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析古诗《春江花月夜》

2015-03-21庞明

文教资料 2015年16期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诗学月光

庞明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析古诗《春江花月夜》

庞明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认知诗学是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为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本文运用认知诗学理论对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进行分析,希望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这首诗有深入的认识。

认知诗学 图形—背景 概念合成 《春江花月夜》

一、引言

《春江花月夜》是由唐朝著名诗人张若虚所作的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这首诗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诗中所展现的意境之美千百年来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认知诗学是一门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之上的新兴学科,它是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对诗歌进行解读的强大工具。可以说认知诗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对诗歌进行科学系统的研读的方法,它帮助我们精确地把握诗人写作时的心态、情绪与手法,换言之,认知诗学就是对诗歌的科学认知解读。本文试图应用认知诗学理论对这首流传千古的经典古诗进行认知解读,希望帮助读者从认知视角对这首诗获得不同于以往传统方式解读的理解。

二、关于古诗《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在写《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虽然使用的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旧题,但他突破乐府旧题只描写春情闺怨的局限,创造性地将春、江、花、月、夜五种世间最美好的景物融合到一起,构成了奇妙的意境并产生了恒久的艺术魅力。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热烈而真诚的情感,更有对生命和宇宙奥秘的思考。这些都使这首诗的格调高于其他诗歌一筹。我们读这首诗时,就好似在欣赏一幅浩瀚深邃、恬静淡雅的水墨山水画,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三、认知诗学理论

自从以色列学者Tsur在1983年首次提出 “认知诗学”这个概念以来,认知诗学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认知诗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Gavins(2003)、Semino(2002)、Stockwell(2002)指出:认知诗学主要研究文学与认知的关系,重在从心理认知过程和规律角度阐释文献作品的结构、语言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Tsur(2008)认为:认知诗学是运用认知科学提供的工具研究文学的一种跨学科分析方法。蓝纯(2011)认为认知诗学:“是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而产生的新兴学科。”这个理论包括:图形-背景理论、概念合成理论(或心理空间理论)、诗歌意境理论、脚本理论、指示中心理论(或认知域理论)。本文将会运用前两个理论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图形-背景理论是将凸显作为其基本原则,其主要观点是人们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将观察的场景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并进行选择性的观察。会将某一物体当做图形来重点观察,而其他则作为环境的背景对待。吴佳玲(2010)将图形与背景的特征总结为:“图形因具有完整的形状、结构和连贯性,是注意的焦点和感知的突显部分,更容易被注意和识别;而背景是与图形相对、细节模糊、未分化的部分,是为凸显图形起衬托作用、使图形凸显的部分。”

概念合成理论由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它完善Lakoff和Johnson(1980)的隐喻映射理论。概念合成理论通过引入“心理空间”这个概念,成功解决了隐喻映射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该理论认为我们在进行复杂的心理活动时,会运用多个心理空间。以隐喻为例,我们在阅读含有隐喻的句子时,会在大脑中构建四个心理空间:两个概念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内容分别是隐喻的来源域和目的域;类指空间的内容为来源域和目的域的相似结构;合成空间的内容为由两个输入空间投射而来的曾创结构,即认知过程的最终结果。

四、运用认知诗学理论对《春江花月夜》进行分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有三十六句,可分为九个章节。本文拟运用认知诗学理论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分别对九个章节进行分析。

在第一章节中,作者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给大家描绘了一幅如梦幻般的美景:春天的一个夜晚,在江面平静的江面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悬挂在海面之上。海水连着明月,明月映照着海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两句诗将月光洒在江面和海面上,月光随着江波闪烁,将波光闪闪的画面刻画得更加唯美。在这幅海天相接、明月和潮水共生的画面中,“明月”作为突出的形象出现,而“海”“江”和夜晚则作为明月的背景。很显然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图形——背景理论:“明月”作为图形在诗人和读者的大脑中凸显,“江”、“海”和夜色作为明月的背景在诗人和读者的头脑中出现,通过这样描写,诗人主次分明地给我们描述了月下之美景。

在第二章节中,诗人给我们将月光下的“江流”、“花林”、“流霜”和“白沙”的美景呈现了出来,构成了美好的意境,夜晚的江面在月光的映照下处处闪耀着勃勃生机。“月照花林皆似霰”句中则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照射开遍鲜花的树林的月光比作雪珠。这一比喻可谓相当传神,通过具体可感的雪珠这一形象将月光的颜色、美感都展现了出来,使读者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仙女将银白色的月光洒向人间的唯美画面。这里作者运用了概念合成理论: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月光和雪珠;类指空间对两个输入空间的投射的内容是颜色和形状即它们都有银白色和细小的共同特征;在合成空间中所形成的曾创结构的内容是月光像银白色,细小的雪珠一样。

在第三、四章节中,诗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中,第一句描写了整个环境纯净到“无纤尘”的地步,在这纯净的环境中一轮“皎皎”“孤月”显得特别突出。在这里诗人用了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江天”作为背景,而那轮在整个纯净的环境中显得特别突出的“孤月”则作为图形,在诗人和读者的头脑中呈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两句诗历来为大家所称道,是深含宇宙哲理的名句,表明了作者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这两句诗中诗人应用了类比的手法,属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两个输入空间的内容是人生和江月;对输入空间投射形成的类指空间的内容是它们都可以进行充分;合成空间中形成的曾创结构的内容是人类可以代代相传而没有穷尽。后两句诗“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是作者进一步思考的结果。诗中“待何人”和“送流水”分别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江月”和“长江”比作可以有行为动作的人。这里作者用了概念合成理论: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江月、长江和人;类指空间对两个输入空间投射的内容是活动即江月、长江和人都可以活动;合成空间中所形成的曾创结构的内容是“江月”和“长江”能像人一样活动。

在第五、六、七章节中,作者在这十二句诗中使用“扁舟子”、“明月楼”分别代指游人和女子;“玉户”代指女子的住所;“鸿雁”、“鱼龙”则代指信使。诗人在这里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属于认知诗学中概念合成理论的应用。以“鸿雁”为例,中国古代便有“鸿雁传书”的典故,因此诗人在这里以鸿雁代指给游子和思妇之间传达讯息的信使。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鸿雁和信使;对输入空间投射后类指空间的内容是他们都有传达书信的能力;合成空间形成的曾创结构是听到鸿雁就会联想到信使。其他名词也同样使用概念合成理论。

在第八、九章节中,诗人还是以“月”为主线进行描写。在“复西斜”的明月之下,分别出现了“江潭”、“碣石潇湘”路,还有乘月归的游子和树木。诗人在此主要运用了图形-背景理论,将月作为突出形象,而把月光之下的江水、小路、游子、树木等作为背景,从而构成了一幅游子在月光的映照下急匆匆地回家赶路的形象。游子在春、江、花、月、夜这人世间最美的五种景色的陪伴下回家赶路的画面,让读者感到十分温馨。

五、结语

本文主要运用了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对古诗中的经典《春江花月夜》中进行了分析,通过应用这两个理论进行解读,我们了解诗人在创造和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的认知过程,从而帮助读者从认知角度对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和对该诗的理解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1]Faue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ge[M].Cambidge Universitypress,1997.

[2]Gavins,J.&G.Steen.Cognitive Poeticin Practice[C]. London&New York:Rouledge,2003.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WeLive by[M]. UnvlersiytofChicago Press,1980.

[4]Semino,E.J.Culpeper.Cognitive Stylistic Language and Cognitionin Text Analysi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2.

[5]蓝纯.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唐诗宋词[J].外国语文,2011,27(1):39-43.

[6]吴佳玲.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背影》[J].语文学刊,2010(8):57-58.

猜你喜欢

春江花月夜诗学月光
中秋的月光
背诗学写话
月光碎落了
月光改变了我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春江花月夜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