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留学生呼吸病学临床见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5-03-19陈天君高飞冯思芳任徽张硕陈明伟

河北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病学内科留学生

陈天君 高飞 冯思芳 任徽 张硕 陈明伟

留学生教育教学已成为高等医科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院校都在不断探索留学生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留学生医学教学质量[1]。1995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原西安医科大学)在全国首创医学本科留学生全英文授课项目,目前已累计招收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等63个国家2 000余名留学生,形成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承担了留学生的呼吸病学临床见习教学任务,我们回顾了近年来留学生在呼吸内科的临床见习过程,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经验,叙述如下。

1 留学生呼吸内科见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留学生及教师的语言障碍 医学留学生大部分来自南亚或非洲国家,如尼泊尔、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加纳等国,英语是这些国家的第二官方语言。留学生们自小学习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很强,但由于受母语和当地方言的影响,部分学生有浓厚的地方口音,其发音不同于“美式”或“英式”英语,如果不熟悉他们的发音特点,发音的差别给带教教师带来一定交流理解困难。进入临床见习后要和患者交流沟通,不掌握汉语就会出现一定困难[2]。呼吸内科见习过程需要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但留学生临床接触的都是讲中文甚至是地方方言的患者,医院的医嘱、病历资料及检验检查单也均用汉语书写。多数留学生汉语水平有限,仅有少部分的留学生可以进行较流利的汉语交流,必然会影响临床与患者的交流沟通,面对患者不知所措,问诊体格检查开展困难,看不懂病历资料和检验检查单,造成有的学生对临床见习失去兴趣,有些同学甚至旷课。上述这些对呼吸内科临床见习实践造成很大的影响,不利于留学生呼吸病学专业知识的提高。

留学生呼吸病学见习采用全英文教学,带教教师的英语水平也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以往的英语教育方式所限,多数带教教师英语阅读能力强,听说能力弱,导致教师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遇到交流障碍[3]。带教教师并非都受过良好的英语口语训练,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在教授呼吸病学专业知识时,对有些词句的理解和口语表达不够熟练,无法应对自如[4]。对留学生的提问有时不能准确解释,影响了留学生呼吸病学的见习效果和知识的学习。带教见习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知识水平和临床经验有限,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也有待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教学效果[5]。

1.2 部分患者不愿配合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是留学生学习过程中首次接触临床,大部分留学生对临床见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要求更多接触患者,能亲自完成问诊、体格检查和某些操作。但是由于留学生和患者之间存在语言、文化背景和民族的差异,与患者交流沟通困难,而且见习医师刚刚参与临床实践活动,其临床思维不完善,临床操作技术不熟练,有时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从而导致患者的不信任和不配合[6]。同时随着患者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很多患者及其家属不愿意配合临床教学。患者及其家属常常对低年资年轻医师的认同度降低,不相信他们的诊疗水平,更何况是不同肤色的外国留学生见习学习,部分患者提供病史的可靠性差,或对待问诊敷衍了事,少部分患者或家属直接拒绝留学生问诊和体格检查,这一定程度的伤害了留学生的临床见习自信心和积极性[7]。

1.3 部分留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差 留学生的素质和学业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他们因为不同原因来到中国学习医学,其日常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存在较大差别,两极分化情况非常明显。表现在日常学习中,一些留学生学习非常刻苦认真,学习热情较高,主动提问勤于思考乐于交流,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自学许多医学专业知识。而另一部分学生主观能动性差,自由散漫不思进取,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少部分带教老师疏于管理,使留学生认为见习课不重要,长此以往学生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未能有机结合,很不利于临床医学留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留学生呼吸内科见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培养提高带教老师的英语水平 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承担留学生英语教学的带教老师要加强培养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尤其着重增强听、说方面的英语水平。主动积极了解医学专业英语的正确发音,以免在带教过程中出现沟通交流偏差[8]。临床带教过程中可以挑选一些有国外留学经历,英语口语听力能力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扎实,熟悉国内外教学模式的教师开设相关英语教学提高讲座或培训。西安交通大学针对目前迅速增长的英语教学需要,每年开展双语教学培训和教学比赛,并将教学比赛成绩与职称晋升结合,对提高教师英语教学水平和英语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另外带教教师也可以与留学生多交流沟通,既可相互适应口语发音,也可有助于了解留学生们的实际想法要求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教师应当积极参加出国学习,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获取新知识、新进展。严格执行听课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听教授、副教授理论课;教授、副教授现场听青年教师见习教学,课后给予指导和点评。带教教师要和理论课教师举行集体备课,让英语水平高的高年资教师主持,带教教师朗读自己的教案,错误支持及时纠正。承担留学生课程的老师应加强英语口语和专业英语学习,掌握并运用好英语教学,可以提高留学生教育的质量,使留学生觉得学习知识易于理解。

2.2 精心准备呼吸病学见习课程 带教教师见习课前认真复习相关基本知识,并整理出病史询问时可能遇到的常见单词和句子。提前3~4 d选择好要见习的呼吸疾病患者,病例尽可能选择具有典型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完整,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哮喘、肺炎、胸腔积液等呼吸系统典型疾病,尽量避免选择病情复杂危重的患者。选择愿意积极配合见习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相对年轻的患者,特别是病情相对平稳、反应良好、有一定英语教育水平的患者。在见习前和患者做好交流和沟通,以朋友的态度鼓励患者能主动配合学生的问诊和体格检查,必要时可以请患者的主管医师协助和患者或其家属沟通。对于患者或其家属不愿意配合见习的,带教老师和留学生也要予以理解。根据见习学生人数,尽量准备较多患者,以备患者因检查等原因外出而未能进行见习,一般每4~6位学生见习一位患者。

见习课一般分为三部分进行:复习理论课知识、床旁采集病史查体、讨论总结汇报。见习带教教师可将见习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重要单词及句子,做成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在复习理论课知识时先行讲授。床旁见习时鼓励学生多与患者接触,注意引导学生全面、有效地询问病史,可由汉语较好的留学生作为代表用汉语进行问诊,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在床旁适当提醒、引导和翻译。减少学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障碍,以达到问诊的效果。问诊结束后,带教教师可进行心肺腹的查体,如遇阳性体征可直接讲授。

床旁见习结束后,带教教师可让留学生按照病例分组讨论,每组由一位留学生代表总结病史特点(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的结果),并让该学生提出患者的初步诊断、诊断依据、疾病鉴别诊断、初步诊疗方案等。在初次见习时带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并控制进度,并及时进行纠正补充。

2.3 加强留学生教育和管理 留学生临床医学见习教育,不仅仅是在进行临床医学教学,同时也是在促进他们由医学生转换为医生。当然他们的主要身份是学生,在见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困难,这需要带教老师给予爱护和指导。作为带教教师,应当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鼓励他们积极认真勤奋学习[9]。更为重要的是,教育留学生必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医德规范,否则将无法保证顺利完成教学计划任务,无法帮助留学生由医学生转变为医生。带教教师在见习课开始前,就应当明确要求留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进入病房就要求穿戴整齐大方合体,保持安静,严禁嬉笑打闹和高声喧哗。床旁见习前必须自我介绍,问诊时态度和蔼,对人有礼貌。体格检查前须征求患者同意,体格检查手法轻柔规范,充分保护患者的隐私,床旁见习结束时向患者及家属道谢告别[10]。临床见习对医学留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习临床知识和掌握临床技能,也是学习与患者交流沟通、培养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环节。

1 胡中杰,刘颖.来华留学生传染病学理论教学和见习体会.西北医学教育,2013,21:353-355.

2 鲁晓擘,闫桂霞,张跃新.留学生传染病学见习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继续医学教育,2013,27:60-61.

3 杨丽君.留学生儿科学理论学习、临床见习及临床实习教学体会.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510-512.

4 田俊萍,陈步星,杜凤和.留学生内科学临床见习带教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12,28:3660-3662.

5 孙秀静,徐有青,李鹏,等.医学留学生内科见习的带教体会.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58-160.

6 蒋丽珠,赵红念.东南亚留学生神经病学见习课教学浅谈.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2149-2150.

7 刘琼.提高留学生临床内科见习质量的探讨.宜春学院学报,2012,34:153-154.

8 王雷,王煜霞,陈丽平.留学生普通外科见习带教体会.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79-80.

9 李世正,张俊华,董哲.医学留学生外科临床见习的带教思考.基础医学教育,2012,14:540-542.

10 李宏韬,樊小青,刘丹,等.留学生内科学临床见习教学探讨.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98-99.

猜你喜欢

病学内科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留学生的“捡”生活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协和呼吸病学》第二版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