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

2015-03-19邱世兵徐亚丽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湖北课程体系

邱世兵,徐亚丽

湖北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

邱世兵,徐亚丽

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需要考虑两方面要素,一是学科基础及学科内在发展;二是行业发展。本文据此提出了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依据,并以此对湖北民族学院英语专业(教育方向)课程体系做出分析,为湖北民族学院英语专业(教育方向)课程体系改革给出建议。

湖北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一、基本情况

湖北民族地区主要是指在湖北省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八个县市以及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三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目前设在区域内的高等院校有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共有近10个师范类专业(方向)。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师资队伍供给和培训的主导力量。为了编制和设置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高质量的、适应当前民族地区需要的英语教师,本研究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对湖北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探讨。

湖北民族学院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湖北省恩施市。英语教育专业是湖北民族学院创建较早的专业之一,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主要为湖北民族地区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21世纪初为满足社会对英语专业各类人才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把原来的“英语教育专业”改名为“英语专业”。同时在“英语专业”下设四个方向,即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育、商务英语和英语翻译(2014年在英语翻译方向基础上设立英语翻译专业并正式招生)。其中英语专业(教育方向)沿袭原来的“英语教育专业”继续致力于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自英语专业(教育方向)设立以来,为了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师资,不断修订自身人才培养方案(2006年、2009年、2012年分别对其人才培养方案做了较大修订),其课程体系也在不断修订与改革中逐步趋于完善。

二、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依据

学科课程与行业课程是否融合共赢是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有效与否的判断标准。高等学校专业的划分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学科基础原则,二是职业适应原则。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要根据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织,同时注重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相适应。[1]因学科课程与行业课程的共赢强调学科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唯有学科与职业的有机融合,方能推动大学与行业的共同发展。现代大学需要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2]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关注两个需求,一是学科基础及学科内在发展需求,学科基础及学科内在发展需求主要包括学科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问题;二是行业发展需求,行业发展要求主要包括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以及推动行业发展的知识与素质。高等学校专业的学科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考虑这两个方面,唯有这两者的发展,方能推动高校发展和社会行业发展,实现二者双赢。

学科课程与行业课程共赢是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标准,是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历史发展决定的。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单一学科课程体系阶段。在这一阶段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以学科课程为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学科进行,突出学科课程,而轻视行业课程。这一课程设置模式对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功效显著,并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学科与行业结合的课程体系阶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行业对高校专业人才需求的依赖性增强。同时高校为了让毕业生能拥有更好的出路,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主动根据社会行业需求,调整自身课程体系,实现学科课程与行业课程的结合。三是学科与行业共赢的课程体系阶段。高等学校与社会行业一直在磨合中发展,社会行业也在不断变化。在社会行业发展中,行业对原有强调职业技能素质毕业生的要求又有了新的变化。因为社会行业发现,要促进自身行业深入发展,单凭职业技能型人才是有限的,他们更倾向于招收有较强学科基础同时又具有一定技能的毕业生。这也是高校所期盼的。

三、湖北民院英语专业(教育方向)课程体系的分析

湖北民族学院英语专业(教育方向)根据学科发展及专业人才所需素质结构要求不断改进自身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下面以2012版英语专业(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情况进行分析。《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课内教学课程主要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个性模块课。该《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模块设计存在模糊现象

《方案》中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即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个性模块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个性模块”的划分方式显得抽象、模糊,不利于教师和学生把握课程性质和内容,进而在教学中出现盲目教学和盲目学习的现象。第二个模块界定为“专业核心课”,也显得较为模糊,因为专业是学科与行业的结合,由于模糊不利于学科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

(二)课程分类存在混淆现象

《方案》的三大块课程中,第一个模块包含的主要课程有大学语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基础英语、二外、语音、听力、口语、阅读、语法、写作、英语国家概况。这里把大学语文、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学科基础课是否合适。同时学科是科学的分类,是关于某一领域的系统知识,这里把语音、听力、口语、阅读、语法、写作等划分为学科基础课是否恰当。

(三)课程结构存在失调现象

课程结构失调主要是各类课程的课时数相差较大,某类课程学分和课时分布特别高,某类课时和学分分布又特别低。《方案》显示通识课、学科课与职业课的比约为4:10:1,其中专业与职业类课程之比为10:1。二是学科技能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的比例失调。在对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技能课程的分类统计中显示,本专业学科技能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的比例为1:2,即凸显了学科基础课程,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型课程相对淡化。

四、湖北民院英语专业(教育方向)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改革课程模块设计

高校专业课程模块是指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根据学科领域和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把本专业课程根据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板块的课程设置模式。《方案》的课程板块设置主要分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个性板块。课程模块的划分主要是分门别类地培养现代社会和行业所需的人才,原有课程模块划分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其模块设置不利于学生素质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两个模块,一是学科基础及学科内在发展需求,二是行业发展需求。前者包括学科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问题,后者包括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以及推动行业发展的知识与素质。唯有这两者的发展,方能推动高校发展和社会行业发展,实现二者双赢。由于湖北民族学院定位为应用大学,建议把课程模块设置为学科类课程、职业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

(二)重构课程分类体系

课程分类是指在课程模块设置中,对课程模块的归类。课程归类混乱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课题的研究建议,除通识课外,把本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归为两类,即学科类课程、行业类课程。具体归类如下,首先是学科类课程,具体包括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口译理论与实践、笔译理论与实践,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语法、英语词汇学、英语语言学、英语国家概况、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第二外语、语言学研究及其前沿、英美文学研究及其前沿、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专题;其次是职业类课程,具体包括英语学科名师教学艺术、英语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思想史、英语教学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管理前沿、中学生发展专题、教师专业发展前沿、学科教学论前沿。

(三)调整课程比例结构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专业教育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同时学科、专业与职业有着密切联系。因而课程设置不能特别突出某一各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要做到各方面的平衡发展,以培养多维度的人和多种能力的人。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要根据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织、要根据社会教育行业的需求与发展来设置课程体系。湖北民族学院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本研究认为该校本科学生的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职业类课程课时或学分比例保持在1:2:1较为合适。同时学科类课程的学科技能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课时或学分之比例保持在1:1较为合适,职业类课程的比例也如此。

该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北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4B164)及湖北民族学院教研课题“湖北民族学院英语专业(教育方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1JY39)阶段性成果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7.

[2]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责任编辑:魏明程

G47

A

1671-6531(2015)02-0057-02

邱世兵/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讲师,博士(湖北恩施445000);徐亚丽/湖北民族学院讲师(湖北恩施445000)。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湖北课程体系
The rise of China-Chic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