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全球化几个问题的思考*

2015-03-19朱绍章樊静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文化

朱绍章,樊静蓉

(楚雄第一中学,云南 楚雄 675000;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全球化现象是当今时代一个重大的国际性潮流。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东欧剧变以来,全球化进入到了“地球村”阶段。今天,全世界都在谈论全球化,有人认为它是20世纪以来的重要成果,有人则看到了它的负面影响。并且,随着全球化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起了研究热潮。“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报纸上出现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地引用到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关于全球化的定义,有多种理解,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等都从各自的领域作出解释。通常来说,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但也包含政治、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等的全球化。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课题组指出,应当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描述的是一种全球范围的深刻变化,这样的变化并不是新现象。从西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开始,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的形成,各种知识体系的形成,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世界范围的影响,到今天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与资源配置,都是全球化的表现。”[1]因此,全球化问题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研究领域,对全球化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对当今时代社会各方面问题的认识深化。为此,本文对全球化中的三个方面问题进行讨论。

一、作为全球化主题的经济全球化,面临着双刃剑效应的困扰

经济全球化就是各国经济活动向全球的扩展,它包括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生产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使企业成本达到最小化而利润达到最大化。举一个著名的例子:精致的冰球设备在瑞典设计,由加拿大资助,在美国克里夫兰和丹麦装配,分发到北美洲和欧洲。所用的合金分子结构是在美国特拉华进行研究的,并注册了专利,合金是在日本制造的;所进行的一次广告战是在美国构思,在加拿大拍摄胶片,在英国配音复制,在纽约进行编辑。从产品的生产过程看,我们很难把产品的各个部分截然分开,视为不同国家的产品。又如近年来引领国际市场潮流的苹果手机,其产品与软件的设计均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总部完成,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和供应则源于德国、爱尔兰、以色列、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荷兰、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最后由中国工厂完成组装后,运往世界各地销售。这时,生产的国家边界被突破,生产的企业边界也被突破,最尖端的技术、最先进的理念在国际范围内充分涌流,高效结合。

贸易的全球化主要体现在贸易额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日俱增。以1989到1996年的统计为例,八年间商品和服务的跨国交易额以平均每年6.2%的速度增长,接近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速度的两倍。到1997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总额持续增长,达6.7万亿美元。世界贸易组织 (WTO)报告称,2012年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22.5万亿美元。

金融全球化表现为金融资本在全球的扩张,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金融全球化一方面使欧美等国的金融中心得以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金融全球化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成为最为敏感的一个环节,可以说,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全球化的推动。现在,只要在电脑键盘上点击一下,大量货币就会从一个国家流到另一个国家——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络的普及,使得金融全球化日渐成为人们普遍可感知的现实。

经济的全球化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首先,它提高了劳工的流动性,促使各国之间劳动分工的改善,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和培训前景,从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其次,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激烈竞争,会促使价格下降和服务的改进,如送货上门和售后服务,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三,在全球化条件下,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投资变得很方便,资本能够迅速转移到可以提供更高利润的国家,而不是局限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投资和获利的差额上。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事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发达国家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国内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发展中国家可以进口世界上自己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借助后发优势,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

但是,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世界经济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首先,在就业方面。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中来自低工资国家的竞争,可能破坏富裕国家工人的就业机会,迫使他们的工资降低。另一方面,贫困劳工群体越来越被排斥在外,如1997年欧洲抛售黄金的传闻就使得南非的五万多名矿工失业。其次,全球范围的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衡。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在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使它们在价格制定等方面具有主导权,并可以利用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控制权,制定利己规则,实行趋同化标准,强迫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而作为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主要拥有者的发展中国家,总是处在边缘地位。因此,全球化产生的统一市场,也使得那些不在这个市场中的国家受到更多的剥削。再次,金融市场在经济一体化中地位的提高同样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灾难。1992至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1994到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以及1999年初印度金融危机都是由此引起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受次贷危机及经济发展规律的支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滑坡,结束自2002年开始的经济上行周期。直到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继续处于深幅调整中;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从纯粹的投资领域扩展到消费需求领域。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经济增长前景难料,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也大幅放慢。第四,各国的经济主权,特别是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因全球化而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有的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步,包括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让关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以及一些国家为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而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等。还有的则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各国经济主权的干扰。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跨国公司和国际游资。目前全球大约有6.5万家跨国公司,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表明,目前世界生产总值的1/3、世界贸易额的2/3、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都是由跨国公司创造的,而它们的战略目标却极少同东道国长远经济规划一致,从而对东道国的经济政策产生消极作用。许多国家的经验都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公司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第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资本账户逐渐开放,资本管制的有效性不断下降,为国际游资的冲击打开了“方便之门”,使不少国家饱受外来资本冲击之苦。

二、政治全球化在提高国际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国际政治危局

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加剧,使得国与国之间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很大程度上会采取求同存异、共进共退的方式保持互相之间良好的关系;在利益冲突面前,各国更加注重彼此的沟通、协商,以求得共赢共利的效果,避免出现互不相让、一损俱损甚至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可怕后果。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在此背景下,政治从单极走向多极、一国走向全球。政治的全球化更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2004~2005年,国际组织共有58859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数目为7350,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有51509,分别比1991年多61%和109%。当前,国际社会日益组织化,国际组织早已冲破初创时期的地域、领域局限,活跃在当今人类社会的所有方面。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问题的管理者和争端的解决者,以联合国为主的重要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方面的权威力量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抵消由于多国公司的控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的跨国力量有助于控制不公正现象,促进各国的政治民主和言论自由。在已有的基础上,可以制定出更加完备的国际法典或完善国际法庭,用来解决全球化中的跨国纠纷。

但政治全球化所带来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是南北差距在扩大。20世纪90年代初,贫困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收入中所占比重为2.3%,目前这个比重已下降到1.4%。这种严峻形势使贫困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价格日益贬低,从而导致发达国家对贫困国家劳动力的剥削有增无减。与此同时,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等多个领域。更为可怕的是,发达国家及其组织的经济霸权在国际事务中所体现出来的强权政治,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在美国对古巴数十年的封锁和伊拉克的长期制裁,以及1999年北约军队对南联盟科索沃地区的占驻,2001年美国用武力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建立傀儡政权,2003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部队在联合国未授权的情况下侵入伊拉克,推翻一个主权国家等事件中,美国等西方强国把军事、政治、经济交织在一起,以和平的名义,粗暴地干涉着一些国家的内政,扼制别国独立平等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使其国家自主性受到严重考验。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导致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战争与和平研究所教授肯尼斯·N·沃尔兹认为:“很多全球化论者都认为世界日益由市场规制。但纵观各国的现状我们就会得出不同结论。现在和早期的际政治之间的主要差别不是在于国家间不断增长的相互依存,而是在于国家间不断扩大的不平等。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国家间的力量分配已经变得极度不平衡。”[2]总之,在今天这个全球化飞速行进的世界,国际政治如卫星云图般变幻,我们经历着历史,但历史决不会像卫星云图般直观和简明,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沉着应对政治全球化的的挑战。

三、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如何实现文化自觉和教育公平的课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享受无以伦比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只要拥有上网电脑、智能手机,便可成为网上的一员,发布言论、阐述观点、发表作品、公布学术成果等,在网络空间中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网络文化——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的全球性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对生存价值、生存方式、社会约束的种种反思和审视,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使人们能充分利用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丰富资源,通过协同工作和对文字、数据、声音、图像以及多媒体的存取、处理、传输和接收,极大地改变人类的交流方式。

网络文化也大大拓展了人们选择利用信息资源的范围和内容,比如,不论哪里的用户,你都可以在互联网络上查询世界各地600多个图书馆和400多个专业机构的馆藏目录以及各方面的大量信息。在这个无尽的宝库里,我们可以尽情地吸收人类智慧的营养,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从而形成世界性的思维,尊重差异,尊重多元,辩证地看待各类文化,从而更好地参与到促进公平与社会公正的工作中,促进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有观点甚至认为,网络的大范围普及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之上,促进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的产生,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

但是,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显示,全球文化只朝着一个方向传播:从富国传向穷国,而不是从穷国传向富国。在这个过程里,集电影、电视、音乐、互联网以及电信于一体的大型跨国媒体集团,具有垄断全球“话语权”的巨大潜力,如何保障多元文化特别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共存或者说多种“话语”共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和关切。同时,由于目前国际互联网上90%的信息为英文信息,使得英语文化疯狂侵入世界的各个角落,如何遏制由此引起的文化垄断,也是全人类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这也导致了文化生产过程中的商业利润至上倾向,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品质,重市场份额、轻多元文化现象已经而且正在诠释着这种令人遗憾的现实。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不再被动地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钳制,主动地参与全球多元文化的构建,以避免沦为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殖民之附庸,已成为其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全球化问题值得特别关注。人们对许多东西的要求永无止境,比如知识,由此催生了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东西的距离突然被拉近,我们有了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好像天上掉下的馅饼,它把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如知识、文凭、教师和校园带到了身边,让学习变得更为方便,也让我们更加好学。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教育,它可以让人们以低廉的价格从遥远的地方获得信息,它可以让学习者拥有学习的新手段,它可以让先进技术在短时间内国际化,等等。互联网学习给教育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教学方式,因为电子学习是双向的教学,是教你学想学的知识,而不是教你学应该学的知识。身处正在走入大众生活的远程教育时代,你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途径:你学什么?怎么学——电视抑或网络?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学习?都由自己决定。你所需要的适当的指导和引领,全都在远程教育网站里放着。这使得学习这种行为同现实生活中周围其他人摆脱了关系,它变得纯粹、自主。它使得周围客观条件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变得不再不可忽视,不论身在何处,你都可以选择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学不学完全在于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克服和解决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公平问题仍然是任重道远的课题。比如,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中经常被提及的只有十几个,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事实上,全球化时代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将有可能导致地区发展的失衡进一步被放大。

总之,“全球化是我们这一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和政治现象,影响政府的政治和经济决策,影响公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也是一种文化和学术现象,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角。”[3]全球化的利与弊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凸现出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怎样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过程中趋利避害,全面推动文明进步,有赖于人类共同的努力。而方针策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化对全球化的认识,运用创新思维找寻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之道。

[1]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动态课题组.世界经济全球化研究现状[N].人民日报.1998-8-22.

[2]肯尼斯·N·沃尔兹.全球化与治理[J].吴雷钊摘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5).

[3]俞可平.全球化与新的思维向度和观察角度[J].史学理论研究,2005,(1).

猜你喜欢

全球化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谁远谁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全球化陷阱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