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山市壮族土支系传统婚俗考察报告
—— 以德厚镇铁则村民委下期乌村小组为例

2015-03-20文山学院民俗课题调查组

文山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支系伴郎伴娘

文山学院民俗课题调查组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文山市壮族土支系传统婚俗考察报告
—— 以德厚镇铁则村民委下期乌村小组为例

文山学院民俗课题调查组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文山市壮族土支系的传统婚礼由传媒、给猪礼钱、定亲、结婚4个程序构成,其中的结婚仪式历时3天,男方家需要置办酒宴4席。考察组通过实地全程考察壮族土支系“搭头土”的一场传统婚礼,从民俗学的角度,真实地记录并分析了每个程序的内涵,以期为后人保留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给壮族以及其他民族了解和认识“搭头土”的传统婚俗提供参考。

壮族;土支系;“搭头土”;传统婚俗

壮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中人口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16926381人,绝大部分居住在广西,云南则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最多。文山州现有壮族约120万人,分为3个支系:沙、侬、土支系。其中沙支系人口约30万,侬支系人口约70万,土支系人口约20万,州内的土支系主要分布在文山、砚山、丘北、广南、马关、麻栗坡、西畴7个县(市),全州只有富宁一县没有土支系。虽然土支系在文山的壮族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但其传统婚俗明显有别于其他两个支系,具有鲜明的特色。为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项考察,通过文本、图片、影像等方式,给后人留下这一支系传统婚俗方面的记录,以供后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支系的嫁娶民俗。

据文山市壮学会的调查统计,本市现有的土支系按服饰、语言的差别又可分为6个小支系,其中“搭头土”分布在120个自然村,“尖头土”分布在79个自然村,“平头土”分布在42个自然村,“偏头土”分布在24个自然村,“白土族”分布在4个自然村,“花土族”分布在7个自然村。由此可知,在土支系中,“搭头土”所居住的自然村是最多的,所以此次的考察活动,就选定土支系中的“搭头土”作为对象,具体到自然村,则以德厚镇下辖的铁则村民委下期乌村小组为个案进行。

铁则村位于德厚河的源头,德厚河是文山市区盘龙河的干流,铁则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出产水稻。下期乌村小组现有87户人家,共计352人。在清朝末期,由于战乱,有苗族迁入,发展到13户。后来苗族陆续迁出,到1998年已经全部迁走,搬迁到河对门居住,现已自成一村,称为对门寨,所以下期乌村就成为一个全部是土支系居住的典型的壮族村寨。村子后有山,前有河流,绿树成荫,良田成片。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也在进一步扩大,年轻一代的婚配对象已经不局限于本民族,与周边的汉族、苗族、彝族、回族都有通婚,但还没有发现与壮族侬支系的通婚现象。现有人口中只有9人不是土支系,均系嫁到本村的其他民族,男性则全部是土支系。当下打工潮的兴盛也直接影响到下期乌村,村里的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有的甚至是举家外出,每年在80人左右。所以村里每逢婚丧大事,操办起来就显得人力不足,加上受到本地汉族和外地城市的时髦婚俗影响,婚礼仪式也逐步从简。遇有新人结婚,一般只在村里办一天两餐,请亲朋好友来参加,个别的直接到餐馆订酒席办一餐了事,完全没有了传统婚俗沿袭的三天四席的规模。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知道过去是如何举办婚礼、婚俗仪式中有哪些环节,每个仪式背后蕴含着什么内容。长此以往,必然导致这方面的资料缺失,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传。当然,如果从一个民族的发展角度看,大而言之,整个壮族婚俗的与时俱进肯定是好事;小而言之,壮族中“搭头土”婚俗的变化也是好事。我们此次考察传统婚俗的目的,绝对不是要一味地“复古”,而只是想让后人知道这个民族婚俗曾经有过的那些必须的仪式,以及这些仪式背后的内涵。

在文山市壮学会、下期乌村小组长的全力协助和配合下,以该村为一对年轻人举办的传统婚礼为契机,文山学院艺术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人文学院的部分教师组成考查组,专门就其传统婚俗进行了考察。此次结婚的新郎叫罗应,25岁,壮族,在文山市中天世纪房地产公司上班;新娘叫陆君芳,24岁,富宁人,瑶族,两人系自由恋爱。据罗应的父亲罗启健介绍,举办这次婚礼共准备了3头肥猪,260条鱼,40斤鸡蛋,80斤鸡爪,40斤猪肝,在下期乌村设34桌酒席待客。预计总支出在15000元左右,预计彩礼收入在14000元左右。

2014年1月11~12日,文山学院考察组一行7人,认真观看了这场婚礼最后一天所举行的各项仪式,并分组访问了村里有名望的寨老和村里的文化名人,以文本、图片、录像、录音4种方式记录下了这场严格按照传统婚俗来举办的“搭头土”婚礼。

一、传媒(壮语:看咪录)

过去“搭头土”的壮族青年男女一般通过农闲时候的访亲串寨、农忙时节的彼此帮工、节日期间的对歌、村寨媒人的介绍等方式认识,如果男女双方彼此都有好感,就由男方带女方去见自己的父母。女方第一次上男方家时,男方家长一般会给女方见面礼,男方的父母如果对女孩子满意,就请媒人去说亲。在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媒人讨要到女方八字,带回交给男方家去请算命先生“合八字”。若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就可以挑选成婚吉日,由媒人把婚期转告女方家,顺利进入“传媒”这一程序。所以“传媒”这一程序的内在含义,其实是由媒人将男方家所定下的婚期传递给女方家,以便女方家做相关的准备。对一对新人而言,则意味着两个家庭都认可了这门婚事,可以期待着一段美好姻缘的开始。

届时,媒人带着一对红糖到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家同意,则收下红糖,并约定给礼猪钱的时间,钱财的多少一般是比照同村中等收入家庭的规矩而定。若女方父母不同意,则请媒人把红糖退回男方家,以这样的方式委婉地表明这门婚事告吹。

二、给礼猪钱(壮语:亚贼边幕)

这一程序是择一吉日,于上午时分由两个媒人带上礼品送去女方家。礼品为一只鸡,一箩筐粑粑(共22块),一篮米(30斤左右),一对红糖,1~2包水果糖,一对蜡烛,一封爆竹。到女方家后,要将所带去的礼品摆放在女方的神龛上献祖。女方家则邀请本家族的长辈到家里,告知喜讯,并在中午备酒席,招待媒人和家族长辈。酒席结束后,女方家回赠男方家稻谷一篮,请媒人带回。在此项程序中,最重要的其实是由媒人把置办酒席时所需的礼金(一般是当时一头肥猪的价钱)交到女方的父母手上。若女方的父母接受了礼猪钱,则表示对钱财的数目无异议;若不接受,则表示礼猪钱不到位,由媒人把需要补足的数目转告男方家,下次再来补足。此次罗启健家准备的礼猪钱是16660元,本村目前的规矩是以10000元为基数,后面的数字带6,以表示吉利。

三、订亲(壮语:订咪录)

由媒人、家族长辈6~8人,带一只鸡、一块肉、两篮粑粑(62块)、50斤(即一斗)糯米、50斤大米、1~2包水果糖或甜食、两对蜡烛、一封爆竹、两瓶酒和订亲钱60元;媒人把男方家带去的财物摆放给女方家过目,若符合传统礼仪的规定就收下,然后女方家给先祖献饭。媒人一行需在女方家住3 天2夜,主人家负责招待中餐和晚餐,共4餐正餐,并请亲戚好友前来参加喜宴。女方家族的叔、伯则邀请媒人等吃早点、晌午。借此机会,可以增进双方亲属的认识和了解,提出各自对婚事的建设性意见,以便及时传达给男方家。

中午和晚上,由男、女双方歌手对唱“订亲歌”等本民族的民歌,其内容主要是颂扬女方父母辛辛苦苦把女儿抚养成人。典型的唱词如“小时像棕杆,一天包三回;小时像柳兜,一天抱三次。儿女长大要成家,树大发枝桠,儿大找伴侣;鸟觅食转山,儿寻伴串寨”。

第三天,女方家要回送4块粑粑和一对红糖给男方家,由媒人负责带回。

四、结婚(壮语:罗咪录)

(一)第一天

娶亲:男方家找2~4人作伴郎(该民族对伴郎的选择没有严格要求,已婚的男子也可以充当),于结婚当日上午,带一块肉、一包糖和一封爆竹到女方家接亲。到女方家门口要先放爆竹,待到女方家出门迎接后才能进家。女方家需准备菜饭一桌,先给祖先献饭,然后请家族男子陪伴郎一同吃饭,吃饭的过程中要尽量把伴郎灌醉,席间女方的家长坐上席,伴郎则要伺机在饭桌或厨房“偷盗”女方家的碗筷等餐饮器具带回男方家。

女方家给女儿置办的陪嫁物,一般情况是红柜子两个、被子一套,蚊帐一笼和给男方家老人的服饰一套。

送亲:送亲队伍的女傧人数约20人,主要是要好的伙伴和家族的妇女,其中有两位是伴娘,她们要随时陪伴着新娘。男傧(亲客)人数约20人,主要是家族内的男性和比较要好的邻居。

出门前女方家人要为新娘精心打扮,打扮好后,专门摆一桌饭菜,举行新娘与家人道别仪式,以示孩子正式出嫁。

伴郎一般用肩挑的方式(有时也用人扛或马驮)把女方的陪嫁礼物带上,接上新娘的送亲队伍到男方家,亲客随后跟来,途中伴娘要送两个粑粑给伴郎,算是认“陪郎”。

送亲队伍到来时,要在男方家门口放一封爆竹,男方家人听到爆竹响后出来迎接。

进门后,男方家在客厅大门用线拴上4个草墩放在门槛上,正堂烧一盆旺火,在客厅祖宗席位前摆饭菜献祖,客厅两边挂镜框,送亲队伍需要踢开草墩才能进门,进入大厅(堂屋),伴郎用在新娘家“盗”来的餐具盛饭,给送亲队伍充饥。随后举行新郎和新娘拜堂仪式:拜天地。拜天地时,需要为新郎和新娘各备一床草席,新郎和新娘则争抢草席,看谁先压在上面,寓意是先压在上面的人今后可以主事管家。在送亲的队伍中,还必须有专门的压床的人员,一般为4~6人,离婚的人不得参与,压席人员坐在堂屋中吃饭,不用桌子,而是用盆,盆上两碗菜,盆下还有两碗菜,吃完上面的,再把盆下的两碗拿出来吃,以此表示吃了还有。

仪式结束后新娘、伴娘和送亲队伍入新房,当晚新郎和新娘不同房。

男方家置办酒席招待送亲队伍和客人,并安排远方亲戚、来宾住宿。晚上则由村寨的男歌手与送亲歌手对唱“开门调”等本族民歌。村里的小伙则三五成群到有“僕哨”(姑娘)住宿的人家去对唱情歌;同样,村里的姑娘也组队到有“僕冒”(小伙)住宿的人家对唱情歌。当晚的活动,其实是以一对新人的婚礼为契机,两个村寨的年轻人彼此扩大交往的一场欢宴。

(二)第二天

这天的活动以闹新娘为开端,是村里歌手和送亲歌手的一场对歌盛宴。

1.新娘在天亮时就得起床,去河边挑新水,村里人则乘机往水桶里扔“垃圾”,一般情况下新娘要重复挑3~6次。此项活动主要是考验新娘的耐心,同时也是“新娘团队”与村里小伙打趣逗乐、传情达意的机会。

2.午餐后,村里男歌手与送亲歌手对唱“酒席歌”。壮族土支系由于没有文字,有关本民族的历史传说一般以“歌”的形式口耳传承。“酒席歌”主要是褒扬男方的热情待客,同时夸赞女方陪嫁的大方,大家一起祝福他们的美好姻缘。有时也会演唱一些叙述本民族历史的民歌,如“拷荒板”(种麻调)、“拷卧量”(干旱调)等,以这样的方式来交流和传承本民族文化。

3.吃晚饭时新郎的首要任务是给长辈敬酒(先敬新郎舅舅,舅舅给新郎挂红),再敬村里长者及贵宾,严格遵循着壮族尊老的礼节。借此机会,长者对新郎“成人”也送上各自的祝福和教育。接受敬酒的人,则礼节性地往新郎新娘所端的盘子里送上一点喝喜酒的钱物,钱物的数量不限,以示祝贺。

4.晚上村里男歌手与送亲歌手继续对唱民歌。而男女青年也继续他们的情歌对唱,如果唱到天亮时候还意犹未尽,则会邀请对方去“串寨”,通过进一步交流,也许就会促成一对对的情侣。

5.闹新娘。晚饭后新娘要烧热水给前来帮忙的弟兄洗脚。以抬洗脚水为契机,帮忙弟兄在洗脚期间用各种方式闹新娘,找各种理由让新娘反复抬洗脚水,有的往水里放灶灰,有的放泥巴,以此来考验新娘的勤劳和贤惠。

(三)第三天

这天的主要活动是以闹亲客和闹伴郎为主要对象展开的。

1.闹亲客。壮族土支系尊崇“娘亲舅大”的传统,由于送亲来的“亲客”都是“娘家人”,所以他们理应享受到最尊贵的礼遇。临别的一餐饭,饭菜一定要比其他客人的更丰富,并专门安排他们到男方家的正堂屋就餐。壮族土支系宾客的贺礼中,有一份重要的礼物是“镜屏”,凡是新娘的至亲都要送。主人家会根据其亲疏程度将“镜屏”排序悬挂在堂屋两侧,如果“亲客”来就餐时看到自己的“镜屏”被排错了位置,主人家的麻烦就大了,最理想的结果是主人家的道歉被接受,把“镜屏”重新排挂。糟糕的情况是互不相让,争执不下,不欢而散。

亲客就餐过程中,新郎和新娘要给“娘家人”敬酒,客人闹新郎、新娘和伴郎、伴娘,行酒令、讨喜糖、加菜等,主客之间以相互调笑逗乐。

2.闹伴郎。送亲来的女傧客、伴娘等,是伴郎带来的,来到后的每一餐饭都由伴郎直接负责。必须招待好客人后,他们才能吃饭。然而,伴郎却突然失踪了,四处寻找,终于在厨房找到了被“五花大绑”的伴郎。原来是厨房被盗了,损失惨重,厨倌发现了“盗窃嫌犯”——伴郎,于是把他们“捉来”用草绳捆了,把“被盗”后残留的猪骨头、烟盒等东西装在竹筐里让“小偷”背着。伴娘找到失踪的伴郎后,要协助其“退赃”,并用“赎金”(糖、烟、酒、粑粑等物)将其赎回,然后送亲队伍才能吃饭。这样的活动,主要是为了增加婚礼的热闹气氛,同时也是主、客双方情感交流的机会。

3.伴郎送新娘、伴娘们回家,男方家送12块粑粑和一桌饭菜,4个大碗和4个小碗里面分别盛放肉食饭菜。途中伴郎和伴娘唱“分别调”“送路调”等,伴娘送两个粑粑给伴郎,感谢伴郎的陪伴和招待,然后双方依依惜别,各自返回。伴娘一般在返途的最高处以歌声应答,直至对方背影消失。

回到女方家,女方家长用男方送来的饭菜献饭,祭告祖先孩子已经顺利出嫁,做父母的完成了一桩大事。

就壮族土支系传统婚俗的整个流程来看,男女双方以两情相悦为主,少有父母包办的情况发生,体现出恋爱自由的特征。在必须举行的4道程序中,以结婚这一程序最为热闹。因为一对新人的结婚,对他们而言是终身大事;对村里人而言,也是一场喜事,不同辈分,不同村寨的人能齐聚一堂为新人祝福;对旧友来说,是重逢后的喜悦;对年轻人来说,则是认识外村异性的一个极好机会。新认识的人在参与婚礼的过程中,可以混个面熟。过去面熟的,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传统婚俗一是使得本民族的民俗文化能以最鲜活的方式得以世代传承,二是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交流,特别是不同村寨之间年轻人的交往。用老话讲,就是亲戚要常走动才会亲,朋友要常来往才会久。远在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中,就制定了婚姻成立的条件,即“六礼”。指的是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六礼”早已被各种各样的新式的婚俗礼仪所取代。但如果仔细对比就会发现,壮族土支系的传统婚礼,其实是明显包含了“六礼”的主要内容的,在看似繁琐的程序背后,是父母对儿女婚姻的慎重,是对新人品行的考验和对新人真诚的祝福。婚姻本是两个青年男女之间的契约,传统婚俗没有要求一对新人用结婚证书的方式把这契约写在纸上,过去甚至连一纸证书都没有,却巧妙地用约定俗成的程序,把这些核心内容活生生地见证于亲人、朋友、长辈面前。因此,壮族土支系在过去鲜有离婚的情况发生,一般都能同甘共苦,白头偕老。所以每一个婚俗礼仪,绝不仅仅是形式,其实每个仪式本身就是内容,就传统的婚俗而言,这内容的核心,是紧紧围绕着一对新人的婚姻大事展开的。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大到汉族,小到各个少数民族以及其支系,为“礼”为“仪”的每一个小小细节,都不容忽视,因为它体现着这个民族独特的思想和精神。对少数民族而言,民俗的每一个仪式不仅仅是这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表象或形式,也是这个民族的灵魂。

(责任编辑 娄自昌)

An Investigation on Traditional Wedding of Tu Branch of Wenshan Zhuang Nationality: Taking Xiaqiwu Group, Tieze Village, Dehou Town as a Case Study

Folklore Research Team of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University , Wenshan 663099, China)

Traditional wedding of Tu branch of Wenshan Zhuang nationality comprises match-making, cash gift, engagement and wedding, among which wedding lasts three days and bridegroom's family should cater for fourtable feast. The investigation team makes an entire fi eld study of a traditional wedding of Tu branch “Datoutu” and truly records and analyzes the intentions of every proced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lore in the hope of reserving fi rst-hand material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other branches of Zhuang nationality and other nationalities in understanding traditional wedding of Tu branch “Datoutu”.

Zhuang nationality; Tu branch; Datoutu; traditional wedding

K892.318

A

1674-9200(2015)02-0025-05

2014 - 09 - 24

文山学院民俗课题调查组成员:吕国敏 、徐旭平、李自昌、蒙良杰、蔡世保、李锦发、白云武。

猜你喜欢

支系伴郎伴娘
论边疆哈尼族支系语言
——以云南墨江自治县为例
广西凌云地区背陇瑶的支系研究
“闹婚”时常过火催生“职业伴娘”
苗族支系服饰色彩探析
伴郎
开门
让伴娘变成婚礼上的好帮手
彝族祭祖大典“耐姆”是彝族自称形成和分支的重要原因
超搞笑问答
并非喧宾夺主的伴娘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