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人类学的新探索:近年的学术活动及其研究动向

2015-03-18张继焦

创新 2015年3期
关键词:民族学专题会议人类学

张继焦

随着企业人类学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1]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者希望了解更多关于企业人类学的发展情况。2009年被称为“企业人类学”元年。本文主要回顾和总结自2009年以来近七年(2009~2015年)的时间里,企业人类学在国内外的主要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动向。①限于篇幅,本文没有介绍企业人类学近些年的最新学术成果,将以另一篇文章来呈现,敬请理解。

一、2009年:企业人类学的创始之年

2009年7月,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上,发生了三件具有学科标志性的事件:一是召开了“第一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二是成立了“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三是初步整合了企业人类学的学科名称和学术体系。

(一)“第一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顺利召开

2009年7月,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上举办的“第一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由中国、美国、日本、荷兰、加拿大、马来西亚、印度、中国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联合组织,包括十个专题会议:“企业人类学:回顾与展望”“全球化时代东亚公司文化比较研究”“美国硅谷高科技企业中的华人”“企业的社会责任:人类学视野”“消费行为和信用研究:人类学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东南亚和中国的民族企业家”“社会资本在亚洲企业中的作用”“少数民族企业家与可持续发展”“创新与企业人类学”“国际移民的民族性及其对接收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在“第一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上,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中牧弘允教授、香港大学王向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继焦研究员等三位相约:今后三年(2010~2012年)在日本大阪、中国香港、中国北京三个城市,依次轮流举行“经营与人类学”国际论坛。

(二)“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正式成立

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期间,经过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的执行委员会(The Executive Committee)、常务理事会(The Permanent Council)以及全体会员大会(The General Assembly)②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由世界上50多个国家的国家机构和社会团体组成,还包括许多独立的个人会员。(1)其执行委员会由世界不同地区的代表和人类学与民族学各分支学科的代表组成。(2)其常务理事会,是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的议事机构,由各国的人类学者和民族学者选举产生,每个国家可以组成一个不超过6人的代表团参加,每个国家的代表团在决议时只享有一张投票权。(3)其全体会员大会。所有付费的会员都有权参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的全体会员大会,并享有投票表决权。参阅[荷]彼特 J.M.纳斯和张继焦主编的《当今国际人类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2~3页。等分别审议和投票通过,“企业人类学委员会”被批准成立,成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的第29个专业委员会。

其实,从2007年开始,笔者及其研究团队就开始筹备成立该委员会。2008年4月,提交的《设立国际企业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的提案》被收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通讯》第70期并对外正式公示。[2]经过两年多的积极筹备,到2009年7月底,“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终于顺利诞生。该委员会的创办人和首任主席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研究员,秘书长为滨田友子(美国威廉—玛丽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这是中国人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创办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现有70多位会员,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企业人类学的名称和学科体系得到了初步整合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批准成立“企业人类学委员会”,标志着“企业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正式认可,登上了国际学术殿堂。

企业人类学把80多年来人类学在美国、日本、中国三个国家对企业研究形成的各种不同名称,如工业人类学、组织人类学、工商人类学、经营人类学等,都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世界统一的、公用的学科名称——企业人类学,并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1]

经过几年的探索,人们认识到:企业人类学不属于企业管理、经济学等经济类、管理类的学科,不但探究企业经营赢利性的一面,也分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面,形成了自己的创新研究视角,即对企业的经济性和社会性两大方面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探究。[3]

(四)小结

人类学自西方传入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国学者在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的学术贡献相当有限。以中国学者为主体创立企业人类学这门分支学科,对其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进行了整合,并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专业学术团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中国学者跟在西方学者后面亦步亦趋的做学问方式,不但走到了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的前沿阵地,而且占据了一定的学术制高点。从亦步亦趋到领跑,是中国六代人类学民族学家不懈努力的成果。①中国大陆人类学民族学的世代划分,大致每10年为一个世代。第一代学者多为1890~1900年代前后出生的,第二代学者多是1910年代前后出生的,第三代学者多为1920年代前后出生的,第四代学者多为1930~1940年代前后出生的,第五代学者多是1950年代前后出生的,第六代学者多是1960年之后出生的。参阅张继焦《从第16届世界大会,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载《世界的盛会 丰硕的成果——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最新学术成果概述》(黄忠彩、张继焦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93~112页。

二、2010年:企业人类学在亚洲的崛起

(一)“第二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土耳其安塔利亚市)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2010年中期会议于2010年10月2~5日在土耳其安塔利亚市伯利克镇召开,会议主题为“欧亚文明的交汇与多元文化的和谐”,来自25个国家的190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中期会议。②中国代表团共11人,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担任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研究员担任秘书长,成员有: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教授、云南民族大学杨国才教授、湖南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罗康隆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院良警宇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院阿不都热西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小敏助理研究员、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社会问题研究中心葛海亭主任、《焦点》杂志胡大苏总编、香港大学学者潘杰博士等。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组织了“第二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包括三个“企业人类学”专题会议:一是企业与跨文化、跨民族的经济;二是企业与社会责任;三是企业与消费者。参会人数约20人。

(二)第一届“经营与人类学”国际论坛(日本大阪)

第一届“经营与人类学”国际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on Business and Anthropology,简称“IFBA”)于2010年7月23~25日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举行,会议主题为“经营与神圣空间”。来自美国、英国、荷兰、丹麦、保加利亚、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为“工作场所与神圣空间”“日资企业在中国”“作为神圣空间的世博会”“经营管理与人类学”“亚洲的经营理念”等五个专题展开讨论。会议由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中牧弘允教授召集,邀请到几位国际比较知名的企业人类学家,如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安·乔丹(Ann Jordan)教授、美国威廉—玛丽大学滨田友子(Tomoko Hamada)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布莱恩·莫瑞(Brian Moeran)教授等。

(三)“企业与社会”工作坊(中国香港)

“企业与社会”工作坊由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和香港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联合主办,于2010年8月12~13日在香港大学举行。来自荷兰、美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香港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王向华和笔者组织,分为“企业社会责任:不同类型企业在中国的实践”“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的途径和方式”“日资企业:在中国大陆履行的社会责任”“中国企业的环保责任:在不同行业的实施”“不同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比较”“企业社会责任:从概念到研究”等六个专题展开讨论。

(四)小结

企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组织,而且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组织。近些年,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已将研究领域转入到现代企业和商业组织之中。企业人类学从2010年开始已经在亚洲发展起来,并以日本大阪、中国北京、中国香港等3个城市为主,其在亚洲的学术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三、2011年:企业人类学继续发展其亚洲的学术网络

第二届“经营与人类学”国际论坛于2011年7月29~31日在香港大学举行。会议由香港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王向华教授和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中牧弘允教授联合召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等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名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其中,中牧弘允教授、张继焦教授及两位日本学者基于在上海世博会的调研,探讨了世博会上的日本馆和日本工业馆、世博会与中华老字号的发展等。这次论坛试图促进研究经营的人类学家与研究管理的学者之间的对话,试图探讨企业管理的社会本质、企业管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是否有益。

四、2012年:企业人类学立足中国,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合作

(一)第一届企业人类学研讨会暨“企业人类学:对民族文化与企业发展的探讨”专题会议(甘肃兰州)

2012年9月22日,筹备中的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企业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2年会”①“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2年会”由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承办,于2012年9月21日至25日在西北民族大学召开,主题为“民族和睦与文化发展”,参会代表550余人,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期间,组织了主题为“企业人类学:对民族文化与企业发展的探讨”的专题会议,即第一届企业人类学国内研讨会。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擅长于研究民族文化,却很少关注企业发展的现象。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民族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应该进行开发和利用。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中,企业作为经济和社会主体,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是一个值得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深入探索的问题。

本次会议的召集人是笔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社会科学院、马来亚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等10个机构的学者参加了会议。

在此次会议上笔者指出,如果说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关注的是如何使企业盈利等经济性的话题,那么企业人类学关注的则是企业中的民族文化这一话题。面对现代企业和企业中的民族文化,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以民族文化为本的视野来剖析。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化与企业发展关系已经得到了包括人类学在内的许多非经济管理学科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在本次专题会议中,“老字号”企业得到了集中而充分的研讨。如笔者讨论的是“中国企业都‘富不过三代’吗?——对‘老字号’企业的调查与分析”、山西大学闫钟博士探讨的是“角色定位与企业再造——一个食品企业的重生”、上海社会科学院臧得顺博士讲述的是“上海市‘老字号’企业调查与分析”、辽宁社会科学院王焯提交的论文为“老字号文化品牌建设路径探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郭晓菲谈的是“‘老字号’企业的技术创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等。

在本次专题会议中,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祝家丰博士分析的是“海外华人大企业与中华文化的传播:马来西亚张晓卿的星洲媒体集团”、欧亚大学马来西亚校区副校长王琛发博士提交的论文为“儒学传统在当代企业丛林的迴转与进路”、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余序洲教授阐述的是“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生产经营和少数民族特需品生产经营”、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刘卫华讲述的是“企业公民保护民族文化优秀实践案例分析”等。

(二)“企业文化、公司责任和都市发展”国际会议(意大利那不勒斯)

2012年9月10~14日,由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下属的两个专业委员会——企业人类学委员会(CEA)和都市人类学委员会(CUA)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联合主办了一个人类学民族学国际会议,①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及其下属的都市人类学委员会,是此次国际会议的协办单位。世界上一些主要的人类学民族学学术团体和机构,如巴西人类学联合会、印度人类学联合会、东南欧洲人类学国际联合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女性委员会、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人权研究委员会、墨西哥社会人类学调查研究中心等,也是本次会议的协办单位。主题为“合理性议题:企业文化、公司责任和都市发展”,吸引了来自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约200位各国学者。笔者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当下人类学的日子并不好过,世界各国的同行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例如,如何将自己研究从农业转向工业、从自然经济转向知识经济、从传统村落转到现代企业等。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和笔者联合组织了一个专题会议,主题为“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分为五个单元来研讨。参会发言代表来自美国、法国、德国、中国、意大利等5个国家的近10个不同机构,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德国马普宗教与民族多样性研究所、法国国立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财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

(三)第一届国际工商人类学研讨会(广东广州)

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于2009年成立,“经营与人类学”国际论坛于2010、2011连续两年分别在大阪和香港举行。中国大陆第一届国际工商人类学研讨会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主办、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承办,于2012年5月17~20日在中山大学召开,近50位来自海外相关领域及国内部分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

(四)第三届“经营与人类学”国际论坛(北京)

第三届“经营与人类学”国际论坛[4]于2012年12月15~1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顺利召开,主题是“企业和城市发展:并非全是经济的问题”,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城市发展需要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在企业发展并且促进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塑造和强化企业家社会责任感问题。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创造性,但更需要把创造性与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心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指出,自2009年以来,研究会牵头主持了一项题为“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其中,笔者负责了题为“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对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子课题。目前,学术界和有关政府部门主要把产业转移作为一个经济现象来研究。其实,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将对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中西部地区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这些正是我们从人类学、民族学等非经济学角度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议题。

两天的会议分为六个专题小组进行交流。与会代表的发言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研讨:一是对日本、印度、赞比亚、马来西亚、中国等不同国家的企业个案分析;二是对传统杂货店、“老字号”企业、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国际品牌、非正式经济、劳动就业、企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的专题研究;三是对企业人类学这个新兴学科建设的探讨。例如,约翰·麦克葛里利讲述了基于社会网络和历史分析的民族志方法,加拿大学者田广博士谈了企业人类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等;四是对新兴宗教和太极的传播、合作社、苍井空现象等的营销方式与文化因素的分析。

通过这次国际会议交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非经济学的学者,可以跟工商管理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学者合作,共同探讨工业化、城市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城乡协调发展、民族文化传承、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有关问题。

(五)小结

自2009年以来的几年时间里,以东亚的企业人类学家为主,从昆明、大阪、香港,到北京,世界各国的学者开展了四次学术聚会。在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者的积极努力下,联系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宏观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各个学科的学者,从多学科的视角,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企业和城市发展中的有关问题,这些探讨促进了现代企业人类学的发展。

五、2013年:企业人类学的世界性影响不断扩大

(一)“第三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英国曼彻斯特)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7届世界大会于2013年8月5~10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举行,会议主题为:“培养人文精神,面对现实世界(E-volving Humanity,Emerging Worlds)”。这次大会的参会代表来自69个国家,①中国代表团一行1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成员包括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和少英教授和该校少数民族女性和社会性别研究中心主任杨国才教授、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兼西北民族研究院院长文化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刘夏蓓教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与民族学学院田阡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郭宏珍副研究员和李晨生助理研究员以及广东嘉应学院副校长薛访存教授、房学嘉教授、曹知博教授、肖文评教授、宋德剑教授、周云水教授等。还有一些是以个人名义或组织专题会议名义参会的中国学者,他们分别来自云南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吉首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近10家单位。共1340人,提交了1480篇论文。②这次大会共举办了212个专题会议、2场名家讲座、3场公开辩论会、1场开放式研讨会、1个图书展览、1个图片展览、多场影视片展播等。参阅张继焦《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7届世界大会综述》,载《世界民族》2014年第2期。在这次世界大会上,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组织了“第三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包括十个专题会议:“‘金砖五国’的全球化、新兴市场和社会变迁”“家庭商业的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企业与市场”“艺术市场的人类学研究”“跨文化或跨民族商业活动的人类学研究”“老字号企业的人类学研究”“知识经济的人类学研究”“移民与劳动力市场:欧盟与亚洲的比较”“人力资源与社会流动:北美与亚洲的比较”“都市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参会代表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巴西、南非、印度、日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阿根廷、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近80人。

(二)第二届国际工商人类学研讨会(上海)

第二届国际工商人类学研讨会于2013年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举行。来自海外相关领域、国内部分高校、研究机构的近5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三)第二届企业人类学国内研讨会暨“中国新一轮的城市化、工业化”专题会议(四川成都)

第二届企业人类学国内研讨会暨“中国新一轮的城市化、工业化”专题会议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企业人类学委员会和都市人类学委员会联合组织,于2013年10月26~27日在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学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3年年会”期间召开,召集人为笔者。参会代表和提交论文的作者分别来自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海南省三亚学院、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香港城市大学等学术机构,共 15人。

六、2014年:企业人类学立足亚洲,增强世界性影响力

(一)“第四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日本千叶)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2014年中期会议于2014年5月15~18日在日本千叶市举行。①这次中期会议主要的学术活动为:3场主旨演讲、150场专题会议、日本文化人类学会第48届年会和成立50周年庆典,以及世界人类学联合会理事会成立10周年纪念会议。参会代表来自76个国家,人数超过1000人(其中,参加IUAES2014中期会议的有880多人,参加JASCA有关会议的有200多人)。这届会议可能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中期会议。中国代表团的团长黄忠彩(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副团长王延中(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秘书长张继焦(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CC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室主任),成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等6个单位,共10人。参阅张继焦《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7届世界大会综述》,载《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这届中期会议由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与日本文化人类学会(JASCA)联合举办。在本次会议上,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组织了“第四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包括三个专题会议:“文化多样性与企业中的多元文化主义”“创意产业的人类学研究”和“企业发展与当地社会、文化”。参会代表分别来自美国、日本、马来西亚、中国等4个国家的学者和专家,约20人。

(二)“亚洲企业/商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性因素与非经济性因素”专题会议(中国香港)

2014年3月14~15日,笔者在香港亚洲研究学会第九届研讨会②香港亚洲研究学会历届研讨会曾在香港多家大学举行,包括2006年于香港城市大学,2007年于香港大学,2008年于香港浸会大学,2009年于香港公开大学,2010年于香港大学,2011年于香港中文大学,2012年于香港树仁大学,2013年于香港教育学院。上组织了一个专题会议,主题为“亚洲企业/商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性因素与非经济性因素”。

亚洲是全世界快速发展的地区之一。例如,东亚在2012年和2013年的增长率分别为6.4%和7.0%。很多人都认识到:亚洲企业/商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性因素,例如投资、技术和市场营销等,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影响亚洲企业/商业发展的因素中有一些是非经济的,例如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亚洲企业/商业发展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社会等之间的关系。本专题会议的主题发言分为四个场次(企业发展与传统社会文化、海外经商与就业、中国的市场化与企业发展、中国的少数民族经济)依次进行研讨。参加本专题会议的共有25位学者,20篇论文,他们来自加拿大、法国、日本、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大陆等。

(三)第四届“经营与人类学”国际论坛(韩国首尔)

第四届“经营与人类学”国际论坛,于2012年12月20~21日,在韩国延世大学顺利召开。美国、日本、保加利亚、韩国、中国等5个国家的20多名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统、文化与发展、我们如何研究文化事务、韩国企业在海外、企业人类学研究的新动向等五个专题依次研讨。

(四)第三届国际工商人类学研讨会(湖南吉首)

2014年5月9~10日,由吉首大学主办,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吉首大学应用人类学高等研究院和吉首大学商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国际工商人类学研讨会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举行。50余位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法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大会。

(五)第三届企业人类学国内研讨会暨“新型城镇化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专题会议(辽宁大连)

第三届企业人类学国内研讨会暨“新型城镇化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专题会议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企业人类学委员会和都市人类学委员会联合组织,于2014年10月13~15日在大连民族学院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4年年会”期间召开。召集人是笔者。参会代表和提交论文的作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北京化工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辽宁社会科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四川美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丽水学院等20多个学术单位,共35人。

关于“城市发展与传统商业(老字号)的传承发展”的讨论,收到了6篇论文。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院李培志博士的论文是《老字号在塑造城市文化特色中的几点思考》,认为老字号的社会性与文化传承性使其能够成为挖掘和培育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渠道。保护和促进老字号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特色的塑造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有助于形成特色、个性的城市文化。老字号既是城市形象鲜明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焯的论文《城市发展中的老字号保护与传承——以沈阳为个案》认为老字号大多位居商业旺铺和黄金地段,然而在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却倍受冲击。该文借鉴国内外传统商业字号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提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沈阳老字号的若干建议,如文物式保护、建立老字号商业街区、引导老字号开展现代企业营销、优先回迁等政策补偿等。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赵巧艳、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闫春合写的论文《文化资本视角下“老字号”的现代性转换——以钦州坭兴陶为例》认为广西首批老字号钦州坭兴陶凭借自身的文化资本优势,借助文化资本三种基本形态的转型升级,以及文化资本主导下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之间的联动机制,顺利完成了“传统品牌”向“现代品牌”的转换过程,实现了“文化→资本→文化”之间的良性循环。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祝家丰博士的论文《城市化与海外华人饮食文化的传承:从咖啡店的变革看马来西亚华人咖啡文化的沿袭》指出:由于经历了西方的殖民,马来西亚华人的饮食文化亦受到英国人的影响。其咖啡文化和食用烤面包作为早点和午茶可说是殖民者的遗留。在1957年独立前后的马来西亚,传统华人咖啡店所售卖的咖啡和烤面包,深受华人和友族同胞喜爱。这股咖啡文化不只在本地流行,其更流传至华南地区的各地侨乡。马来西亚的城市化不但没有影响传统华人咖啡店的生存,其城市移民和城镇化更赋予咖啡店新的生命。

关于“城市化、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讨论,也收到了6篇论文。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王剑峰副研究员的论文是《文化产业化——西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探索与经验》,认为国家对西藏的定位: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因此,西藏的发展面临两大约束因素:一个是生态,一个是稳定。在这两条红线约束下,西藏提出发展净土健康产业的战略。其中,文化产业化是其重要抓手,内容包含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旅游业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七、2015年:企业人类学的世界性影响将进一步增强

(一)“第五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泰国曼谷)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2015年中期会议将于2015年7月15~17日在泰国曼谷举行,由泰国国立法政大学承办。会议主题是“重新想象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边界”。在泰国中期会议上,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将组织“第五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包括五个专题会议:一是“海外华人的经商:社会网络、组织与文化”,召集人为张继焦(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二是“东盟国家:商业发展与当地社会、文化的关系”,召集人为王琛发(马来西亚UEA宗教研究所);三是“中国论坛: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发展”,召集人为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四是“金砖五国:全球化、新兴市场和文化变迁”,召集人为安德鲁·施皮格尔(Andrew D Spiegel)(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财务官、南非开普敦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五是“管理理念和工作价值观:代际传承和跨文化传播及其途径”,召集人为八卷惠子(Keiko Yamaki)(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副主席、日本就实大学商业管理系教授)。预计将有来自南非、马来西亚、印度、新加坡、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等8个国家30多位学者参加研讨。

(二)第四届国际工商人类学研讨会(天津)

第四届国际工商人类学研讨会将于2015年5月22~25日在天津财经大学举行。本次会议将邀请国内外工商人类学家,交流工商人类学研究方法、实践与经验,共同分享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趋势,探讨世界及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工商人类学发展命题。

(三)第四届企业人类学国内研讨会暨“城市转型与民族传统商业(老字号)的传承发展”专题会议(贵州贵阳)

第四届企业人类学国内研讨会暨“城市转型与民族传统商业(老字号)的传承发展”专题会议将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企业人类学委员会和都市人类学委员会联合组织,预计于2015年10月在贵州民族大学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期间召开。

八、总 结

从2009年到2015年,企业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企业人类学的创始于2009年。2009年7月,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上,召开了“第一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成立了“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初步整合了国内外企业人类学的学科名称和学术体系。这三个事件标志着企业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成型。

第二阶段,企业人类学在亚洲的崛起始于2010~2011年。中国、日本、美国三个传统人类学强国的学者联手,[1]从2010年开始促进企业人类学在亚洲发展起来,以第一届“经营与人类学”国际论坛(日本大阪)为标志,并以日本大阪、中国北京、中国香港、韩国首尔等四个城市为基地,企业人类学在亚洲和世界性的学术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第三阶段,2012年开始,企业人类学立足中国,开展与国际学术界合作。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第一次组织企业人类学方面的国内专题会议,即第一届企业人类学国内研讨会暨“企业人类学:对民族文化与企业发展的探讨”专题会议(甘肃兰州)。由于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于2009年成立,“经营与人类学”国际论坛于2010、2011连续举行两年,受此影响,在中国大陆迎来了中山大学开办的第一届国际工商人类学研讨会。除了请进来,企业人类学的国际合作还跨到了欧洲的意大利,与国际都市人类学委员会合作,在那不勒斯召开了“企业文化、公司责任和都市发展”国际会议。

第四阶段:自2013年起,企业人类学的世界性影响不断扩大。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7届世界大会(2013)上组织了“第三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包括十个专题会议,又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开展了一次企业人类学者和博士研究生的国际大集合。

第五阶段:最近两年(2014~2015年)。企业人类学立足亚洲,增强世界性影响力。2014年,企业人类学在亚洲召开了四次国际会议:3月在香港亚洲研究学会第九届研讨会上组织了一个专题会议,5月份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2014年中期会议期间召开了“第四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日本千叶),5月召开第三届国际工商人类学研讨会(湖南吉首),12月份在韩国延世大学召开第四届“经营与人类学”国际论坛(韩国首尔);2015年7月,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2015年中期会议期间将召开“第五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泰国曼谷),包括五个专题会议,预计参会学者将来自南非、马来西亚、印度、新加坡、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等8个国家。

综合来看,企业人类学已形成三个国际性系列会议:“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系列,2009年至今已举办四次,2015年将在泰国举办第五届次会议;“经营与人类学”国际论坛系列,2010年开始至今已举办四次,今后将在马来西亚举办第五次会议;国际工商人类学研讨会系列,2012年起步,至今已举办三次会议,今年将在天津举办第四届;一个国内系列会议:企业人类学国内研讨会系列,2012年起步,至今已举办三次会议,2015年将在贵州办第四届。

总而言之,企业人类学这门分支学科以中国学者为主体联合各国学者创立起来的,它不但已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专业学术团体,而且已对其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整合。由中国学者主导并创立的企业人类学,不但让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走到了世界学术的前沿阵地,而且统领着这个国际学术舞台,占据着世界学术制高点。这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历经百年经过六代人持续不断努力的成果。面向未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在国际上,企业人类学蕴藏的发展潜力将不断地得以释放出来。

猜你喜欢

民族学专题会议人类学
历史民族学课程发凡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第十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负责人联席会议”综述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韩长赋主持召开农业部党组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
我厅召开全厅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议
发展战略语境下的中国山地民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