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的历史根源及振兴对策

2015-03-18衣保中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重工业工业化东北

衣保中,马 伟

(1.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12;2.佳木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2003年10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推进产业升级换代,以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等为主要内容,但十多年过去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依然在实施中。究其原因,除了体制因素外,关键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分析某些现象外,关键是要侧重分析其历史原因,这样才能深刻认识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的病因,对症下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形成的历史渊源

晚清以来,国家在东北推行移民垦荒,数以千万计的关内移民进入东北,再加之帝国主义的长期渗透,东北农业较早被纳入资本主义体系,同时,客观上也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工商业的繁荣。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东北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大豆产销为核心,以食品工业为主干产业,以市场为纽带的区域经济。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炮制了伪满傀儡政权,企图将东北变为其侵略亚洲和太平洋的后方基地,千方百计地控制东北的经济命脉。在此之后,日伪以“满铁”、“满业”等所谓“国策会社”为中心控制与垄断了东北经济命脉,东北原有的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轻工业经济结构遭到破坏,而直接服务于日本殖民掠夺和战争资源供应的重工业则畸形崛起。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将东北经济捆绑在其侵略战车上,全力推动军事工业发展,并将其定位经济发展的“重点主义”,即国防工业与“国策”成为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日伪在制定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中,突出了这种“重点主义”的产业政策。第一个产业开发五年计划重点发展军需工业,同时还加强对铁、煤及有色金属等资源的掠夺。在总投资24.7亿元中,重工业12.9亿元,比率超过52.2%。1938年8月修订后的掠取计划中,重工业投资38.8亿元,所占比率飙升至78.2%。[1]东北彻底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资源后方。第二个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伪满遂彻底地实行了军事工业“重点主义”,[2]在该地域资金总额中,重工业高达69亿元,其余部门则不足10亿元。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大力发展重工业,致使东北重工业畸形发展。其隐患是在经济体制上,伪满重工业的畸形发展是在高度集权的战争经济体制下实现的;在经营方式上,日伪发展重工业的主要模式是高度垄断“特殊会社”,即由少数大企业来控制重要的产业部门。例如:1939年“满业”及其子公司经营重工业的额定资本占伪满矿业部门的83.6%、金属工业部门的84.1%、机械工业部门的57.4%、化学工业部门的64.6%,在伪满重工业的基础部门中占绝对垄断地位。

二、“一五”期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其结构失衡

建国后,东北地区由于背靠苏联,成为国家重工业建设重要基地。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东北地区的投资额度高达34亿元,即苏联援建项目的71.4%在东北。“一五”期间,全国共安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东北地区占56项。当时建成的重要国有企业:包括吉林省“一汽”、丰满发电站两个机组在内等七个项目,黑龙江省建成了八个大型机械企业,还有分布于省内主要城市的多个重工业大型国营企业。辽宁省“一五”期间全省基本投资总额共70.9亿元,建成了包括无缝钢管制造、大型钢材制造在内的一批大型现代化国有企业。在国家的重点投资建设下,东北建成了具有现代化的重工业体系。

新中国的工业化,实行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一五”期间,国家在辽宁省兴建24项重工业项目,投资额为29.13亿元,再加上地方配套建设项目,该省重工业投资额达46.61亿元,占“一五”期间全国重工业总投资额的20.5%,占全省工业投资额的93.9%。到1957年,该省重工业产值已达85.97亿元,比1952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6.8%,重工业所占比例由1952年的57.8%增至1957年的73.4%,而同期轻工业所占的比重却由42.2%下降至26.6%。重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是“一五”期间东北工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的地位得以确立,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矛盾却日益突出。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形成的历史特征

19世纪后期,东北还是一个严厉封禁的边陲之地,到20世纪中前期一跃成为近代中国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并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区域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重工业特色。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实质上就是重工业不合理发展的问题。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具有早熟性和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关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alther Hoffmann)提出了所谓的“工业化经验法则”,即“霍夫曼定理”。如果将霍夫曼比率修正为轻重工业产值之比,我们就可以发现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具有早熟性的特点。即在工业化起步阶段虽然轻重工业比例基本上符合“霍夫曼定理”中的工业化第一阶段,但此后由于东北的资源指向型重工业的畸形发展,尤其在伪满时期以后,东北重工业畸形发展,很快超越了“霍夫曼定理”揭示的“工业化经验法则”。在伪满的工业投资中,1943年重工业占79.2%、轻工业占20.8%。重工业所占的比例迅速超过轻工业,已经远远超过了霍夫曼工业化第四阶段的指标。在东北工业化还处于早期阶段就出现了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工业结构,显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具有鲜明的早熟性和跨越式发展的历史特征。

(二)东北的工业开发是一种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

东北的有色金属类、稀有元素类、煤、石墨、菱镁矿等非金属类,储量较为丰富。一方面为东北重工业发展提供了能源,但另一方面也使东北工业走上了资源依赖型的道路。由于东北重工业发展是以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二者形成的资源指向型产业,而且重工业中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占较大比重,主要工业企业工业产值比重位次居前的部门都属于依赖自然资源、耗能高的部门,工业品占较大比重的都是原煤、原油、钢材、木材等是“原”字号产品,对资源、原材料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对矿产资源和能源消耗量都很大。

(三)东北的工业发展与政府权力的深度介入有密切的关系,具有政府主导型的产业特征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东北的战略资源,对东北经济实行了全面的垄断政策。在殖民地“统制”经济体制下,日伪建立大批具有“国营企业”特征的特殊会社与准特殊会社,全面垄断东北区域经济的各个行业和部门。解放后,东北解放区开始在接收日伪资产和国民党政府的官办企业和官僚资本的过程中建立了国营工业。建国后,东北地区重工业更是加大了建设力度。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私营经济趋于萎缩,国营经济成为东北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份。国家大规模的投资和经营,是东北工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动力,既促成了东北工业化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也为区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四)东北重工业对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具有不可持续的局限性

东北重工业发展是建立在对区域资源开发的基础之上的,随着资源开发规模及强度的提高,东北大部分资源已接近萎缩,有些临近枯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因素制约日益加重。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产生大量废气、有毒粉尘、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对区域环境造成的危害短期内很难修复。在室外大气中,大量存在的一种或多种废弃物,持续地损害着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生长环境。尤其是废弃物的接纳者受到的污染最持久。这些工业废渣废物不仅对存放地造成了污染,而且在排放中又造成了二次污染。

四、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再振兴的对策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是历史累积而形成的复杂问题。目前东北经济下行的主要源头在于重工业在东北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在能源价格下行、全国工业产能过剩去产能化的过程中,东北所受到的冲击最大。老工业基地改造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对历史累积的病症进行有步骤的逐一清理,实行治标和治本相结合的渐进式改革,不能搞一刀切的冒进式改革。具体来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再振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历史遗留的区域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东北的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加速发展。在第二产业中重工业畸形发展,而轻工业却比较落后,导致工业结构失调,因而东北应该补轻工业的欠账。同时,还应规范农业中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不同于城市化,即不能通过房地产开发和投资来驱动。东北要与工业现代化,特别是具有特点的农业现代化结合好,以城镇化来支撑东北农业现代化,真正惠及民生。应该充分发挥东北农、林、牧、渔和森林特产的资源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使东北重新成为我国优质食品工业和轻纺工业的生产基地。

(二)改变增长方式,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内涵增长道路

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是以资源开发为指向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由于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忽视技术进步,使得东北工业发展是一种粗放型的外延式增长方式。[3]今后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增长方式,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视对人的投入,尤其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用技术创新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要充分考虑市场和物流的成本要素,实现内涵式增长。

(三)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企改革

解决体制问题和机制问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核心问题。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国企改革的有效途径。东北国企之所以身陷困境,主要是由政企不分引起的。因此,国企改革的关键不在国企的内部,而在国企的外部,即只有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企改革问题。东北各级政府不能事事依靠中央,须细化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在具体实施中,可尝试引入国企股权多元化,通过引入增量或转让减持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股权激励机制,使资本持有者与劳动者共同持股,形成利益共同体;提升资产证券化率,包括整体上市、兼并重组等,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四)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老工业基地改造不仅仅局限于企业改革、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等几个方面,而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并把这个综合指标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效果的评价标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提出的绿色经济衡量框架性指标,包括经济转型、资源效率、社会进步。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重心应转移至低碳、清洁、资源节约的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区域社会进步和可持续性发展,应具体到资源开采、生产加工优化、清洁技术,土地复垦、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只有把老工业基地改造置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下,才能使老工业基地改造成为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1]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东北经济掠夺[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浅田桥二,小林应夫编.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统治——以十五年战争时期为中心[M].东北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印.1993.

[3]衣保中.东北地区资源枯竭的成因及开发模式的转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6).

猜你喜欢

重工业工业化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大东北的春节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论析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