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015-03-19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能动性信仰价值观

唐 玥

高校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唐玥

本文在分析了高校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如社会发展特定阶段对核心价值观的侵蚀、西方文化的多元化渗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信仰教育本身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切身体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坚持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构建适合教育环境的信仰机制,以网络媒介为平台,占领网上阵地及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信仰教育

一、高校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信仰教育。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应该具备相应的价值观来指导实践,但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信仰淡漠,普遍存有信仰危机。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对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侵蚀,二是西方文化的多元化渗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三是信仰教育本身的问题。

(一)社会发展特定阶段对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侵蚀

201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300美金,进入了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这是经济社会风险的高发期[1]。国际上的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如果处理得当,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新台阶,反之就会出现很多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社会分配不公,地区差异明显,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官员腐败现象比较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广为流行,这在很大程度上侵蚀着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二)西方文化的多元化渗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

当代学生面对的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西方文化的强力渗透。其主要表现,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西方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及后现代文化为代表的思想大举进入中国,对包裹着时尚、人本外衣的西方文化,学生趋之若鹜。其次,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被学生广为接受,过洋节,吃洋餐,穿洋衣日益成为追求时尚学生的常态化习惯,西方节庆活动已经走入学生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学生和外籍教师大量涌入,其中一部分宗教信徒抓住时机,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从为其提供人文关怀着手,使他们成为信徒。

(三)信仰教育本身的问题

信仰的建立是一个价值观习得同化即“知”的过程,但在当今的信仰教育中过于强调相关信仰理论的灌输,忽略了社会实践的作用,而灌输往往是枯燥和形式化的代名词。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灌输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如列宁就说过,“工人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来源于外部的灌输”[3]。但这种教育方式对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工人比较有用,如果是对思想活跃,对事物有着自己看法的大学生就不一定适用了。

现在部分院校的信仰教育完全采用填鸭式,教师只是讲授相关的概念和原理,而对学生是否理解、是否内化于心并不关心。灌输极易造成学生非常熟悉价值观的内容和知识点,但是不一定按其去实践甚至违背的后果。部分学生理论水平很高,也有健全的心智,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强,然而行为表现却远远偏离了相关价值观的要求,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信仰教育的缺失,笔者认为信仰教育不但需要理论的灌输,更需要信念机制渗透内化于心。

二、提高高校信仰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坚持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是转变观念、辨别是非、解除困惑的强大思想武器。首先,要抓好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其次,在学生中倡导以五讲四美、团结互助、八荣八耻、保护环境、爱护动物、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为内容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和伦理价值观。再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影响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结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新教育模式,利用各种教育阵地,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要针对学生最关心、最敏感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教育,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4]。最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把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和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导向、价值理想有机结合起来,以指导学生价值观的构建。

(二)构建适合教育环境的信仰机制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有效利用重大节庆、重大事件发生日,广泛开展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如主题班会、论坛、知识竞赛、主题讲座、节庆活动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西方文化不良的影响。

学生宿舍也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人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学生主要的生活空间是宿舍,在这种微环境中充斥着各种价值观的影响。要积极构建宿舍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把社会主义价值观自然地融入学生的交流中,推动社会主义信仰的最终形成。

(三)以网络媒介为平台占领网上阵地

当代高校的生活丰富多彩,新事物层出不穷,信息化技术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交往行为,他们不需要面对面就可以交到朋友。信息化技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构建以校园网为核心的价值观宣传网站,内容要具有亲和力、时代感,紧贴学生的需求,利用信息多媒体技术,将学生生活中涌现的各类先进典型,用生动、有趣、学生习惯的媒体技术呈现,加强正面宣传,唤醒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识[5]。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邀请相关专家开展网上答疑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鉴别能力,有效抵制不良的西方文化的侵蚀和影响。最后,建议高校可以和社会力量合作,开发各类手机信仰教育APP,占领价值观教育的网络平台。

(四)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果学生对主观能动性没有清晰的认知,就无法有效确立信仰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通常能动性包括两种,即异化的能动性和非异化的能动性。异化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对外在压力的屈服,在价值观教育中,如果过分强调异化的能动性,那么学生就会出现盲目接受价值观知识的现象,而这很容易引起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割裂和不对称。所以,笔者建议在价值观教育中,确立的信仰应该是在合乎规律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地选择价值自由意识,学生作为选择的主体,要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充分发挥人在自由选择中非异化能动性。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价值观并加以实践,使原先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地丰富和更新,使价值观知识转化为相应的价值观,最终实现信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建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学生心理需求的信仰教育模式,是一项艰巨但具有非凡意义的系统工程。相信在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学生信仰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1]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1.

[2]孙迎光.德育理解:跳出传统教育学思路[J].南京社会科学,201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康厚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13-18.

责任编辑:丁金荣

G41

A

1671-6531(2015)02-0080-02

唐玥/兰州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甘肃兰州730050)。

猜你喜欢

能动性信仰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