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独特隐转喻存体存态观*
——基于汉语古诗二字词的研究

2015-03-18陈香兰

外语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喻体本体隐喻

陈香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责任编辑谢 群】

汉语独特隐转喻存体存态观*
——基于汉语古诗二字词的研究

陈香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本文认为汉语古诗中存在一种特殊的二字词隐转喻,与西方学界提出的隐喻和转喻并列,其认知过程与目前认知语言学界提出的隐转喻不同:不是由隐喻延伸为转喻或转喻延伸为隐喻, 而是喻体对本体既引发隐喻效应又引发转喻效应,这种隐转喻体现汉语独特的认知思维。本文从存体、存态角度解释这一特殊语言现象,认为一个事件实体的存在可以区分存体和存态,两者客观存在。目前,转喻隐喻研究通常只是从“存在”统一体角度观察、处理二者,还应该关注存态。同时,本文提出二字词的隐转喻模式。

存体;存态;汉语隐转喻;隐喻;转喻

1 目前的隐转喻观

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观点现在已广为认同:隐喻不只是传统修辞学所说的语言词汇现象,而是人类认知机制的思维现象。他们把人的认知机制同语言机制紧密联系起来,开启语言认知研究的先河。

最早提出隐转喻的是 Goossens.他认为隐转喻有4种类型:从转喻来的隐喻、寓于隐喻里的转喻、在隐喻内去转喻化的结果和寓于转喻里的隐喻。这表明隐喻转喻比较复杂,需要通过转喻机制和隐喻机制的合作才能形成完整的譬喻过程,或者下文提到的转喻或隐喻是前面提到的隐喻和转喻的延伸。(Goossens 1990:325) 例如:

① Close one’s eyes to the facts.

Goossens(1990)认为,隐喻基于前面的转喻映射。“闭上眼睛”对于“避开不想看到的景象”这是一个转喻,之后又进行隐喻性扩展,结果为“拒绝考虑事实”。因此,整体上属于基于转喻的隐喻。它们“本质上都是在一定情境中隐喻的喻体做出转喻性的发展”(Ruiz de Mendoza, Alicia 2011:10)。从 Goossens的上述思想和有关例子可以看出,他所说的隐转喻其实是一个原来是隐喻或转喻的动宾词组,它包含转喻或隐喻的内容充当喻体,这个喻体包含隐喻转喻的过程,然后作为一个整体对本体发生作用。所以过程虽然包含隐喻和转喻,但归根结底都只是隐喻或转喻。之后,隐转喻的研究缓慢地进展,主要成果有:Croft和Cruse(2004)以及 Ruiz de Mendoza和Díez(2002)。Croft和Cruse(2004)认为,more is up原来是转喻。既然“更多”(more),如更多的书、更多的沙等,堆起来,这个“堆”就会高,因此“更多”就意味着“高”,这个“喻”就变成隐喻。Ruiz de Mendoza和Alicia在Ruiz de Mendoza 提出的“本体-在-喻体”(source-in-target) 和“喻体-在-本体”(target-in-source)的转喻模式框架里提出4种类型的隐喻-转喻互动模式:隐喻本体延伸为转喻、隐喻本体还原为转喻、隐喻喻体延伸为转喻和隐喻喻体还原为转喻(Ruiz de Mendoza, Alicia 2011:10)。Mendoza和Alicia提出的这些模式其实也是隐喻-转喻互动的结果,归根到底都是隐喻或转喻。高原(2013)研究古典诗歌中的隐喻和转喻互动模式,补充了Goossens(1990)提出的互动模式:基于隐喻的转喻、隐喻和转喻的多重互动以及概念整合。但是,目前学界的模式难以解释下面的例子。

② 隔江雪浪,隐隐天风樯马。(陈维崧《感皇恩》)

“樯马”指称如马飞快行驶的帆船,这是一个隐转喻。“樯”,即船的桅杆,代指“船”,是转喻;“马”义为如马跑得快,是隐喻。所以,“樯马”整体上是一个隐转喻。这样的隐转喻不是由隐喻延伸为转喻或转喻延伸为隐喻,而是内部同时发生隐喻和转喻。此例反映出汉语古诗二字词存在独特的隐转喻形式。本文从存体、存态角度解释这类隐转喻并提出相应认知模式。

2 汉语隐转喻存体存态观的认知基础

概念隐喻的研究揭示出比喻的深层机理,有几个理论同本研究关系密切,成为本文汉语隐转喻存体(entity)、存态(state)观的认知基础,现略述如下。

(1)隐喻转喻的涉身性:人的思维与语言运用密不可分。按照概念隐喻的观点,隐喻具有概念性,在纷繁的语言表达的基底有一个隐喻系统,正是这个系统使许多表达形式关联起来,这样的隐喻系统以概念系统联系起来,Lakoff和Johnson(1980) 称为概念隐喻,概念隐喻在20世纪后期出现的涉身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思潮影响下产生。涉身哲学认为,人的心智性质在很大程度上由人的身体决定。在这个意义上的“身体”主要指人的运动系统、感知系统、对外界的本体假设和与外界互动的本能等,而人的心智形成概念、范畴认识、推理、判断等能力,它同外界呈互动关系。(Varela, Maturana 1987;Varela, Maturana 1980; Varela, Thompson, Rosch 1991)

(2)隐喻的本质特征为“本体是喻体”(Croft, Cruse 2004):本体的概念同喻体的概念密切相关,甚至后者与“是”同一。这个观点最初由Lakoff和Johnson(1980)在讨论概念隐喻时提出,后来在上个世纪90年代讨论映射的“不变假设”(Invariance Hypothesis)时得到更为具体、明晰的表述:在映射过程中,喻体保持本体的“认知拓扑结构”(cognitive topological structure),而这个认知拓扑结构就是“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即只有那些与本体的意象图式结构一致的概念成分才能从喻体映射过去。(Lakoff 1990,1993;Brugman 1990)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不变”,就是隐喻变换中不变的拓扑性质。

(3)“概念隐喻”蕴含以下观念:隐喻中以一物喻另一物,以指称二物的概念关联并将这二物链接起来;“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Lakoff, Johnson 1980:5),以一物喻另一物的概念链接就是隐喻的映射过程。

3 转喻和隐喻存体存态观

一个概念是事物的实体和想象体的结合体。概念内涵有4个涵项:形式和结构、来源和生成、作用和功能、特征和属性。(徐盛桓 2009) 这4个涵项的内容可粗略地分析为两种形态:实存体和感受态,即事物存在的实体和人们对这一存在所感受的状态,可称为存体和存态。区分存体、存态的总原则是:涉及的实体存在自身是存体,涉及人们对该存在所感受到的状态是存态。实体存在自身的状态可能同事物的形式结构、来源生成、作用功能以及事物的某些属性直接相关;感受到的状态不是事物自身的属性,而是人们的主观认识、联想与想象的结果,通常视为“像什么”。例如:

③ 燕山雪花大如蓆。(李白《北风行》)

片片的“雪”是存体,“蓆”是人们对雪片状态想象的结果,是存态。由于想象的结果也以概念形式表现出来(如“蓆”),虽然看起来像存体,其实不是。可以说,“雪”的存体以概念“雪”表示;“雪”的存态只是人们大脑里的感受态,感受它“像什么”,它像什么也可以用概念表示,如像“花”、像“蓆子”等,“花”、“蓆”等就是“雪”概念化的存态。可以简明地表述为:(1)存体:取事物实体(+),取事物像什么(-);(2)存态:取事物实体(―),取事物像什么(+)。

事物的存体和存态客观存在,但对其观察、研究和利用却可能表现出主观性选择。过去,人们对“存在”的考察只作为一个统一体或主要着重于存体。但从“20世纪开始,科学和哲学出现突破和转型,就是关于‘存在论’思考和应用的重心日益从‘存体’走向‘存态’”(李德顺 2007)。从只注意存在作为一个统一体到注意把存体和存态分别考虑,这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范式的转换。这一转换对转喻隐喻研究的启发是:过去转喻隐喻研究通常只是从存在的统一体角度对二者进行观察、处理,如概念映射或概念合成,这是不够的,应该关注存态的价值和影响。

从转喻和隐喻来看,存体对应转喻,存态对应隐喻。例如:

④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唯恐浅。(钱惟演《木兰花》)

⑤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⑥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在例④中,“(芳)尊”指代酒;在例⑤中,转喻丝竹的功能之一是制作管弦乐器。绿红颜色是花叶的属性,是花叶整体的一部分,由具体事物的存在形式体现出来,这些是转喻。概念内涵关涉实体自身的组织、形式和结构框架,即实体内在或外在的组成部分,是典型存体,转喻涉及存体。

存态是事物感觉起来“像什么”的状态。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事物来源、功能的表达式以及事物的特征属性等都会使人产生“像什么”的感觉。例如:

⑦ 斜阳生木影,龙蛇满窗纸。(陆游《眉州驿舍睡起》)

“龙蛇”比喻树木枝干在窗纸上投下的影子:“龙蛇”不能还原为树木枝干自身的属性,只是人们看到树木枝干在窗纸上投下的影子时产生的感受,这是隐喻。

雅各布森认为,转喻植根于邻近性(contiguity),隐喻植根于相似性(similarity)(雅各布森 1989),而邻近性和相似性都指本体事物同喻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基于涉身观点的存体和存态,可以阐释邻近性和相似性如下。

两事物邻近可以从指称它们的概念处于事物的类层级结构(徐盛桓 2009),即直接的上下位或相隔较邻近的上下位,来判断。它们相隔不远,因而邻近。转喻最典型的是部分-整体关系,包括前者指代后者或后者指代前者。Croft和Cruse(2004)提到的“个体-类”和“实物-属性”其实也都是部分-整体关系。无论事物的整体还是部分都要落实为一个存在的实体,所以在转喻操作中邻近性效应体现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实体表现出来,因而它们属于存体。

两事物是否相似由人们对其状态的感觉判断,因此,相似性由事物的存态表现出来。相似性表明二者具有共相(universal),有相同、相似、相应(correspondence)和相关的关系。(徐盛桓 2014) 相似性效应在隐喻操作中体现为两事物有共相而非事件的相同(徐盛桓 2014),其显著特征是人们感到其“像什么”。近年来,心智哲学研究有一个重要发现:感受和感受质是一个智能体拥有意识的核心条件(李恒威 王小璐 唐孝威2008)。较早注意到感受质这一现象的是刘易斯。他说,“某一给定的事物会有一些可辨识的特质,这些特质可以在不同经验中重复体验,因而具有某种普遍性,称为‘感受质’。尽管它们可以在不同经验中辨识因而具有普遍性,但必须同对象自身的性质区分开来”(Lewis 1929:312)。Quale认为,感受质是事物自身体现出来的某种“质”的现象,是人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对事物的感知后,表现为感知主体在感受过程中对感知对象某种独特的“像什么”的主观感受(Quale 2010)。例如:

⑧ 银河斜坠光如雪,碧虚浅浸天边月。(陈维崧《菩萨蛮》)

⑨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杜审言《七夕》)

⑩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晚》)

例⑧中的“银河”光灿灿,感觉就像一片反光的“雪地”。银河还有不少有趣的别称:例⑨中的“绛河”、例⑩中的“星河”以及例中的“天河”等。它看起来就像天边的长河,这些都是银河的感受质。在例中,以“雪”喻“波涛”,以“泡沫性”和“白性”作为雪与波涛的共相,这些都是感受的结果。

4 汉语隐转喻存体存态模式

学界已经接受概念影射的说法,但如何影射和影射什么,似乎还很模糊。徐盛桓(2009)用“传承”解释这些问题,隐喻转喻的实现依靠本体、喻体概念内涵在心智里的传承实现。“传承”是指称本体事物概念的某个涵项内容“传”出去,这些内容构成一个新的概念且充当喻体,就仿佛是这个新概念“承”接这些内容;在传承过程中,概念中存体、存态成分分别经过相似性效应和邻近性效应生成隐喻转喻。以例②为例,汉语二字词隐转喻的传承过程可以解释为:隐转喻“樯马”作为本体,它比喻“木船如马跑一样快”;汉语这种隐转喻的独特之处在于“樯”和“马”分别以转喻和隐喻并列出现,这与西方学者谈论的隐转喻有所不同。此外,这个传承过程正好体现存体与存态的对立统一的并存关系,我们可以感受到:看到的是“樯马”的存体,而思维层面可以产生的是存态“木船如马跑一样快”。

“兔轮”指“月”,是隐转喻。“兔轮”中的“兔”指我国民间传说中“月宫”里住着的“玉兔”。《西游记》还说,兔子偷偷下凡,变作天竺公主,后来嫦娥仙子降服这个假公主,把她还原为小兔子,送回月宫。“玉兔”因此变成月的一部分。汉语有用“玉兔”作转喻的喻体,作为月的别称,如“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苏轼《八月十五看潮》)。“兔轮”中的“轮”是隐喻的喻体,比喻月亮像个轮子。“兔轮”作为喻体,既有隐喻喻体特征也有转喻喻体特征,所以是隐转喻。又如,“朱弦初弹罢,金兔正奇绝”(卢仝《月蚀》)和“斜倚兔钩孤影伴,校低仙掌一头来”(崔橹《过南城麻姑山》)。

通过分析发现,汉语古诗二字词隐转喻有如下特点:(1) 隐转喻是一种比喻,可与隐喻、转喻并列,但因为不常见,研究较少;(2)其喻体包含两个方面,是一个隐喻喻体和转喻喻体的结合体,具体表现为一面是存态另一面是存体,这是隐转喻成立的充要条件;(3)其喻体作为隐转喻的复合喻体,是相对于本体来说的,这个喻体使本体同时发生隐喻和转喻效应,而不是喻体内部发生转喻或隐喻效应。

5 结束语

比喻研究经历近两千五百年,其间经过研究理念、研究范式、研究内容、研究理论甚至研究学科的多次嬗变。嬗变的背后反映人文社会科学从研究“是什么”到研究“为什么”的演变,而当代“为什么”的研究又经历研究“如何可能”到研究“为什么可能”的发展。在这个演变发展过程中,“近似解释渐成主流,科学解释接纳社会性、偶然性和地方性等方面的观念……将之前作为干扰因素或外部参量排除掉的要素,诸如诠释性、意向性、动机-功能等,重新引入到解释中,引发了关于解释的本质、标准和合法性的思考”(殷杰 王亚男 2013:108)。按照我们的理解,“近似解释”是“可能解释”,即排除“唯一的解释”。本文依循“近似解释/可能解释”这一人文科学研究的主流,尝试引进感受质效应、存体、存态等概念,对人们熟悉的隐喻、转喻和隐转喻现象进行“如何可能”和“为什么可能”的解释,希望不但能为隐转喻现象的阐释提供一些新思路,而且能为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高 原.古典诗歌中隐喻和转喻互动的类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3(4).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李恒威 王小璐 唐孝威.表征、感受性和言语思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5).

徐盛桓.外延内涵传承说——转喻机理新论[J].外国语, 2009(3).

徐盛桓.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3).

雅各布森.隐喻和转喻的两极[A].胡经之 张首映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殷 杰 王亚男.论社会科学解释[J].哲学研究, 2013(7).

Brugman, C.What Is 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J].CognitiveLinguistics, 1990(1).

Croft, W., Cruse, D.A.CognitiveLinguis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Goossens, L.Metaphtonymy: 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 1990(3).

Lakoff, G.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schema?[J].CognitiveLinguistics, 1990(1).

Lakoff,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Ortony, A.(Ed.),MetaphorandThought[C].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Lewis, C.I.MindandtheWorldOrder[M].Toronto:Ge-neral Publishing Company, 1929.

Quale.The Free Encyclopedia[OL].http://en.wikipedia.org/wiki/ Qualia, 2010.

Ruiz de Mendoza, I.F.J., Alicia, G-M.Going beyond Metaphtonymy: Metaphoric and Metonymic Complexes in Phrasal Verb Interpretation[J].LanguageValue, 2011(1).

Ruiz de Mendoza, I.F.J., Díez, O.Patterns of Conceptual Interaction[A].In: Dirven, R., Pörings, R.(Eds.),MetaphorandMetonymyinComparisonandContrast[C].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2.

Varela, F., Maturana, H.AutopoiesisandCognition:TheRealizationoftheLiving[M].Boston: Reidel, 1980.

Varela, F., Maturana, H.TheTreeofKnowledge:TheBiologicalRootsofHumanUnderstanding[M].Boston: Shambhala Press, 1987.

Varela, F., Thompson, E., Rosch, E.TheEmbodiedMind:CognitiveScienceandHumanExperience[M].Cambridge: MIT Press, 1991.

Entity-stateViewofChineseTwo-wordMetaphor-Metonymy

Chen Xiang-lan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29, China)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re is a two-word metaphor-metonym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oem, which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different from metaphor-metonymy discussed in cognitive research area.Chinese metaphor-metonymy is not extended from metaphor to metonymy or vice versa, but metaphor and metonymy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From entity-state view the paper states a new theoretical viewpoint for this Chinese metaphor-metonymy.It argues that in this kind of metaphor-metonymy one object can have two sides with entity as one side and state as another.If source target has entity and state at the same time, then the expression will be a typical Chinese metaphor-metonymy.

entity; state; metaphor; metonymy; Chinese metaphor-metonymy

定稿日期:2015-04-15

H0-05

A

1000-0100(2015)05-0053-4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语法中的高层转喻机制研究”(11BYY010)的阶段性成果,得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CXTD5-06)。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5.011

猜你喜欢

喻体本体隐喻
眼睛是“本体”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专题