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卫生类高职院校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育人的理念与实践探析

2015-03-18张云萍傅玉峰张红彦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育人班级

张云萍,傅玉峰,张红彦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淮安 223300)

卫生类高职院校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育人的理念与实践探析

张云萍,傅玉峰,张红彦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淮安 223300)

研究符合卫生类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管理体系,结合其教育现状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探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合作育人的必要性,从合作育人的理念、内涵及实践方面构建新型的育人机制。

合作育人;任课教师;班主任;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1]。作为卫生类高职院校,促进每位学生发展为技能精湛的职业人、品德高尚的社会人是其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全面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还需结合卫生类高职院校的育人现状,探索切合实际、符合社会及时代需求的新型育人体系。我校根据学生实际,结合专业特色,实施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育人的举措,现将理念与实践过程探析如下。

1 合作育人理念的内涵界定:育人的价值诉求

1.1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育人的必要性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价值和灵魂,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是育人的根本价值诉求。育人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思想的启迪、道德的养成和文化传承[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此,要体现育人本质,专业知识的教育必须与德育渗透实施,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及德育工作者形成合力。完整的班集体除班主任及全体学生外,还包括各科目的任课教师,然而现实的普遍现象为:任课教师是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的主力军,班主任则是学生德育的“单独战斗者”,二者在育人工作中的成效尚未达到最优化。彭亚青等[3]曾论述了班主任及各科任课教师应形成一个育人整体,二者有效合作可增强育人效果。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全面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不仅需具备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还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充分发挥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力量,形成整体教育,达到育人目标要求。

1.2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育人理念的内涵

合作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实施共同育人的核心,白铭欣教授认为:“班主任只靠自己的力量还不能完全教育好学生,因此协调同事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就十分重要。”合作的基本条件包括一致的目标、统一的认识和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具有合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物质基础[4]。合作育人的共同目标是全面育人、发展性育人。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在合作育人工作的实施中起着主导作用。任课教师作为育人团队的重要力量,是合作育人的主要践行者,多方面地了解学情,及时与班主任沟通、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关键。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在育人过程中相互信赖、相互合作是育人的精神实质。

合作育人的实质是以班主任为核心,各任课教师为学生导师,组成一支合作育人的团队。任课教师定向导育一定量的学生,班主任则全面把握班级整体情况,关注学生动态并深入了解各学科教育情况。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互相协调和共同分享育人经验、参与班级决策等途径共同协作,全面育人,为班级发展贡献力量[5]。在合作育人的过程中,任课教师与导育的学生建立长期的育人关系,根据卫生类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要求,实施重点、全面、个性化教育。班级管理成功和学生知识提升都属育人成功的重要内容,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育人的内容既可以体现为在学科教育中的相互帮助,又可以体现为任课教师积极参与班级管理[5]。因此,合作育人的具体实践方法可以是多样的,有效沟通、互动、分享、共同组织参与实践活动等都可成为育人的有效手段。

1.3 合作育人的目的

合作育人的目的是关注每位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心困生、学困生、特长生、潜能生,根据学生实际,实施个性化教育,使其得到的教育更深入、全面,培养其自主品质,提升其主体价值,使其在自我创造及价值实现中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合作育人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在班级管理中的指导教育作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促进德育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发展。另外,要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合作育人的过程要求任课教师充分了解学情,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建立一支适应课改要求、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教师队伍,使教师在育人的同时也完善自己。

2 合作育人的实践探索

2.1 组织保障

完整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合作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学校应成立合作育人工作组。工作组中分管学生工作的主要领导为策略小组,为合作育人工作提供方向性指导;各系部主任为监督人,成立督导组,对合作育人工作的具体实施进行监督、评价;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组成合作育人组,为具体工作的责任人和实施者;另设统筹组,在合作育人实施中起统筹、协调、沟通、组织作用。各部门及相应人员均有相应的职责要求、具体的工作程序、执行策略及法规等。

2.2 机制保障

2.2.1 建立长效机制 成立合作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合作育人相关管理制度,组织协调相关工作,落实每项措施,使合作育人机制长期有效开展。

2.2.2 设定监查机制 建立健全督导评价机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合作育人的实施方式、途径、效果、呈现方式等进行督导检查。

2.2.3 建立合作育人工作考评机制 对合作育人的开展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对相关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全面评议和科学奖惩。

2.3 合作育人的实施方法及过程

2.3.1 确立导育 良好的导育关系为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育人的前提,在合作育人班级成立以班主任为合作育人组长、任课教师参与的育人工作组。开学第一周,班主任组织召集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分析会,分析班级基本情况。班主任根据班级整体特点及学生情况进行异质分组,设立组长,明确组长及组员职责。通过召开任课教师与班级学生互选会,使任课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尊重任课教师和学生意见,对互选结果进行调整,最终确定导育关系。任课教师与受导育的学生签订导育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并填写《任课教师与学生导育情况表》上报相关管理部门存档。

2.3.2 建立《合作育人学生成长档案》为追踪学生成长情况,使合作育人的成效评价有据可循,学校统一设计并印制《合作育人学生成长档案》。成长档案内容包括:(1)学生学期成长计划;(2)学生受导育的工作记录及感悟;(3)学生活动记录:主要记录学生参与的学习、社会活动过程及相应的总结;(4)学生成长评价:包括学生个人评价(以周记形式进行)、班主任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家长评价;(5)合作育人成效评价:主要指学业、心理、智育、美育、体育、技能等方面进步的评价。

2.3.3 制订《任课教师合作育人工作手册》、《班主任合作育人工作手册》《任课教师合作育人工作手册》及《班主任合作育人工作手册》由学校统一设计印制。《任课教师合作育人工作手册》内容主要包括:合作育人工作计划、受导育学生的基本情况表、学生受导育的工作记录、家长联系记录、与班主任合作交流记录、例会记录、参与班级或小组活动记录、学期合作育人工作总结等。《班主任合作育人工作手册》主要包括:合作育人工作计划、班级学生整体分析情况记录表、学生受导育的工作记录、家长联系记录、与任课教师交流记录、例会记录、参与班级或小组的活动记录、学期合作育人工作总结等。

2.3.4 建立完善的合作育人制度(1)建立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合作育人制度。明确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在合作育人工作中各自的职责与权力。班主任及时向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召开合作交流会,分析学生各方面的问题,研究教育管理对策,并填写于《班主任合作育人工作手册》中。任课教师定向导育小组内学生,根据受导育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教育,学生可将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与任课教师交流、汇报;任课教师可通过集体座谈、个别指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也可通过电话、QQ群、微博、微信、博客等电子平台实施正性引导,还可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言传身教。任课教师将导育的形式与具体内容记录于《任课教师合作育人工作手册》,学生将与导师交流的情况及个人感想、反馈记录于《合作育人学生成长档案》中。

(2)建立家校联络制度。任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受导育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积极与其家长沟通。在制度中明确沟通次数、原则等内容,任课教师将相关沟通情况记录于《任课教师合作育人工作手册》中。学校印发《任课教师与家长互动表》,在合作育人的层面上积极发挥家庭作用,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使受导育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更加具有方向性,让合作育人的内涵得到真正凸显。

(3)建立教育个案研究制度。合作育人相关管理部门定期集中组织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召开教育案例分析的专题会议,对重点案例进行讨论研究,制订教育对策,充分发挥合作、优化功能。

(4)建立学生参与制度。明确学生与任课教师交流的职责,每位任课教师定期与导育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明确组长及组员职责,组内成员实施合作学习模式,在合作育人措施的引导下开展组内学习、生活、交流活动。建立育人激励机制,组内实施量化考核制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2.3.5 实施合作育人“六项导育”策略,重点关注“五生”发展合作育人的实施把促进班级每位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落实到各位任课教师身上,任课教师要重点关注“五生”,即贫困生、学困生、心困生、潜能生、特长生,根据学生不同群体特点开展全方位的指导。在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实施“六项导育”策略,主要为:(1)积极的思想引导:任课教师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渗透德育。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情景,采用启发、暗示等方式,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品德行为、思想观念等。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对学生进行正性引导,帮助其正确、客观地认识和定位自我,使其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2)学业上的有效辅导: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共同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其学习习惯、方法,客观评价其学习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采用个性化辅导方案,提高其学习效率及效果,使学困生由“厌学、倦学”转为“愿学、想学、能学、会学”。(3)生活上的细心指导: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给予其有效指导,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协调和适应校园、社会及家庭生活,帮助贫困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4)心理上的正性疏导: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疏导负性情绪。针对心困生设计个性化的疏导方案,引导其针对压力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激发其正性心理,提高其抗挫折能力。(5)智育上的耐心启导:在合作育人的过程中,积极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特长生,开发潜能生,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其积极参加创新研究项目,培养其创新意识及能力。(6)技能上的悉心教导:任课教师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的有效指导,提高其职业素养,锻炼其职业能力,培养德艺双馨的职业人。

2.3.6 建立客观、全面的合作育人成效考评策略 客观有效的评价机制直接关系到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在合作育人工作中的实践力度及效果。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公正性,将评价指标量化,采用多维立体评价模式,将发展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以学生成长档案的记录为基础对学生成长情况进行追踪评价,坚持自评、他评(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互评(组内成员)等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弥补单一终结性评价的不足。设定合作育人学生激励机制,对在合作育人实施过程中表现突出者予以表彰;另一方面,健全合作育人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绩效评价体系。任课教师的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学生的综合性发展,以学生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及习惯的良性发展为参考,以学生德行及职业素养的优化为依据,综合受导育学生的特长及竞赛成绩,结合工作记录、学生反馈情况、受导育学生的成长档案材料以及师生、家长、工作组、领导组的民主评议等进行多维、立体评价。班主任的评价则立足于合作育人的工作开展情况及整体成效,参考班主任工作记录,学生的德育、智育及美育的整体提升情况,班主任常规工作,各方(任课教师、家长、学生、合作育人工作小组)评价等。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评价结果与其评优、工作津贴、职称晋升挂钩,每学期开展一次总结表彰。

3 合作育人机制的意义探讨

促使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育人工作中进一步合作、创新、交流,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是卫生类高职院校实施合作育人的理念及目标。合作育人符合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特点,促进德育、专业教育及技能培养的共同提升,使学生发展更具针对性和全面性。在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学生的评价由结果性评价转变为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由单一重智育的评价转变为全方位评价,弥补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合作育人的开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既调动了任课教师深入育人的积极性,巩固了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核心地位,又解决了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的“失位”问题,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系,形成教育合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关爱学生,做到多方位的、个性化的教育。

[1]于洪泽,叶景文.关于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2):116-117.

[2]郑秀英,李涵.全员育人的内涵、意义与策略[J].北京教育,2013(2):63-64.

[3]彭亚青,张奎阳.科任教师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5):18-20.

[4]郭艳利.法科硕士研究生合作育人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8):1-2.

[5]周瑜昆.中学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合作育人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G40-03

A

1671-1246(2015)10-0010-04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立项课题(B/2012/07/034)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育人班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