未暝宗留守,忧国终伤杜少陵。拯我于危知最苦,迹君行事概难能。结庐桐柏平生语,泪湿江云痛不胜。”⑲古应芬留下的诗作不多,胡汉民的评断却足见其相知之深,“汉民交先生三十余年,审其居平厚重寡言,而是非疑难之际,侃侃持议,虽强辩者不能胜也。所为诗文不易示人,取自娱而已。然至有根底,殆如韩安阳之诗、司马涑水之文,纵率意为之,而意味深长,有他人锻炼所不及者”⑳。

至于谭延闿和邵元冲、张默君夫妇等,早在广州大本营时期就与胡汉民同为孙中山身边密切的合作伙伴。在1929-1930年间国内诸多重大事件,如中原大战、粤桂战争等,他们都站在南京政府的立场上,经常联名通电,与蒋介石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合作关系,可归为胡汉民政治的同道。其中谭延闿与胡汉民就“师期韵”往复唱和达百余首之多,可惜谭于1930年9月中道而逝。邵元冲身为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长、立法院副院长,是胡汉民多年的老友,时常与胡汉民出游、唱和。“汤山事件”发生前几日,他还邀请胡汉民同游焦山,胡因故未同往,他还与胡汉民就焦山之游诗词唱和㉑。事件发生时,他毫无思想准备,与戴季陶、刘芦隐、马超俊、李叔同等“研讨良久,皆莫识事变之真因”,“归与默(指邵妻张默君)相对叹惋,彻夕不寐”㉒。事发后,他连日奔波,多次探望胡㉓。

除了前述具有突出政治身份的几位之外,冒鹤亭、易大厂、吴用威等,可以划作胡氏较为纯粹的诗友。冒广生是胡汉民的远房表亲㉔,吴用威则是冒广生的妹夫,易大厂是胡汉民早年在广州的同学,三人与胡的私人情谊很深,但地位不高、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极其有限,因而他们成为胡汉民被禁之后少数几个可与密切唱和、又能被蒋介石容许的人物。前节“论政”目下所引诗句,基本上都是与这几位的唱和,类似的诗作还有很多。应该说,他们之间大量的唱和诗,是在胡汉民政治落寞中的排解之作,意义另有不同,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三、由“读韩诗”、“读王诗”试论胡汉民的心境

读古人诗集有感而作的诗词,是胡汉民白下诗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在130首左右,约占白下诗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读韩愈诗集所作者共50首,读王安石诗集所作者共70首,依王安石诗韵而作者另有数首不计。这批诗词主要作于1931年2月被禁之后。如果说唱和诗可以反映他的思想或人际交谊的话,这批在相对集中时间段内所作的读书诗,似更能充分反映胡汉民这一时期的思想境况。

1931年2月28日夜,针对蒋介石罗列的种种罪状,胡当面予以一一驳斥㉕,然而终难免于辞职、被禁。权力显赫的立法院院长,转眼便失去了行动自由,胡汉民当时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被禁之后,胡汉民无事可做,连报纸也没得看,唯有看线装书㉖。《读韩二十首》、《读韩集咏三十首》㉗就是他被禁最初几天所作的㉘。奇妙的是,如果抱着寻找胡氏不满情绪的先入之见来品读这五十首诗,就只能失望,这五十首诗基本上只是谈诗论古而已,绝少借古论今、讽咏时事之作。笔者猜度,胡氏在盛怒之下,对于当时的个人境遇,未必已经立刻、完全接受,而暂时不谈个人遭际,专心读韩写诗,对于转移愤懑情绪的效果或者更佳。

然而,这种情绪终究不能完全回避。一旦现实境况短时间难以改变,这种愤懑与不满的情绪就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放大。这在其随后所作的《读王荆文集六十首》和《读王荆文集补作十首》中表现得最明显㉙。正如陈三立所论:“(胡)读韩诗、王诗各数十首,大抵就依故实而抒胸臆,寓识解蕴藉俶傥,别辟一境。于读王尤多索隐表微之论。”㉚胡汉民的诗歌多用典故(包括古典与今典),所谓“索隐表微之论”,一方面指其将王安石诗的隐微之意揭示出来,另一方面指其将个人感慨付诸于论古之诗,貌似论古,实有抒发个人感慨的微言大义。

胡汉民多次表示深爱王安石之诗,甚至愿以之为师,“颇爱王荆文,往往言有物。岂无衣钵缘,独为雕镌咄”㉛。而这绝不单是因为王安石的诗言之有物,笔者认为其中实是大有因缘。

首先,胡、王二人在政治际遇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曾居丞相之职,主持推行变法,但因遭到保守派的阻挠而失败,曾两次去职。而胡汉民早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担任大总统府秘书长;广州大本营时期,担任总参议及“代帅”;南京国民政府刚成立时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后任立法院院长,主持立法。但他也曾因“廖案”被放逐苏俄,如今又因“约法”之争被软禁南京。如此相似的身世,难免有怀古感今之慨。如“今人未可非商鞅,后世谁能事左车?尧舜致君宁有术,不妨举国厌迂疏。”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对王安石主张的赞同,即肯定商鞅宁愿背负骂名,也要将改革推行成功的决心。又如“道人留听北山谣,护法无能且自嘲。岂有长松甘受秽,早知红鹤不堪招。”㉜类似的诗句不少,真可谓借为古人辩诬,浇自家之块垒。

其次,二人都是诗人。王安石虽在清代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之前所受毁谤极多。胡汉民的“读王诗”中有大量替王安石抱不平的内容,如“岂因相业累诗名,洛蜀非公世尚凭。七八百年门户废,今人不讳学金陵。”在该诗注释中,胡特别指出:“荆文学术文章并为洛蜀党徒所疾视,元遗山已有讳学金陵之叹,而杨升庵、王渔洋辈犹恣情掊击,一若不如是不足当斯文之正宗者。”又如“锄奸不虑藏身固,除疾须严惬意余。公自寓言人造谤,遂成囚垢说诗书。”极力为王安石辩诬㉝。

平情而论,胡汉民的读韩诗、读王诗虽多系为前人抱不平之作,但其中不乏气魄宏大的作品。如他据王安石《赠彭器资》所作的诗:“鄱水滔天竟东注,立朝风节古来难。了知行义有归处,始诩波澜堪纵观。”㉞就表现出了心有依归、从容自若的潇洒气概。

胡汉民是一位集政治家、理论家、书法家、诗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重要历史人物。本文截取胡汉民一生中特别复杂的三年时间为断片,以其诗词为切入点,集中研究其诗作的内容、唱和对象及其读前人诗词所作诗歌的缘由,试图由此进入他的人际圈子和内心世界,或许对于更加全面地了解胡汉民有所裨益。其实,在1931年10月之后,胡汉民创作的诗词更多,内容也十分丰富,这就有待另文再论了。

注释:

①本文所使用的《不匮室诗钞》系存萃学社编.《胡汉民事迹资料汇辑》.第1册所收录之1936年版影印本,香港大东图书公司印行,1980.10,第1版.

②参见胡汉民.革命过程中之几件史实.三民主义月刊,1933.12,第2卷(6):103.

③《组庵再和三章,依韵答六首》.《不匮室诗钞》卷二.《胡汉民事迹资料汇集》第1册,第205页.

④杨天石.“约法”之争与蒋介石软禁胡汉民事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193-194页.

⑤存萃学社绎注.湘勤先生(古应芬)手书遗稿绎注.(香港)大东图书公司印行,1980年10月版,第141页.

⑥《勷勤续假,意欲不来,集曹全碑字寄之,并简协之二首》.《不匮室诗钞》卷三,《胡汉民事迹资料汇集》第1册,第219页.

⑦《失题叠枝韵二首》.《不匮室诗钞》卷四.《胡汉民事迹资料汇集》第1册,第233页.

⑧关于胡汉民的“罪状”见于蒋介石给胡汉民的长函(1931年2月28日),参见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10),台北“国史馆”2011年12月版,第175-188页。此外,胡汉民的自述也值得关注,参见《革命过程中之几件史实》.《三民主义月刊》第2卷第6期,1933年12月版,第110-120页。

⑨《诵南裓所编翁孺安诗卷十七集曹全碑字题后》.《不匮室诗钞》卷三,《胡汉民事迹资料汇集》第1册,第220页。

⑩当他看到留学归来的靳志所作的《过江集》,非常欣喜,原因是“纵眼平生得导师,不将愁苦入新诗。”(《题靳仲云过江集》,《不匮室诗钞》卷二,《胡汉民事迹资料汇集》第1册,第213页。)

⑪《大厂序录集曹全碑字诸什八叠楼韵题跋》.《不匮室诗钞》卷四,《胡汉民事迹资料汇集》第1册,第232页。

⑫《庙堂》.《不匮室诗钞》卷二.《胡汉民事迹资料汇集》第1册,第209-210页。

⑬《协之书来自嫌所作露骨,余意不然,赋此解之》.《不匮室诗钞》卷二,《胡汉民事迹资料汇集》第1册,第209页。

⑭《组庵见和即答》.《不匮室诗钞》卷二.《胡汉民事迹资料汇集》第1册,第205页.

⑮《友人赠旧经》.《不匮室诗钞》卷二.《胡汉民事迹资料汇集》第1册,第211页.

⑯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9月版,第64-68页.

⑰据《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10)所录1931年3月4日条下:“午会客后,接古应芬来电,不满于胡案之处置。公(指蒋)叹曰:本党革命之所以失败者,皆若辈以情感为重,而置国事于不顾,且骄养成性,有以致然也。”(台北“国史馆”2011年12月版,第206页。)

⑱参阅李穗梅主编.李兴国,朱晓秋整理.古应芬家藏未刊函电文件辑释·前言.广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第9-11页。

⑲胡汉民.《哭勷勤》.《不匮室诗钞》卷四.《胡汉民事迹资料汇集》第1册,第246页.

⑳《湘勤先生(古应芬)手书遗稿绎注·序》,第13-15页.

㉑《翼如夫妇归自焦山,以待月的雨新作见示,走笔戏答》及《鹤亭招游焦山看月当头,余未果行,而翼如默君实往,归皆有诗,赋此为和》.均见《不匮室诗钞》卷四.《胡汉民事迹资料汇集》第1册,第217页.

㉒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711页。

㉓《邵元冲日记》.第726-727页.

㉔《不匮室诗钞·叙二》.《胡汉民事迹资料汇集》第1册,第186页.

㉕《革命过程中之几件史实》.《三民主义月刊》第2卷第6期,第110-120页.

㉖《革命过程中之几件史实》.《三民主义月刊》第2卷第6期,第123页.

㉗《不匮室诗钞》卷三.《胡汉民事迹资料汇集》第1册,第220-223页.

㉘据胡汉民回忆:“这几天(按:指到1931年3月1日晚这几天),我读韩昌黎集,做了很多首《读韩诗》,精神很困疲,但还能支持。”《革命过程中之几件史实》,《三民主义月刊》第2卷第6期,第122页.

㉙实际上,仔细琢磨胡汉民《读韩诗》,其间论及韩愈、王安石,并无太大不同,如其中一首这样写道:“感怀身世念前人,末俗纷纷妒道真。剩有文章文章见行事,敢云无意费精神。”这首诗便是针对后来诗家误读王安石评论韩愈的诗作而发,他认为王安石批评韩愈“去陈言之勿用”为徒费精神的无益之句,其实是“正言若反”,恰恰是肯定韩愈的行为。

㉚《不匮室诗钞·题辞一》.《胡汉民事迹资料汇辑》第1册,第188页.

㉛《四用荆文试士韵简仙根诸友》.《不匮室诗钞》卷四.《胡汉民事迹资料汇辑》第1册,第243页.

㉜《不匮室诗钞》卷四.《胡汉民事迹资料汇辑》第1册,第240,238页.

㉝《不匮室诗钞》卷四.《胡汉民事迹资料汇辑》第1册,第241,239页.

㉞《不匮室诗钞》卷四.《胡汉民事迹资料汇辑》第1册,第238页.

“白下”是今南京的旧称。本文使用“白下”,一是因为考察对象是胡汉民在南京创作的诗歌,二是因为胡汉民这一时期的诗词中涉及“南京”皆用“白下”,笔者认为使用“白下”更贴切。

(作者系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员、中山大学2013级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事迹王安石诗词
初夏即事
人物与事迹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元曲家李好古、白无咎事迹新考
王安石的坏习惯
诗词之页
揭傒斯事迹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