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论析

2017-05-19夏慧芳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重工业斯大林影响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斯大林工业化思想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介绍了斯大林工业化思想的具体内容:首先,苏联工业化的中心和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且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工业化强调高速度;用全民财产、国营企业的收入,农产品价格 “剪刀差”积累资金。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经济独立的地位。但权利过分集中造成个人迷信和崇拜的盛行等,都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灾难性后果。

【关键词】 斯大林;重工业;高速度;影响

一、斯大林工业化思想形成背景

纵观苏联历史,斯大林时期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俄国从贫穷落后,屡遭外国列强欺辱的弱国变成了农业集体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强大工业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斯大林工业化思想的形成有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1、国际背景

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欧洲革命出现了短暂高潮,纷纷建立苏维埃政权,但这些革命由于帝国主义的镇压很快夭折,革命陷入低潮。此后,苏联成了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都对这个新生政权虎视眈眈。1918年,帝国主义纠合多国,勾结俄国国内反动势力,对其发动大规模武装干涉和反革命叛乱,直至20世纪40年代苏联都始终处于备战或战争状态。斯大林分析这一时期的形势,认为苏联要短期内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强国,必须实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自己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如果停留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即不得不使国民经济受制于那些出产并输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就不可能保持经济上的独立。”[1]这种危机感,使斯大林竭尽全力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国内背景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主政苏联。由于国内环境取得相对稳定,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取得了着实成效,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但后期在政策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1923年的“销售危机”,使工业品出现大规模积压,致工厂无法正常生产;1926年出现“商品荒”,主因是国家集中生产工业品忽视轻工业;1927年底的“粮食收购危机”给工业化进程带来巨大威胁。这些问题,使斯大林思考苏联该走怎样的工业化道路。在道路问题上,党内出现了分歧,斯大林曾先后与托洛茨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加米涅夫、布哈林等展开论战,并在论战中斯大林工业化思想逐渐形成并完善。

二、斯大林工业化思想的形成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形成与托洛茨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加米涅夫、布哈林等的争论中。首次论战在斯大林、布哈林与托洛茨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中展开。托洛茨基认为“要加速工业化资金积累,必须实行坚决的再分配国民收入(反对耐普曼、富农、官僚主义者)的阶级政策。”[2]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主张“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这一主张在当时争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斯大林认为工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于农民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需求,为此主张大力发展城乡经济,农业经济,扩大市场需求量,为苏联工业化发展奠定资金物质基础。

后来论战集中在工业化速度上。斯大林坚持向农民征收“额外税”积累资金保证高速实现工业化的观点,而布哈林认为违背了列宁倡导的“工农结合”的思想,他不仅反对高速实现工业化,还反对牺牲农业实现工业化观点,他认为这种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会使工业化计划遭到失败。在粮食收购危机问题上,斯大林认为粮食收购危机的主要是农村阶级斗争,尤其是富农囤积居奇,暗中破坏导致,为此他采取了“非常措施”:对那些不肯按国家规定价格把余粮卖给国家的“富农和投机者”,可根据法律条款没收其全部粮食。布哈林坚决反对斯大林的观点和做法,认为出现粮食收购危机的主因在于政府,主张政府通过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促进农业的发展来克服经济困难。斯大林与布哈林的论战,反映了他们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理解。论战最终由斯大林占了上風,由此逐渐形成了斯大林高集中、高积累、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思想。

三、斯大林工业化理论的内容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斯大林在会议中明确提出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3]斯大林领导下的工业化运动,主要集中在工业化的速度,资金来源等方面。

首先,斯大林指出苏联与资本主义在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在于工业化的中心和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且优先发展重工业。他认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优先发展重工业可以提高苏联国民经济技术水平,从而摆脱资本主义的控制,实现苏联经济技术独立;工农联盟的巩固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他还认为,如不优先发展重工业,就无法建立强大的国防和防止反击资本主义入侵,会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遭到失败。

其次,苏联工业化强调高速度。这与苏联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苏联是当时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弱小,工业技术落后,而周边的国家都已完成工业革命,这不免使苏联有生死存亡的危机感。“斯大林曾在各种会议上不止一次地阐述工业化和集体化必须‘加快速度的观点。任何规律都不能束缚我们……没有布尔什维克攻不破的堡垒……速度问题取决于人。”[4]

最后关于工业资金来源,斯大林分析了历史上工业大国走的道路。“第一条道路是侵占和掠夺殖民地的道路。”“第二条道路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实行军事破坏和索取赔款的道路”“第三条道路是资本主义落后的国家在奴役性的条件下把经营权租让给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并且在奴役性的条件下向这些国家借款的道路。”[5]斯大林认为前两种道路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所以苏联不得不另寻路走,这条路不是靠外部力量而是靠国家内部力量积累资金。“这些资金来源包括:被剥夺的地主的土地和资本家的工厂所形成的全民财产;被废除的沙皇政府所负的大量债务和利息;国营企业的收入。”斯大林用农产品价格 “剪刀差”积累资金,在实施中通过高度集权剥削农民剩余产品,后期产生了“一种类似贡赋的东西”的超额税。资金积累政策虽在短期积累了大量资金,保障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但给苏联后期社会主义建设埋下了隐患。

四、对斯大林工业化思想评价

斯大林发挥在人们群众中树立的威信,出色的领导能力,把广大劳动人民受苦受难急于摆脱贫穷的心理、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工业化建设相结合,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迸发出巨大力量。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经济独立的地位。强大的工业力量为苏联抵御外侵和在世界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坚强的物质基础;培养了人才,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工业化运动使苏联由落后国变成了先进工业国,苏联在全国各地办有高等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形成了庞大的知识分子群;苏联农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分散落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变成国家统一管理的集体化大农庄和国营农场。

纵然斯大林有巨大功绩,但又不能忽视给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造成的负面影响。过度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活困难;过分追求高速度,使国民经济质量低、浮夸风;过度强调国家职能,使部门管理体制僵化,经济效率低下。权利过分集中造成个人迷信和崇拜的盛行等都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灾难性后果。

【参考文献】

[1]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13.

[2] 托洛茨基.托洛茨基言论(下)[M].北京:三联书店,1979.660.

[3]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4.

[4] 陈德兴.斯大林传[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268.

[5]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63-164.

【作者简介】

夏慧芳,女,甘肃张掖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重工业斯大林影响
“你以为斯大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低碳经济背景下兰州市工业转型升级探究
斯大林坠马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